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設計

藝文創意, 設計

日本「 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 推廣御好燒飲食文化!

日本御好燒(お好み焼き)是 將麵粉和水攪拌成麵糊,再加入椰菜等蔬菜、肉類、魚貝類等材料,於鐵板上煎烤製成的美食。現今的御好燒主要分成兩派,分別是關西風御好燒(大阪燒)和廣島風御好燒(廣島燒)。前者主要是將麵糊和食材煎成圓形狀,再淋上醬汁、撒上海苔粉及柴魚片後便可享用;後者的做法則較為複雜,材料還會有炸麵粉碎、蔥、炒麵或荷包蛋等等,兩派都各有捧場客。

根據地方的御好燒特色而設計

御好燒是日本當地人的平民美食,最近,當地的御好燒醬汁公司Otafuku,就適逢公司100周年紀念,推出了期間限定的「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活動,於廣島縣的8市和2町,包括廣島市、吳市、竹原市、三原市、尾道市、府中市、三次市、庄原市,及熊野町、北廣島町的指定11個車站、觀光社或餐廳,設置了「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每個印章均是根據該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御好燒而設計,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口味,例如熊野町一店家的蓬鬆納豆燒,內含納豆,在煎烤過程中更會添加芝士,味道有別於一般的御好燒;竹原市的代表性御好燒,則是以當地生產的純米吟釀酒糟揉成麵團後製成,入口帶陣陣米香!大家可由即日起至10月底,跟著地圖上的標示,到指定地方收集蓋印,兼體驗不同地方的御好燒文化。而只要儲齊3個蓋印,更可換取一份由Otafuku送出的小禮物呢!


Text:Onyx
Photo:otafuku.co.jp

旅遊

日本百年監獄改建豪華酒店 保留古蹟建築特色

酒店、民宿、青年旅舍。每次旅行前,住宿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一環,有時候,光是居住環境,就已經是旅行中一個重要的體驗。然而就算你再怎樣計劃新奇的住宿體驗,大概也不會想到來一趟「牢獄」之旅。不過在不久後,前往日本旅遊的遊客們,或許可以著手計劃一下這趟旅程了。原因便是座落在日本千年古都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除了保留原有的紅磚建築特色和監獄結構,酒店內的48間客房也均由牢房改建而成,讓遊客有機會感受一下在監獄裡住上一晚的感覺。

座落在日本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

百年前的華麗紅磚建築

舊奈良監獄又稱舊奈良少年刑務所,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是明治五大監獄(千葉、金澤、奈良、長崎、鹿兒島)之一。整座監獄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據說大部分建設工作均由當時的服刑人員完成,建築所使用的磚塊也是在院內建窯燒製而成。

監獄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

監獄的正門是一個拱形入口,和兩側的圓塔組成。圓塔的球狀圓頂以砂漿覆蓋,再裝飾上典雅的圖案;圓頂之下則是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至於牆身則是以一層長、一層短的英式砌磚方式堆砌而成,再搭配白色花崗岩裝飾。

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

從正門走進監獄中央庭院,可以看到庭院正中央也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以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整體看上去與其說是監獄,更像是一座古堡、豪宅。

監獄中央庭院亦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
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
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

傾國之力改革成現代化監獄

而監獄之所以會有如此華麗的建築結構,其實是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當時守舊、封閉的日本在西方國家的敲關下,被迫結束了鎖國政策。見識到西方列強實力後的日本,也決定徹底改革。而舊奈良監獄的興建便是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將整個司法制度「現代化」而開始著手的其中一個項目。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為此也匯集了當時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當年日本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匯集了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設計源於英籍美國設計師John Haviland的單獨監禁制度,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樓道走廊也以中空設計,使2樓的光線也能照到1樓。而5棟建築中,有4棟學習西歐各國所採用的單人關押房,只有1棟為多人房。房間的大小和環境與江戶時期相比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
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

