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新事物如走馬燈般,「3分鐘熱度」已成為常態,能堅持一種興趣4年已不容易,更遑論堅持40年!61歲的梁偉華(Peter),後輩稱呼他 Peter 叔,8歲開始踩雪屐,14歲第一次接觸玩具板,一玩就是40多年,這份堅持,正是他的「踩板」之道。在這個「速食世代」裡,其「體育精神」尤顯彌足珍貴。
40 年的堅持之道
憶述起年輕時三五成群「踩板」的夥伴,Peter 叔唏噓大部分人都因為移民、工作、家庭等各種原因而放棄了滑板。那他為甚麼仍然能夠堅持下去?「能否堅持一種興趣,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對那個興趣夠不夠熱愛。」Peter 叔堅定地回答。數年前,他不小心摔斷了腿,家人們都擔心年過60歲的他容易受傷,紛紛勸他放棄滑板,但他卻堅決拒絕:「所有運動都有受傷的可能,總不能因為怕受傷而放棄!」Peter 叔踏滑板,從來不是為了「要型要威」,他會用滑板代步,因為比走路快;他踏滑板當運動,因為可以保持腳筋靈活,而且能夠隨時隨地拿著滑板就可以出門做運動。週末時,他又會到單車徑和海濱長廊悠閒地「踩板」,一邊踩,一邊看風景。途中亦少不免會有人對他這位頭髮斑白的「板仔」投以奇怪目光,Peter 叔笑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老,也不怕別人嘲笑,5、60歲踢足球,其他人會覺得沒有問題,但『踩板』卻覺得很奇怪,其實本質上2種都是運 動。」他十分肯定自己退休後,仍然會繼續「踩板」,直至無法踏上板為止。

Peter 叔的滑板軸已經用了近18年,滑板則用了大概7年。上一代人對器物珍而重之的態度,在這個追趕潮流的年代裡更顯得難能可貴。
「板仔」不壞
踏了滑板 40 多年,有一件事令 Peter 叔一直耿耿於懷。有一天,他在摩利臣山的滑板場「踩板」,然後有一位打扮斯文的父親, 帶著10歲左右的孩子經過。那位父親停下腳步,指了指正在踏滑板的 Peter 叔說 :「這是『 街童 』才會玩的運動。」Peter 叔很想為「『 板仔』是壞孩子」這個固有觀念平反,「奧運有滑板項目,外國小孩上、下課都會以滑板代步,這項運動既可訓練膽識和意志,又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度。」可能是「板仔」的潮流服飾跟 Hip-Hop 的形象近似,故令大眾產生誤解。Peter 叔認為:「香港的父母真的很保護孩子,怕他們受傷,但滑板這種運動正正就是讓人能在跌碰中成長,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先跌過無數次,才能成功、完美。」
被「速成」取代的基本功
在這個只著重於成效,不著重基礎的「速食世代」,無論是上班、上學,還是上興趣班,事事都講求「速成」。Peter 叔年輕時,學踏滑板都從基本功開始。他希望下一代學踏滑板時,父母的心態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強求孩子一開始就以玩花式為目標,「我偶爾會指導一個8歲的韓國小女孩,與其說指導,不如說是跟她一起玩。但我一開始就跟她的父母說,要先學平衡,再學玩花式,不能急進。」他亦寄語正在「踩板」的年輕人,就算看到別人玩得出神入化,也不需要妒忌或心急,只要堅持練習和鍛煉,一定會有成果。Peter 叔除了「踩板」,亦從15歲開始打白鶴拳至今,堅持,不單是他深信的價值觀,亦是他的生活態度。

Peter叔於1977年開始「行船」,之後輾轉到了美國洛杉磯、三藩市以及英國諾定咸謀生。直至1984年回港與妻子結婚後,始在香港落地生根。

滑板文化源自於美國,Peter 叔說八十年代的美國街頭,隨處可見「踩街板」的年輕人,自己亦深受其文化影響。
TEXT:LORRAINE
PHOTO:B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