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香港匠人

半世紀本地鞋匠 一生堅守鞋業 為腳患人士度身訂造手工鞋

「鞋字半邊難,也有半邊佳」,電影《歲月神偷》中的羅記皮鞋,在變幻的環境中,一步難、一步佳地走過。現實中,也有一位鞋匠,經歷過高低跌宕,難也一步,佳也一步,不知不覺就走過了半個世紀。他就是麗風鞋業公司的老闆、手造鞋工匠葉靜。二十幾歲就投身造鞋業的他,見證了造鞋業和時代的改變。

一路走來,就算整個工廠被火災波及而化為灰燼、就算因經營壓力要關閉大陸過萬呎的鞋廠、就算在沙士時被賒數拖垮;每一次的絕境,都沒能停下葉師傅的腳步。直到如今,年過七旬的他仍在用一雙巧手,為腳患人士度身訂造舒適的鞋款。「自己一生都在造鞋。」這句話從葉師傅口中說出來一點都不誇張。

二十幾歲就投身造鞋業的葉靜,見證了造鞋業和時代的變遷。

半世紀的鞋匠之旅

訪問當天,搭著電梯來到晉昇工廠大廈10樓的走廊,這裡的設計與其他私人廠廈不同,開揚的空間更像是「舊式公屋」,約莫在走廊盡頭的位置,有一道敞開的舊式折疊鐵門,一旁坐著正研究著鞋楦的老師傅就是麗風鞋業公司的老闆葉靜。門內的空間由鞋楦與皮料堆積成幾座小山,狹窄的空間裡放著不同的造鞋工具,然後是掛滿整個空間的訂單。這裡,便是葉師傅的廠房,也是一處有著許多故事的地方。

鞋廠的空間由鞋楦與皮料堆積成幾座小山,狹窄的空間裡放著不同的造鞋工具,然後是掛滿整個空間的訂單。

故事的開始,時間回到70年代。那時的葉師傅只有二十幾歲,幾乎沒接觸過多少行業的他,在剛來到香港不久後,便跟著親戚進入了造鞋行業。甚至在還做不到一年學徒時,就已經下定決心要自己做老闆,在造鞋業中闖出一片天。葉師傅也隨即行動起來,在九龍城用70元租了一處板間房,開始做起造鞋的生意。葉師傅笑說,當時他只是做一些不需要技術便能完成的拖鞋款式,以幾元錢的價格供貨給街邊的大排檔。後來葉師傅也有試過和友人合夥造鞋,不過最終還是決定搬到荃灣,租用一處石屋(今荃灣地鐵站附近)創立了麗風鞋業,並在石屋旁搭建了一個小工廠造鞋。

當年只有20幾歲的葉師傅,在入行造鞋業,做不到一年學徒時,就已經下定決心要自己做老闆。

「三起三落」 依然堅守鞋業

7、80年代的一場火災 廠房一夜化為灰燼

本以為當鞋廠老闆的夢想終於走上正軌,怎料一場火災波及,葉師傅的廠房在一夜之間化成灰燼。「其實不用燒很久,一、兩個小時就全部變灰了。那時都算是剛剛結婚,都很徬徨。」葉師傅表示自己也只能向當時的立法局求助。期間,就算沒有工廠,葉師傅也沒有轉行的想法。反而還利用家裡的房間、飯檯造鞋,再到街邊擺賣,幫補家計。

直到1982年,在立法局議員的協助下,葉師傅成為了當時新落成的晉昇工廠大廈的第一批租客,也正式成立了麗風鞋業公司。葉師傅回想起當時正值發展高峰的香港,各行各業都非常興盛,他的工廠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有很多本地的訂單外,更有南韓的批發商相中他們生產的部分款式,而下了過萬雙鞋的訂單。而一群一起趕工的夥計也如親兄弟般,葉師傅平時會幫他們買飯,偶爾還會和他們一起買馬,大概這也是那個年代香港的和諧景象。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92年。

