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香港文化

懷舊

南昌押/冠南華/大同老餅家 這些年來消失的霓虹招牌

抬頭,熠熠燈光照亮著前行的路,奪目、閃爍、迷人的招牌講述著城市的故事。再抬頭,卻不見昨夜燦爛的光,沿途空蕩蕩得彷彿被掏去靈魂般,繁華不再。說來也並不誇張,昔日掛滿大街小巷的霓虹燈確實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之一,見證香港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霓虹燈招牌,可以說是香港最矚目的風景。不少外國人對於香港的第一印象依舊還是那個五光十色的夜;而電影、文學作品中也時常有霓虹燈作襯。

只是這些曾點亮此地的霓虹,大多都逃不過消失的命運。一幅又一幅霓虹燈因老店結業、舊樓拆遷、建築安全等緣由而被拆下,從此消失於鬧市。最近,一齣以霓虹燈做主角的電影《燈火闌珊》帶來了霓虹燈招牌背後的故事,可同時,僅存的霓虹招牌卻持續拆去。究竟這些年來,有多少熄滅的燈火,多少遠去的故事?

圖為Keith Macgregor的《霓虹遐想》系列,攝影師想像下香港的景觀。(Blue Lotus Gallery)

【南昌押】

南昌押位於南昌街與汝洲街交界,建於1920年代,屬香港罕見的戰前轉角唐樓。唐樓掛有兩幅「蝠鼠吊金錢」霓虹燈招牌,形狀設計模仿蝙蝠倒吊、含著金錢的型態。招牌頂端為「囍」字,帶有吉祥之意。圓框中的「押」字和「萬字邊」的勾勒也是當舖招牌的特色。只是這個逾半世紀、承載香港典當業輝煌歷史的特色招牌,最終因違反《建築物條例》而於年初被勒令清拆。

南昌押「蝠鼠吊金錢」霓虹燈招牌因違反《建築物條例》,於年初被勒令清拆。(IG@missytam)

【冠南華】

冠南華是創立於上世紀20年代的中式婚禮服飾老字號,以手工精細的裙褂聞名。同樣屹立近半世紀,位於油麻地,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的一對霓虹招牌也是一處著名的地標。這一對霓虹燈招牌有兩幅,一幅是帶有紫色英文招牌,襯上黃色波浪勾勒的「冠南華婚紗」招牌;一幅則是綠框紅字的「冠南華」。奈何這對「最幸福霓虹燈」最終也難逃清拆命運,於2022年8月被拆下。

冠南華霓虹招牌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IG@ykkknow)

【大同老餅家】

大同老餅家創立於1943年,以賣中式唐餅聞名,其元朗總店每逢中秋前夕更是熱鬧非常。六十年代起掛上的兩層高霓虹招牌,也是元朗地標之一。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採用黃色底加上綠框紅字,招牌四邊模仿舊香港燈籠、以中式花紋弧形設計,更有種中式傳統的味道。在大時大節看去,與人龍一併,甚是喜慶。但這畫面隨著2022年底霓虹招牌的拆去而不復存在。

元朗地標之一的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於2022年底被拆去。(IG@mr.dr3w)

【鷄記蔴雀耍樂】

鷄記蔴雀創立於1930年代,在1956年成為第一間獲政府發牌的「蔴雀學校」。成立以來,鷄記蔴雀就以公雞造型作店舖商標,所以後來豎立的霓虹燈招牌,公雞造型也成為其標誌。即使不同分店的招牌各具特色,如廟街豎立在外牆上,以麻雀用色的方形砌成邊框;觀塘店則是橫向招牌。但公雞商標均會保留在霓虹招牌上。霓虹招牌遭清拆後,被納入M+館藏,大家也只能在館內觀賞。

即使不同分店的招牌各具特色,但公雞商標均會保留在霓虹招牌上。(IG@streetsignhk)

【森美餐廳】

同被納入M+館藏的還有位於西營盤森美餐廳的「森美餐廳」霓虹招牌。霓虹招牌約在1979年已經屹立於西營盤,被街坊視為地標。招牌由餐廳老闆葉聯設計,最特別的地方便是其高3.6米、長4.5米的巨大牛型設計。牛牛招牌在2015年被拆走,被M+博物館收藏。

