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集體回憶

展覽

藝術家用畫筆編輯新聞影像 呈現香港時代故事

動漫節華麗轉身、記者颱風天直播、亞視誤播。很多新聞即便是過去,當時的情境或是電視新聞上的畫面,卻依舊留在記憶中;甚至在日常的交談與調侃中,這些新聞畫面也常常被提起。某程度上,這些新聞畫面已經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是當下時代的見證。

不知道在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會是哪寫新聞畫面?在那些畫面中,你最為留意的又會是甚麼?對藝術家周俊輝來說,可能是兩國領導人會面時的坐姿與會議室的地氈、也可能是直播畫面角落所顯示的日期與時間。為此,他構思用畫作來呈現這些獨特的新聞畫面,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與資深傳媒人張寶華對談,並以對談所得創作出一系列有趣的畫作,以新的角度呈現舊時經典的新聞畫面。

藝術家周俊輝經常會在新聞中,留意領導人會面時的坐姿與會議室的地氈。

對周俊輝來說,這是一個看上去有些矛盾的構思。因為在不少人眼中,新聞就是有時限,只有當下才會被關注;相反藝術品則是長久,甚至趨近於永恆。所以他也想看看,能不能通過藝術創作,延長這些新聞畫面的時限。而在機緣巧合下,周俊輝與資深傳媒人張寶華來了一次身份對調,這次張寶華不再是一位記者,而是成為一名受訪者,分享起以前採訪時的親身經歷。

周俊輝希望能透過藝術,延長新聞畫面的時限。作品:《台灣大選》
周俊輝希望能透過藝術,延長新聞畫面的時限。作品:《C1娛樂版 2017年》

資深傳媒人張寶華的採訪故事

其中,令周俊輝覺得有趣的是,兩人在聊到2001年的一次採訪經過。時值北京申奧成功的日子,張寶華在北京天安門前打算記錄當晚群眾的雀躍。奈何因人潮湧湧,張寶華與攝影師走散;而當年的通訊也無今日般便利,不過張寶華為了捕捉當下的場景,還是不斷拜託周邊的群眾幫忙錄下她採訪的片段。結果花上了一段時間,才將身後民眾的歡騰一一記錄下來。當時當時她必須要到中央電視台,才能將拍下的畫面傳回香港。一番周折下,等到香港新聞播放,香港人看到的第一個天安門的畫面,已經是凌晨4點多。

更有趣的是,訪問後兩人翻查才知道,即便是張寶華自身的深刻經歷,回憶起來仍是有些時間上的誤差,這也讓周俊輝感概人們記憶的流逝。這也使他更想嘗試用畫作延長記憶的時限。

凌晨4點34分,香港人才看到天安門外晚上10點的場景。作品:《申辦奧運成功》
澳門回歸後,和香港經歷同樣的保留殖民特色議題。作品:《回歸之後保留特色》

周俊輝隨之和張寶華聊起更多傳媒工作的記憶,也借得各種物件,如記者證、採訪時所拍攝的鏡頭後面的相片等,再將它們放於畫框中。期間他也發現,電視新聞中所播放的一般都是領導人、發言人的「大頭」,只是鏡頭背後所發生的事情往往更多。所以周俊輝在創作同時,索性也當起編輯,為觀眾提供更多觀看新聞、了解故事的角度。除此之外,也想透過一幕幕重要的新聞事件,回顧香港那些年繁榮的景象、在國際間的重要性;藉著重溫歷史,好好珍惜美麗年代所留下的美麗的事。

張寶華在周遊列國的採訪中,見到香港在國際間的重要性。作品:《簽署聯合聲明》

作品:《直選擂台》
作品:《記協第41屆晚宴》

「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周俊輝個展

日期:即日至11月11日
時間:11:30—18:30(逢星期日、一休息)
地點:黃竹坑道53號英基工業中心19樓2室

Photo: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虎豹別墅6.9重開 可網上預約免費導賞團

說到虎豹別墅,相信很多人就算沒去過,也都有聽過,其連同毗鄰的萬金油花園,是好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1936年,「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於港島大坑依山興建佔地21000多呎的宅邸及私人花園,並以許文虎、許文豹兩兄弟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虎豹別墅。隨著時代變遷,萬金油花園已被清拆,而虎豹別墅也輾轉予非牟利機構管理,直到去年12月1日停止營運,同日交還政府。半年過去,今古物古蹟辦事處公佈,虎豹別墅將於週五(6月9日)重新開放,並以免費導賞方式供人參觀。

