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離島

18區, 本地遊蹤

梅窩周末本地市集+社區深度遊!現場體驗活動 梅窩歷史/生態雀鳥導賞

對於梅窩的印象,或許很多人會聯想到銀礦灣,甚或是「梅窩有很多牛」。其實梅窩有不少自然美景如銀礦瀑布、銀礦洞等,更有香港最古老的文武廟及不少具歷史故事的景點,很值得我們去發掘!在今月,梅窩將會於9月9-10日舉行周末市集,及生態導賞遊、梅窩歷史遊、分享會等社區活動,讓大家一起來深度探索梅窩!

在9月9至10日連續兩天周末,梅窩將舉行周末市集及不同體驗活動。
9月的週末市集將於梅窩鄉事會路及涌口街舉行。

讓大家感受梅窩的熱鬧,再深入認識本土社區文化,今次活動「梅窩CHILL想像」是由本地團隊GROUNDWORK元新建城及「2 Square Metres」共同策劃,發掘和探索梅窩的可能性。更會於下星期開始舉行一連串體驗活動,除了週末市集(9月9-10日),也會有不同的精彩節目和裝置會在梅窩同步進行和展示,當中包括生態導賞遊、梅窩歷史遊、分享會等活動!

超過15個梅窩本地檔主駐場

而週末市集於梅窩鄉事會路及涌口街舉行,當中超過15個梅窩本地檔主,包括以紙創作的「野紙文化」穿越藝術時空,帶大家走入舊香港的時光。另一於梅窩舉行不同竹棚體驗活動的「Travel For Better 樂遊仁」提供小型工作坊、打造竹屋,竹燈手作,同場還有不同本地手作品牌「識條鐵工作室」扭製霓虹燈招牌掛飾、香港製造的手工皂「梘潔」等。少不了當地為鄰里社區服務的個人咖啡烘焙工坊「LCC Roastery 咖啡長岸」及咖啡店「Pause Cafe」駐場。另外活動亦有街頭藝術表演、梅窩深度遊和不同類型的小型工作坊等等,就讓大家到場發掘!

以紙創作的「野紙文化」穿越藝術時空,帶大家走入舊香港的時光。
當地為鄰里社區服務的個人咖啡烘焙工坊「LCC Roastery 咖啡長岸」
香港製造的手工皂「梘潔」
在梅窩舉行不同竹棚體驗活動「Travel For Better 樂遊仁」,提供小型工作坊、打造竹屋,竹燈手作等等。

「梅窩Chill市集」
日期:9月9日-9月10日
時間:12:00-18:00
地點:梅窩鄉事會路及涌口街

「梅窩Chill分享」
日期:9月9日-9月10日
時間:16:00-17:00
地點:梅窩文化展覽中心

除了文化活動,來到離島當然也要好好欣賞大自然景色,想於梅窩深度遊走,可參加歷史導賞活動將會由從事藝術工作、人文及歷史研究者黃基業先生(Kay Wong),與大家一起了解梅窩歷史有趣資訊和民間小故事,共同探索現代的梅窩。另外也會由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專業導師帶領大家,欣賞大嶼山梅窩豐富的雀鳥生態!而導賞活動每場名額有限,大家可先上網報名,計畫來一日離島旅行!

「梅窩Chill導賞遊」
雀島生態導賞

日期:9月9日、9月17日
時間:10:30-13:00、14:30-17:00
梅窩歷史導賞
日期:9月10日、9月17日
時間:10:30-13:00、14:30-17:00
每場人數: 15人(以先到先得,按先後次序會準)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生活美學

【18區】由坪洲島誌到島民空間
港法夫婦的生活實驗

為配合本地遊的發展,不少島嶼都被添上「獨特色彩」:食店林立的長洲、擁漁村風味的大澳、異國風情的愉景灣。若要談到小島的純樸和純粹,還是會選上坪洲。沒有鎮島小食,卻隨處可見供人休憩的小凳子;沒有精品酒店,卻見街頭上的跑步機。這個小島,依然以島民為主。

