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

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 90後香藝師的尋香之旅

拍攝的時候,攝影師的鏡頭一直被香爐中升起的輕煙所吸引,過半的時間都是在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懸浮。香爐中傳來的香氣卻又總帶有一絲慵懶,輕撫著緩緩合上的雙眼,才發現又錯過了芳煙的一段舞曲。就是這樣愜意的一個下午,方知為何有人會對此愛不釋手。鏡頭前的他叫鄧皓荃(Aaron),作為90後,他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個與同齡人不相稱的愛好。別人打機砌模型,他卻享受聞香料、搓線香。皆因中四那年,他在志蓮淨苑某殿外聞到一股清香,只那一刻,Aaron就與香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找回這股香氣的Aaron就這樣踏上了「尋香之旅」。

傳說中,香港地名地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香就是其中一種。早於宋朝年間,此地大量種植的沉香木已是朝廷供品。40-70年代,因政治環境而遷入的大量香莊,使此地的香業更加興盛,全世界的華人近乎都要跑到港澳地區買香。可縱使香與香港有如此深的淵源,Aaron的尋香路卻並不如意。隨著改革開放、製香廠的搬離,那繁盛一時的香業也隨之沒落。再到Aaron這一代,大多只能透過書籍、網上紀錄片中的蛛絲馬跡,來尋得製香之法。

90後的香藝師鄧皓荃(Aaron)自小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

從「尋香」到製香,跌撞自學做出第一支香

鏡頭裡的輕煙依舊努力地跳出各種舞步,偶爾有風吹過,擾亂了節奏,下一秒又以幽香為伴裊裊升起。這股幽香,Aaron尋了好幾年的時光。「尋香之旅」的開始,Aaron省吃儉用,用慳得的錢到街市香舖買香,也因學生時期的財力有限,只能從最便宜的開始試起,結果盡是攻鼻的臭味。後來光顧香莊,開始買些貴一點的香,才漸漸品出淡淡的清香。那些年,身邊的人看著Aaron如此沉醉於香,都紛紛皺眉,「阿仔成日聞香,會唔會聞死佢㗎?半夜三更喺度聞香,係咪撞嘢啊?」可另一頭的Aaron甚至抱起香爐溫書備考、吃薯片、喝汽水,不亦樂乎。

Aaron不理旁人異樣眼光,沉醉在自己的香世界。

「尋香之旅」的後來,Aaron索性學起製香,確保「貨源」充足。雖然沒能找到大師教授,但Aaron對香的執著早已不會被簡單地磨滅掉。沒有香料的配方,就自己翻查古籍、香譜。沒有造香的知識,就從紀錄片中偷師。實在找不到,就自己鑽研出方法。

譬如在尋找香粉的配方時,Aaron從中藥舖一口氣買了三十幾種香料,帶回家自己打粉調配。期間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還配出了各種異樣的味道。「想說放愈多香料進去,照理就會愈香」Aaron曾將大量香料混在一起卻只撞出藥材味,不過他卻非常享受這個「烹飪」過程,享受撞出不同香味的瞬間。

Aaron自己從古籍、香譜、紀錄片中鑽研香料調配和製香之法。
鑽研調配香粉期間,還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更配出各種異樣的味道。

又譬如調配完香粉後開始造香的過程。剛開始簡單製作塔香粒、用針筒擠出線香還好,但到要學搓竹籤香時,又再次難倒Aaron。如何將香泥均勻地搓到竹籤上,過程中雙手要相互協調轉動,不然成品便會有扭紋;而且力度也要保持均衡,稍有不慎斷裂就要重頭再來。不斷鑽研、嘗試、失敗,一有空閒就拿來練習的Aaron,終於在半年後成功搓出了第一支香。

