Coming soon

標籤: COVID-19

藝文創意, 藝術

【口罩令取消】 德國插畫家曾以口罩創作詼諧作品 調劑疫下生活亦反思社會問題

還記得疫情初期為了口罩四處奔波,甚至花近千元買上一盒口罩的日子嗎?原來那時至今已經過了三年。三年過去,政府在今日宣布,實施近三年的口罩令將於明天(3月1日)取消,意味著明日之後,那些強迫與口罩朝夕相處的日子也將畫下句點。雖說如此,仍是有不少人表示會繼續配戴口罩,出於衛生、出於某些便利、又或出於習慣。無論如何,大家終於可以自行決定要否配戴。

的確,三年的時間早已讓口罩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口罩的款式也是層出不窮,甚至會有藝術家將口罩作為靈感用於創作。就像德國插畫家Steffen Kraft(ICONEO),就曾用口罩創作出了一系列趣怪的作品。當中有文藝的創作、有對生活的紀錄、更有他擅長的對社會議題的嘲諷。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Steffen Kraft(ICONEO)以口罩為主題的部分作品中,有不少是直接將口罩作為創作的部件,再依口罩的特性聯想出不同的場景。譬如將口罩繩當作窗框、吊床、意粉、鞦韆等事物,創作出不同的文藝、生活場景。又或者會將藍色的口罩延伸成河流,呈現在創作之中。

當然,Steffen Kraft(ICONEO)最擅長的便是在作品中陳述社會、環境等重要議題。透過簡單的畫作、以及詼諧的表達手法,將社會當下的議題融入創作中,讓你在產生共鳴而笑的同時,也會反思作品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其他作品:

Photo:IG@ iconeo

生活美學

12類人士 獲發免費自我檢測包
檢測前兩小時 避免5大錯誤行為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全城除了一窩蜂搶購中西成藥之餘,亦掀起一片快速抗原測試包(RAT)搶購熱!不過,購買時應留意測試包到底是不是受到政府認可。大家可以參考政府網頁所列出認可品牌的資料,另外,政府將向兩類特別人士免費提供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派發快測包 七大品牌曝光

由政府派發的測試包有以下品牌:(1)妥析、(2)熱境生物、(3)和信、(4) AESKU、(5)金沃夫、(6) BGI YHLO,以及(7)萬孚。大家除了可以參考並購買以上品牌的測試包之外,政府亦在網頁上詳細列出認可的快速抗原測試(RAT)包資料,並呼籲大家不用盲目囤貨,強調目前市場仍有足夠貨量供應。

12類人士受惠 將獲發免費檢測包

為了達致「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目標,政府將會向「指定高風險及特定群組」和「進行『居安抗疫』人士」共十二類人士免費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當中「指定高風險及特定群組」包括:


1. 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及員工

2. 醫護人員

3. 家居檢疫人士

4. 污水檢測持續呈陽性結果的地區的住戶及/或工作的清潔員工及物業管理員工

5. 緊急運輸服務司機

6. 香港跨境貨車司機

7.參與抗疫前綫工作人員

8. 新冠疫苗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工作人員

9. 履行關鍵公共服務及職能的政府僱員

10. 指定傳染風險較高地點的相關人士(如員工、居民等)

11. 高暴露風險特定群組的從業員

12.「指定高風險及特定群組」將由所屬的機構或部門陸續派發,而居安抗疫的人士們,將會連同政府派發的抗疫物資一同獲得快速抗原測試包。

檢測前「黃金兩小時」 避免5大錯誤行為

另一方面,香港紅十字會提醒大家,進行快速抗原測試之前的「黃金兩小時」,有五個行為應該避免,以確保檢測結果更準確。

1. 市民進行檢測之前兩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減低在樣本採集期間出現嘔心、嘔吐等情況出現的機會率。

2. 接受檢測者應避免喝飲料,因為這些行為會令咽喉內的病毒濃度沖淡。

3. 刷牙或使用漱口水應該避免在檢測前兩小時內進行。

4. 避免吸煙、飲酒甚至嚼香口膠,因為當中的化學物或酒精或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

5. 如需採集鼻腔拭子樣本,應避免「洗鼻」,以免減低病毒濃度,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更多資訊:

入住隔離營壓力爆煲?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抒壓

對抗疫情 3款家居必備空氣清新機

兒童確診Omicron 醫生提出6大注意事項

TEXT:伍嘉文
PHOTO: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官方網頁、香港紅十字會@FB 專頁