小島上住有一對港法夫婦,數年前在島上認識,現在女兒也兩歲了。因為對坪洲有情,出版了刊物《Islanders島民》交代島嶼日常,去年更把社區連結的概念伸延,建立「島民空間」,一嘗前舖後居的生活實驗。

坪洲的獨特人情

會選擇留在坪洲居住的,大概都嚮往着那份恬靜和自由。本來居住在街道繁囂、叫賣聲不斷的深水埗,阿傑走進坪洲後,一試愛上小島生活的閒息;來自法國諾曼第小城的Myriem,兒時就要承受偏僻所帶來的不便,在坪洲卻可以走路或踩單車到達任何角落,無需依賴汽車。

客觀環境是第一印象,住下來令Myriem感受更深的是人情味。「與香港其他島嶼相比,坪洲的面積更為細小,居民都集中在指定區域,所以大家都在找與鄰舍好好共處的方式,這份對和階的珍惜,令不同背景、年代的人走在一起,當中的連結是獨特的。」阿傑笑指,樓上的吳生常說「大家坐埋同一條船」,所以都不會吝嗇伸出援手,幫阿傑修理地版、女兒的浴缸,而阿傑又會與他分享自家製曲奇。這份難能可貴的街坊情,在現今世代(尤其身處市區)的確買少見少。

法籍女生Myriem從事城市規劃工作,關於社區的事,看得尤其深入。

連結島民的空間

以坪洲為主題的季刊《Islanders島民》。

「島民空間 Islanders Space」是《Islanders島民》的概念延伸。

為了向島民和外來者展示坪洲的不同面向,二人出版季刊《Islanders島民》,九個月前更把紙本立體化,建立集選物店、公享工作室和小島文化交匯點於一身的「島民空間 Islanders Space」,一作前舖後居的實驗。「現代的生活方式,可如何容納居於店舖的限制,這是我們想試驗的。」甫踏進空間,便看見不同分類的店主選書,有關於城市策劃、出版等的工具書,也有關於坪洲、或在坪洲出版的書籍;在書藉旁邊,則是出自島民的小物,如蝶豆花茶、手造香皂、畫冊等等。書架分隔了選物和工作空間,沒有中環商廈的高檔配置,卻是啟發靈感的好地方。

去年中秋,「島民空間」舉辦花燈紮作工作坊,找來坪洲傳統紮作師傅獻技,教授製作中秋燈籠的技巧。「住在島上多年的老婆婆都不認識這位師傅,就是因為工作坊,連繫了各類島民或城市人。」居於同一個社區,我們總會在街頭巷尾碰上熟悉的臉孔,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空間,讓彼此認識。

阿傑認同Organic Space的概念,相信公共空間的管理,大家都可以參與其中。

生活就是要Go With The Flow

既然是個實驗,那結果呢?Myriem笑指相當具挑戰性,最困難是店舖和私人空間的分界。「空間在這段時間不停轉變,開始時希望多展示書籍和小物,建構成類似展覽的格局;然後又想增添空間的舒適感,令它活像一個客廳;接下來發現我們自己也需要一個客廳,於是再改變了間隔。」空間的最新發展,是在店舖後方位置擺放數張桌椅和沙發,提供簡單飲料,散發着後花園的氣息,並以女兒英文名「Lou」為名。

對於這份不固定,言談間卻感覺不到二人的煩躁或壓力,反而看見一種樂在其中、「Go With The Flow」的姿態。經營一家着重社區交流的店舖,固然不是一門購大錢的生意,但如Myriem所言,只要管理好自身需要、理性地看待個人欲求,又何嘗不是一種宜人的生活方式。

「島民空間」將於香港設計中心合辦坪洲社區體驗日,參加者會在觀察過後,製作一本小誌。

TEXT:Choiyu
PHOTO: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