日本第一間監獄酒店 預計2026年春開業

而如今,這些牢房將迎來更豪華的翻新,這也是日本第一間監獄改建酒店。翻新計劃由日本的奢華渡假酒店品牌「虹夕諾雅」負責,計劃將其中4棟收容所改建為酒店房間,由9個獨立房間合併成1間客房,擁有高天花的房間則會改為加大客房,屆時總計有48間客房供旅客入住。剩餘的1棟收容所則保留原貌,並作為歷史博物館,介紹監獄的歷史及建築特色。中央哨崗則會作為共享空間,而其餘的建築也會大大保存既有的歷史建築元素,就連監獄周邊的公園環境也都會一併重塑,營造一個文化、古都的觀光地區。「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喜歡歷史、又或新奇住宿體驗的遊客,記得把它放進遊覽清單了。

「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

Photo:The Former Nara Prison、星野リゾート

藝文創意, 設計

韓國戲院設計!宛如藝術品的絕美戲飛

舊時不少人都有收藏電影票尾的習慣,但近年許多戲院都轉用了電子戲飛,加上戲飛上的油墨印字容易褪色,令整個收藏意欲大減。不過,韓國連鎖戲院MEGABOX就把戲飛設計得有如藝術品般精美,成功喚起了許多人的收藏慾望!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別出心裁的設計細節

韓國MEGABOX為當地3大電影院線之一,自2019年起,開始為精選電影製作限量版戲飛。這些戲飛以卡紙製成,較一般的熱感紙印刷更易保存。而每張戲飛上的設計細節,都會配合電影的主題而略有不同:排版、圖像、文字和紙質,都經過精心挑選,甚至會有燙金、雷射、壓印等效果。戲飛的背面設計,亦同樣別出心裁,除印有電影的上映日期、導演和主演名單,亦設有欄位記錄電影評分、觀後感、觀看場次及座位號碼等等,希望能助觀眾留住看電影時的美好回憶。

《分手的決心》(Decision to Leave)

《春光乍洩》、《重慶森林》戲飛 極具收藏價值

MEGABOX至今已為八十多齣電影設計了限量版戲飛,包括廣受影迷歡迎、由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洩》、《花樣年華》和《重慶森林》的戲飛。《春光乍洩》戲飛的正面,沿用了以當年的電影海報設計,即黎耀輝(梁朝偉 飾)與何寶榮(張國榮 飾)在天台地下擁作一團的畫面,背面則是張國榮抬頭望天的一幕,另亦設計了一張伊瓜蘇瀑布燈的雷射卡片,極具收藏價值。而《重慶森林》的背面設計,便是以金城武最為執著的罐頭菠蘿為靈感,模仿了罐頭的金屬壓紋設計,並印上了1994年5月1日的過期日,極具收藏價值。

《春光乍洩》
《春光乍洩》
《重慶森林》
《花樣年華》

《情謎梵高》戲飛 加入夜光效果

動畫電影《情謎梵高》的戲飛,則是以畫家梵高筆下的經典名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為正面設計,背面還加入了夜光效果,在暗光昏暗的環境下會呈現出梵高的油畫頭像;最近上映的《Barbie芭比》真人版大電影,MEGABOX還特意為戲飛額外設計了一張模仿玩具盒的中空卡片,讓觀眾把卡片和戲飛拼在一起,像是把主角Margot Robbie放回Barbie盒中一樣,別具心思。

《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
《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
《Barbie芭比》

令《哈利波特》迷愛不釋手的設計

另外,2021年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首集《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上映20周年,MEGABOX亦推出了兩款限量版《哈利波特》戲飛,分別以當年的電影宣傳海報和金探子為主題,後者的燙金設計,精緻度十足,相信一眾「麻瓜」都會想擁有!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其他設計: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小丑》(Joker)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上流落水狗》(Triangle of Sadness)
《The First Slam Dunk》

Text:Onyx
Photo:IG@megaboxon


藝文創意, 設計

魔幻火焰之光!吉岡德仁新作 透明雙層玻璃火炬

日本著名設計師吉岡德仁曾操刀製作2020年日本奧運櫻花聖火火炬,最近再為日本國內版奧運(SAGA 2024)設計「雙層玻璃火炬」,作品即將於9月14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六本本的美術館舉行展覽。

曾與設計大師倉俣史朗及三宅一生工作的吉岡德仁活躍於國際設計、建築和藝術領域。他以超越形式概念的光作為材料,創作出具有獨特透明感的作品。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其設計的櫻花圖案設計成為熱門話題。吉岡德仁將推出以火焰發出的「光」為主題的新作品《玻璃火炬》。在最近公布的照片,他手執一支全透明玻璃火炬,公開SAGA 2024官方火炬實物照!