高3.6米、長4.5米的巨大牛牛招牌。(IG@streetsignhk)

【翠華餐廳】

位於佐敦的的「翠華餐廳」霓虹招牌也非常有特色。豎立的招牌有數層樓高,頂端的「羅馬柱」設計配上「魚蛋稱霸 咖哩稱皇」的介紹別有一番趣味。加上招牌繽紛的色彩,看上去便知道其霓虹管設計的複雜程度。只是這麼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光,還是要落地,「翠華餐廳」霓虹燈招牌最終在2020年被拆下。

「翠華餐廳」霓虹燈招牌在2020年被拆下。(電影《燈火闌珊》劇照)

【利工民】

創立至今100年的香港製造內衣品牌「利工民」,其「金鹿線衫」聞名已久,甚至在李小龍、周星馳等巨星出演的電影中,也穿過利工民底衫。利工民霓虹招牌上,自然少不了那隻栩栩如生的金鹿,在夜色中更顯活潑。只是分店的「金鹿」霓虹燈牌相繼被拆下,僅剩於灣仔的霓虹招牌如今也將被拆卸,意味著在也看不到那隻躍於黑夜中的金鹿。

僅剩於灣仔的利工民「金鹿」霓虹招牌如今也將被拆下。(IG@mr.dr3w)

Text:Vincent
Photo:IG@ streetsignhk、mr.dr3w、missytam、ykkknow、w.t.h.k、inmemoryofhk

生活美學, 設計

原創插畫融入時裝設計!波蘭情侶檔藝術家以香港及愛情為題 推出環保時裝

再過幾天,就是對每對情侶來說一個重要的日子。精心挑選的禮物、細心安排的節目,都是為了能在情人節與另一半過上浪漫又難忘的一天。說到情侶間共同的活動,波蘭就有情侶檔藝術家共同創作以浪漫約會為主調的作品,展示對浪漫約會的盼望和憧憬。

趁這浪漫的節日將至,HARVEY NICHOLS 與香港故事畫廊兼創意工作室 ZtoryTeller 合作,舉辦《I wonder when it all began》藝術聯乘企劃,邀請到這對波蘭情侶檔藝術家Mateusz Kolek 及 Pat Guzik,創作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更用原創插畫融入時裝設計,推出一系列藝術衣飾。大家在欣賞唯美作品的同時,也可以選上一份充滿愛意的禮物。

波蘭情侶檔藝術家Mateusz Kolek 及 Pat Guzik,創作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

藝術家Mateusz Kolek曾在香港旅居多月,三年前於香港舉行過個人展覽的他,今再度來到這座城市,作品中依然呈現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的城市的美。在他敏銳的觀察下,對城市寫實的紀錄中有不少可愛的鏡頭。相望的貓咪、擦肩而過的人;配上一慣夢幻的畫風,創作出令人心動的尋愛瞬間。

Missing U
Love is all a matter of timing
I wonder when it all began
One minute before
Tokyo tower
Jubilat

而他的伴侶Pat Guzik,是一名時裝設計師,提倡永續時尚,她的設計從選材到生產,都是使用環保、有機或再生物料。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也要平衡環保,更追求兩者共存。

Pat Guzik提倡永續時尚,設計從選材到生產,都是使用環保、有機或再生物料。
衣飾設計上亦會融入這次的主題插畫元素。

【HARVEY NICHOLS X ZTORYTELLER POP-UP @ HNPP】

日期:即日至 2 月 20 日
時間:上午 11:00 至晚上 8:00
地址:金鐘太古廣場 Harvey Nichols (香港金鐘道 88 號 2 樓)


【HARVEY NICHOLS X ZTORYTELLER POP-UP @ HNLM】 

日期:2023 年 2 月 22 日至 3 月 7 日
時間:上午 11:00 至晚上 8:00
地址:中環置地廣塲 Harvey Nichols(香港皇后大道中 15 號)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即將閉館 手寫水牌師傅麥錦生:後會有期

「前面有落,唔該。」下了小巴,走了幾個街口就是炮台街,街道有一處閣樓,閣樓裡滿是白底紅、藍字牌。閣樓下的舖位裡,放著一部1:1的紅Van車頭,周圍的佈置也講述了一個跨越幾代港人的歷史。這裡就是如今香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的店舖,以及麥師傅租用樓下店舖所開辦的小巴文化資料館。小巴文化資料館開幕至今,以導賞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述了關於小巴的前世今生和種種知識。兩年過去,資料館今通告將於二月中閉館,意味著館中那標誌的紅Van車頭也將駛離炮台街。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將於二月中閉館。

