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陶藝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陶室Cupclay個展 陶藝師Kit手捏巨型瑜伽猫!

「貓咪可完美示範,很多人類難以做到的動作!」親手以陶泥塑造他們,陶藝師Kit笑言倒立式、交叉手單腳企的瑜伽動作,也難不到這隻「瑜伽猫」!愛貓也愛做瑜伽,本地陶室Cupclay陶藝師Kit製作陶藝近十年,最近於西營盤首次辦展,主題便以她近年所創作的「瑜伽猫猫」為主角,演繹各種不可能的高難度瑜珈動作,更首次以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從零開始創作「泥是很有生命力」

這次展覽Kit以瑜伽動作「Namaste」作為主題,因她的首隻「猫猫」也受這雙手合十動作所啟發的,也是她重要的開始與里程碑。說起當年創作做陶藝,其實Kit於大學時修讀產品設計,只因大學時一次接觸菜園村開始,接觸泥作為媒介:「當時學校活動與菜園村合作,需構思餐桌食具器物,當時自己掘泥從頭開始去做,讓我發現泥是很有生命力,有很多可能性和變化。也是藉雙手去創造,更有溫度。自此就引起了我的興趣,讓我想認識更多。」但當時學習陶藝未有太多途徑,只可自己慢慢摸索,輾轉認識位於太子的陶藝老師傅,跟他學習傳統陶藝,學習基本功也慢慢進步,自此也擴闊了她的眼界。

「將興趣變為事業,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全職陶藝師。10年後依家仲堅持緊,跌跌撞撞,覺得自己依然好有熱誠。」

經歷迷惘 走出自己的風格

數年前,她於丈夫開設的日系Cafe「習作」設陶藝工作室,在外界看來發展很順利,但她回想,其實當時大部份時間都十分迷惘,認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風格。Kit只可以不停做,希望有新想法:「以前習作的碗碟,全部都是我手造,會以不同紋理去製作食具,不停做不停諗,但後來有些迷失,到底要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直到,一次參與深水埗選物店foreforehead舉辦陶器市集,「當時邀請了十多位陶藝師,我就思考要造那類產品,初期以趣味性的東西為主,完全無諗過好唔好賣。」她笑言,最起碼要希望自己滿足。「後來得知反應不錯,是預期中完全沒想過,之後再慢慢對瑜伽猫有不同想像。因自己習慣會造香,才想到可以為瑜伽猫加入這實用性功能,及再做出不同瑜伽動作。」大家當時對「瑜伽猫」的喜愛,相信會是對她是很重要的認可。

今次展覽出了兩款Tote Bag作紀念,一款是拜日式猫咪,另一款是Nameowste,以兩色布袋做絲網印刷。

以十年時間 實踐夢想

製作陶藝第十年,舉辦展覽原來一直也是她的心願:「多年前一直也有這念頭,思考很久如何表達我的想法,直至瑜珈貓系列誕生,可存在更多可能性。」人手塑造每個「瑜珈猫」,為了這次展覽早作準備:「腦入面有很多想法希望可實踐。」就如創作比之前更多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將人類做不到的動作交給猫猫演出。相比平時製作手掌型大小,這次也挑戰難度較高的巨型「瑜珈猫」,Kit直言這次只算是合格:「小型相對易於掌握,大型要用上全身的力氣,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的確極具挑戰性。」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瑜珈猫」做出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
大型陶瓷要用上全身的力氣,Kit指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極具挑戰性!

有別於展覽所製作的三款黑泥、白泥、班點泥的「猫猫」,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Kit笑言製作這批小瑜伽猫猫花的功夫和眼力都不少,讓大家碰碰運氣,希望大家喜歡這個小玩意兒!

