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18區

專訪, 生活美學

流動植物車深水埗出動 供植物領養及問診 推廣城市種植!

你平日又有留意到藏身於社區中的植物嗎?深水埗看似是一個舊區,卻有很多古樹、植物在生活周遭,可能是一直陪伴街坊的榕樹、在街邊的拍羞草、像鳯凰木的樹葉。近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創立「植物圖書館」,希望讓大家重新發現區內不同植物,以植物連結社區,收集盆栽植物並提供領養服務。其中在社區中遊走的「流動植物車」,在10月於深水埗出動收集植物,不少街坊更捐贈植物成為「館藏」供大家領養,現場更有植物治療師為大家的植物問診!

每棵植物背後都有故事

於2021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開始推動植物圖書館,創辦人Alan、Sarah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當時首站新蒲崗設流動植物車,目的除了以植物連結社區,還嘗試以此作為一場民間自發改變街道空間的實驗,Alan指:「當時也是實驗性質,但沒想到出奇地反應很好,植物的力量比想像中還要大﹗」

植物圖書館裏面的植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就如它們其實從何而來,又為何會被捐贈?他分享在社區聽街坊講故事時,「他們自己也會很驕傲,有人會說我棵蘭花好靚、多肉植物好難種都種到。」透過隨處可見卻總是被人忽視的植物,連結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街坊可透過植物與左鄰右里打開話題,大家共同美化生活環境和社區。香港環境雖十分擠逼,大家居住空間不大,但植物卻可調劑生活,讓大家在繁忙的日子中得到療癒。

One Bite Studio創辦人Alan(右三)、Sarah(左一)近年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讓人與社區透過植物連結。

街坊捐贈 增加「館藏」

植物圖書館,為一輛流動車而成,設備只需一張可供擺放盆栽及問診的小木桌。而現時植物「館藏」,都是之前開放等待「領養」的植物,或之前地區街坊或花店老闆捐贈的,當「藏品」不足夠時,偶爾會遇到街坊十分慷慨地捐贈。早前植物圖書館就為深水埗汝州街的街坊帶來吊竹梅、到手香、多肉植物等供大家「領養」。

以植物拉近距離
街坊將家裏植物帶來研究

流動植物車每次也會有「植物治療師」駐場爲大家解答種植疑難,對於「植物治療師」大家可能有點陌生。經營瑜伽室的Benny,早於十多年前學習接觸有機耕種至今,在2021年,流動植物車於新蒲崗出動時開始參與項目,首次駐場成為「植物治療師」,Benny笑言也有點擔心,「之前未聽過有植物醫生,一開始覺得很有趣。當年經農夫朋友介紹就開始第一次自己開檔(任治療師),當時很擔心不知道大家現場會有什麼問題。」

首次在新蒲崗舉辦反應熱烈,也是大家始料不及,當時不少人將家裏的植物也帶來一起研究,「記得當時還大排長龍。」街坊會問很多問題,最常問是「點樣剪枝?」、「淋水淋幾多次?」、「點解我棵植物咁快死?」。

Benny指現時很多種植的方法未必正確,「網上有太多資訊,不同種植環境、光線、水份對植物也有很大影響,有時又會遇上未有換盆、換水、淋過多水量會影響植物健康,也曾經試過有蟲。」而他曾經遇過最棘手的種植問題:「有次植物的根部有事,需要剪晒啲根,就要花較較長時間。」最後得知植物可以成功被救好,對他而言是最開心的。「當然自己從中也有學習,植物種類也有很多種類,自己也有很多觀賞植物都未見過。」

植物治療師:以前只對住植物,現在更多機會與人交流

另一位新加入的「植物治療師」,同是種植經驗十分豐富的阿龍,曾修讀樹藝、任園藝師,從小喜歡植物,家中種植過百種不同種類植物,也在香港不同農場任職,今個月與Benny當植為植物診症。阿龍更在活動當日帶來多款植物,讓大家領養:「在疫情期間,更多人會選擇以植物陪伴自己。」植物讓人有療癒心情的作用,也更多人開始種植。

在今年上環的「植物圖書館」計劃中,阿龍曾任「植物圖書館管理員」,今次轉換身份,首次在深水埗出動任治療師時,「初期也覺得很擔心,以往工作對象,只是面對植物、推廣種植,但今次也讓我們作為園藝師,可以更多機會接觸人群,與大家交流心得。」平常也會在社交平台種植群組中,解答大家的疑難,他指:「當面解答會好好多,可以了解植物的實際情況。」他認為最重要是種植時,不要感到壓力。

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

除了流動植物車外,植物圖書館同時在社區也舉行不同活動,其中今次更有邀請大小朋友任植物圖書管理員,暫托植物館藏,今月便在楓樹街遊樂場,與插畫家「貓珊 Connie」一起探索,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小朋友邊玩邊發現,幾位小朋友合力收集了不少種子素材,「有不同顏色的樹葉,又有小樹枝和長滿刺的種子,還有藏著小白花的小葉子。」透過植物,讓他們可以接觸、認識更多社區。

了解城市中的社區樹木

今個周末(10月28日)流動植物車將移師位於南昌的賽馬會長春社綠滿林廊,繼續和大家分享植物,同時提供種植支援!當日更會舉辦由長春社帶領,專屬深水埗的社區樹木導賞,向大家推廣社區樹木及城市森林的重要性,沿途也會介紹深水埗歷史文化。

植物圖書館 – 流動植物診所 植物問診及領養活動
日期及時間:2023年10月28日(星期六)14:00-17:00
地點:賽馬會 – 長春社綠滿林廊(近南昌站D1 出口)
植物問診報名連結:https://onebitedesign.typeform.com/to/f669GtYf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本地文化組織 設計社區地圖 帶你探索被忽略的中環「秘境」!