生活美學

入住隔離營壓力爆煲?
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抒壓

疫情嚴峻,醫院病房及隔離中心人滿為患,與此同時,竹篙灣檢疫中心內卻有不少人有家歸不得,無了期地等候離營。近日竹篙灣就有不少被隔離的市民壓力爆煲,先後出現拒戴口罩襲擊保安、集體出房抗議,甚至揚言自殺等情況。倘若不幸被送到隔離營應該如何自處?不妨聽聽臨床心理學家Dr. Adrian Wong的建議。

壓力爆煲 出現反常行為

疫情影響每個市民的生活,確診數字不斷創新高亦令人心惶惶,擔心下一個確診或被送往隔離中心的會是自己。Dr. Wong表示,一般人知道自己需要被隔離後,由於無法預測被隔離的時間,再加上擔心適應不了隔離期間的生活,種種未知素會令人容易出現驚訝、焦慮、憤怒、暴躁和無助的情緒狀態,感到呼吸困難及手震亦很常見,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暴力行為,例如打人或自殘。

缺乏社交 情緒易受影響

至於哪一類人的情緒最容易受到影響,Dr. Wong謂:「沒有太多社交支援,又或者本身已有心理或情緒問題的人士,會較易出現負面情緒反應。」他建議大家可以從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留意自己及親友有沒有出現情緒問題。「身體方面,如感到呼吸和心跳加快、手震、失眠、坐立不安,腦海持續湧現擔憂的念頭,就要特別留意。情緒方面,則會出現低落、暴躁、無故憤怒等情緒,嚴重者更有可能驚恐發作。」


一名在竹篙灣隔離的29歲女子,離開房間拒戴口罩,期間大叫﹕「我係癲㗎!」,之後更情緒激動打傷一名34歲男保安,明顯壓力爆煲。

做足準備 盡量過得充實

現階段人人自危,EQ再高也會擔心自己與身邊人的情況。Dr. Wong提醒大家要盡量調節心態,防患於未然。「為了應付突發情況,最好先為隔離作出實際準備,例如執拾好『走佬袋』,同時處理好工作或生活上的需要,假如家中有寵物需要照顧,就要及早了解相關資訊。預先做好準備,就不用擔心有太多未處理好的事情。」

他續說:「假如要入住隔離營,不妨利用這段時間,做一些平時無法實踐的事情,建立一些嗜好。另外也要保持生活的規律,準時起床、睡覺及食飯;即使空間再小,亦應該每天做運動。與家人及朋友保持聯絡也是必需,因為與人分享是其中一個最有效的紓壓方式。盡量過得充實,隔離的情況總會有一天完結。」

預備好足夠糧食及用品,並預先詢問有沒有朋友能代為照顧寵物,就不用擔心無人照顧家中毛孩。

大人的情緒也會影響小孩,如小朋友突然腸胃不適、胃口改變,又或者性情突變經常亂發脾氣、睡不着、發惡夢,就要好好跟他們溝通,透過畫畫或聊天讓他們抒發情緒。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

生活美學

兒童確診Omicron
醫生提出6大注意事項

第五波疫情失控,今日(2月23日)新增8,674宗確診。本港醫療系統幾近爆煲,即使長者及幼童受到感染,亦未能即時安排適當治療。面對如斯嚴峻情況,港人應如何自救?家中若有幼童,就更加要留意全科醫生李俊輝醫生的建議。

問題1: 假若確診新冠肺炎,應如何處理?

首先要保持鎮定,切勿自亂陣腳,若患者曾接種疫苗,一般都會很快康復。家人應觀察患者的情況,若出現呼吸困難、心口痛、神志不清、手腳抽搐(俗稱發羊吊)、嘴唇發紫等症狀,又或沒有胃口、屙嘔不適影響進食,都有可能屬於重症,需盡快入院治療。另外,當家中有人確診,亦需留意同住成員的身體狀況,同時必須自我隔離14天,自行檢測後若懷疑受到感染,則需通知衛生署再作安排。

問題2: 除了到醫院外,確診者可到哪兒求醫?

政府普通科門診現時設有指定診所為新冠肺炎患者服務,患者可召喚由政府安排的專用的士車隊來往指定診所。(預約熱線:3693 4770)

問題3: 小朋友久燒不退怎麼辦?

小朋友服食退燒藥後暫時退燒,但藥效一過體溫又再升高,往往令家長擔心不已。其實這個情況相當常見,因為發燒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對抗病毒,只要服藥後能退燒,小朋友神志清醒、大小便正常,還有精神玩遊戲,就無需緊急處理。

問題4: 小朋友確診但未能入院,家長該如何處理?

