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AI

設計

可以Scan的浮世繪!網民以AI創作不同風格的QR Code畫作

「嘟QR Code」這動作,或許大家在餐廳點餐也有體驗過,自疫情後,相信對很多人來說,QR Code是一項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東西。自QR Code逐漸普及至今,大多人對它都有一個既定印象,全是方格圖案,缺乏美感。為此,有不少商舖嘗試在QR Code中加上商標或設計,宣傳之餘也讓用家更容易識別。而近日,社交媒體公司Reddit用家更使用AI軟件ControlNet設計QR Code,令人驚訝的是最後出現不同有趣又具創意的作品,如浮世繪、水墨畫等不同風格的畫作,甚至這些畫作依舊具有實際QR Code功能,這使日後的QR Code又有了新的呈現方式。

Reddit用家nhciao將QR CODE交給AI軟件ControlNet創作出浮世繪風格的畫作。

兩天前,有網民在Reddit社群「r/StableDiffusion」上分享了一系列由AI軟件所創作的QR Code藝術畫作。其中有浮世繪風格的作品,以門窗景緻取代QR Code的大方格元素「回」字圖案,以植物風景代替編碼;也有以水墨畫的竹林、動漫角色的服飾代替;甚至直接將圖案變成一座城堡。這一系列的創作公佈後,隨即引起熱論,更有不少網民嘗試將QR Code融入風景、電影海報、室內設計中。

QR Code直接變成城堡。

不僅是山水線條,連動漫人物風格中的QR Code也能順利運作。
網民rmrha就嘗試將QR Code融入電影海報元素。

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是無數個黑白格子組成,是一種能快速回應讀取的條碼,由日本Denso-Wave公司於1994年發明。條碼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三個大方格元素,可幫助解碼軟件定位,確保資料能被準確讀取。而其他格子便是為了儲存資料與糾錯而設計。實際使用時,QR Code在辨識上有所謂的「容錯功能」,根據條碼的級別而具有7-30%的容錯能力,以至於有的條碼在被遮去或損壞30%時,依舊能夠使用。因此也為QR Code提供了一定的創作空間,而這次的創作過後,可以預示不久後可能會出現各種食物、建築等標誌性的QR Code設計。而日常「嘟QR Code」,更變成觀賞藝術的過程!

Reddit上的其他QR CODE創作:

創作者:nhciao
創作者:Specialist_Note4187
創作者:Specialist_Note4187
創作者:Specialist_Note4187

Photo:Reddit r/StableDiffusion

藝文創意 - 其他

當歷史人物也會上網打卡 網民藉AI Midjourney 與GPT-4 創作虛擬歷史瞬間

在如今這個科技、資訊發達的年代,每個人都能僅憑著一部電話,紀錄下周遭所發生的事。然後只需要一個按鍵,事情就會永遠地在網絡上留下痕跡。或許這對我們來說件十分平常的事,甚至我們有時還會質疑、批判它所帶來的影響。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歷史人物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他們會有多少激動人心的時刻想要紀錄、流傳;又或如果在那遙遠的年代裡,就有古人拍下自己的經歷,寫下當時的感受,我們是否又能更確實地體驗到探索、戰火、發明、改革,感受人類文明發展的每一個歷史瞬間?

可能對過去的人來說,可以「打卡」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
如今我們大多只能靠文字記載發掘歷史。若有相片、語錄流傳的話,我們是否能更確實地體驗每一個歷史瞬間?

近日,有Reddit網民結合知名AI繪圖軟件Midjourney與AI聊天軟件GPT-4,在Reddit發佈了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圖輯,主題為「Viral Selfies of History」。其內容便是當一些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也玩起社交媒體時,模擬他們自拍畫面的場景,以及所寫下的文字和Hashtag。

「假如古代有電話?」,Reddit網民使用AI軟件繪製趣味圖輯,模擬古人「打卡」潮流。
圖輯由知名AI繪圖軟件Midjourney製圖,由AI聊天軟件GPT-4設計幽默文字。

圖輯由Midjourney為我們帶來腦洞大開的自拍相片,當中有馳騁沙場的帝王,有受萬人擁戴的藝術家,也有醉心學術的科學狂人……每一張都是我們熟知的歷史故事。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我正用300壯士抵擋敵人的進攻,這只是星期二的日常。
拿破崙:我在滑鐵盧。我沒有帶上泳裝,但我正要一舉成名。
莎士比亞:怯場?更像是舞台實力!這裡又是一個滿座的環球劇場。
愛恩斯坦:E=mc^2,我的髮型還是那麼狂野。

