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90後

香港匠人

每日捱臭 醃製加工新鮮牛皮! 瑞興皮廠90後接班人 堅守家業:想保留上兩代留下的事物

時代巨輪不停轉動,許多行業、店舖都難再堅持,黯然離場。留下苦苦支撐的,或許是因為一份情。曾幾何時香港工業發展蓬勃,許多行業都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譬如皮革業,在高峰時有多間皮革廠的同時,香港皮革製品的出口量也是位列高位多年。奈何時移勢易,這些皮廠逐一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不知不覺,香港也就只剩下最後一間製皮工廠——瑞興皮廠。而這間碩果僅存的牛皮廠,現由一位90後的年輕人Kean打理。

香港最後一間製皮工廠——瑞興皮廠,現由第三代接班人,90後的Kean打理。

訪問當天,在Kean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葵涌的牛皮工廠。推開印著瑞興皮廠大字的鐵門,走進佈滿歲月痕跡的廠房。然而偌大的廠房卻顯得有些安靜。愈往裡走,愈能嗅到一股濃烈的氣味,然後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棟棟堆疊整齊的牛皮。看著醃製後疊高的牛皮,Kean笑稱如果是兩三年前來的話,就有機會參觀加工的工序。

佈滿歲月痕跡的廠房有股濃烈的牛皮味。
由於工廠老師傅相繼退休,加上近乎無人入行,Kean很多時都要自己落手落腳做。

原來這兩年來,牛皮廠已經停止了牛皮加工工作,變成只作醃製處理,再直接賣走。「大家可能覺得,這麼大的一間皮廠,只剩一部分還在運作,看上去很浪費。但是起碼我還在維持他的營運、生產,而不需要光榮結業。」而讓Kean依然堅持維持廠房運作的原因,或許是一直以來深埋在腦海中關於廠房的回憶。Kean還記得小時候會跑到廠房玩的那些日子,那時候的夥計有幾十人,而廠裡的機器也會不停地運轉,到處都是更濃烈的牛皮味。爸爸會忙碌生產加工,而媽媽會負責包裝出貨,自己則在一旁和廠內的貓狗玩耍。

偌大的廠房現今已經停止了牛皮加工工作,變成只作醃製處理,再直接賣走。

行業式微 艱苦維持廠房營運

只是如今,這些畫面買少見少。不過Kean還是逐一介紹如今皮廠的運作,「每天清早6點左右,上水屠房那邊就會運來新鮮的牛皮,其後我們就會將它們進行醃製保鮮的處理。」Kean解釋道,在新鮮的牛皮送抵後,第一步就是要用鹽醃製牛皮,為其保鮮,讓它們能夠存放得更久一些。只見工廠師傅將一張張牛皮倒進巨大的轉鼓中,再往轉鼓裡倒入數袋鹽。之後關上轉鼓門,再開啟轉動的開關,轉鼓便會像洗衣機般開始轉動,將內裡的牛皮與鹽混合。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5分鐘,之後便閒置一整天,讓牛皮排走血水、充分醃製。隔天就能將醃好的牛皮取出搭到貨板上放置,等待加工。

大型轉鼓如洗衣機般將裡面的牛皮和鹽混合,進行醃製。

可能不少人會以為如今皮廠就像是獨市生意,整個香港的牛皮照理都會運往這裡,但Kean卻指出,現在每天大概只有2、30隻牛左右。比起七、八年前平均每天有5、60隻牛,甚至是爸爸曾提過的過百隻牛,如今的數量少了幾倍,而且也沒有回升的跡象。對此,Kean也不是很理解當中的原因。

而且自從越來越多同行皮廠不再營運後,加工所需的化工原材料供應商也一同萎縮,如今要在香港取得化工原材料變得更困難許多,瑞興皮廠的產量也逐漸減少。加上行內的老師傅也都漸漸離開,年輕人也都不太願意入行,更讓皮廠難以維持加工工序。