要視乎肺炎情況有多嚴重。如果小朋友並沒有嚴重病徵,只是發燒、輕微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經醫生診斷後,認為可以在家服用退燒藥或抗生素便無需留醫,多喝水和休息應該能夠康復過來。此外,服用藥物前,一定要確保小朋友對該藥物沒有敏感或會產生不良反應;倘若情況變差,則需盡快求診。

問題5: 假如小朋友出現發高燒、抽搐、反白眼、手腳發紫等情況,家長可如何自救?

萬一小朋友出現嚴重病徵,甚至失去知覺又或出現抽搐情況,應立即召喚救護車。等候救緩期間,確保小朋友不會被口水或嘔吐物嗆到,因為氣道阻塞有機會導致窒息甚至死亡。盡量將小朋友身體側臥(即復甦姿勢),讓口內分泌物流出,切勿把任何外來物如手指、木棍、毛巾等放入小朋友口內,另外也要保護頭部以免撞傷。

問題6: 一般家庭需要甚麼物資及藥物看門口?

暫時仍未有能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撲熱息痛類型的退燒藥亦只是能夠紓緩感染後所引起的不適,例如發燒、頭痛、全身肌肉疼痛等。小朋友可備用退燒藥,如出現發冷、頭痛、肌肉疼痛等徵狀,應每隔4小時量度體溫一次,並將之記錄以監測病情。至於物資,留意食物及長期藥物的存量是否足夠兩星期。另外也要儲備足夠口罩、漂白水、酒精及快速測試,防患於未然。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Ivy

生活美學

確診Omicron要驗血氧?
3 招辨識真假血氧機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今日(2月22日)新增6,211宗確診,市民為求自保除了搶購高防護口罩、快速檢測套裝、連花清瘟膠囊之外,血氧檢測機亦成為目標,而市面上最近就湧現了林林總總的選擇,貴至數百元,平至數十元皆有。究竟這些指夾式血氧快速檢測機是否真的有效?不幸確診Omicron又是否非驗血氧不可?

認識血氧飽和度

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是指血液中含氧血紅素與總血紅素的比例,正常血氧濃度界乎95-100%,逐漸缺氧的血氧濃度在91-94%之間,而低於90%則屬低血氧,有機會出現呼吸急促、呼吸果難、心律過快、高血壓、頭暈頭痛等症狀,嚴重者更會昏迷,因此血氧飽和度是偵測健康的警號。

確診有機會降低血氧

至於血氧機近日在全球之所以掀起搶購潮,是因為感染新冠肺炎有機會令血氧下降,但患者卻不易察覺,因此建議確診者在留家等候及隔離期間,每天檢測血氧含量一至兩次,若發現血氧低於95%就要盡早求醫。

選購血氧機謹記3點

市面上的血氧機款式眾多,功能良莠不齊,普羅大眾在選擇時要注意3點:

1. 夾在死物仍有讀數

指夾式血氧機夾在手指、腳趾才會有讀數,如果夾在死物上數字都會跳動,即表示血氧機並不可靠。

2. 運動後讀數沒有分別

心跳加速會令血氧上升,如運動後讀數沒有太大分別,代表血氧機的數字沒有參考價值。

3. 閉氣後讀數分別不大

閉氣會令血氧下降,之後回復正常呼吸,血氧也需要時間恢復至正常水平。倘若閉氣後讀數分別不大,那就代表血氧機不值得信賴。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

生活美學

全城瘋搶連花清瘟膠囊
中醫:「要留意體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每日都有上千名患者確診, 而大部分輕症患者都會採用居家隔離的處理方法。 對於這類在家隔離的輕症患者,中醫會採用哪種方法處理?最近被搶購一空的連花清瘟膠囊又是否適合這類病人服用?

輕症患者 寒濕、濕熱醫法不同

註冊中關証顥表示,當確診新冠肺炎,首先要區分究竟屬於輕症還是重症, 輕症患者一般只會有身體痠痛、喉嚨痛等症狀,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及發燒。 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或發燒,就已經屬於普通型症狀。

在中醫角度而言,輕症患者可分為「寒濕」及「濕熱」兩種,要區分「寒濕」及「濕熱」,主要可看舌頭。「濕熱」患者舌頭的顏色偏紅,脷苔則呈黃色;至於「寒濕」患者舌頭則是淡紅色,脷苔偏白。兩者的共通點都是濕,全身都會感到酸痛,而且會有頭重、頭痛的不適感,也會出現鼻塞、流鼻水、喉嚨痕、口淡淡、作嘔等症狀。「濕熱」的輕症患者除了上述症狀之外,身體還會出汗,但出得不順暢,口乾卻不想渴水,也有喉嚨痛、大便粘爛等問題。中成藥方面,「濕熱」的輕症患者可以服用蓮花清瘟膠囊,而「寒濕」患者建議可用藿香正氣水,而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向註冊中醫師尋求針對個別體質的處方,對症下藥。