中環既是香港的商業及政治中心,也是許多繁忙上班族匆忙辦公的地方。然而,除了摩天大樓和大型商場之外,你對中環社區的認識又有多深?中環又有哪些值得一訪的古蹟建築和地道小店?

本地文化組織「活現香港」早前與中環街市合作,設計了一份中環古蹟社區地圖,涵蓋了古蹟建築、地道小店、電影藝術及中環秘境4大主題,希望大家能從步行中深入了解中環區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探索被忽略的社區風景。活現香港的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智遠說:「其實只要在中環花多一點時間,花多一點腳步探索,就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環!」

活現香港的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智遠。

4組路線 認識不一樣的中環

今次的社區地圖,共有4組不同的路線,分別以古蹟建築、地道小店、電影藝術及中環秘境為主題。路線中的景點,除了出自「活現香港」團隊平時的探索,更包括了中環街市內的一些特色小店,例如是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售賣昔日香港本地傳統玩具的「雅俗共想」,以及展示了香港情懷及電車文化特色的「叮叮老香港辦館」等等。中環街市的總經理Angie Chung鍾詠婷表示,4條路線的主題,都與中環街市不同的建築特色、歷史和店鋪息息相關,「例如,中環街市的間隔獨特,不少著名的電影場口都在內拍攝。在『電影藝術』的路線中,最經典的要數郭富城主演的 《三岔口》,在街市天台及地下位置拍攝。而『地道小店』路線中,大家可以認識到『阮氏洋服』,它是一間在港開業逾半世紀的洋服店,提供度身訂造洋服、恤衫和禮服等手藝。」

中環街市內有13個原有檔口,部分完成修復後出租了給本地品牌營運。
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
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
「阮氏洋服」的出品,以香港限定的紅白藍蘇格蘭TARTAN布製成的手袋,充滿了香港特色。
社區地圖共有4組不同的路線,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挑選、進行徒步遊。

意想不到的鬧市「秘境」 理髮廳化身爵士樂酒吧

至於以中環秘境為主題的路線,則包涵了中、上環區的一些小店,例如是獨立書店「見山書店」、山貨店「朱榮記」,也有社區小店「軾Dongpo」等等。但要數當中最特別的,必是爵士樂界中的秘密基地——「Visage One」莫屬。小店位於歌賦街一條窄巷,白天是間理髮廳,星期六晚上卻會搖身一變成為爵士樂酒吧。陳智遠透露,「Visage One」的老闆很有性格,平時下午只會做幾個客人。Angie則指出,在Visage One演出的樂手來自五湖四海,不管是國內國外,聲名大噪或者初出茅廬的都有,「他們非常支持音樂及藝術創作,故衷心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多人看得到及聽得到這些音樂人的才華。」

從表面看,「Visage One」是一間理髮廳,但它每逢周六都會成為爵士樂愛好者的聚腳點。
山貨店「朱榮記」於1959年開業,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

深度導賞團 發掘本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除了將古蹟社區地圖擺放在中環街市,任公眾索取之外,早前雙方更就著4條路線舉辦了導賞團,由「活現香港」的導賞員,在約2個半小時的旅程中,帶領團友由中環街市出發,探索中環古蹟、小店、電影藝術或秘景。陳智遠表示,導賞員會盡量將不同景點、小店背後的地道文化、故事及歷史告訴團友,更會盡量邀約小店老闆親身說故事,務求給大家更深度的體驗。Angie亦期望,大家可以藉著地圖和導賞團,進一步發掘文物建築和本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親身支持本地品牌和文化,並以身體力行延續文化傳承。

這個周末,若你想加深對中環文化和歷史的了解,不妨索取一份地圖,跟著景點一步一步探索中環!

想知道中環有甚麼「秘境」,不妨花一個下午,跟著地圖去探索!

Text:Onyx
Photo:O.T.、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熱話, 生活美學

啟德AIRSIDE開幕 期間限定裸買店+文青小店+展覽

面積達70萬平方呎的啟德新購物商場AIRSIDE於近日正式試業,場內除了有各式食肆、MCL戲院、室內大型衝浪場,亦有都市農莊、藝文空間、文青小店及期間限定裸買店等等進駐。商場更會舉辦大型裝置體驗,及設飛行體驗主題區及大型開幕展覽「想飛」,展示多項珍貴歷史藏品,包括啟德舊機場照片、旅遊海報和飛行地圖等等,大家快把握機會欣賞!