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

瑜珈與陶瓷 總會經歷失敗

陶藝是細工慢活,除了泥土有著不同的特性、可能性,從拉坯成形、上色、燒製也可能會失誤,偶然也有失敗之作,Kit不斷在過程中學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失敗,可能是最後瓷燒時燒得不好。」

以瑜珈比喻陶瓷,Kit指其實兩者性質相似:「學習陶藝與練習瑜珈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是一趟學習與自己相處的旅程。開始時總會經歷諸多失敗、流動中充滿不確定性;甚至會有擊垮信心的時候。」她將每次練習、失敗,視作為累積和沉澱,梳理不同面向的自己。現時的她,慢慢地練習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心想要的,專注地享受過程。

Cupclay個展「Nameowste」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12:30—19:00 (星期三至日)
地點:To live and living well 香港西營盤爹核里2號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為受訪者提供

香港匠人

本地80後陶藝師堅持8年 靜心做陶藝是修行

「在現時的生活,大家會喜歡低頭玩電話,很少機會有一兩小時可放低電話,做陶藝對我們是靜心的修行,可以專心去做一件作品。」 在日常的繁忙生活,難得我們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專注做一件事,動手做自己的杯、自己的碗,花上數小時或半天,投入其中,忘卻煩憂。

陶藝師阿Fa與阿Jun的陶藝工作室,由設計,拉坯,搓捏塑形,素燒,上釉,釉燒,每個步驟都是手工製作。他們創作的陶瓷小物,造型簡單玩味,並沒有太多的累贅,作品的怪趣的表情與動作,總是讓人會心一笑,就如他們的創作初心 。

陶藝師阿Fa與阿Jun製作陶瓷多年,創作初心依然不變 。

興趣變事業 對陶瓷著迷

陶藝師阿Fa與阿Jun,二人本來從事設計工作,於2015年開始學習陶瓷,而把原來的工作室轉營製作陶藝也長達6-7年時間,他們對陶瓷特別著迷,也曾到不同陶室學習,「我們一開始有接觸過不同物料,有皮革、布藝、水泥,接觸到陶瓷後,發現這物料有很大可塑性,對於做陶瓷製作開始著迷。」陶瓷是十分需要經驗的技藝,從簡單基本的技巧做起,慢慢再將自己的設計加入去。

拉坯時看著陶瓷的轉動,令人不自覺被治癒。

拉坯時看著陶瓷的轉動,令人不自覺被治癒。凝望著緩緩轉動的陶泥,視覺帶來的平靜,像是帶你跳出繁忙的生活。阿Fa指製作手捏陶器,看似是玩泥膠,可以隨心所欲,製作出不同形狀的作品卻很有難度:「技巧慢慢純熟後,可將手捏、拉坯兩種技巧結合,手揑十分需要耐性和經驗。從陶泥變成你想要的作品,都需經風乾再窯燒,有時未燒之前已容易造成損爛。」其實做陶瓷過程很多變數,每一部份做得不夠好,結果都會有偏差,「可以成功做到作品,也是自己很滿足的事。」

陶藝作品也有生命

圓滾滾的身體,面無表情的樣子,卻出奇的讓人覺得可愛。這些造型趣怪的小傢伙,「Bugs系列」正是手捏的成品,它可以是迷你花器,亦可作香薰油擴香石,是點綴家居的小擺設——木無表情配上不同的幾何形狀組合,「你開心時看到它便是開心,不高興時看著它,感覺就和自己心情一樣變得怠倦。」

「Bugs系列」可以是迷你花器,亦可作香薰油擴香石,是點綴家居的小擺設。
阿Fa加上小乾花和帽子作為點綴。
圓滾滾的身體,面無表情的樣子,卻出奇的讓人覺得可愛。
墨丸為工作室最近收養的貓,也成為作品的靈感。

