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香港工業

香港匠人

每日捱臭 醃製加工新鮮牛皮! 瑞興皮廠90後接班人 堅守家業:想保留上兩代留下的事物

時代巨輪不停轉動,許多行業、店舖都難再堅持,黯然離場。留下苦苦支撐的,或許是因為一份情。曾幾何時香港工業發展蓬勃,許多行業都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譬如皮革業,在高峰時有多間皮革廠的同時,香港皮革製品的出口量也是位列高位多年。奈何時移勢易,這些皮廠逐一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不知不覺,香港也就只剩下最後一間製皮工廠——瑞興皮廠。而這間碩果僅存的牛皮廠,現由一位90後的年輕人Kean打理。

香港最後一間製皮工廠——瑞興皮廠,現由第三代接班人,90後的Kean打理。

訪問當天,在Kean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葵涌的牛皮工廠。推開印著瑞興皮廠大字的鐵門,走進佈滿歲月痕跡的廠房。然而偌大的廠房卻顯得有些安靜。愈往裡走,愈能嗅到一股濃烈的氣味,然後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棟棟堆疊整齊的牛皮。看著醃製後疊高的牛皮,Kean笑稱如果是兩三年前來的話,就有機會參觀加工的工序。

佈滿歲月痕跡的廠房有股濃烈的牛皮味。
由於工廠老師傅相繼退休,加上近乎無人入行,Kean很多時都要自己落手落腳做。

原來這兩年來,牛皮廠已經停止了牛皮加工工作,變成只作醃製處理,再直接賣走。「大家可能覺得,這麼大的一間皮廠,只剩一部分還在運作,看上去很浪費。但是起碼我還在維持他的營運、生產,而不需要光榮結業。」而讓Kean依然堅持維持廠房運作的原因,或許是一直以來深埋在腦海中關於廠房的回憶。Kean還記得小時候會跑到廠房玩的那些日子,那時候的夥計有幾十人,而廠裡的機器也會不停地運轉,到處都是更濃烈的牛皮味。爸爸會忙碌生產加工,而媽媽會負責包裝出貨,自己則在一旁和廠內的貓狗玩耍。

偌大的廠房現今已經停止了牛皮加工工作,變成只作醃製處理,再直接賣走。

行業式微 艱苦維持廠房營運

只是如今,這些畫面買少見少。不過Kean還是逐一介紹如今皮廠的運作,「每天清早6點左右,上水屠房那邊就會運來新鮮的牛皮,其後我們就會將它們進行醃製保鮮的處理。」Kean解釋道,在新鮮的牛皮送抵後,第一步就是要用鹽醃製牛皮,為其保鮮,讓它們能夠存放得更久一些。只見工廠師傅將一張張牛皮倒進巨大的轉鼓中,再往轉鼓裡倒入數袋鹽。之後關上轉鼓門,再開啟轉動的開關,轉鼓便會像洗衣機般開始轉動,將內裡的牛皮與鹽混合。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5分鐘,之後便閒置一整天,讓牛皮排走血水、充分醃製。隔天就能將醃好的牛皮取出搭到貨板上放置,等待加工。

大型轉鼓如洗衣機般將裡面的牛皮和鹽混合,進行醃製。

可能不少人會以為如今皮廠就像是獨市生意,整個香港的牛皮照理都會運往這裡,但Kean卻指出,現在每天大概只有2、30隻牛左右。比起七、八年前平均每天有5、60隻牛,甚至是爸爸曾提過的過百隻牛,如今的數量少了幾倍,而且也沒有回升的跡象。對此,Kean也不是很理解當中的原因。

而且自從越來越多同行皮廠不再營運後,加工所需的化工原材料供應商也一同萎縮,如今要在香港取得化工原材料變得更困難許多,瑞興皮廠的產量也逐漸減少。加上行內的老師傅也都漸漸離開,年輕人也都不太願意入行,更讓皮廠難以維持加工工序。

行業萎縮,難請人。皮廠只能苦苦堅持營運。

回流接手皮廠 創立自家品牌

2014年,從英國學成回港的Kean還在為前路打算時,看到仍在皮廠工作的雙親年紀漸長,便決定幫輕父母,同時也是為了延續這個陪伴自己長大的地方。只是皮廠在當時已是夕陽行業,就連僅剩的行家也在那幾年中相繼結業。Kean只好在艱辛的經營環境中尋找新出路。一年之後,Kean成立皮革品牌The Lederer,開始嘗試皮具生產業務,同時也繼續維持廠房的運作。