啟德AIRSIDE環保小店:

期間限定裸買店 Loop Store

於2021年開業的裸買店Loop Store,本店位於西灣河太祥樓,產品由調味料、茶葉、洗滌用品、至環保用品都包羅萬有,希望鼓勵各港島東街坊前來裸買,以減少固體廢物的數量。這次Loop Store首度進駐AIRSIDE,開設為期半年的期間限定裸買店,不但增設了乾燥花區,亦推出了Bring Me Back活動,若街坊沒有自備容器購物,可現埸購買空瓶,下次攜帶該空瓶回購時,便可享折扣優惠。新店亦推出了租借食物袋計劃,希望鼓勵大家養成重用容器裸買的習慣。各位住九龍東及啟德的街坊不妨到場支持一下,為環境出一分力。

乾燥花區。

Loop Store期間限定店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底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B123號舖

低價出售快將過期產品  GreenPrice環保超市

本地環保超市GreenPrice亦在啟德AIRSIDE開設了第九間分店,超市由4位本地大學生於2016年創立,以低價出售快將過期或已過期的「此日期前最佳」的產品,包括零食、日用品、美妝護膚品等等,望能減少浪費,以及改變港人對過期食品的偏見。

Green Price啟德
營業時間:10:00-22:00
地址:啟德AIRSIDE  B124號舖

一睹咖啡膠囊回收過程 Nespresso

知名咖啡品牌Nespresso繼英國、加拿大後,也於AIRSIDE開設亞洲首間體驗式概念精品店,設有全球唯一可持續循環系統RE:FARM,讓大家一睹回收機如何將咖啡膠囊中的鋁材與用過的咖啡渣分離,體驗可持續生活。

Nespresso Boutique AIRSIDE
營業時間:12:00-20:00
地址:啟德 AIRSIDE  L219&224號舖

本地特色品牌:

設計生活選物店B’IN SELECT 限定Pop-Up

原創設計生活選物店B’IN SELECT今次會於AIRSIDE開設為期約半年的期間限定店,裝潢用上深木色調,充滿了濃厚的日式風色彩。新店帶來的原創品牌包括Mo X日本插畫師Noritake的精品,以及本地品牌泥社MUDLAB的招財貓擴香石產品等等。

B’IN SELECT Pop-Up
地址:啟德AIRSIDE  2樓(待定)

原創設計手工品牌 Fingers Work X The Wax Can

本地插畫品牌Fingers Work 與手工蠟燭品牌The Wax Can合作,於AIRSIDE開設限定聯乘店,除了有Fingers Work厭世貓的手機配件之外,亦有The Wax Can的怪味「魚肉燒賣」及「奶黃月餅」香氛蠟燭,以及本地藝術家Nata的手繪電影場面插畫明信片等等,支持土地品牌的你不容錯過!

厭世貓地墊。
本地藝術家Nata的手繪電影場面插畫明信片。
The Wax Can的怪味手工香氛蠟燭。

Fingers Work X The Wax Can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 221號舖

雲集本地及世界各地手作品牌 白紙生活概念館

集合來自本地、台灣及世界各地手作品牌的白紙生活概念館,亦會於AIRSIDE開設為期約半年的期間限定店,售賣各款家品擺設、手作飾品及小物,包括插畫角色「大麻成」的周邊商品。

插畫角色「大麻成」的周邊商品。

白紙生活概念館POP-UP STORE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27日
營業時間:12: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411號舖

手作陶藝家品店 HIUCHI 曉至

品牌於2015年成立,結合了插畫、陶藝及生活家品。小店本身位於中環PMQ,而這次於AIRSIDE的新店,將推出Prose Clothing的日本新系列衣服,亦會展出曉至剛於東京「闇炎植木鉢展」展出的部分陶藝作品,讓喜愛陶藝的細賞。

HIUCHI 曉至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318號舖

其他特色品牌:

台灣Pinkoi x京都 SOU・SOU 秋日博品店

台灣設計購物網站Pinkoi也於AIRSIDE開設了期間限定「Pinkoi 秋日博品店」,帶來了超過200多款與日本京都織紋印花品牌「SOU.SOU」合作推出的「Pinkoi x SOU・SOU 聯乘系列」商品,包括燈籠、Tote Bag等等,大家說不定可在店內找到心頭好。

Pinkoi 秋日博品店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4日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226號舖

MINI BIG LOVE POPUP

小型汽車品牌MINI一向備受歡迎, 最近,品牌更將於啟德AIRSIDE地下開設期間限定「MINI BIG LOVE POPUP」。期間,全新的電動MINI ELECTRIC COUNTRYMAN 會首度向公眾亮相,亦設有MINI ELECTRIC 限定優惠。而連續7 年成為「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YDC)總決賽主力贊助的MINI,亦會於場內展出2019年YDC 冠軍葉嘉祺的Wilsonkaki SS24 Collection,場內更設有MINI 主題Café,供應本地手沖咖啡、輕食及經典童年回憶蛋糕,喜愛MINI汽車的你不妨來逛逛。

MINI BIG LOVE POPUP
日期:即日起至10月8日
營業時間:11:00-20:00
地址:啟德AIRSIDE地下G009號舖

 大型開幕展覽 「想飛

AIRSIDE於商場內舉辦大型開幕展覽 「想飛」,主題圍繞航空及飛翔,展覽結合香港飛行歷史藏品及21 個本地藝術單位所創作、不同媒介的藝術作品,展示多項珍貴歷史藏品,包括啟德舊機場照片、旅遊海報和飛行地圖等等,邀請身處昔日啟德機場的訪客由景入情以歷史暢想未來。

 

「想飛」Desire to Fly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2日
 地點:AIRSIDE 商場2 樓中庭及 3 樓GATE33 藝文館、地下G/F 

AIRSIDE
地址:九龍啟德協調道2號
交通:港鐵屯馬線 啟德站 C 出口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O.T.

