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香港匠人

醉心音韻50載 發燒友自製音響 創立本土品牌

不管時代如何改變,人們對音韻的追求依舊。那可以是寄情於樂曲,譜寫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然後用盡辦法將其保存;也可以是鍾情於欣賞,竭力還原出曲譜演奏最好的狀態,研究出各種器材,只為聽到最接近真實的聲音。而在香港,若要說有如此追求的「知音」之人,就要提到本地的音響達人「飛韻余」余師傅。

作為香港早期,甚至被不少媒體稱作「第一代音響發燒友」的余師傅除了有豐富的音響知識,更會自製音響設備,甚至還成立自己的音響品牌。訪問當天,滿懷「歎HiFi」的心情來到了余師傅位於新蒲崗的工作室。在余師傅熱情的招待下,走進了這個放滿音響器材的工作室,在交談的間隙,余師傅已經挑好黑膠碟輕放於唱盤上,隨著黑膠唱片轉啊轉,悠揚的樂曲將時間倒回過去。

余師傅挑選好唱片輕放於唱盤上,開始了當天的訪問。

自小與音韻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早在小學時,余師傅就已經和音樂結下了緣分。當在選擇學校的課外活動時,他就好奇地選擇了音樂。雖然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不過余師傅仍記得在課外活動上,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黑膠唱片播放時的情景。「老師拿了一張黑膠碟,放上一個盒裝唱片機。唱片機很小,黑膠碟放上去的時候還凸出了一大半,還有那支唱臂,我都還記得。」甚至,他還記得當時所播放的是《The Sound of Music》。

黑膠唱片轉啊轉,時間來到中學。踏入中學的余師傅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他會和學長一起到大會堂聽管弦樂的演奏,也開始想在生活中播放這些好聽的樂曲。買不起昂貴播音器材的他試著自己購買一些零件,自己組裝起音響器材。「當時有同學或校友會買廠機,我們這些比較窮的小子就只能借他們的說明書來看。當時的說明書中還會附贈一份線路圖,我就照著線路圖來組裝,沒想到完成品竟比原裝還好聽。」就這樣,余師傅從起初只為組一台能夠發聲的音響器材,到後來開始幫同學安裝、研究起音響的音色。更在讀完書後,直接進入了音響行業。

余師傅的焊錫功力更是爐火純青,他也表示,焊錫的用量也很影響器材的音質。

從事音響事業40載

畢業之後,余師傅進入了一家名為「飛韻音響」的音響器材公司工作。當時公司出品的音響設備短時間就在香港打出名堂,而余師傅也邊做邊學,另外也會負責機器後期的調聲工作。「用耳聽,做器材品質的把關工作。這也形成我後期會去挑剔器材音質。」余師傅將這些經驗形容為「天注定」,種種際遇注定他將人生大部分的時間投放在音韻世界中。

機器成品的後期調聲工作,也是余師傅一手包辦。

不久之後,余師傅前往劇場工作,開始涉足舞台音響,為樂團、劇場、演奏會設計和安裝音響設備,這也讓他學習到更多關於聲音效果、音響配備的知識。期間他也參與過許多大型的演出項目,當中最有印象的就是在1986年,知名匈牙利指揮家蘇提爵士,領導芝加哥交響樂團訪港演出,當年的合照至今還收藏得很好。遇到知名樂團的演出固然興奮,不過令余師傅記憶猶新的還有他在工作時自製的音響設備,「因為當時我們遇到有些工程上,有些缺少的設備並不能從市場上買到,於是我們便要自己製作。」於是他便用自己所累積的音響、電子知識,自己焊、自己組裝機器。而這一做就做上了癮,更成了日後自己創立品牌的契機。

創立自家品牌 度身訂造音響設備

在音響器材上精益求精,不斷鑽研自製各種音響設備的余師傅,後來也就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而多年來出自他手的音響設備也早已數之不盡,行內發燒友也都深知其出品的精妙,以致不少慕名而來的客人都希望余師傅能夠幫家裡設計一套最為合適的音響設備。

余師傅會「家訪」為客人度身訂造合適的音響設備。

需知道,一套音響系統靚聲與否,除了關乎系統本身的設計,另一個最大的影響便是播放時的整體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音響的設計、擺位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而這也正是余師傅的其中一項拿手絕技。訪問時,余師傅也毫不吝嗇地分享起當中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去『家訪』,要在現場才能夠判斷聆聽環境和喇叭配合出來的效果。」

譬如最近有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當時他到發燒友家中去欣賞一對「360度喇叭」,喇叭的主人一直都覺得音效仍有待改進,但就是找不出原因。後來余師傅一聽,便找到解決的辦法。原來很多人會習慣將喇叭放在靠近牆邊的位置,然而「360度喇叭」要放在屋內接近中間的地方,才會發揮出最好的效果。最終余師傅只是稍微移動了音響的擺位,便解開了主人家多年來的疑問。

為不同聆聽環境設計一套音響系統是余師傅的拿手好戲。

定期舉辦音樂會 分享不同曲風

就在分享完故事的時候,黑膠碟中的曲目也來到尾聲,不過余師傅馬上起身,換上另一支樂曲。這回的曲風與先前的悠揚不同,而是節奏略快的西部牛仔曲風。余師傅笑說,自己除了造音響器材,其實更希望能將這些好東西放給大家聽,所以他也會定期開放自己的工作室,或舉辦不同的聆聽體驗活動,提供一個讓發燒友們互相交流的場所,也讓想接觸音響的新手前來感受聽Hi-Fi的感覺。音樂會上,余師傅會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不管是古典、爵士,還是任何類型的音樂,只要能當下的音韻能夠觸動到聽眾,愛上音樂而有所追求,余師傅都會感到非常值得。

余師傅會定期開放工作室或者舉辦音響聆聽體驗活動,只為讓更多人聽到好的音樂。
余師傅會定期開放工作室或者舉辦音響聆聽體驗活動,只為讓更多人聽到好的音樂。

說罷,他就拿起了先前播放的黑膠作介紹,那是余師傅在80年代左右所買的一張有日本版側紙的《Ballad With Luv.》,而正在播放的一張則是更早之前,余師傅還是十幾歲時,花了十幾元買來的《For a Few Dollars More》原聲黑膠,「足足50年了。」

小時候花十幾元買來的《For a Few Dollars More》原聲黑膠,至今已經有50年。

樂觀看待聆聽潮流的改變

是啊,在50年的歲月裡,聽歌的潮流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黑膠、CD、到如今的串流、下載音檔。余師傅也發現,一些上門的年輕發燒友,一部分非常喜歡聽黑膠,另一部分則是聽串流音樂為主。他坦言,除非能找到一些很高質素的串流檔案,播放出來的聲音才會靚,不然這些各式中的內涵都會比CD或黑膠來得遜色。不過他並不會用消極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潮流,相反,余師傅反而覺得這讓更多人容易接觸到音樂,就是一件好事。

余師傅發覺,如今上門的年輕發燒友,一部分非常喜歡聽黑膠,另一部分則是聽串流音樂為主。

「我的女兒也都是下載來聽,最重要的是她肯聽。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漸漸地她就會喜歡,甚至可能自己已經喜歡了,卻不知道。」余師傅承認,因為居住環境不足,很多人都會選擇聽耳機,但他堅信,只要對音樂有追求,有朝一日有地方了,便會開始玩兩聲道。最重要的是音樂能夠陶冶性情,能讓人有所觸動。

黑膠唱片轉啊轉,無論時代是否今不如昔,我們仍有最純粹的音樂與追求。

Text:Vincent
Photo:陸羽、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