麥師傅16歲就開始學師寫招牌,1978年在炮台街街尾開小店寫招牌,在1982年將店舖搬到現址後,一晃眼就是41年。不過麥師傅一開始也不是以製作小巴牌為主,只是當時店舖門口就是小巴總站,偶爾會有司機請他幫忙寫小巴牌,麥師傅才開始兼職寫起了小巴水牌。也因為除了小巴牌外,麥師傅還懂得製作收銀兜、燈箱等其他小巴配件,令他在小巴業內更受歡迎。

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的麥錦生,在機緣巧合下開始寫小巴水牌。
對麥師傅來說,佐敦道是最有意義和回憶的地方。除了這裡是當年紅Van的龍頭站,也因為他在這裡做了快50年。

不久之後受政府政策影響,小巴車款的改變令小巴牌的需求大增,加上招牌生意式微,麥師傅便將手寫小巴牌這個副業轉正,「當時整個九龍就有十幾個人寫小巴牌,不過我入行的時候年紀最小,慢慢也就只剩下我了。」見證過小巴最風光的時候,也見證著小巴逐漸沒落,店舖前的小巴站已經搬遷,而同行的師傅也早已剩麥師傅一個。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2010年,在傳媒的採訪下,開始興起手寫小巴牌的文化,後來因年輕人建議而開始嘗試製作的迷你小巴牌成為了當時城中的熱門收藏品。「以前只有用家才會買,現在差不多九成是手信。」麥師傅憶起有位女客人拿著「西環往荃灣」的專線小巴牌照片,拜託麥師傅寫一個一模一樣的,因為每次拍拖超過12點,男友都會坐這班車送她回家。又或,有客人在移民前,也拜託麥師傅寫字特別的字句,帶走留念。的確,這本是實用的水牌,早已承載了太多的記憶。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除了港人,也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

兩年前,麥師傅設立「小巴文化資料館」介紹紅Van的歷史。館內除了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外,也曾不定期開辦導賞團介紹行內的知識,譬如小巴牌上的紅字代表終點站,藍字則是途徑的地方;價錢牌由一開始的花碼字、之後的中文字、再到最後阿拉伯字的演變過程;又或是因為法例而需要在小巴牌加上英文等。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第一代用於價錢牌上的字體為花碼字。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最搶眼的還是館內那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車頂的牌布機、水撥等都可操控,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我的所有都是小巴給我的,我都想為小巴做點事情。」即使設立資料館是一件嚴重虧損的事情,麥師傅仍希望留下小巴的歷史印記,那段陪伴香港發展的流金歲月。

館內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
車內設備齊全,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

年初,由於資料館原址以更高價出租於其他客戶,資料館亦宣布將於二月中閉館。「是會不開心的,不過開博物館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坦然接受閉館的麥師傅也有聯絡不同機構,希望能安置資料館中的紅Van。而資料館內的其他展示,他也希望將來能找機會重新再展。

「前面有落,唔該。」在離開的小巴上,聽到香港人才懂的特色高呼。途中下車的人愈多,車上的乘客愈少,一輛紅Van,在駛向終點的路上。

Text:Vincent

Photo:Jonas Chan

展覽, 藝文創意

麥嘜麥兜初春作品拍賣展 18幅畫作首次公開

麥兜,作為80、90後港人集體回憶的卡通人物,陪伴了許多人的童年時光;而那些小時候看覺得天真爛漫、無厘頭的畫面,長大後竟然哭紅了雙眼。作者麥家碧和謝立文於1980年創作了麥兜,麥兜的故事中無論是圍繞親情、友情間溫馨可愛的互動,對香港草根家庭的描寫,還是以香港社會風貌為背景的紀錄,都足以讓它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符號、香港出品的代表作。

今年,兩位作者再度合作,聯同香港蘇富比舉辦「麥兜 · 愛在初春蘇富比」展覽(即日至2月4日),展出18件從未經發表的麥兜近作,在新一年與善良單純的麥兜為伴。

I’ve got a crush on you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組曲」之四)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每次見到你,個心 Pork Pork聲」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溫馨幸福的「執子豬手,與子偕老」