行業萎縮,難請人。皮廠只能苦苦堅持營運。

回流接手皮廠 創立自家品牌

2014年,從英國學成回港的Kean還在為前路打算時,看到仍在皮廠工作的雙親年紀漸長,便決定幫輕父母,同時也是為了延續這個陪伴自己長大的地方。只是皮廠在當時已是夕陽行業,就連僅剩的行家也在那幾年中相繼結業。Kean只好在艱辛的經營環境中尋找新出路。一年之後,Kean成立皮革品牌The Lederer,開始嘗試皮具生產業務,同時也繼續維持廠房的運作。

苦於維持廠房運作的同時,Kean決定突破創新。於2015年創立皮革品牌The Lederer,開始嘗試皮具生產業務。

對於Kean的新嘗試,父母早期並不贊成,他們認為皮廠原本的經營模式是直接將加工好的皮料直接賣給商戶,每一次的交易可能直接賣掉幾千、甚至上萬呎的皮料。然而轉為零售或是皮具生產的話,二、三十呎的買賣非常耗時且會囤積大量貨品。也確實,早期經營新品牌時並非一帆風順,Kean也為此走過不少冤枉路。好在Kean的堅持與創新,讓品牌逐漸站穩腳步。其推出的DIY皮革材料包及各種產品也透過網購平台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客人,漸漸地也能做到收支平衡。

Kean於瑞興廠房二樓開設工作室,經營自己的皮革品牌。

爸爸媽媽在看到Kean做出如此成績後,也開始接受他的經營模式,偶爾還會幫忙製作。「與瑞興合作的客戶裡,很多更像是不斷照顧我的長輩,他們也會教我很多關於皮革、皮具製作的知識。」Kean也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皮具師傅與夥計,幫助他在困境中建立起新品牌。

Kean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皮具師傅與夥計,幫助他在困境中建立起新品牌。

而公司也開始生產起不同的皮具產品,小至銀包、卡套;大至傢俬用的皮,也會應客人的設計做代工生產,或者幫不同的公司製作皮具。The Lederer的品牌也漸漸在日本、台灣擁有一定的人氣。正當公司看似步入正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又拖慢了公司的進程。

除了自家品牌在日本、台灣擁有一定人氣外,公司也會幫不同公司製作皮具。

導賞工作坊 推廣手工與香港製造的價值

受到疫情影響,公司也只能無奈辭退部分員工來維持收支平衡。員工的劇減加上社會環境的改變,公司原本想要推出的計劃或宣傳也都只能暫時擱置。不過Kean也沒有因此感到氣餒,而是在疫情過後,一步一步踏實地重新出發。慢慢追回進度之餘,還會繼續舉辦皮具工作坊或者開放皮廠參觀導賞。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公司進程,如今只能一步一步慢慢追回進度。

在工作坊中,學員可以自己動手縫製出皮具產品,透過一針一線了解手工產品的樂趣與價值。而在供學生參加的導賞中,還會讓學生們一睹牛皮加工的過程。「通常會覺得骯髒和臭,哈哈!」Kean笑著回憶起學生們參觀廠房時的景象。不過也是有好奇的學生會想要了解皮料的加工過程,如何從滿是毛皮的原料變成光滑的皮具、如何將其做出不同的顏色與紋路。每一次看到來參加的人對皮廠、對手工皮具有更多的認識時,Kean都非常高興。

皮廠也會定時舉辦工作坊或參觀導賞,推廣本土皮革產業。

或許在Kean看來,「香港製造」與皮廠,都是往時年代的輝煌,也是自己想要堅持下去的事物。所以他也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重視其中的價值。特別是皮具這種在大眾認知中,國外品牌更吃香的事物;Kean想大家看到、也知道這從頭到尾100%的香港製造,也有相當的品質與價值。