苦於維持廠房運作的同時,Kean決定突破創新。於2015年創立皮革品牌The Lederer,開始嘗試皮具生產業務。

對於Kean的新嘗試,父母早期並不贊成,他們認為皮廠原本的經營模式是直接將加工好的皮料直接賣給商戶,每一次的交易可能直接賣掉幾千、甚至上萬呎的皮料。然而轉為零售或是皮具生產的話,二、三十呎的買賣非常耗時且會囤積大量貨品。也確實,早期經營新品牌時並非一帆風順,Kean也為此走過不少冤枉路。好在Kean的堅持與創新,讓品牌逐漸站穩腳步。其推出的DIY皮革材料包及各種產品也透過網購平台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客人,漸漸地也能做到收支平衡。

Kean於瑞興廠房二樓開設工作室,經營自己的皮革品牌。

爸爸媽媽在看到Kean做出如此成績後,也開始接受他的經營模式,偶爾還會幫忙製作。「與瑞興合作的客戶裡,很多更像是不斷照顧我的長輩,他們也會教我很多關於皮革、皮具製作的知識。」Kean也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皮具師傅與夥計,幫助他在困境中建立起新品牌。

Kean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皮具師傅與夥計,幫助他在困境中建立起新品牌。

而公司也開始生產起不同的皮具產品,小至銀包、卡套;大至傢俬用的皮,也會應客人的設計做代工生產,或者幫不同的公司製作皮具。The Lederer的品牌也漸漸在日本、台灣擁有一定的人氣。正當公司看似步入正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又拖慢了公司的進程。

除了自家品牌在日本、台灣擁有一定人氣外,公司也會幫不同公司製作皮具。

導賞工作坊 推廣手工與香港製造的價值

受到疫情影響,公司也只能無奈辭退部分員工來維持收支平衡。員工的劇減加上社會環境的改變,公司原本想要推出的計劃或宣傳也都只能暫時擱置。不過Kean也沒有因此感到氣餒,而是在疫情過後,一步一步踏實地重新出發。慢慢追回進度之餘,還會繼續舉辦皮具工作坊或者開放皮廠參觀導賞。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公司進程,如今只能一步一步慢慢追回進度。

在工作坊中,學員可以自己動手縫製出皮具產品,透過一針一線了解手工產品的樂趣與價值。而在供學生參加的導賞中,還會讓學生們一睹牛皮加工的過程。「通常會覺得骯髒和臭,哈哈!」Kean笑著回憶起學生們參觀廠房時的景象。不過也是有好奇的學生會想要了解皮料的加工過程,如何從滿是毛皮的原料變成光滑的皮具、如何將其做出不同的顏色與紋路。每一次看到來參加的人對皮廠、對手工皮具有更多的認識時,Kean都非常高興。

皮廠也會定時舉辦工作坊或參觀導賞,推廣本土皮革產業。

或許在Kean看來,「香港製造」與皮廠,都是往時年代的輝煌,也是自己想要堅持下去的事物。所以他也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重視其中的價值。特別是皮具這種在大眾認知中,國外品牌更吃香的事物;Kean想大家看到、也知道這從頭到尾100%的香港製造,也有相當的品質與價值。

在時代的洪流中,很多事物確實難以留住;留下來的,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情。

Text:Vincent
Photo:陸羽

專訪

「純正鋼骨 永久包修」 百年遮廠梁蘇記

不知不覺,四月也已將過半,隨之而來的便會是漫長的雨季,也才惦起家裡那把塵封半年之久的遮。久未開遮,或許遮上已附有鏽跡,或許有幾段遮骨彎曲、斷開,又或許翻箱倒櫃卻也尋不到。然後我們扔舊遮、買新遮,用著不知其品牌、結構的遮,將就著度過雨季。為來年的堆填區,添置另一把遮。誰曾想過上世紀的香港,一把遮可能用上一輩子?在那個年代,一把靚遮就可以是身分的象徵。也因手工製造的貴價,損壞的遮多會交給師傅修補重用,如今家喻戶曉,開業近138年的製遮老字號梁蘇記,當年便是以「純正鋼骨,永久包修」而聞名。