停運半年的虎豹別墅將於6月9日重新開放,提供免費導賞供人參觀。

樓高四層的虎豹別墅在2009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屬於香港罕見的中式折衷主義建築。其用西式的佈局建築方式揉合中國特色的裝飾,使它充滿歷史、文化價值。皆因這種建築風格恰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建築中加入中式元素正是那些年崛起的華商用來一抒愛國情懷的方法之一。在虎豹別墅中,這種中西合璧的例子也尤其多。譬如別墅正前方的私人法式庭園裡,也能找到中式的涼亭、小橋;紅磚牆間則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月洞門以及由右至左寫上「虎豹別墅」的牌匾。

中國傳統特色的月洞門以及「虎豹別墅」牌匾。

雖說是中西合璧,作為靠萬金油起家的商人,這裡自然也會有自家商品的蹤跡。那深入人心「虎標萬金油」的老虎商標就是建築設計時加入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也因此在虎豹別墅中,不難找到老虎的圖案和元素。至於別墅內部,飛檐設計和在天花上以金箔點綴畫上寓意福氣的蝙蝠等中式元素。除此之外,別墅中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裝飾物,如意大利的彩色玻璃門窗、印度和緬甸風格的裝飾線條等。

別墅中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裝飾物,如意大利的彩色玻璃門窗。
天花上有以金箔點綴畫上寓意福氣的蝙蝠。

沿著四方螺旋樓梯於樓層中穿梭,能夠來到客廳、飯廳、閱讀室、遊戲室等各種房間,還能看到當年這富貴人家用來洗漱的空間究竟是如何。最後來到最頂層,有個小型的戶外活動空間,事過境遷,這裡放眼望去的景色,已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沿著四方螺旋樓梯於樓層中穿梭,就能去到各種房間。
當時的浴室的瓷磚與用具似乎以綠色為主。

頂層的簷篷與瓦片均採用中式設計。
事過境遷,別墅頂層望去的景色,已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虎豹別墅導賞團(粵語)

日期:逢星期五至日以及公眾假期(農曆年初一至三除外)
時間:10:15—11:45 、12:15—13:45、14:15—15:45、16:15—17:45
人數:每日四節,每節名額24人
地點:香港大坑大坑道15號A
預約及詳情: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Photo:OLIVER FONG & 網絡圖片

藝文創意

著名音樂家顧嘉煇離世 畢生創作無數經典粵語金曲影響幾代人

本港著名音樂家顧嘉煇在加拿大離世,享年92歲。這位香港殿堂級的音樂人在香港七、八十年代創作了無數經典的粵語金曲,至今仍在坊間傳唱;除了家傳戶曉的金曲,顧嘉煇也栽培過無數歌手,對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單是一首《獅子山下》就影響了幾代的香港人,更不用說那些膾炙人口的影視主題曲,無一不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著名音樂家顧嘉煇在加拿大離世,享年92歲。(中大網站圖片)
顧嘉煇與黃霑的「煇黃」組合,為香港創作無數經典金曲。(網上圖片)

顧嘉煇 1931 年在廣州出生,三兄弟姊妹中排第二,胞姊是 60 年代著名歌手顧媚。顧嘉煇原來對繪畫有興趣,立志做畫家,但最終沒有實現。1948 年,顧氏一家從廣州移居香港,顧媚為了養家,開始到夜總會唱歌,而顧嘉煇亦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在旁學鋼琴,及後成為琴師。

顧嘉煇曾獲最佳拍檔、填詞人黃霑稱為「流行曲貝多芬」的音樂巨匠,一生作曲超過 1,200 首,包括《啼笑因緣》、《狂潮》、《獅子山下》、《上海灘》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從兒歌到電影配樂都有﹐可見大師不拘一格的才華。