在時代的洪流中,很多事物確實難以留住;留下來的,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情。

Text:Vincent
Photo:陸羽

專訪, 藝文創意

「皇仁仔」裸辭創業 開全港唯一罐裝手工汽水廠 釀造新潮精品汽水

經過某超級市場,偶然間在貨架上看見了一罐奇特的飲品,矮罐上是香港懷舊的海報設計款式,然後寫著耐人尋味的口味和名稱,就連其釀造地,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乍看之下,就像是一款用來整蠱的汽水。只是有幸聽過這矮罐背後的故事,才知道一罐罐新奇的飲品,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惡搞,而是一道嚴謹有序的製作。研發、生產、設計、宣傳,由零開始一步步完成整道工序的,是中學已相識的Adrian、Edward和Benjamin。三人在去年5月成立自家品牌「閣樓釀造」,在觀塘某處的閣樓中,釀造出驚喜。

中學已相識的Adrian、Edward和Benjamin(從左至右),在2022年5月成立自家品牌「閣樓釀造」。

工程師裸辭 開廠做汽水

二話不說便買了幾罐閣樓出產的精品回家,一路上,突然記起年初聽來的「閣樓釀造」的故事。在「閣樓釀造」之前的是間名為「Hong Kong Cannery」的罐裝汽水代工生產廠,由Adrian和Edward兩人於2021年初創立,在香港手工啤酒大行其道的環境下,專做啤酒以外的飲品。如此偏鋒的做法,除了是想試試看,這一塊當時在香港似乎還未存在的市場是否可行,也是兩人創業的初衷。「不想維持現狀,做些人人都一樣的事情。」Adrian本是地鐵工程師,不甘於這份平凡穩定,在透過從工程師轉職做啤酒廠的Edward接觸到這一行後,便一起討論起這門生意。在對市場的研究和計算後,兩人毅然打破平凡,裸辭創業。

一開始名為「Hong Kong Cannery」的汽水廠專做代工生意。

開公司的第一件事,當然就要找個總部。兩人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才在觀塘找到了一處心儀的工場,而這裡,也將成為他們日後自家品牌的標誌地。有了工場,再來就是機器。因應場地、樓底限制和廠商一起設計的機器送抵後,卻因疫情而影響到安裝人員的安排。不想耽誤進度,同是工程出身的兩人就自己動手,學習組裝、焊接、駁電線,一手一腳砌出自家的生產線,「還好能夠運作。」2021年9月,「Hong Kong Cannery」正式生產了第一罐產品。最初代工生產的商業模式雖然比較被動,但也因為全港幾乎只有這一家專門生產手工啤酒以外的罐裝飲品廠,令他們很快就找到不同類型的客戶,嘗試各種市面上沒有的新產品,例如檸檬咖啡、菠蘿咖啡。短短幾個月就已經生產了4、50款飲品。

廠內生產線的設計和組裝,都是Adrian和Edward一手一腳打理。
「Hong Kong Cannery」開廠短短幾個月,就已經代工生產了4、50款飲品。

不願放棄而放手一搏賣自家汽水

回到家後,把買來的汽水放進雪櫃。草本湯力水、麻辣薑汽水、有汽香水檸檬鐵觀音……了解閣樓故事的人才知道,這些都是絕處開出的花。當時汽水廠順利運作,生意也似乎上了軌道,卻碰上了第五波疫情。在飲食業嚴重受創下,代工的訂單也瞬間減少,汽水廠甚至試過整個月都沒有運作,別說收入,連繳付租金都成問題。捉襟見肘,徘徊在放棄邊緣的Adrian和Edward,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徹底改變被動的代工模式,推出自己的品牌。2022年3月,兩人找來了同樣是中學同學,從事設計行業的Benjamin幫忙設計品牌。剛開始只是幫忙設計的Benjamin笑說自己就像是「上了賊船」,從只插手設計到一起討論公司方向,到最後成為合作夥伴。就此,三位摯友在觀塘的某處閣樓中,釀造起夢想。