18區, 懷舊, 藝文創意

大坑舞火龍 相隔4年後回歸!「小火龍團」首登場

舞火龍是廣東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而香港仍有兩處地方可見,一是港島大坑,另一則是薄扶林村。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人們為火龍眼部繪上最後一筆,象徵為火龍注入生命。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並會由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由300多名建連續三晚舞動火龍,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因疫情關係已停辦數年的舞火龍活動,終在相隔4年後回歸!今年的大坑舞火龍更會增設「小火龍團」,由新生代健兒主理的小火龍將會首次登場,還會有舞獅表演等新元素,並會向觀眾送上神秘紀念品。

連續三晚舞動火龍 驅除瘟疫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火龍長67米 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長度

需動員300多位建兒方能舞動的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長度,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着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火龍需倒着走

至於火龍巡遊過程,包含了多種儀式表演,包括「起結龍團」、「火龍過橋」、「火龍過龍尾」及「火龍纏雙柱」等等。不說不知,原來火龍的領頭者,即舞龍珠這一位置尤其重要,因為龍珠要負責為龍頭指引方向,所以舞龍珠的表演者們需要時刻面朝龍頭,引領火龍的動向,而需要倒着走。

活動將延伸至維園舉行

而按照歷年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枝都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徵祝福和好運。由今晚開始,大坑舞火龍相隔4年後回歸,而明晚中秋正日晚上22:30,活動更將延伸至維園五、六號足球場舉行,有興趣欣賞的朋友謹記留意。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大坑火龍文化館、香港旅遊發展局

18區

中電鐘樓文化館|逾80年歷史中電鐘樓 認識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走在何文田亞皆老街,鄰近加多利山山腳,那裡有一幢引人注目的紅磚建築。這幢於1940年落成的鐘樓,已有逾80年歷史,其後,它更與聖佐治住宅大廈的兩幢建築物連接起來,成為中電總部。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成九龍區地標

這三幢相鄰並立的紅磚建築物,由華人建築師關永康設計,落成時正值裝飾藝術運動的高峰,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故它自落成以來,已成為九龍區内的一個地標。

中電鐘樓樓高25米,三面外牆都裝嵌了電力驅動的塔鐘,塔鐘上方建有玻璃飾磚,建築特色別樹一格。另由於香港許多標誌性的鐘樓建築早已消失,中電鐘樓是香港罕有及具備戰前國際現代主義風格的鐘樓建築之一。

三面時鐘 由英國著名電鐘製造商製造

當中,又以在鐘樓頂層展示、三面同步的電鐘最為觸目,這三面時鐘每個直徑為2.4米,由英國李斯特城著名電鐘製造商Gents’ of Leicester製造。這幢鐘樓建築除了是區内的地標外,其三面的時鐘亦經歷世代,一直為九龍居民發揮準確地顯示時間的社會功能。

保留紅釉面磚設計特色

中電總部佔用的三幢建築物均採用同款的紅釉面磚,外牆的釉彩瓷磚及鐘樓的玻璃飾磚由建築材料供應商Cathay Ceramics (H.K.) Ltd.供應,此建築物的雙層玻璃窗是另一建築特色,其採用的窗較十分罕見,令維修保養方面增添挑戰。而一如當時許多塔樓的設計,中電鐘樓頂部佇立了一根旗桿,令建築物看來更高。

化身中電鐘樓文化館

中電鐘樓在1940年至2012年的70多年間曾是中電總部的一部分,於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而經保育活化後,躍變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中電鐘樓文化館設計了全新標徽,而以電力為主題的展覽,亦透過歷史珍品、短片和互動展品,以動人的故事和體驗活動,從社會、歷史、建築、科學和環境等視角,帶領訪客探索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展出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

此外,展覽亦回溯嘉道理家族業務和慈善事業的故事,並闡述它們在戰後香港社會復元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而文化館内亦設有咖啡店,庭園亦有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展出,它於1989年開始運作,可載120位乘客,並已於2021年退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中電鐘樓文化館
開放時間:星期二、三、五至日 10:00 – 18:00(星期一、四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147號​
備註:另設公眾導賞團,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上的報名安排。

Text:Onyx
Photo:中電鐘樓文化館官方網站

專訪

18區鬼故 x 懷舊棋盤 漫畫家黎達達榮筆下的盞鬼鬼Game盤

傳說觀塘區某個戲院明明沒有人買票,開場時卻直接滿座,甚至還有觀眾全程都好像被東西壓住,無法動彈;又聽說大埔曾經有個外賣仔接到靈異的外賣單,收到的鈔票也接連變成冥鈔;西貢結界、彩虹站鬼門關、七姊妹投海。香港都市百年多來,一直都流傳著許許多多帶有神祕色彩的故事,其中不少更是驚悚萬分。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驚悚的故事,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觀看,甚至可以放到棋盤中來體驗?如果將這些充滿獨特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都市傳聞,放入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懷舊桌遊中,遊玩起來又會是怎樣的感覺?本土漫畫家黎達達榮就決定來個新嘗試,以鬼怪傳說為靈感,創作出兩隻盞鬼的「招魂貓」、「招魄貓」和融合18區都市傳說而重新設計的各式懷舊棋盤。帶大家跟著兩位貓主角,走進充滿巧思的康樂棋、鬥獸棋、蘋果棋等棋盤中,探索18區的鬼怪傳說與獨特文化。