中西合璧編曲《上海灘》

在廣東歌地位還不高的七十年代,顧嘉煇用新穎的曲風成功提升廣東歌的地位,他中西合璧的編曲,給當時的聽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剛好碰上粵語影視作品的興起,這種有別於以往老套的粵語歌曲瞬間掀起熱潮。1980年,顧嘉煇為電視劇《上海灘》所編的同名主題曲就在香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當中以西方管弦樂融合中樂的響木和簫聲,強勁的節奏感下,也切合上海灘的影視主題。那充滿氣勢的前奏至今仍深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浪奔浪流」,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1980年劇集《上海灘》主題曲便是出自顧嘉煇之手。(上海灘劇照)

電視劇主題曲《鐵血丹心》、《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

氣勢磅礴的前奏當然不止《上海灘》,1983年無線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三部主題曲也一樣深的民心,當中的編曲更是經典。《鐵血丹心》弦樂與和聲共織的急促前奏,讓人一聽就好像真的走進了那蒼蒼茫茫的塞外。《一生有意義》的情意綿綿到後來《世間始終你好》澎湃的曲調,讓歌曲既有《射雕》主題曲的豪邁俠情,而又能獨立於影視劇成為金曲傳唱至今。

繼上海灘後,1983年的《射雕英雄傳》三部主題曲也一樣成為經典。(射雕英雄傳劇照)

金像獎最佳音樂《當年情》

除了電視劇,1986年,顧嘉煇為上映的電影《英雄本色》作曲,由哥哥張國榮演繹的《當年情》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最佳音樂、最佳原著音樂。其編曲跳出電視劇的格式,而有一種惆悵、緬懷的電影感。

1986年電影《英雄本色》和張國榮主唱的主題曲《當年情》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英雄本色劇照)

童年回憶兒歌《烏卒卒》

有些歌,可能你從小開始聽、開始唱,卻不知道原來那也是顧嘉煇所作。1990年,無線電視兒童節目《閃電傳真機》主題曲,由陳松齡出唱的《烏卒卒》就是其中一首。沒想到這充滿童趣的輕快曲調,也是出自這位殿堂級音樂人。

兒童節目《閃電傳真機》主題曲《烏卒卒》是不少小朋友心中的金曲。(烏卒卒MV截圖)

港人經典金曲《獅子山下》

當然,若數最具代表的金曲,那相信一定會是1979年的這首《獅子山下》。由顧嘉煇作曲及編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這首原是香港電台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在八、九十年代的一連串社會事件中,慢慢引起港人共鳴,在不同活動中被引用,逐漸成為港人「同舟共濟」、「獅子山精神」的象徵之歌。

最為港人傳唱的金曲非《獅子山下》莫屬,歌曲首次收錄於羅文1979年發行的專輯《好歌獻給您》。(好歌獻給您專輯封面)

顧嘉煇的金曲數也數不完,而深深影響幾代人的「煇黃」時代卻從此拉下帷幕。不過每個人心中,仍會有這麼幾首金曲,教我們憶起那繁華了幾個時代的音樂宮殿,而「煇黃」絕配也將如他們的音樂般一直傳唱下去。

Text:Vincent

生活美學

【18區】再見了!珍寶海鮮舫下月告別香港

生於香港,最應該學會的就是適應轉變,熟悉的事變成回憶,充滿回憶的地方消失不見,但要習慣離別又談何容易。香港地標、香港仔避風塘標誌「珍寶海鮮舫」,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自2020年3月停業至今,珍寶海鮮舫持有人、香港仔飲食集團曾與政府達成協議,把珍寶海鮮舫捐贈海洋公園,但因未能找到適合的第三方營運而告吹。