最難學的便是搓竹籤香。
Aaron花了半年時間不斷鑽研、嘗試、失敗後,才成功搓出第一支竹籤香。

創立「港香堂」,教授品香之法

裊裊輕煙隨著燃盡的香慢慢離開舞台,留下香爐中一幅篆字狀的香灰畫。Aaron細心地將香灰鋪平,小心翼翼地拓上新的香粉,為香爐點起另一首舞曲,說起了「尋香之旅」之後的故事。看見經常光顧的香莊迎來結業,半世紀的經營難抵貴租,昨日的繁盛今竟如煙。故曾以香港傳統文化保育之名到各處推廣香文化的Aaron決定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有正職工作的他,放工就會跑到柴灣的Studio中製香,一做便是做到凌晨一、兩點。星期六、日也會來此開鋪製香,或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Aaron後來創辦「港香堂」,製香之餘,更著重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交談間,Aaron也不禁教起那些關於香的事。如近來在網絡上熱論的奇物「龍涎香」,就是極為珍貴的香料。它是因抹香鯨吃完巨型烏賊後,無法消化而排出的可燃物。傳統上,龍涎香一般作為定香劑而非單獨使用,它讓香氣保留得更長的時間。又如某些香料能夠助眠或者有不同的治療功效:柏香、檜木、安息香可以使人放鬆,有助睡眠;吃飽後聞一聞檀香,身心也會更舒暢。除了各種香料的功效外,Aaron也教授了分辨天然香與香精香的方法。那些還沒點燃就已經散發濃烈香氣的便是香精香,反而天然香要在點燃時才能聞到真正的香味。

不同的香料除了有不同的香味,也有不同的功效。

Aaron甚至搬來了陳列香料的木櫃,一一介紹起來。他也很慶幸,如今因為瑜伽、冥想等活動的興起,讓更多人研究起了香。為此他也拼盡全力推廣,「潮流的東西隨時都會變,可能潮流過後,(香)又會消失。」這種不知何時消逝的「無常」,也是他「尋香之旅」上深刻的體會。

Aaron逐一介紹陳列的不同香料。

傾囊相授,只為承傳「香文化」

順著鏡頭畫面,並無法看見爐中的香還剩下多少,可能眼前的煙眨眼後便也逝去。就像某天突然無人接手的香莊、某刻突然就過的潮流。「每個人都以為有人會解決、專家會解決,接著就沒有人去做。直到挽救不了、無法回頭才後悔,但時間已經過去。」Aaron不想自己深愛的文化到某天只存在於書裡、影像裡,然後靜待時間的風吹散這裡的痕跡。所以他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而非單純的商品買賣。

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

「文化是要找人做載體的,要有人做出來,才有那個文化。」無論社會對香的負面標籤有多難撕去,無論尋香的路有多崎嶇難行。Aaron只希望每一次無常,依然有人來為這爐續上一抹文化的香。

Text:Vincent

Photo:陸羽

專訪,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90後竹細工工藝師 編織精細食器 望大眾感受竹藝文化

猶記得數個月前,扎根於西環77年的杜洪記山貨店宣告結業,令不少人概嘆本地竹藝日漸式徵。然而,對90後的丁科竣(Angus)來說,竹藝這一門工藝,很有深度,尤其是日本的竹細工竹器,較以往大家所認知的竹籃、竹籮,更為精細、優雅,於是吸引到他捨棄室內設計師的工作,轉職當上竹細工工藝師,並成立了品牌「二回」。

今年,是Angus從事竹細工工藝的第4年,他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能多接近大自然環境,尋找創作靈感。在這些年間,他親手編織了不同的竹細工食器,如咖啡濾杯、茶器、竹碟等等,作品有別於以往竹器給人的印象,也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希望作品可以配合當代的飲食文化,讓大家接觸到竹這種物料,體驗竹藝,並感受到材料的氣味。」他說。

Angus認為以竹藝編織的杯墊是竹細工最入門的作品,特點是可以在製作時加入很多不同的編織圖案。

從室內設計師到竹細工工藝師

2018年,從事室內設計師工作的Angus,於一次跟籐和竹家具有關的項目上,初次接觸到竹細工工藝。當時他把訂單交予中國內地的廠商負責,怎料,最終的成品實在是差強人意,「在不忿氣之下,自己開始花時間認識竹細工工藝,加深了解後,就萌生想自己嘗試製作的想法。」那時,坊間並沒有太多途徑去學習竹細工工藝,於是他以半自學形式,如查看相關書籍、親自拜訪日本師傅,或是跟台灣、中國的一些師傅進行交流,了解有關竹藝的製作方法和技巧,「理解製作的原理後,我就開始嘗試製作竹細工。當然,過程中也曾遇上不少失敗,但通常多試幾次,最後都會成功。」他續透露竹編的製作心得,「最重要是有耐性,慢慢地去感受這一種材料和工藝的變化。」