梁蘇記上月遷舖至尖沙咀,繼續秉承「純正鋼骨,永久包修」祖訓,延續家業。

梁蘇記遮廠於光緒年間在廣州成立,由梁智華(別字:蘇)老先生創立,標榜鋼骨造遮和永久包修,以歐洲配件、物料製造優質長遮,提供遮骨永久免費維修服務贏得口碑。及後分店擴至港澳,更開滿香港各處,成為本地經典品牌。時移勢易,曾在香港有過光輝歲月的製遮業如今卻已式微,不少本地品牌也隨年代遠去,全盛時期於港澳兩地設多間分店的梁蘇記早年也只剩下香港的唯一一間,位於西九龍中心。這間由第四代傳人梁孟誠打理的分店在西九屹立29個年頭後,於上月遷舖至尖沙咀,繼續秉承「純正鋼骨,永久包修」祖訓,延續家業。

梁蘇記如今只剩下香港的唯一一間舖,由第四代傳人梁孟誠打理。

談及遷舖,梁孟誠並無太多不捨,笑說這是梁蘇記第四次來到油尖旺一帶開舖了,隨後更仔細說出了梁蘇記歷年來店舖的位置,曾經這些店舖都因為鐵路建設或租金而搬遷。所以對他來說,搬舖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反而能找到更多的機會,「世界會變,不會整天都是一樣的。可能在尖沙咀做多十幾年又不一樣了。」梁孟誠邊笑著,邊修起客人交付的縮骨遮。的確,從一開始只賣長遮,在與不同客人的交流後,也變出了很多新的款式,有用來擋風、擋雨、擋太陽,亦有當作拐杖等不同的設計。大改動至兩縮縮骨、三縮縮骨;遮骨的輕重;或是各種顏色、花紋的遮布,都能在和客人溝通後,做出獨一無二的產品。

梁孟誠十幾歲便開始學師,「上遮」、「車遮」、「裁遮」、維修等,每一樣都要學。

「這就是手工做遮的好處,可以自由搭配。」客人可以自由選擇遮骨、遮布、手柄,不同部位的用料也可以挑選上等的材料組裝在一起。「當年有一把縮骨遮就像是有一部大哥大電話,很威風,連當舖都會收。」原因便是其用了來自西德、英國倫敦的遮骨,法國的遮頭。藉各國的好材料,組裝出了一把上等的遮。而梁孟誠在旅行時,也會留意當地的遮,從而知道不同地方使用遮的文化。譬如香港人和日本人所喜歡的遮就有不同,香港人慣於能快速收放,而日本人則是喜歡慢慢折疊、收遮。也因這些觀察,他才會變出更多的款式。唯一不變的,就只有「永久包修」的祖訓。

客人可以自由選擇遮骨、遮布、手柄等不同組件。
不同地方的人對遮有不同的喜好,故多年來也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款式。

遷舖後,梁蘇記依然延續人手造遮、維修的經營。在尖沙咀這個更容易接觸到遊客的地方,更考驗造遮和維修的功力。梁孟誠試過有客人前來訂製遮時,隔天便要離開香港,結果他讓客人先去喝杯咖啡,自己則只花了四小時便度身訂造好了一把遮。如果客人需要更換遮骨,一般20分鐘內就可以換好。

最快只需花四小時便能度身訂造好一把遮。
客人留下新遮訂單或需維修的遮。

能做到這樣的質素和效率,除了工具的進步,如電螺絲批、熱融槍等工具的出現,當然也要靠多年來的技藝。只是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雨傘製作技藝,如今傳承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這門手藝,第五代傳人大女兒Kiki也是花盡心思。除了幫遮設計各種新潮的元素吸引年輕人外,更舉辦工作坊,讓人親手體驗師傅一針一線造遮的過程,做出自己的一把「香港製造」遮。

大女兒Kiki花盡心思,幫遮設計各種新潮的元素吸引年輕人。
舉辦工作坊,讓人親手體驗師傅一針一線造遮的過程。

雨季將至,那把風雨同路,為你遮風擋雨的遮,來年還在嗎?

Photo: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