吉岡德仁在這次舉行「FLAME」展覽中,展出經過多年實驗、創新的玻璃火炬。

首款以特別透明玻璃製作

吉岡德仁在這次舉行「FLAME」展覽中,聚焦於「火焰之光」,展出經過多年實驗、創新的玻璃火炬,以從未使用作火炬的透明玻璃製成。以玻璃中的玻璃為概念,外型也令人想起在實驗室的玻璃試管,採用特殊的雙層玻璃結構,能產生隔熱效果、帶來良好的空氣對流,使火焰等不間斷也不過於猛烈地燃燒,設計獨特,讓火焰乍看下像漂浮在空中,感覺魔幻。

以玻璃中的玻璃為概念,外型也令人想起在實驗室的玻璃試管,採用特殊的雙層玻璃結構。
特殊的雙層玻璃結構能產生隔熱效果、帶來良好的空氣對流,使火焰等不間斷也不過於猛烈地燃燒。

2020年日本奧運櫻花聖火火炬

現場展示代表作玻璃長凳

以玻璃的半透明、堅固而脆弱特性創作上有很多可能性。展覽中除了玻璃火炬,也將展示吉岡德仁2002年的代表作玻璃長凳「Water Block」,以及三宅設計事務所(MIYAKE DESIGN STUDIO)為國民體育大會聖火點燃儀式而設計的服飾;吉岡德仁將於兩天(10月7日、10月28日)出席在戶外點燃玻璃聖火台的特別活動,相關消息可留意一吉岡德仁官網。

吉岡德仁對玻璃材質可以說是情有獨鍾,曾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在室外設置「玻璃茶室—光庵」,讓參觀者可以在自然光下看到茶室外觀的變化。
(圖片來源:國立新美術館)
2002年的代表作玻璃長凳「Water Block」

吉岡德仁 「FLAME
日期:2023年9月14日(星期四)- 11月5日(星期日)
地點:東京都港區赤坂9-7-6 東京中城21_21 DESIGN SIGHT畫廊3

Text:Twinkie
Photo:TOKUJIN 吉岡 徳仁

專訪, 藝文創意

本地女紋身師Mirmanda回流追夢 以紋身創作自癒也治癒人:只要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

「紋身是很重要的一個成長印記,你可能因為人生某一階段有感而發去紋身。」本地女紋身師Mirmanda入行九年,她享受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於Mirmanda來說每個圖案都盛載了獨特的生命故事,為別人生命留下痕跡。Mirmanda於大學畢業後,從美國隻身回流香港發展,決心學習紋身選擇做喜歡的事,日以繼夜的練習,從畫畫到手執刺針:「最重要是享受自己做的事,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一向熱愛繪畫的Mirmanda,大學時期於美國加州主修藝術,畢業後選擇隻身回港。

任廣告設計 至成為紋身師

將興趣變為人生職業,絕不容易。一向熱愛繪畫的Mirmanda,大學時期於美國加州主修藝術,畢業後選擇隻身回港,從事廣告製作數年,原以為可構思、畫製廣告分鏡腳本,但當入行後發現與她想像不同,她所任職的廣告公司也並不需要她畫畫,創作也是客人主導,大多時候只是應付客戶不同要求與他們溝通,現實與夢想差距甚遠,一腔熱誠卻沒有用武之地。而當時Mirmanda已經開始接觸紋身,感迷惘時,在紋身下找到了方向。

Mirmanda喜愛把客人的故事,用視覺的方法呈現,而且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於是便毅然成為紋身師。

住劏房 在家中練習紋身

「從小到大都想將來工作與畫畫相關,若可以畫畫就不怕辛苦。」當時Mirmanda雖然入住狹小的劏房,還需應付學費債務、香港租屋、生活費等,節衣縮食,但依然在家中練習紋身。「20多歲的我第一次紋身時,發現到紋身的設計空間很大,引起了興趣,於是大膽地去拜師學藝。」慢慢發現紋身的工作模式,其實跟設計相似,都是把客人的故事,用視覺的方法呈現,而且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於是便毅然成為紋身師。