手揑創作可以是無限,「人手製作出來效果,可能是歪歪斜斜的,每個樣子都有獨特效果。和人一樣,每人的樣子都是特別的,有些較闊,較窄,也是有趣和獨特的地方。」阿Fa以不同形狀概念去為陶藝作品賦予生命,也明白家中未必太多空間可放到雕塑作品,而手揑的小擺設省位外,還可做出不同形狀,長形、水滴形、心形,自由配搭一起也可成為有趣的組合。其中一款Weird Couple,就像形容情侶、朋友間性格或外表的一凹一凸:「湊成一對未必要一模一樣,長形和圓形黏在一起也很有趣,就像情侶可以是一肥一瘦,一高一矮,會是很好的組合。」

客人與作品的連結

創作的構思,對客人來說也許有不同的解讀,令作品變得有趣。在市集上曾有客人分享,之前買過的一款啤梨型the Bugs,姿勢會挨左挨右:「就像這幾年在生活上有很多壓迫和困擾,這情況下東歪西倒,但依然屹立不倒,覺得很有連繫,客人反映他們的感覺告訴我,是做一件作品最有趣的地方。」

疫情下創作 合十手勢的人像

「在現時的生活,大家會喜歡低頭玩電話,很少機會有一兩小時可放低電話,做陶藝對我們是靜心的修行,可以專心去做一件作品。」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有現實考量,藝術與生活的平衡不容易,踏入第8個年頭,二人還是一直堅持做喜歡的事:「曾經因疫情而工作室暫停教班兩個月,收入當然也會成為大問題,但我們會轉角度想,相對也多了時間,可創作自己作品及籌備市集。」把不好的事轉念,也可轉化為動力。

阿Jun的復活島人像創作,手製出合十手勢,是代表祈求的心情。

於疫情期間及社會環境變化下,阿Jun以自家創作的復活島人像創作,製作一款合十手勢的人像作品,像祈求的狀態,「大家好像有個希望,至於希望是什麼,大家可透過作品再思考多一點。」近年可能大家自身有些經歷、不開心的狀態,或工作上的壓力「可透過做陶藝的短暫時間,放低負面情緒,做陶瓷要很專注,可以讓大家在這個煩擾的社會,都可以舒服一下。」

學習陶藝 漸漸改變自身性格

阿Jun指陶藝讓他性格轉變。

陶瓷是種需要耐性的創作,學習陶藝讓個性改變,阿Jun指自己本來不是冷靜的人、以前不懂控制情緒,「依家做作品經常都要放空個人,長時間都係令自己要定同靜。」同時他也會觀察每位同學,印象深刻是曾有一班朋友報名參加陶藝班,「疫情下聚在一起很難得,有些朋友可能相隔一段時間見面,當時學生第一眼並不認得朋友也在場,大家要除下口罩相認,十分好笑。平時很難約見面,很難得可以在陶室一起,整個過程大家都很享受成件事情,可放低一些工作壓力和負面情緒。」不少學生剛來上課,最初做會很緊張,需學習把心情做平靜下來去做。成品亦不需追究完美工整,粗糙一點亦無妨,沒有對錯之分,可塑性十分高。這種「手造美」更能突顯陶瓷的特性,每個都是獨一無二。

拉坯作品。

「就算做一隻杯,也要有獨特風格」

經過數年仍對創作熱誠不減,阿Jun:「就算是做一隻杯,要有獨特風格,做好自己作品,我們也不擔心競爭問題。就像現時那麼多的拉坯作品中,怎樣可以再建立一些獨立性,就是之後要想的方向。」阿Jun直言對自己的作品未滿意,也要一直進步,「希望可做到更多有趣的作品。」

在煩擾的社會,可以有這樣一個空間,令人平靜下來,做著喜歡的事又可平衡生活,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背後需要很大的堅持和努力。「做藝術一定賺唔到大錢,但什麼生活方式對自己而言是足夠呢?一直可做到喜歡的作品、維繫到陶室,已是很好的一件事。」