本土漫畫家黎達達榮嘗試新創作,將18區的都市傳說融入各種懷舊棋盤中。

各區的鬼故特色和相對應的遊戲

要完成這一系列的創作,首先就是要找出多款不同的遊戲,在這方面,黎達達榮就花了不少心思。能想到各種不同的童年遊戲不說,他更是巧妙運用了18區各自不同的地標或者鬼故事特色,為該區獨身訂造了一款相襯的遊戲。「譬如在構思中西區時,他就用到了曾一度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康樂大廈為主題,而套用了康樂棋盤。」黎達達榮詳細地說起棋盤中的巧妙設計,「灣仔區的鬥獸棋設計,同樣也是依照該區特別的地標──虎豹別墅。」而除了透過地標來聯想外,屯門區就是按照都市傳說而創作,透過蘋果棋的「紅綠燈」棋子,聯想到意外頻生的屯門公路。

蘋果棋的「紅綠燈」棋子,聯想到意外頻生的屯門公路。

就這樣,黎達達榮為18區設計的相對應的經典遊戲,下一步便是在棋盤中放入該區的各種鬼故事。而這麼多款遊戲中,最花精力創作的可以說是南區的作品。提到南區的都市傳說,大部分人也都一定會想到華富邨。所以黎達達榮也以華富邨作為創作的主題,先是用方形設計的大富翁棋盤對應邨內的井型公屋;然後將棋盤的格子想像成住戶的門,再用流傳在屋邨中的傳說一一放入棋盤內。大家除了能在棋盤中找到一些熟悉的都市傳說,如外星人UFO事件、棺材傳聞、猛鬼瀑布灣等;也可以看到黎達達榮巧妙地呈現住戶間的一些傳聞中的互動情節。

大富翁棋盤俯瞰華富邨的鄰里生活。

不僅能看 還能玩的漫畫創作

當然,在欣賞一張張盞鬼的棋盤時,自然會要拿來玩的想法。黎達達榮笑說:「除了蘋果棋、波子棋這類較有限制的棋類遊戲,有些棋盤還真的可以動手走走看。」例如中西區康樂棋,大家就真的能夠按照棋盤上的指示來挑戰一局。「搭山頂猛鬼纜車下滑至13」、「於靈異打卡聖地高街鬼屋自拍暫停一次」,在各種滲入都市傳說的指示,遊覽中西區的獨特地標和傳說。更有趣的是,黎達達榮其實還在每張作品中都畫上了特殊的圖案,大家只有戴上他設計的顯影「鬼掩眼罩」,才能看到圖案裡的訊息,讓大家在遊玩時也有「捉鬼」的體驗。

讀者能按照棋盤上融合鬼故的指示遊玩,感受於別不同的遊戲體驗。
每幅作品中都有一處「彩蛋」,透過附贈的顯影「鬼掩眼罩」便能找到。

確實,黎達達榮一直以來的作品都是充滿各種好玩的創意,而「鬼掩眼罩」也是想要挑戰一下特殊的繪製方式。不僅如此,這次棋盤的構思也有別於他過往的漫畫創作。黎達達榮隨之說起這次創作中的新嘗試。「因為不同的棋盤有不同的走法,譬如康樂棋是『Z』型的走法,而大富翁則是圍著棋盤走。所以這次可以挑戰一下跟著不同棋盤的行走路線來說故事。」

不同年代的鬼故創作 帶出相同的警惕

黎達達榮笑說自己也很喜歡聽鬼故事,不過內容豐富而且滿是細節的創作,除了部分是自己耳熟能詳的傳說外,自己也透過不同的渠道,做了半年的資料搜集。期間,他也感受到了鬼故事的不少特色,「我發現以前的鬼故背後都會有一段故事來支撐起整件事,人們會幫故事裡的角色設計各種遭遇。譬如溫莎狐仙還會有狐仙最終逃去台灣的說法;而如今的鬼故則大多是著重恐怖、兇案,在故事的呈現上就比較薄弱。」

不過黎達達榮也覺得,就算演繹的方式不同,鬼故事其實想要帶出的訊息是不要做壞事,待人處事也要有道德、操守,甚至尊重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所以也想藉此創作,讓人能在探索了解18區特色的同時,也能透過不同事件感受鬼故事所帶來的警惕。

進念《香港鬼喜劇》 十八區鬼Game盤 漫畫眾籌

黎達達榮推出最新漫畫作品 《香港鬼喜劇:18區鬼Game盤》,創作靈感取材自香港十八區鬼故傳聞,以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懷舊Board game,包括康樂棋、鬥獸棋、大富翁、飛行棋、波子棋、天下太平等等,18張搞鬼漫畫Game盤,18個盞鬼驚嚇,《香港鬼喜劇》嚇鬼版本,限量生產。

詳情:十八區鬼Game盤漫畫眾籌

Text:Vincent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18區

茶果嶺海濱公園開幕 佔地1.8萬平方米!
設兒童遊樂設施+寵物共享空間

近年本港有多段海濱相繼開放,就像是灣仔海濱長廊、炮台山東岸公園,除了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更多市民享用到海濱的設施。而位於觀塘偉業街的茶果嶺海濱公園及毗鄰的翠屏海濱,亦於近日開幕,各位市民以後又多一個休憩好去處!