展品以水彩、彩墨或油畫方式畫出麥嘜麥兜,透過麥嘜麥兜的目光,從不同地方找到不同的「愛和幸福」。「每次見到你,個心 Pork Pork聲」是目前為止最大幅的水彩紙本麥兜。最豐厚的豬肉,盛載著最豐厚的愛情!繼續玩諧音卻又溫馨浪漫的「執子豬手,與子偕老」、富有新年氣氛於白碗中賞蝶的「幸福的碗」,感受滿「碗」幸福;呈現麥嘜麥兜無論身處何地、或晴或陰,都感到幸福。感受麥兜憨厚幸福的童趣畫作,展品亦會於即日起至2月7日舉行網上拍賣。

「執子豬手,與子偕老」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花喜蝶飛」(「幸福的碗」之一)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星月皎潔」(「月亮組曲」之一)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晴天愛你,雨天更愛你」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我和我,在月暈下」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我和我,在輕舞中」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麥兜‧愛在初春蘇富比」展覽

網上拍賣日期:即日至2月7日,詳情
展覽日期:即日至2月4日,參觀者須預先於官網登記
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金鐘太古廣場1期5樓

Photo:由蘇富比提供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一)
重塑光影 微縮模型承載本地文化

微縮模型,可能大家都覺得是觀賞用,又或是門消閒的手藝,但在微縮的世界裡,即使小如沙粒般的雕塑,或是細如髮絲的圍欄竹桿,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有其背後的典故。每件模型所建構的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更是時代的縮影。我們找來微縮藝術家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分享他們的作品,同時帶大家穿梭作品背後每個時代的獨有魅力。

從光影開始

「知道為什麼以前的照片中,人物的影子總是那麼長嗎?」Ian和Tim打開何藩的相集問到。「從前香港的樓宇密度低,樓層少,陽光沒有阻隔得以直接打到物件或人身上。」

創作的靈感可以來自四面八方,無論是一幅畫、一幀照片、一部小說。Ian和Tim都是攝影迷,很多時構想作品的出發點都是不同年代的舊照。看到以後,他們會遙想那年代的時地人貌,如何將照片上看到的平面,栩栩如生地立體呈現出來。

是興趣也是課堂

二人在構想研究時,會看著照片中的物件作比對參考,用心觀察,務求更暸解當時的生活背景才著手製作。由於每次作品的時代背景不一,二人對所創作場景背後所盛載的生活文化又有另一番體會。

用微縮觸動人心

天台地版上的灰塵、水漬和破落銹蝕的位置都兼顧周到,呈現出真正的生活感。

微縮題材必然是自己喜愛並會帶來感動,而要被觸動就脫離不了「共鳴」二字。因此在不同的作品中,他們都會盡力加入當時的庶民文化,從生活習慣、人物姿態著手,細緻美、破落美和情景美三種美感缺一不可。

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二人同為微縮模型愛好者,擅長以光影作靈感,留住不同年代的庶民生活精髓。二人共同創作的作品有《藍屋》、《城寨光影》、《夕照鯉魚門》等,於本港以至中國各地展出時都深受香港地道文化愛好者喜愛。

Text:August
Photo:Jason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Chocolate Rain新繪本Hong Kong Blu Art
藍調記錄消逝回憶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是好是壞,視乎你如何去體會。過去一年多,Chocolate Rain的創作總監Prudence Mak迫於無奈暫停了所有在外地舉行的展覽,正當她以為事業會大受打擊時,這段期間卻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重拾久違了的油畫筆,利用最原始的畫具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而《Hong Kong Blu Art》正是這樣應運而生。

《香港老美》原本是Prudence的朋友Simpson的個人攝影集及社交網站專頁的名稱,她看到裡面有關僅存老香港回憶的照片後深受感動,決定向Simpson借相,以名畫家畢家索著名的藍色時期畫風(periodo azul)重現於那份消逝中的香港回憶,最後二人更將照片與油畫融合,合作出版了《Hong Kong Blu Art》這本《香港老美》的姊妹作。書中介紹的景點可會勾起你對老香港的回憶?

Text:Ivy
Photo:由Hong Kong Blu Ar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