Text:Twinkie
Photo:Sing

藝文創意

Handmade大耳老鼠
50歲不老傳奇

提起老鼠,很多人或者會聞之色變;但面前這隻大耳老鼠卻憑着俏皮表情與百變形象,在世界各地擁有無數Fans,相信大家對牠也有印象吧!原來這隻經典大耳老鼠已面世50年,一開始由Petersen家族的媽媽Annette Petersen創作。原本在紐約過着五光十色大城市生活的她,婚後搬到新英格蘭(New England)過着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每日最大的娛樂就是在牆上繪畫充滿童趣的壁畫,又或是做手工逗子女歡喜,後來更開始以黏土製作小老鼠家族,改變了她與整個Petersen家族的命運。

由於她所造的大耳老鼠陶藝公仔手工精緻造型又可愛,吸引愈來愈多人購買,在家人的支持下,1972年成立了Wee Forest Folk®,由Petersen家族的3位成員共同主理,直至今時今日仍然堅持人手製造,成為美國家傳戶曉的角色。

每件作品都是人手製作,他們會先用黏土捏成想要的形狀,打磨後再慢慢上色,因此每隻老鼠都有不同表情。

TEXT:Ivy
PHOTO:We Forest Folk

本地遊蹤

拇指陶人形展
真正的森林系藝術品

有看日劇或日本電影都知道,住在日本鄉間的年輕人,畢業後都希望到東京找工作,體驗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然而,在高知縣出生,畢業於愛知縣立窯業高等技術專門校的日本陶瓷家Emi Ueno,卻選擇與家人一起留在岐阜縣的山間中,專心致志地從事陶藝創作,因此,她的作品大多環繞大自然和動植物的主題,而且洋溢着濃厚的童話色彩,每次舉行市集都很受日本女生歡迎。下月,Emi Ueno將會在香港舉行她的首個海外展覽「ちび陶人形展」(拇指陶人形展),更可即場購買附有親筆簽名及製作年份的展品。

人形陶瓷由設計、造型、上色、窯燒各個程序都由Emi Ueno親自操刀,雖然只有數厘米高,但都經過繁複工序完成,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ちび陶人形展」除了展出人形擺設外,也有Emi Ueno所設計的花瓶及胸針,總數多達200件,全部均作公開發售。

參觀者為展品拍照後加上指定hashtag並分享至Instagram,即可參加攝影比賽,有機會獲得Emi Ueno的陶瓷人形或胸針作品。

入場人士可獲贈Emi Ueno紀念明信片。

ちび陶人形展

日期:6月4日至6月12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地點:(47日和)觀塘興業街15號中美中心A座13樓1301室

FB: 47hiyori
TEXT:Ivy
PHOTO: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對話 – 器與花」陶藝.花藝聯展
呈現雙倍藝術美態

花藝與陶藝,雖是不同範疇的藝術,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陶器自帶光芒,既可獨立存在,也能幻化成花的舞台,展現花的美態,兩者互相輝映。由SUMO Pottery 陶瓷專業教室與Aesthetic Lifestyle Atelier 生活美學空間合辦的「對話 – 器與花」陶藝.花藝聯展 ,就邀請了5位藝術家,透過他們的陶藝與花藝作品,讓大眾從不同感觀上欣賞兩種藝術美態,潤澤心靈。參展藝術家包括花藝家關琬潼,以及陶藝家李慧心、關秀雯、陶啟安、鄭禮仁、頁。

《花景》關秀雯

《花景》關秀雯

《葉想》關琬潼

《遊走》李慧心

《Ikebana Vases》鄭禮仁

《TKOB-27YRS-OBJs-FLOWERS》陶啟安

《茶,山水》頁

草月流花藝工作坊

欣賞完他們的作品,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展覽期間也會舉辦一場《夏花境》花藝工作坊,分享草月流技藝,學習以玻璃花器的水為鏡,以劍山創作夏日花境,展現花、枝、葉的美態,為生活添上詩意。

日期︰6 月 1 日
時間:晚上 7 至 9 時
名額︰6 位
費用︰$1280/位(包括:花器、花材、劍山、茶點)
WhatsApp 報名連結︰5282 3909

TEXT:Ivy
PHOTO: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