集團日前表示,每年要耗資平均數百萬元進行檢查、維修和保養,加上本港沒有可供珍寶海鮮舫停放的船廠泊位,未能進行每三年一次的大型檢查和維修,故決定下月會把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作所需檢查、維修和存放。現正物色適合泊位以減輕成本,等候新經營者出現。散聚有時,此時此刻讓我們回看海鮮舫的歷程與典故,再次看見,珍寶海鮮舫。

未開業 先重建

停泊在香港仔避風港的珍寶海鮮舫,舉世聞名。即使你從未造訪,也一定知道它的壯麗外觀與華貴裝潢,因為外國電影或港產片中,從來不乏它的蹤影。

1971年10月30日發生的大火,釀成34死,42傷。(陳烱康 攝)

而早在60年前,香港仔的海面就有7艘海鮮舫,包括漁利泰、全記、廣寒宮等,每逢入夜,香港仔的水面就會被海鮮舫的燈光映照成一片金碧輝煌。可大家最熟悉的珍寶海鮮舫,其實是最年輕的一艘。

漁利泰傳人冼培安說,「珍寶海鮮舫在1971年興建,可惜進行內部裝潢期間,不幸發生火災,興建計劃宣告停止,幸而後來獲何鴻燊和鄭裕彤注資3000萬,珍寶海鮮舫才得以重建並開業。」經歷火災、易手、重建,珍寶海鮮舫最終在1976年開業,更在80年代收購當時餘下的兩家競爭對手——太白海鮮舫與海角皇宮,從此香港仔的海鮮舫,就只有珍寶。

珍寶海鮮舫的出現令其他海鮮舫的生意大受打擊,主要原因是珍寶在開業初期成功向政府申請停泊在岸邊,客人無須再乘坐接駁艇。

演變自「歌堂船」

談香港仔,會想到海鮮舫,但海鮮舫是從何而來?「海鮮舫源自廣州的『歌堂船』。『歌堂船』是向漁民提供娛樂的船隻,面積不大,但可以在裡面唱歌,用膳或設宴。」研究香港仔歷史多年的冼培安如是說。早在30年代,香港仔未有酒樓和食肆,不少從廣州移民到香港的水上人,就在香港仔經營「歌堂船」,為香港仔的水上人提供嫁娶及設宴場地。

漁利泰一開始是為香港仔的漁民提供造船服務,及後才開辦海鮮舫。

海角皇宮一度是珍寶海鮮舫競爭對手,但在1982年,珍寶正式收購海角皇宮。

小船變大「舫」

而今天的鴨脷洲,是樓宇密布的地方,但在從前,卻是不少居港上海人埋葬親人的墳場,正因為祭祖人士的光顧,令「歌堂船」的生意愈來愈好。「祭祖完畢,人們都需要用膳,這時候『歌堂船』就是他們的好選擇,當『歌堂船』生意愈好,自然需要更大的地方,『歌堂船』也進化成『海鮮舫』,一艘在海面上的大型食肆。」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海鮮舫的誕生。

太白海鮮舫於開業初期並沒有悅目的外觀,於1960年才換上新海鮮舫,足以容納800人。

海鮮酒家的冒起

今天走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海鮮酒家」四個大字,但從前未有發電機,養魚系統尚未成熟,新鮮的漁獲一定要在海中圈養,這就是海鮮舫開設在海上的一大原因。「以前想吃新鮮海鮮不是簡單事,一定去到海邊,或是到香港仔海鮮舫,你點菜之後,廚房員工就會從海裡把魚拿上來,馬上烹調。」冼培安說。隨著科技發達,吃海鮮就不一定要到海鮮舫,海鮮舫本來得天獨厚的優勢亦隨即失去,被海鮮酒家取代。自此,珍寶海鮮舫以「獨特用餐體驗」作招徠,生意來源主要來自遊客。而當疫情持續蔓延,市面一片人心惶惶,遊客減少,珍寶海鮮舫的生意便更加慘淡,最後只好宣布暫停營業。

大火發生前,珍寶海鮮舫密鑼緊鼓為開業準備,在香港仔沿岸掛上宣傳牌。

不少電影曾在珍寶海鮮舫取景,如《食神》、《無間道II》。

TEXT : TING KIN FUNG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整理:Gil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