茶果嶺海濱公園佔地1.8萬平方米,設有60多組遊樂設施。(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60多組遊樂設施 鞦韆/渠管迷宮/樹屋

茶果嶺海濱公園佔地1.8萬平方米,景觀開揚,可眺望維港及啟德郵輪碼頭。它由海濱空間及園景平台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園景平台位於觀塘污水泵房上蓋,佔地1.1萬平方米,採用了「好玩自然」為設計概念,設有5個主題區,融合了空氣、大地、天空、陽光及水5個自然元素,以不同的遊樂裝置和設施連結人和大自然。

平台提供15個不同的遊樂體驗,設有鞦韆、攀爬地貌、滑梯、渠管迷宮和樹屋等60多組遊樂設施,鼓勵小朋友探索大自然和帶來感官體驗。場地亦設有休憩及健體設施、草地、桌椅及多功能活動空間,相信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夠樂在其中。

「親樹平台」是園景平台內最受歡迎的遊樂設施。
毗鄰的「親水花園」,設有噴水大青蛙、蘑菇湧泉、水泵等設施,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場玩水消暑。
「幼兒天地」設有貓咪雕塑、山丘瀡滑梯、山丘洞等設施。(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幼兒天地」裡的大貓雕塑,樣子可愛,小朋友可以觸碰貓咪,甚至騎在它身上跟牠做朋友。
每組遊樂體驗旁均設有解說,讓家長知道設施適合甚麼年齡的小朋友享用。
「管道迷官」讓小朋友們在內捉迷藏,大玩「伏匿匿」。
在正午的太陽光照射下,「影子亭」的光與影顯得特別優美。
七彩「彩虹隧道」是場內頗受歡迎的「打卡」位。
平台內的「氹氹轉」設施,非常受大人和小朋友歡迎。
場內設置了飲水機,大家謹記自備水樽添水。

設寵物共享空間 與狗狗齊賞日落景色

公園的海濱空間,則是寵物共享空間,市民可帶同寵物入內散步、野餐。場內設置了數個可愛的「下水水」雕塑與大家見面,亦設有海景座位及桌子,讓大家與狗狗一同欣賞維港日落的景色及夜景。

不同造型的「下水水」雕塑,十分可愛。
引人注目的「下水水」雕塑。
海濱空間亦設有小型滑梯,讓小朋友遊玩。
市民可於海濱眺望維港及啟德郵輪碼頭。(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海濱空間空間寬敞,最適合帶同狗狗前來散步。(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翠屏海濱 展示翠屏河和周邊地區特色

此外,同樣於近日開幕的翠屏海濱,串連著觀塘及茶果嶺海濱,其跨河通道設有高低不一的觀景平台,供市民欣賞維港景色。而天橋柱身亦髹上了插畫,展示翠屏河和周邊地區在不同年代的特色,而大眾亦可透過擴增實境流動應用程式,了解觀塘區的歲月變遷。

翠屏海濱串連著觀塘及茶果嶺海濱,毗鄰觀塘碼頭,大家可以於碼頭乘巴士或小巴抵達茶果嶺海濱。

茶果嶺海濱公園
地點:茶果嶺偉樂街西北面
開放時間:7:00-23:00(園景平台)
交通:從觀塘渡輪碼頭步行約5分鐘;從觀塘港鐵站B1出口步行約13分鐘;或從藍田港鐵站D1出口步行約15分鐘

Text:Onyx
Photo:O.T.、政府新聞處、網絡圖片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創作二人組 設計荃灣西樓角花園 七彩藝術裝置 鼓勵大眾與作品互動

香港公園的設計大多千篇一律,單調乏味,以致使用率偏低。不過,最近荃灣西樓角花園竟搖身一變成為了色彩繽紛的遊樂園,內裡添置了許多七彩四角柱體及長方柱體藝術裝置。走進花園,就儼如置身於童話世界一樣,令人驚喜不已!

西樓角花園上方的行上天橋,也加入了七彩元素。
當大家走進公園,就恍如踏進了Craig和Karl的繽紛世界一樣!

翻新休憩空間 為社區注入朝氣和活力

這個夢幻的地景藝術裝置名為《七彩棱瓏》,由創作藝術組合Craig & Karl設計。二人受邀將西樓角花園來個短期大改造,希望為本來簡約的休憩空間營造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為社區注入朝氣和活力。

然而,在作品還未正式開幕前,曾有坐於雕塑上休息的街坊被保安驅趕,鬧出過小風波。分別來自英國和美國的Craig和Karl就表示,他們設計這個沉浸式裝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大眾能與作品互動。

Craig(左)和Karl(右)分別居於倫敦和紐約,二人擅長透過充滿巧思和幽默感的作品傳遞創作訊息。他們曾於世界多地參展,包括巴黎Musée de la Publicité、雅典Onassis Cultural Centre、布里斯本博物館(Museum of Brisbane)、紐約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倫敦Canary Wharf等。

新舊交融的荃灣社區

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的「藝遊未盡.荃灣」項目,邀請了7組國際及本地創作單位 ,於荃灣各處設計「期間限定」大型藝術裝置,以展現該區的特色。

