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運動場

18區, 本地遊蹤

上環卜公花園美化重開 學生設計改造成彩色球場

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卜公花園,位於上環普慶坊與居賢坊交界,被街坊俗稱作「花園仔」,早於1894年開放公眾使用,至今已長達129年歷史,屬香港最早期的公園之一。公園內的球場自去年7月起分階段展開美化,翻新的球場包括2個硬地足球場、3個籃球場及1個排球場。工程包括翻新球場地面和看台、更換圍網和在圍網加設美化裝置。美化工程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同建築署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負責,以「普天同慶」為主題,為公共遊樂空間項目增添創意、挑戰及趣味性。

卜公花園足球場設計特別,其長度約56米,接近闊度的3倍。話雖如此,卜公花園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培育了不少本地球星尹志強、黎新祥、梁帥榮等。

學生為區內居民打造一個富地區特色的球場。

球場改造前

2023年 改造後

這次為卜公花園6個球場進行美化及翻新工程,設施注入藝術及設計新元素。

以上環出沒雀鳥「紅嘴藍鵲」融入設計

這次為卜公花園6個球場進行美化及翻新工程,設施注入藝術及設計新元素,美化工程由知專(HKDI)學生提供設計方案,為區內居民打造一個富地區特色的球場,HKDI同學最初受普慶坊周邊環境啟發,設計取材自場地周圍不同的標誌性元素,例如把象徵喜慶、且經常在花園附近出沒的雀鳥「紅嘴藍鵲」和上環天際線等圖案融入設計之中,成為色彩豐富、具有地區特色的球場。

而籃球場圍欄設計「Fly high – Skyline」則融入上環卜公花園一帶的天際線,以及籃球運動員入樽的剪影,象徵香港人敢於突破的精神,鼓勵每位灌籃高手大顯身手。

設計取材自場地周圍不同的標誌性元素,例如加入象徵喜慶、且經常在花園附近出沒的雀鳥「紅嘴藍鵲」。

項目歷時逾年 學生訪問街坊意見

整個項目歷時逾一年,其中HKDI學生分組對卜公花園的歷史文化、建築形式和地形、公共空間和綠化分佈、人流量等多方面進行分項研究等;又派發調查問卷,訪談卜公花園社區持份者,例如天主教總堂區學校的老師、學生及居民,親身了解他們對球場使用的需求和意見,以構思出富心思且切合用家需要的翻新計劃。

卜公花園現時環境:

卜公花園以前曾是華人聚居嘅地方,1894年因鼠疫爆發而清拆民區,當時嘅港府將該處改建成一個公園,並以當時港督卜力(Blake)名字命名,成為今天的卜公花園。日治時期按照日化政策,卜公花園曾經改名為民眾運動場。

卜公花園的老榕樹。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HKDI

夠Green

全港首個Nike Grind校園運動場 再生物料鋪出遊戲樂園

對不少學生來說,學校的球場就是他們最喜歡逗留的地方。無論是小息還是放學至夜幕降臨,場上的他們似乎有無限的精力,永遠都跑不累。對他們來說,球場就是一個無憂無慮的樂園,可以暫時放下課業,盡情揮灑青春的汗水。最近,Nike就與設計師陳韻淇(Kay Chan)合作,用回收運動鞋、膠樽和生產廢料製成的再生物料Nike Grind為觀塘閩橋小學鋪上一個色彩繽紛的球場,這也是全港首個Nike Grind校園運動場。

Nike與設計師陳韻淇合作,於觀塘閩橋小學鋪出全港首個再生物料Nike Grind校園運動場。

大家對於校園球場的印象可能就只是一個籃球場,地方大一點的可能還會有幾條跑道,然而經過設計師Kay的重新設計後,閩橋小學原本單純的球場就變成了一個玩樂無窮的地方。在開始設計之前,Kay收集了全校師生的意見,根據同學們平日喜愛進行的活動和遊戲、希望增設的設施,最後設計出了一個既美觀又貼心的環保球場。

新Nike Grind球場分成主場、環形跑道和圓形點點區3大區域。
主場依據標準籃球場及羽毛球場規格劃線,供同學進行球類比賽及訓練。

新Nike Grind球場分成主場、環形跑道和圓形點點區3大區域。主場依據標準籃球場及羽毛球場規格劃線,供同學進行球類比賽及訓練。場邊還設計了球員預備區、觀眾席。至於環形跑道區的設計則有別於傳統跑道,新設計是一個全場近50米的8字環形跑道,可作簡單訓練之餘,也能享受更有挑戰性的跑道。

主場依據標準籃球場及羽毛球場規格劃線,供同學進行球類比賽及訓練。
環形跑道區的設計則是一個全場近50米的8字環形跑道。
環形跑道區的設計則是一個全場近50米的8字環形跑道。

而最有趣的設計莫過於圓形點點區,Kay巧妙地將同學件喜愛的活動結合,在球場上鋪出一個大型桌遊場地,讓同學在這裡玩起不同的遊戲,如過三關、Twister、Bingo等,更可以發揮創意利用圓點,自己設計出不同的遊戲。圓點也方便課堂上進行分組活動。

圓形點點區可以進行不同學生們喜愛的「桌遊」。
學生也可以發揮創意,在點點上設計出不同的活動。
地面頒獎台的設計,讓同學在賽後,享受被認可的滋味。

Photo:由Nike Hong Kong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