中醫解構連花清瘟膠囊

網上流傳連花清瘟膠囊能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此藥的成分包括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綿馬貫眾、石膏、紅景天、廣藿香、炙麻黃、甘草、炒苦杏仁、大黃、薄荷醇,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熱。關醫師解釋,蓮花清瘟膠囊所採用的藥物,大部分都是清熱解毒藥,較為苦寒,適合濕熱較重的患者服用。但要留意一點,因為中國南北氣候截然不同,北方地區寒冷,一旦發病,身體會較熱,所以用苦寒的連花清瘟會較適合。但我們身處濕重的南方,大多數患者患病後不是熱、而是濕,誤用苦寒會更傷害人體正氣,用化濕解表的藿香正氣水會較適合。現代研究顯示,服用過量大黃(連花清瘟膠囊亦含有此種中藥),會降低有提高新冠疫苗保護力作用的青春雙岐菌,因此服用不可過量,更需分清本身屬於濕熱還是寒濕體質。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生活美學

動物存病毒傳播風險?
獸醫一文澄清坊間謬誤

第五波疫情嚴峻,本港今增逾1,100宗確診,政府昨日亦公布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未接種疫苗者將不准進入商場、超市、百貨公司等6類處所,而髮型屋與宗教場所由星期四起需關閉至本月24日,限聚令則由原本4人收緊至2人。日常生活雖然大受影響,但比起倉鼠已幸運得多。早前漁農自然護理署公布,多個倉鼠樣本對2019冠狀病毒病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有證據顯示該批倉鼠已受病毒感染,並呼籲將去年12月22日或以後於本港寵物店購買的倉鼠交予該署作人道處理,以遏止疫情擴散。繼「倉鼠事件」後,本月初漁護署再公佈兩隻交到該署的混種短毛貓隻,其樣本對病毒測試亦呈陽性反應。有不少市民擔心「倉鼠事件」再度上演,日前古道獸醫在其社交專頁「太子獸醫主治醫師古道的免費諮詢」發文,釐清坊間對「病毒從動物傳人」的一些謬誤。

第一:了解「污染」和「感染」的差異

政府連日來在各區採集污水樣本進行冠狀病毒檢測,如污水呈陽性結果,則顯示該地區的處所可能存在隱性患者。古道醫生舉例說,被檢查到有病毒的污水不會稱之為「污水感染」,只會稱作「污染」;如果主人受到感染,病毒經由口水唾液等污染到寵物的皮毛上,貓狗舔了並污染到其口腔、鼻腔內,這不一定是「感染」。之前確診新冠肺炎的馬主-周巧兒,其松鼠狗被漁護署多次進行樣本採集,狗狗的口腔及鼻腔樣本均對病毒呈弱陽性反應,古道獸醫再度釐清:「松鼠狗感染病毒其實只是污染,因為狗狗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

第二:「貓咪傳播病毒是不切實際」

根據「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資料顯示,ACE2是細胞膜表面受體,病毒要穿透受體才到達細胞內部,SARS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均須結合ACE2受體,才能到細胞內部。古道醫生在發文中表示﹐狗狗沒有ACE2受體,但貓科動物有;因此狗狗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貓科動物則有機會受到感染。那麼貓貓是不是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呢?古道醫生透過發文澄清「貓咪傳播病毒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會遛狗,但大部分主人不會遛貓,所以「貓咪傳播病毒」這個說法並不成立;但他提醒各位,不要為隔離人士暫托貓隻,以減低因貓隻而受到感染的風險。

第三:「跨物種傳播」不是那麼容易

古道醫生在發文中提到「『跨物種傳播』通常需要大量的物種接觸」。他以雪貂繁殖場和倉鼠批發場作舉例說明,這種大規模的接觸「才能有效讓病毒快速累積基因突變到能夠傳播與感染不同物種」;只在家養了兩隻貓,其實令病毒能夠基因突變至動物傳人或者動物傳動物的機會相當微。古道醫生在文章末端再一次強調,「污染的機會還是高於感染」、「貓咪是的確有機會感染,但沒甚麼可能傳播」,勸喻各位市民無須過份擔心。


更多資訊:

恐怖風Meowdel NFT 俘虜一眾港、日、韓藝人

從巨型猛虎LEGO雕塑 細看匠人成功之道

3大韓國人氣冬甩店 帶來視覺、味覺新享受

TEXT:伍嘉文
PHOTO: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