說起荃灣的特色,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會認為其「天橋之城」的特點,最具代表性。區內有二十多個商場,由逾四十條行人天橋貫穿,確是別區少見。不過,對於在創作藝術裝置前,從未踏足過荃灣的Craig和Karl來說,這一區吸引他們的地方,不只是「天橋」,而是其新舊交融的特點。「當想到香港時,往往會聯想到它是個十分『直立』的城市,有許多高樓大廈。荃灣跟香港,在我看來都頗為相似,但我很喜歡荃灣是個新舊融合的社區,既有新的大樓,又保留了舊有的歷史建築。」Karl說。

身為外來者,對荃灣區的看法,難免會跟當地人有出入,但Craig認為這正是創作的有趣之處,「於網上進行資料搜集時,發現荃灣跟我們兩個各自居住的社區都有幾分相似。同樣位於市郊,同樣也有不少工廈轉型成為辦公室。」因此,雖然荃灣跟倫敦和紐約的環境不一樣,但也能給他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整個《七彩棱瓏》作品佔地約2,800平方米,藝術家將整個西樓角花園改造成七彩沉浸式空間。
花園內有大大小小的四角柱體藝術雕塑,最高的一個高約3.8米。

「接管」公園 化身成沉浸式體驗空間

整個《七彩棱瓏》作品,佔地約2,800平方米,內裡有許多七彩的四角柱體及長方柱體藝術雕塑。「我們希望將區內的元素融入創作之中,因此作品內的雕塑都是向上發展的,就像是香港及荃灣的高樓大廈一樣。」Craig表示,由於他們很重視作品的趣味性,故不希望創作過於複雜,而是想讓人們在花園內跟作品互動。Karl續說,他們最想做到的是「接管」整個公園,令它成為沉浸式的體驗空間,「當你走進公園時,就恍如踏進了Craig和Karl的世界一樣,有一種會心微笑的感覺!」

Craig和Karl於大學時期認識,二人一拍即合,至今已合作超過20年。即使現時二人分別居住在紐約及倫敦,也無阻他們創作。
Craig和Karl表示,他們原先設計的「氹氹轉」,是真正能夠讓兒童玩樂的設施,奈何最後「氹氹轉」因技術問題不能轉動,令二人感到相當可惜。
Craig和Karl以色彩繽紛的間條和幾何圖案,將西樓角花園改造成充滿了趣味的空間。
晚上,當花園的燈光全亮起後,一個又一個的「拱門」雕塑,看起來特別宏偉。

請盡情跟作品互動

二人多次強調希望大眾能與作品互動, 就此,Karl鼓勵小朋友們可以在花園內盡情放大他們的想像、盡情玩樂,「你可以觸碰(作品),可以爬上去,只要諗到的話,做咩都得!」不過,跟雕塑互動,可不是小朋友的專利,他也提議大人們可以在這個耳目一新的花園內放鬆自己,坐在雕塑上休息,也可以來「打卡」、拍照留念 ,「期間,他們有可能會認識到一些新朋友,又或是發現一些過往未曾留意到的事物呢!」

藝術家鼓勵小朋友們在花園內盡情玩樂,可以觸碰作品,也可以爬上作品上互動。
當走到累時,花園裡的雕塑也可以充當凳子,讓大家坐下來休息。
Craig和Karl曾於英國倫敦Canary Wharf設置了戶外裝置《Mini Golf》,讓大眾在鬧市大玩迷你哥爾夫球。
西樓角花園鄰近荃灣港鐵站,本是個設計簡約的休憩空間。

Craig和Karl創作的《七彩棱瓏》藝術裝置,將於荃灣西樓角花園展出至下月中旬,有興趣來參觀的朋友謹記留意。

「#ddHK設計#香港地」2023 ──「藝遊未盡・荃灣」
藝術裝置:《七彩棱瓏》
日期:即日起至9月14日
地點:荃灣西樓角花園
詳情:designdistrict.hk

延伸閱讀:

15米巨鯨登陸荃灣公園 !7戶外藝術裝置 展現荃灣「天橋之城」特色

Text:Onyx
Photo:O.T.、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清拆前的紀錄 400年歷史「城中村」——茶果嶺村

茶果嶺,是一條擁有超過400年歷史、隱身於城市邊陲的村落。它位於油塘與藍田之間,是九龍半島上所餘無幾的「城中村」,也是香港僅存的寮屋區,最高峰時曾有逾萬人聚居。時至今日,過往人來人往的茶果嶺大街,早已十室九空,只剩下數間士多和冰室繼續經營。

惟政府已在2020年推出了清拆時間表,代表這條歷史村落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就在3個月前,地政總署亦就茶果嶺村公營房屋發展項目,張貼了收地公告,私人土地業權8月19日復歸政府。消息一出,引起了網民的關注,擔心這些歷史悠久的士多和冰室會就此消失。

茶果嶺與鄰近的牛頭角、茜草灣及鯉魚門幾個石山集中地,並稱為「九龍四山」。
過往人來人往的茶果嶺大街,早已十室九空,只剩下數間士多和冰室繼續經營。

名稱由來 眾說紛紜

茶果嶺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客家石匠開始於該處聚居成村。她與鄰近的牛頭角、茜草灣及鯉魚門幾個石山集中地,並稱為「九龍四山」。二戰後,茶果嶺依然有為數不少的礦場,盛產花崗岩及高嶺土。至於茶果嶺的名稱由來,則眾說紛紜,有一說法是因清末民初年間,因山上長有大量茶果樹而得名;另一說法則是六十年代時,從觀塘仔灣看過去,因茶果嶺的山形酷似茶果而得名。