1982年,葉師傅成為了當時新落成的晉昇工廠大廈的第一批租客,也正式成立了麗風鞋業公司。

北上拼搏擁萬呎廠房 無奈遇上貿易行倒閉

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與香港製作成本的上升,不少工廠也都選擇北移發展。就在1992年,  50幾歲的葉師傅也決定北上拼搏一番。也在那時,他剛好接手一間做歐洲生意的鞋廠來做。工廠的生意涵蓋歐州7個國家(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芬蘭),訂單的數量也是之前在香港從未接觸過的數量。所以在不久之後,葉師傅便搬去一座獨立的廠房,專心營運起大工廠。「樓下一萬呎、樓上一萬呎,有宿舍、有飯堂,養著上百名工人。」葉師傅當年初出茅廬時做老闆的夢想,似乎就在此刻完成了。

隨著中國市場開放,葉師傅在1992年北上發展,並擁有一間過萬呎的廠房。

回流後自創暢銷鞋款 卻被沙士徹底擊垮

奈何好景不常,當時負責接洽歐洲生意的貿易行倒閉,葉師傅的工廠也因此沒有足夠的貨單來維持廠房運作。最終,葉師傅在1997年回流香港。經歷兩次生意挫折的他依舊沒有放棄造鞋,還回到後期改為辦公用的晉昇工廠大廈單位,重整旗鼓、繼續造鞋,甚至在剛回來後,變做出了一款暢銷的鞋款。這款由葉師傅自創的橡筋鞋名為PAPA Shoes芭蕾舞鞋,其簡單優雅的設計是當時多間鞋舖裡的暢銷款式,更有大陸公司模仿相同的樣板製作。「本來勉強都可以生存,但是沙士將我徹底打敗。」葉師傅在沙士期間被賒帳徹底拖垮,數條收不回的帳目也令葉師傅背起多項債務。鞋廠難以繼續經營,最後只剩一人獨守。

葉師傅自創的橡筋鞋「PAPA Shoes」,,其簡單優雅的設計是當時多間鞋舖裡的暢銷款式。

為腳患人士度身訂造手工鞋

訪問期間,有位客人找上門來,帶著一雙皮鞋與連結的半身支架,支架上的皮帶在無數次的修補後,看似已經無法穿戴。客人想拜託葉師傅修好支架上的皮帶,也將親人喜歡的鞋款連結到支架上。儘管葉師傅先前並沒有處理過這樣的工序,不過還是答應了下來。

訪問期間,有位客人找上門來,帶著一雙皮鞋與連結的半身支架。

原來自2012年起,葉師傅在受到電台邀請訪問後,便陸續有人找上門來,想要師傅幫他們造一雙手工鞋,其中不少都是有腳患的客人,因為市面上找不到適合的鞋款,也不知道哪裡有師傅能製作;所以在聽說有葉師傅這樣的手工鞋匠後,都紛紛來找他幫忙。

「我都沒有估計有這麼多人來找我,也讓我看到了香港很多雙腳有問題的客人。小兒麻痹、高低腳,很多很多。」在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後,如今葉師傅看到這麼多腳患人士,更希望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多年來,他和客人們的關係更像家人,而葉師傅也會不斷研究、改良,為不同客人的腳患度身訂造出更舒適的鞋款。以致有些客人就算移民了,偶爾回港後的第一時間,也是來找葉師傅多造幾雙鞋。

自2012年起,葉師傅完全改造手工鞋,也因此接觸到不少有腳患的客人。

雖然如今公司只剩葉師傅一人,造鞋繁複的工序也只能靠一人之手完成。但對葉師傅來說,就算整個過程再怎麼吃力,能夠幫到這些需要特別鞋款的客人,就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而能夠因此發揮創意,造出更多鞋款,也是他繼續做下去的動力。的確,對於一個如此喜愛造鞋的人來說,還有甚麼比不斷在鞋業中探索更有意思?

如今公司只剩葉師傅一人,造鞋繁複的工序也只能靠一人之手完成。

「要旅行或者回工廠,我會選擇回工廠。」提及退休,葉師傅笑說身邊的人有時候也會叫他退休「歎世界」,但是如果讓他選,他還是寧願拿起鞋楦、工具,造一雙鞋。「二十幾歲一入行就是造鞋,做了50幾年,都有半個世紀,自己一生都在造鞋。」或許對葉師傅來說,造鞋就是他的世界,如果可以,也想「歎」到不得不退休的那天。

Text:Vincent
Photo:陸羽、PAPA Sh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