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昔日的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現代都市,一直以來都和漁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只是隨著香港漁業的式微,即便如今香港仍有豐富的海產供應,但除了平常較熟悉的烏頭、泥鯭、鱲魚等,香港人對於海產的認知早也已不如往日;更別說看到活魚仍在游動、鱗片在陽光下折射出光彩的模樣。不過還是會有愛魚之人,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下這些魚的型態和故事。就像魚畫家曾慶靈(LING LING LING),就以精美的水彩畫展現出魚隻鮮活的一面。
最近他的作品集結成《香港魚畫》一書,以自身經歷說出畫中的魚故事。至於書中的原畫也在深水埗合舍Form Society中陳列成展,讓更多人可以從躍然紙上的魚畫中,了解更多關於香港魚類的故事。

無意間成為魚痴 辭去全職專心畫魚
或許,認識LING的人可能都會知道他的音樂創作之路,卻很少人知道原來他還熱愛釣魚,更會用細膩的水彩畫技將每一條魚的外型、姿態、色澤等一一記錄在畫紙上。不過這也難怪,畢竟自20多年前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後,LING就很少再拿起畫筆,而是專注於玩音樂。直到幾年前,LING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釣魚活動,便深深沉迷其中,並在2019年尾開始嘗試用水彩畫記下的漁獲,從第一幅泥鯭畫作,開始了自己魚畫之旅。


後來,LING還辭去全職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釣魚以及畫畫中。這是因為他筆下的每一幅魚畫並不是單憑一張相片臨摹而成,而是靠日積月累觀察魚的姿態、細節,才能才畫紙上呈現魚隻依然如在游動的神態。為此LING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紀錄、作畫。不過他卻十分享受這個過程:「眼前游動的活魚和街市裡看到的完全不一樣。譬如本身是銀色的活魚,在陽光的照射下都會折射出不同的幻彩。」靠著日積月累的垂釣經驗,和對迷人鱗光的細緻呈現,才有如此栩栩如生的畫作。


圖文並茂 講述香港魚的故事
這次出版的畫冊中的39種魚,共41幅原畫,有沙鱲、烏頭、馬友、石狗公、黃臘鯧等香港常見魚種,都會在展覽中展出。而當你以為這只是一些魚類圖鑑,僅列出科普知識時,LING會和你分享起一些關於魚的烹飪趣事。如沙鱲(日本稱為真鯛),在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各種儀式場合不可缺少的高級魚;但是在香港卻屬於平價海魚。原因是香港人習慣以清蒸烹飪後的味道來判斷魚種的好壞,因次不適合清蒸的沙鱲便不大受歡迎。

而當你以為LING只跟你分享烹飪趣聞時,他又會告訴你香港魚的歷史文化。譬如細鱗,在5、60年代曾是香港的「名魚」,而如今卻被戲稱為「絕交魚」。原因是細鱗並不好吃,用來送禮的話會被視為想與對方絕交;而以前被當作「名魚」也是因為當時香港的魚種選擇並不多。透過LING精美的畫作輔以趣味的文字,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歷史與趣事。


手作筏釣魚竿 了解不同的垂釣文化
展覽除了LING的畫作外,更請來香港魚竿手作品牌EMME的Eric作特別嘉賓,為展覽特意製作了充滿個性的ART VERSION系列筏釣魚竿,有以紅白藍為設計元素的釣竿款式,也有異形主題的握柄設計;而且不同釣竿的長度、規格也充分展現出手作釣竿的獨特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Eric是當初帶領LING加入釣魚活動的「老師」;而他們所使用的筏釣則是釣魚活動中的其中一種釣魚方式,發源自日本,其纖細柔軟而敏感的魚竿設計,主要是為了挑戰如黑鱲這種「聰明」的魚種,感受人魚搏鬥的感覺。透過釣竿的細節設計,能更進一步了解魚類的習性和香港垂釣的文化。


《香港魚畫》新書發佈會暨原畫展
特別嘉賓: EMME 手作魚竿展
日期:即日至9月5日
時間:12:00 — 19:00 (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合舍 Form Society、深水埗大南街186號地下
Photo: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