在電影《黑社會》中,和聯勝眾頭目為選新一屆辦事,就是在這個茶果嶺鄉公所內開大會。
茶果嶺天后廟乃清朝時的官府所建,於1941年搬至現址,並曾在1947年重修。
它是香港少數完全使用麻石興建的廟宇,並於2010年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

商店大街 十室九空

二戰後,香港人口急增,茶果嶺最高峰期時更有逾萬人聚居於此。雖然現在只剩下約三千名居民,但走進村落,卻依然會發現不少歷史痕跡。例如,昔日人來人往、人聲沸騰的商店大街,內裡有數間經營了逾半世紀的冰室和士多,包括一間已有60年歷史的「榮華冰室」,依然沿用著當年開業時購入的入榫木製卡座、手寫餐牌,以及天花吊扇,供應的西多士、雞翼尖、奶水蛋等食物和飲品,亦保留了多年來的味道;村內亦有一條20米長的龍舟,名為「合義龍」,已有逾60年歷史,過往的戰績相當輝煌,曾在油麻地避風塘贏過數年冠軍,惟現在已不能再下水;舊日,茶果嶺鐵皮屋不時會發生大大小小的火警,於是鄰舍便自組防火糾察隊,希望趕在消防員到達前營救街坊。茶果嶺村的故事、人情味,以及生活點滴,都教那裡的村民引以為傲。

昔日人來人往、人聲沸騰的商店大街,在平日只得零星的村民走過。
茶果嶺村雖然人去樓室,但仍有可愛的貓咪留守。
不少港產片都曾在榮華冰室取景,包括《黑社會》和愛情小品《緣路山旮旯》。
榮華冰室鏡的舊式 “Pepsi” 汽水櫃,店主於六十年代花了$1,800買下,在當年可算是很昂貴。
村內有一條20米長的龍舟,名為「合義龍」,已有逾60年歷史。

雖然茶果嶺村已開始收地程序,但據悉因應工程時間表,受影響者的遷出期為2024年上半年或2025年上半年,故大部分住戶及商戶仍未到期遷出。希望在清拆前一訪茶果嶺村的各位,可以好好安排行程,不用急著於這一、兩個月內前往。

延伸閱讀:

【18區】茶果嶺榮華冰室六十年不變的人情味

茶果嶺「狗仔粥」聯繫村民感情的美味

Text:Onyx
Photo:Sing

18區

鰂魚涌海濱新社區空間「舍區」 夏日嘉年華 免費活動流動閱讀的士/ 小誌工作坊

位於鰂魚涌海善里的「舍區」,為早前改造成多用途創意公共空間,面積逾 3,700 平方米,於7月開放公眾使用,設計概念融入鰂魚涌的工業歷史和文化特色,主建築和開放空間設計以鰂魚涌的煉糖廠和船塢為設計靈感,而建築尖頂設計的活動室與昔日煉糖廠的三角形屋頂相呼應。這星期周末一連三日舉行的「舍區夏日嘉年華」設有一連串免費的多元文化藝術活動,部份工作坊雖已滿額,但也有不需登記項目包括流動圖書車Ro Ro閱讀的士及個人化圖像、小誌工作坊等等,大家也可在假日體驗一下!


「舍區」設有多元化設施,如「船塢劇場」為24小時開放的半露天展演空間;「社區工房」,為展覽和工作坊等藝文活動提供場地等,另外也設有戶外開放式草坪及寵物友善設施,則為大眾、動物愛好者和「毛孩」在鬧市提供綠色活動休憩空間。

Ro Ro 閱讀的士 二手書流轉回社區

「舍區」一直舉辦多元化及以創意為主導的公眾參與活動,如親子多感官律動體驗班、社區展覽和導賞團。這個周末一連三日正舉行「舍區夏日嘉年華」,有不同免費的多元文化藝術活動,可以參加不同免費攤位如速繪人像畫、扭汽球、泡泡繽紛樂、流動圖書車Ro Ro閱讀的士等。其中「Ro Ro閱讀的士」是一輛從鑽的購入的退役輪椅的士,經設計團隊透過循環再用舊有物料升級再造,變成標誌性的閲讀空間,提供玩樂閱讀體驗,讓二手書流轉回社區,以故事時光連繫不同背景的兒童。

嘉年華亦設有14項免費工作坊,預先登記的參加者可以製作竹編涼扇、花生糖、升級廚餘首飾、手工茶包和咖啡品嚐工作坊等,體現文化工藝,也將創意帶進生活。部分活動需預先登記,現場也預留少量名額供即場參與,感受不一樣的社區體驗!

「RoRo 閲讀的士」提供玩樂閱讀體驗,讓二手書流轉回社區。

27/8 夏日嘉年華活動:

做下ZINE: 小誌工作坊
2023年8月27日 12:00nn-5:00pm

「重量級」圖像生成 Weighty-generated images
2023年8月27日12:00nn-5:00pm

無聲瑜伽體驗 Silent Disco x Yoga 
2023年8月27日‍‍  11:30am- 12:30pm

同奏夏之歌-環保敲擊樂工作坊  
2023年8月27日  11:00am- 12:00nn

一張張方形的櫈設置在Quarryside場內,啟發自太古糖廠生產的方糖,象徵著鰂魚涌豐富的歷史 。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