除了細緻的圖像處理外,Twitter上的文字和Hashtag也相當有趣。字裡行間除了符合當事人的心境與歷史背景,語調用字更是配合現代人的溝通風格,讓人覺得彷彿真的就有這麼一個人坐在網絡的另一端,打下了這一段幽默的文字。令人驚訝的是,這段文字並非後期由人手寫成,而是使用GPT-4所寫。也就是結合繪圖與語言生成兩大AI的能力,也才有這意義非凡的圖輯。

成吉思汗:又是辦公室的一天。#帝國大業 #SteppeBySteppe (這則推文違反了關於美化暴力行爲的規則)
亞歷山大大帝:將與 @Darius 玩「佔領波斯帝國」遊戲。猜誰是贏家?
伊利沙伯一世:又是統治王國的一天。
蘇格拉底:只有我,想知道自拍能否捕捉靈魂的本質,或者起碼隱藏我後退的髮線。
卓別靈:
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構思一個沒有資本主義的世界。@AdamSmith 介意加入討論嗎?還是忙著數硬幣?
尼古拉 · 特斯拉:只是在和閃電玩。想知道 @Edison 能處理嗎?我質疑!
牛頓:當生活給你蘋果,做一個萬有引力定律。
畢加索:有時我只是沒看到全局。幸好我是立體派藝術家。
甘地:誰想到鹽能引起這麼多爭辯?為了我們的權利而前行。
孔子:在魯國傳授智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Photo:Reddit u/fignewtgingrich

藝文創意

Sony 世界攝影大獎2023 得獎攝影師拒領獎:我的作品是AI圖像!

Sony 世界攝影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簡稱SWPO)為全球享負盛名攝影比賽之一,近日頒獎典禮於下倫敦舉行便發生了小插曲,其中公開組創意類別得主、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以黑白肖像攝影作品《電工》而獲獎,於頒獎台上發表聲明,表示他的得獎作品實則為AI生成圖像,並非由他親身拍攝,拒絕接受獎項,期望藉此事件引發業界和大眾開展對攝影未來的討論。

德國藝術家Boris Eldagsen就連日來的風波發表的聲明。

作品命名 有虛假記憶的意思

今次Boris Eldagsen的得獎作為去年一系列作品,他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生成技術,仿1940年代古老的拍攝手法和視覺效果。作品名字《PSEUDOMNESIA|The Electrician》中的PSEUDOMNESIA,於拉丁語有虛假記憶的意思,也是暗示影像並非人手拍攝。

希望喚起業界 對AI生成圖像關注

Boris Eldagsen強調,AI圖像和照片在這樣的比賽中不應互相競爭,它們是不同的實體。於頒獎台上發表聲明,表示他的得獎作品實則為AI生成圖像,並非由他親身拍攝,更指明:我不會接受這個獎(AI is not photography. Therefore I will not accept the award. ) Eldagsen指這張是由AI 生成技術,而今次是用Open AI創作的黑白圖片《PSEUDOMNESIA|The Electrician》,希望藉此事件,讓主辦方對AI生成圖像作出討論。

他又表示,作為一位有超過30年拍攝經驗的攝影師,自己已轉往AI創作,並呼籲攝影界就此展開公開討論,隨著科技發展,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我們應該討論什麼是攝影,什麼不是?攝影的範疇是否可以擴大到包含AI生成圖像?還是這是一個錯誤?」

從人物的姿體和手部動作,也可見到AI生成圖像,明顯有不自然的地方。
《Pseudomnesia》系列的其他作品。

在Boris Eldagsen拒絕領獎並向傳媒發文後翌日,主辦方便撤下正於藝廊展示的得獎作品,同時移除一切Boris Eldagsen獲獎的相關資料,惹來外界諸多猜測。日前,SWPO發言人Creo終打破連日沉默,向傳媒回應事件,Creo指出,主辦方正式公布得獎名單之前確實知道Boris Eldagsen的作品為AI圖像。

因Boris Eldagsen參加的是創意(Creative)類別的攝影比賽,一直以來該類目都歡迎各種實驗性的圖像製作參賽;加上Boris Eldagsen當時向會方聲稱他對人工智能生成器的可能性感興趣,又強調自己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豐富的攝影知識「共同製作」(co-produced),於是眾多評審認為作品符合該類別的參賽標準,也肯定他的得獎作品。

《Pseudomnesia》系列的其他作品。
《Pseudomnesia》系列的其他作品。

Photo:boriseldag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