Mirmanda手上的木蘭花,是代表對家人的思念,是她在美國家門前的一棵樹。

其後經歷半年學師階段,Mirmanda為自己身上紋下第一個作品,她笑言為客人紋身前需自己先試一次,最後選擇她很喜歡的扭結餅。慢慢練習下,技術穩定就開始在她的朋友身上紋身,即便經過多年,現時回想她仍記得為他人紋身的感覺很緊張。「當時第一次幫朋友紋身,對方很信任我,令我壓力更加大。」

「紋身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

Mirmanda在紋身過程中十分重視溝通,詳細了解對方的故事,然後草擬創作畫圖,及經過來來回回修改,自己做紋身後,她笑言感覺就像沒有休假,回家後仍不停諗圖,但仍樂在其中,經過多年後回想,她仍堅定說:「紋身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

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Mirmanda分享曾遇過一位二十多歲、從未有任何紋身的客人,「當疫情前和見面紋身當刻,經歷兩年時間,他提到依然是他的第一個紋身,而他本來沒有特別想紋身,只是很喜歡Artwork(作品)而來。」紋身與畫畫不同,以身體成為畫布,這是很大的信任。能為客人紋身,對她是十分有意義的事「大家這麼信任我的時候,會更加努力!」

經歷家人離世 轉化成紋身
如根般種在背上

以紋身說故事,Mirmanda指最具意義的紋身是她背部的紋身,是幾年前摯親離世所紋,「當時母親離開後一兩年,紋了有根的樹,種在子女身上,也是代表媽媽。」現在就似根般種在背上,時刻陪伴著她。

將故事視覺化 創作伴隨一生的作品

當時遇上同樣經歷的客人,她說起媽媽生前很喜歡去旅行,還拿出以前去旅行的合照和她分享,最後Mirmanda便紋上母親伸手環抱她的畫面,「當時因家人離世走不出來,客人剛好和我分享相同的經歷,我們在說起構圖時,轉化成創作的交流,也是種healing(療癒)。」這種與客人的連結,成為她創作和生活的動力。Mirmanda將客人故事視覺化,創作成伴隨一生的作品:「我希望自己每件作品都能夠擁有治癒和正面的能量。」紋身讓她自癒,也治癒了他人。

紋身工作讓Mirmanda接觸了不少背景各異的人,她指自己亦享受聆聽他們的真實個人故事。當客人分享經歷時,也豐富她的人生,「做這行後不用親身經歷,但可感受、看到更多事。」

Mirmanda以兔仔代表母親伸手環抱她的畫面。
Mirmanda分享她創作的故事,以四隻兔仔代表她每一個階段的成長。

紋身,對於Mirmanda每個圖案都盛載了獨特的生命故事,為別人生命留下痕跡。「大家和我分享故事,總是帶給我靈感。」在客人身上也是學習,關於Mirmanda與客人的溝通,故事原來千奇百趣。經常遇到不同故事、有趣的客人,每個也是特別又獨一無二,為了嘗試闡述自己的紋身意念,Mirmanda曾收過不少「千字文」、音樂MV及一本書。「甚至有遇過有客人給我一首詩,然後任我發揮,都幾有趣。」

Mirmanda經常遇到不同故事、有趣的客人,而大家分享故事,總是帶給她不同靈感。

女生為自己而活 以鏡子傳達Self-love

Mirmanda分享近期喜歡的作品,是一位女生雖然發生很多事,但仍經常處於為他人而活的狀態,她希望透過紋身是想提醒要好好愛自己,將重心放在自身。「女生透過不同鏡子,看見在各個平行宇宙中不同面向的自己,到最後時她是抱著自己,是想傳達Self-love(喜愛自己、要對自己讚賞)。」

她又分享曾為男客人畫一個實驗紋身,是一個學術又有思考性的作品。實驗中有燈照射著一張卡紙,而燈射過去穿透卡紙中的長方框,會看到粒子和影子的投射,但我們肉眼看上又看到什麼效果。客人想說,人的生命是被安排,命運或是可自己選擇?他這個有趣的想法,將抽象的想法化作視覺化的紋身,也是一個挑戰。