「閣樓釀造」的出現源於「Hong Kong Cannery」的結業危機。
如今暢銷的有汽香水檸檬鐵觀音,都是閣樓絕處開出的花。

將買來的汽水悉數放到雪櫃後,挑了一罐出來,罐上那香港老舊的海報設計細看下,還有龍飛鳳舞的圖案;耐人尋味的口味上題寫「閣樓釀造」。「閣樓釀造其實沒有很多延伸的意思,就是我們在閣樓釀造飲品。」三人在決定品牌名時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反而剛開始構思時就直接採用了「閣樓釀造」的提議。緊接著便是口味的研發和產品包裝的設計,雖然在代工時也會參與研發,但研究新口味的過程仍需不少心神和時間,三人更是嚐盡甜酸苦辣。譬如有人笑說市面上的麻辣薑汽水不夠辣,然而當初三人試過加入辣椒,結果就是「辣到飛天」,難以入口。又如剛開始嘗試用龍膽草代替奎寧做湯力水時,因為還不知如何拿捏份量,結果變得超級苦。再或者,一些飲品適合直接入口,但「打氣」後卻完全變味,需要重頭再做。

自家品牌自然需要自家設計,設計擔當的Benjamin用大量時間構思不同的產品風格。
懷舊設計與龍紋就剛好適合這款以龍膽草代替奎寧的草本湯力水。
三人嚐盡甜酸苦辣,才試出各種新潮的飲品。

反覆的實驗來到了2022年5月,「閣樓釀造」推出第一款產品,草本湯力水。後來更是陸續推出了各種不同口味的新奇汽水。「比起大廠,我們每一批成品的數量並不多,但也因此靈活了不少,有更多的調節和探索空間。大品牌要出一款新產品,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我們一個月就可以。」Edward隨手拿起一罐汽水開了個玩笑,「發覺沒人喜歡的產品就下架,換上新的產品,當作從來沒發生過,哈哈。」身旁的Adrian和Benjamin也跟著笑起來。三人看似平淡的自嘲下,其實每款產品都是他們拼盡全力的結果。還記得剛開始時,三個大男孩各自背著成品,跑遍各區,拍遍每家店舖的門,沒日沒夜地向店舖介紹自己的產品。所遇到的有融洽的談聊,也有冷漠與白眼。

小廠的優勢在於靈活,在產品口味上的調節和探索都沒有太多限制。
成立品牌初期,三人都要拿著成品跑遍各區,沒日沒夜地向店舖介紹自己的產品。

不靠「港產」噱頭,堅信有麝自然香

用手敲了敲罐身,拉開眼前這罐閣樓釀造的精品,隨之而來的氣泡聲讓人身心舒暢,更想飲一啖這苦盡甘來的味道。不到一年,「閣樓釀造」就推出了十幾款產品,三人曾一度擔心客人只「貪新鮮」,而不少如今也已成為常客。全副心思研究不同香料、食材調味,認為產品好就有人賞識的三人,也腳踏實地為品牌累積了不少口碑。這就是一段發生在閣樓,歷經跌撞起伏,在進退間掙扎的香港製造的故事。

「咳,我們不希望香港製造停留在一個噱頭的角度。」三人深知香港製造並不比其他地方差,更知道要做好香港製造,不能只靠生產這一環。從原材料、到運輸、到買賣方等,都是香港製造中的一道道工序,只有協調得好,才能順利地運作。為此他們也盡量選用港產的原材料,例如用本地出產的香水檸檬。當然也試過找其他於香港種植的材料,奈何定價高不說,不穩定的供應對於他們這種想打進大眾市場的產品來說更是致命。可他們仍會盡量幫襯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產品質素,讓閣樓的出產不靠港產的標籤也能傳遍大街小巷。

不到一年,「閣樓釀造」就推出了十幾款產品。如今代工與自家產品雙線發展,也盡量幫襯本地材料,做好香港製造的一環。
閣樓的一道門上,貼滿了出產過的產品標籤。

回想與Adrian、Edward和Benjamin三人的暢談,竟不知不覺喝完了手裡的那罐草本湯力水。這款能讓咖啡、酒精進一步昇華的飲品,單獨喝起也有它獨特的風味。在等待下一波「港產」的熱潮到來前,也許,追求自身的穩定與極致才是該做的事。至少,在觀塘某處的一個閣樓裡,有三個人正釀造著它。

Text:Vincent
Photo:Jonas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