Angus表示,竹篾在編織的過程至少需要做兩次重覆的動作,才可鞏固結構,於是便將品牌命名為「二回」。
世上大概有十多種竹適合竹細工使用,關乎其彈性、柔軟度、韌性,以及竹節的長度等等。而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現時Angus使用的材料會以毛竹和黑竹居多。

香港也有竹細工工藝

傳統的竹工藝大致可分為竹細工和竹粗工兩大類,前者是以切、削、剖的方式製成竹片、竹篾,再編織成較為細緻的製品;至於大家最常於香港接觸到的竹器,如蒸籠、扎作(紙扎)、獅頭等等,則屬於竹粗工,通常由竹子的圓稈與竹細枝製作而成。「其實香港傳統上也有竹細工(竹器),如各式籠器,以及於耕作時,或是讓嬰兒使用的竹籃子等等。食具方面,則有竹篩和竹籮。」Angus解釋,香港的竹藝曾經盛極一時,在塑膠產品普及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竹籮和藤椅,「一直至八十年代,香港轉型為金融中心,大多數竹器都轉由內地生產,這門工藝便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

反觀鄰近的中國、台灣和日本,當地對竹藝的保育,卻反而做得不錯。「因為他們很尊重這一門手藝,也關注文化保育,再加上因為自身的飲食文化關係,當地有一些竹製食器,是不能夠被其他物料所取代的。」他舉例,用以盛載冷麵的竹盤,就是當中的好例子。

竹篾需經修整及定寬,才可供編織之用。
 Angus透露,竹藝的編織方法約有30至50種,但他最常用的只有當中的5種。

竹編咖啡濾杯 將竹藝融入當代社會

Angus 明白到,舊時的竹器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故需要創作一些新的作品,才可以令更多人接觸到竹藝。有見及此,他在去年設計了一批食器,希望將工藝融入當代社會。

例如,近年手沖咖啡大受歡迎,連帶沖製咖啡的器具,亦受到啡迷追捧。Angus於是想到以竹來編織咖啡濾杯,「竹造的Coffee Dripper(咖啡濾杯),在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它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子清香。而隨著時間的變化,竹香就會慢慢揮發掉,只剩下淡淡的竹和咖啡香氣。」除此之外,他亦以黑竹創作了一批竹碟,備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適合盛載冷麵、天婦羅,甚至拿來備菜,「我以5條為一組的竹篾,織成了竹碟上的『風車編』圖案,特點是碟表面的洞會比較細小,可以減少食材從洞裡流走。」他解釋,每一種編織圖案的特性都會有所不同,而這正正就是竹編的有趣之處。

咖啡濾杯
由兩層的「輪口編」交疊而成,濾杯和底托可以分開,方便配合不同大小的杯具使用。
當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咖啡濾杯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香。
竹碟
黑竹本身擁有獨特的斑紋及顏色,故Angus以黑竹製成竹碟,為器具增添美感。
竹製茶器
底部以「人字紋編」織成,能讓水分慢慢流走。它可在茶壺使用,也可以直接放到玻璃杯泡茶。

遷入坪洲 尋找創作靈感

「竹藝的精神,即是藝術層面的發展,其實需要長時間的浸淫,這包括了一些對於生活上的體會,或是對一些美學、大自然的理解。」因此,Angus今年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尋找創作靈感。「這個地方(坪洲)環境很好,人也很友善。街坊們常會噓寒問暖,會關心你的生活過得好不好。」現時,他搬到坪洲已滿7個月,除了喜愛小島恬靜的環境,他也愛跟這裡的街坊們聊天,更笑言街坊們就是他的靈感泉源,「平時跟一些坪洲的鄰居相聚、閒聊,就自自然然會有靈感!」對Angus而言,坪洲這個地方給予了他不少能量、經歷和感受,故他也希望能在年底舉辦展覽,並藉由不同的竹細工工藝品,跟大家分享他於坪洲的生活和體驗。

Angus將工作室搬到坪洲,希望創作環境更加接近大海。
丁科竣(Angus)
竹細工工藝師,竹細工品牌「二回」創辦人

二回
IG:yiwooo.co

Text:Onyx
Photo: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