透過紋身提醒女生,要好好愛自己,將重心放在自身。

她分享為男客人紋的實驗紋身,是十分有趣又抽象的一款紋身。

「Be Yourself」 只要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

入行多年,Mirmanda開始放慢腳步,遇到不同事物時也會希望嘗試,「享受生活做喜歡的事、做想做的事,一直忠於自己。」從選擇做紋身,堅持喜歡的生活,一直也是做自己的態度。近年Mirmanda與不同品牌合作,最近便與花茶品牌合作,以她的理念「Be Yourself」構思主題,雖一直以黑色線條創作風格,這次融入色彩繽紛的元素,希望可看到自己不同面向,「不想限制自己,想發掘自己多一點。」

就如她創作兩個小朋友去追夢的創作概念,女孩騎著鷹隼探索宇宙,男孩則騎著鯨魚出去冒險。她希望透過這份作品,用初心去面對世界,對凡事都感到好奇、盼望與期待,鼓勵大家能重拾這份追夢精神,只要你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不需要在人生中有太多顧慮,找回原本的自己,勇敢地去探索求知吧!」在宇宙星空及寧靜大海中追尋自己夢想,就如Mirmanda不斷為自己冒險,尋找真實獨特的自己!

Text:Twinkie
Photo: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18區

中電鐘樓文化館|逾80年歷史中電鐘樓 認識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走在何文田亞皆老街,鄰近加多利山山腳,那裡有一幢引人注目的紅磚建築。這幢於1940年落成的鐘樓,已有逾80年歷史,其後,它更與聖佐治住宅大廈的兩幢建築物連接起來,成為中電總部。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成九龍區地標

這三幢相鄰並立的紅磚建築物,由華人建築師關永康設計,落成時正值裝飾藝術運動的高峰,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故它自落成以來,已成為九龍區内的一個地標。

中電鐘樓樓高25米,三面外牆都裝嵌了電力驅動的塔鐘,塔鐘上方建有玻璃飾磚,建築特色別樹一格。另由於香港許多標誌性的鐘樓建築早已消失,中電鐘樓是香港罕有及具備戰前國際現代主義風格的鐘樓建築之一。

三面時鐘 由英國著名電鐘製造商製造

當中,又以在鐘樓頂層展示、三面同步的電鐘最為觸目,這三面時鐘每個直徑為2.4米,由英國李斯特城著名電鐘製造商Gents’ of Leicester製造。這幢鐘樓建築除了是區内的地標外,其三面的時鐘亦經歷世代,一直為九龍居民發揮準確地顯示時間的社會功能。

保留紅釉面磚設計特色

中電總部佔用的三幢建築物均採用同款的紅釉面磚,外牆的釉彩瓷磚及鐘樓的玻璃飾磚由建築材料供應商Cathay Ceramics (H.K.) Ltd.供應,此建築物的雙層玻璃窗是另一建築特色,其採用的窗較十分罕見,令維修保養方面增添挑戰。而一如當時許多塔樓的設計,中電鐘樓頂部佇立了一根旗桿,令建築物看來更高。

化身中電鐘樓文化館

中電鐘樓在1940年至2012年的70多年間曾是中電總部的一部分,於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而經保育活化後,躍變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中電鐘樓文化館設計了全新標徽,而以電力為主題的展覽,亦透過歷史珍品、短片和互動展品,以動人的故事和體驗活動,從社會、歷史、建築、科學和環境等視角,帶領訪客探索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展出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

此外,展覽亦回溯嘉道理家族業務和慈善事業的故事,並闡述它們在戰後香港社會復元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而文化館内亦設有咖啡店,庭園亦有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展出,它於1989年開始運作,可載120位乘客,並已於2021年退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中電鐘樓文化館
開放時間:星期二、三、五至日 10:00 – 18:00(星期一、四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147號​
備註:另設公眾導賞團,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上的報名安排。

Text:Onyx
Photo:中電鐘樓文化館官方網站

藝術

衝破框架的藝術品 當平面設計上的事物有了生命

在一些卡通影視作品中,我們不時會看到招牌中的標誌奪「框」而出的畫面;又或者有時候,我們在看到平面設計圖時,腦海裡可能也會忍不住想像,當圖案中的物件獲得生命、逃離作品時的景象。而日本藝術家松枝悠希(Matsueda Yuki)就將這種想像作為靈感,讓平面設計圖上的物件活動起來,創作了各種「跳出平面」的立體作品,彷彿下一秒,物件們就能從平面中跳進現實世界。

