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油麻地咸美頓街的「炳記銅器」,總會響起「咚咚咚」的打銅聲,看進店內,雖然燈光昏暗,一地散落的工具、錘子、銅片,但總有兩個老人家坐在小矮凳上打銅。這間香港碩果僅存的手打銅器店,數十年來仍堅持以傳統手藝製作銅器,現時接手的炳記二代,陸樹才和陸強才兩兄弟都年過八十了,每天還是埋頭敲打着銅煲壺蓋,一眨眼便過了半世紀。


入行學師打銅 追求打到最好
陸氏兄弟回想從小跟父親學習打銅,當時純粹為了學一技傍身和繼承袓業,對前景沒有太多考慮。弟弟陸強才笑指:「最初入行只因書讀得不好,便跟著爸爸想學一門手藝,一做已經六十多年,入行直到現時都未曾轉過行。」而學師的幾年時間,他笑言也是自己去學習、吸收,「以前無人會教你,在旁邊看師傅怎樣做,之後你就自己要記住。初學以為做水勺好像很簡單,但其實要將水勺口修窄,不懂用力便修得不好,也有一定的難度。 」每個簡單的步驟,其實也很考師傅的功力。
手藝需慢慢摸索、經驗累積,傳統打銅講求力度、準繩度,按照每個成品打出來的效果,再不斷修正、追求打到最好為止。陸強才說起當年事滔滔不絕,學燒焊、練修口:「初學時做收口也不容易,收得不好就會像「炒魷魚」,每個銅蓋都要修得夠平衡,才可以製成銅器。」

從手製到機製年代
憶起早期爸爸在木屋區開檔,「不斷做貨交貨,還有六、七個師傅打銅,整間店子都充滿着叮叮噹噹的聲音,以前更會經常造一款木扣煲出口到南洋。」以前香港的盆、爐、壺、鍋幾乎都是銅造,當時五金業創業風氣濃厚,陸氏的爸爸亦在40年代開始經營打銅舖,而附近也是開滿銅器店。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很多人用銅器,現在大家都用不銹鋼、塑膠,和以前年代不同。」後來機製銅器、不鏽鋼及鋁質器材的大量普及,迅速取代手打銅器,打銅業開始式微,生意漸萎縮,令過去數十間的打銅店光景不復再。


銅煲傳熱快 煲粥份外清甜
銅器是以往生活中的必備,以前主要銅器製作是家庭器具,「如飯煲、湯煲、面盤,以前好興盛,做來做去都是這些。」陸師傅指銅壺銅煲傳熱快,不但是煲水或是煲粥都份外清甜,部份餐廳仍會用銅煲來煮食,方便控制火喉,而且銅材變化大,由匙羹到大如涼茶鼎也能製作,當年炳記不時接到大型銅器的訂單,「當時是未有電器,還要燒炭的年代。」
除了這些「砂煲罌罉」,銅器製品也很廣泛。就如馬會每年傳統敲響的巨型銅鑼,也是出自炳記,銅鑼用舊了又會重新再造:「製作馬會的大銅鑼,是近來最大型的銅器,闊度有4尺,都是一個人做,自己的手一定不夠長,要有人幫忙傍住,才可兜好邊位完成。」說到以前的往事,連交貨的過程也比較辛苦,六十年代是推車仔也未出現的年代,「我們以前交貨很笨拙,會拿擔挑,前後一袋擔著搭油麻地小輪過海。」


從銅片開始 一個人完成
一件銅器往往要千錘百鍊,然後要焊接、打磨,每個步驟都灌注心力和技術。店內有不同款式大小的槌仔,配合磨、鋤、鋸和羊角,只要有圖樣,炳記就可製作出各式各樣的銅器,「不是每樣都會做,有新鮮的事要慢慢摸索來做。」現時「炳記」做一個普通銅煲,連開料、打造到完成,需時約三日,其間要不停地敲打多個小時及經多道工序才能成器。陸強才指每件銅器都是心機之作:「做每一件銅器,都需要好多工序和工具。裁料、埋爐燒焊及打磨,要每個步驟來做,而且全部都是自己做,連最後的拋光也要負責。」
而製造一個大的銅茶壺更要用上二十多天,整個茶壺都是人手做的,陸師傅指茶煲的嘴最難製造,原因是形狀難弄得好,另外形狀需要做到剛好,和壺身接駁。需要耐性與功力,才能把講求細節的銅器打造出來。
他又分享以前不一定大家都懂得欣賞、捨得買銅器,很大部份都是港島區的客人,「銅金屬價值較高,用得都可以說是較富裕的,以前基層都未必捨得買、寧願買梯煲或燒青,燒青好早出,又經濟又易打抹。」不論何時環境轉變,不變是他們仍堅持繼續握著錘仔打著銅,堅持著一件事。



計畫今年內退休
炳記現時已很少接大量訂造銅器,「全因工廠也不容許起貨太慢。」見證手製銅器從興盛至衰,陸強才直言現時機器取代下,生存空間已不大。而時至今日,滿街打銅聲,如今只剩「炳記」一家獨自回響。早前曾宣布結業,不少網民大感可惜,均希望在兩位陸師傅退休前找二人親手製作銅器留為紀念,因而令店舖訂單突然增多,最後休息一段時間重開。打銅半世紀,陸強才當然感不捨:「一直都想退休,當然會有不捨得,但都無辦法,現時年紀又大,今年內或者唔做了。」年代改變,但在有力氣時他們仍繼續打銅,也堅持相信手藝的價值。


Text:Twinkie
Photo: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