日本藝術家松枝悠希(Matsueda Yuki)為平面設計注入生命,讓圖案中的事物衝破框架。

以人生抉擇為靈感 創作衝破框架的作品

由於家族經營印刷事務,松枝悠希從小便接觸過無數的平面設計作品。只不過比起日復一日的平面印刷工作,他更喜歡立體的影像。所以在大學時期,他也隨著自己的喜好,開始了立體作品的創作之路。只是隨著他在東京藝術大學完成博士課程的那一年,他也必須在繼承家業與堅持創作中做選擇。面對周圍的壓力,松枝悠希感覺自己就像是被束縛在作品中的物品一般無法動彈,但這也令他萌生起衝破現實框架的想法。於是他嘗試將這些壓力放到作品中,創作了第一個「跳出平面」的作品《Super Egg》,是一顆蛋黃衝破蛋殼,更準備「飛出」畫框的樣子。

松枝悠希的第一個「跳出平面」的作品《Super Egg》,源於他剛畢業後必須在繼承家業與堅持創作中做選擇時的壓力。

松枝悠希表示自己一直都希望可以平衡立體與平面設計,創作出驚人的作品;直到有一次在嘗試亞加力膠作品時,找到了這種可能性。至於以「雞蛋」為主題,除了因為它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同時也有充滿生命的感覺;而且蛋黃破殼而出的畫面也非常有趣。最終,松枝悠希這次看似最後掙扎的作品引起了不俗的迴響,也讓他能夠盡情地投入作品的創作中。

看到作品有不錯的反應,松枝悠希也能放心投入創作中。

就這樣,松枝悠希開始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放到創作中。譬如逃生指示牌上人正要逃出設計圖;啤牌上的花色、肖像也飛出了牌面;骰子的點數、漫畫的文字;拼圖、鬧鐘、鐵罐等,所有的事物都像是有了自己的想法,義無反顧地朝著某個地方飛去。從松枝悠希的作品中,看著生活中各種熟悉的事物「郁動」起來,覺得有趣、驚奇之餘,也能感受那種衝破框架的強烈掙扎與希望。

松枝悠希會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放到創作中。

漫畫上的物件和文字也是松枝悠希的創作元素。
漫畫上的物件和文字也是松枝悠希的創作元素。

Photo:Twitter @ matsueda_yuki

夠Green

舊物再生!廢棄布料製花朵+花瓶

紡織業是全球污染的第二大來源,碳排放量驚人,估計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而在衣物的製作過程中,更會產生高達500萬公噸的廢棄布料。這些零碎布料因尺寸所限,難以再次使用,造成極大浪費!

全人手製作 賦予舊布第二生命

有見及此,日本設計工作室Herbby便利用這些被工廠廢棄的全棉布料,升級再造成布花瓶及花朵,賦予舊布第二生命!回收布花瓶及花朵均是人手製作,前者以格仔布製成,既可直接插上布花朵,撐開後又可當成花瓶套,套在膠樽或玻璃樽上使用;後者的布花朵,不但易於折疊收納,莖部還裝有金屬絲,大家可隨意調校花朵的傾側角度。兩款布製品設計簡約,適合用作粉飾家居。

3D打印 生物可降解花瓶

此外,Herbby還推出了一款生物可降解花瓶,是以PLA物料,以3D打印技術製成。而其直間設計,配上頂部的木塞,別具質感,頗受客人歡迎。

回收布花瓶和花朵現時有不同顏色供選擇,前者售價約為$120港元,後者約為$90港元,有興趣的朋友可於Herbby的官網選購。

Herbby Studio
網站:https://herbby.studio/

Text:Onyx
Photo:Herbby Studio

專訪

「每年都想下年唔做!」黃天盈堅持創作 扭蛋迷你書11年

說起扭蛋,大概所有人都會聯想到玩具模型、公仔擺設;有誰會想到從扭蛋機裡掉出來的,會是詩、是畫、是人生歷練。這部獨特的扭蛋機來自迷你書藝術創作團隊「蛋誌」,由藝術家黃天盈(Tiana)於2012年創辦,其後定期出版各種新奇有趣的迷你書籍。然而在香港這個無論是書籍或藝術風氣都不大盛行的地方,團隊要走的路始終崎嶇。「每年都想下年唔做!」也似乎成了Tiana的口頭禪,只是口頭禪說著說著,「蛋誌」也不知不覺來到了第11個年頭。

藝術家黃天盈(Tiana)於2012年創辦「蛋誌」,其後定期出版各種新奇有趣的迷你書籍。

爸爸是記者、媽媽是編輯,出身於傳媒世家的Tiana從小就生活在書堆中,也因此對書有種特別的情誼。還記得在「蛋誌」尚未創辦前,沒有任何圖書出版印刷經驗的Tiana就已經開始嘗試自己做書,「唔識排版、啲字又錯晒。」Tiana拿著當年參加第二屆YMCArts「自發作」書展中所出版的人生第一本書,肆無忌憚地自嘲起來,不過這本書也正是她創作之路的起點。

Tiana做的一本書《爬》,後來也被製作成迷你書。

在幾屆YMCArts「自發作」書展裡,Tiana也嘗試製作了不同風格的圖書。

前往日本進修 將豆本扭蛋機文化帶到香港

自第一本圖書問世後,畫插畫出身的Tiana也發現了自己很多地方的不足,於是便開始學起設計、排版,後來更前往日本拜師,跟手工書達人山崎曜學習裝幀設計的知識。回憶起那段時間每天一起床就要做書的日子,雖辛苦卻也非常充實。期間,她在書店發現了一部豆本(迷你書)扭蛋機,更在導師的介紹下認識了當地著名的豆本藝術家赤井都,便就趁此機會學習製作迷你書的要訣。回到香港後,Tiana馬上和藝術家朋友們討論將這款有趣的豆本扭蛋機引入香港市場,而「蛋誌」團隊也隨之誕生。

2011年,Tiana前往日本拜師進修,跟手工書達人山崎曜學習裝幀設計。
在山崎曜的介紹下,Tiana還認識了豆本藝術家赤井都。

品牌剛創立,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和考量,其中一個便是關於作品的規格與內容。Tiana解釋,「嚴格來說製作一本正規的圖書和一本迷你書的概念基本相同,因為本身裝幀的工序都是固定的;反而因為香港居住空間的限制,製作起迷你書反而會更得心應手。」不過若要作品脫離「書的模型」,或是不僅有一段廣告字句,而是做到真正如同書籍般有所啟發的話。篇幅有限的迷你書,就需要思考文字以外的方式來傳遞作品想表達的訊息。「蛋誌」便決定打破常規,做出奇形怪狀又或特別質感的迷你書籍,譬如有波浪形狀、有棺材模樣,也有試過用木、用陶瓷製作。

「蛋誌」成立初期便打破常規,做出奇形怪狀又或特別質感的迷你書籍。

各種創新的迷你書出版、裝入扭蛋機後,便要思考如何「散貨」。而一般講到書,書店自然會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散貨場,只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說服書店安放一部扭蛋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幾經嘗試,在Tiana生動的介紹下,終於有的獨立書店答應放置寄賣。在扭蛋機剛上架不久,作品也都被一掃而空。

在Tiana生動的介紹下,終於有的獨立書店答應放置扭蛋機寄賣。

從生活所見獲取靈感 打動讀者

「因為一開始整件事非常新鮮。」Tiana笑著拿起自己保留的「孤本」,說起它們背後的創作故事。一本為《黑日放映》迷你書,靈感來自「不日上映」的海報箱。Tiana製作了幾部她看完會心酸、會哭的電影海報放在書中,讀者可以去觀賞這些Tiana所推薦的電影作品,往後也可以依照當天的「黑仔」心情,更換不同的海報。像這種較為「灰暗」的作品,Tiana笑稱自己有很多。譬如《出生後遺症》的棺材狀書,意指出生是一個等待入棺的過程;又如《給彩虹橋上的你們》,則是信封信件的設計,是Tiana寫給離世寵物的話。

《給彩虹橋上的你們》,是信封信件的設計。內容是Tiana寫給離世寵物的話。

不過Tiana的作品也都不全是如此,偶爾她還是會以勵志或生活日常的題材創作,「中和」自己的創作風格。「製作的過程並不難,困難的是你要在日常生活所見中抽取靈感,同時也需要讀者有共鳴。」Tiana很高興團隊的創作可以打動讀者,更在海外展覽時,有外地讀者千里迢迢前去支持。不過Tiana也表示,團隊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創作有些許不同,畢竟當作為定價扭蛋商品的時候,或多或少也需要顧及客人的體驗。曾經就有因為藝術家的作品過於抽象,而被前來扭蛋的客人嫌棄。為此團隊也不斷反思、調解,作出妥協;但也有藝術家因此選擇退出。

不過Tiana偶爾還是會以勵志或生活日常的題材創作。
Tiana記得在台北展覽期間,有讀者千里迢迢前去支持。

如今,「蛋誌」的作者群已經更換了九成,除了因不希望妥協而退出的,更多的是有自己的事業發展,又或者是在這兩年移民離開的藝術家。舊人走、新人來,面對不同創作環境的改變,一直想要停辦的「蛋誌」也走到了第11年。Tiana笑說去年的十周年其實本打算是一個告別的年份,就連周年展的主題也和離開有關。只是在展覽當下,看到以往的支持者,也結交到新的朋友,反而令她不捨,想要繼續營運下去。

「每年都想下年唔做!」,只是在Tiana看到以往的支持者和結交到新的朋友,反而令她不捨,想要繼續營運下去。

走過10周年 「蛋誌」迎接新開始

所以就在今年,Tiana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黃竹坑新址,ADC藝術空間租用了新工作室,這也是她時隔三年再度參加「ADC藝術空間計劃」,除了能減少租用工作室的租金壓力,她也能希望在此認識更多不同的藝術家們。另外,新的工作室也有很大的工作空間,Tiana可以將各種用以製作迷你書的材料好好分類擺放,她也打算九月中旬能在這裡舉辦展覽,迎接11周年之餘,也展開新的「蛋誌」作者招募計劃,讓更多人認識到「蛋誌」的運作,甚至成為出版團隊的一員。

新的工作室有頗大的工作空間,Tiana可以將各種用以製作迷你書的材料好好分類擺放。
Tiana打算九月中旬能在這裡舉辦展覽,迎接11周年之餘,也展開新的「蛋誌」作者招募計劃。

「蛋誌 10 + 1 周年展」

日期:9月16日至10月15日
時間:12:00 - 18:00(逢星期六、日)
地點: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6樓A5室,天上遊雲書藝工作室

Text:Vincent
Photo:Vincent、受訪者提供

藝術

建築圖則也可以是藝術品 日本建築師以水彩畫出酒店所有細節

談及旅行,每個人除了有不同的行程喜好外,也總會有一些獨特的旅行習慣。譬如有人喜歡收集車票和門票、有人喜歡在沒有景點的社區裡亂逛、也有人喜歡每到一個地方就去光顧當地的麥當勞等,而你又有沒有聽過哪些有趣的旅行習慣呢?就像有位日本建築師,她的習慣就是會用水彩畫,畫出每次入住的酒店平面圖則,詳細地記錄下酒店房間的每一個細節。

日本建築師兼繪圖師遠藤慧(Kei Endo),每次入住酒店時都會用水彩畫畫出酒店房間的平面圖則。

這位日本建築師兼繪圖師名叫遠藤慧(Kei Endo),從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建築系畢業後,便在一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期間,她接到了一項參與酒店規劃的工作項目,而從未住過酒店的她為了體驗、觀察酒店的不同細節,便自掏腰包入住了一家高級酒店,實地測量起酒店的不同設施。這次的體驗也讓遠藤慧開始有為酒店「作畫」的習慣,隨著一幅幅令人歎為觀止的酒店平面圖則水彩畫被發佈到網絡上,這種獨特的酒店開箱方式也廣受歡迎。

遠藤慧因為工作原因自掏腰包住酒店,這也是她第一次嘗試在酒店中進行測量和繪畫。
自此遠藤慧便有為酒店「作畫」的習慣,而她的作品也在網絡上廣受好評。

專業知識加上細膩畫技 記錄酒店房間中的每一細節

在遠藤慧的水彩畫中,她運用本身建築專業的優勢,絲毫不差地將整個房間的空間按實際比例進行描繪,然後詳細標上每一個結構的尺寸。當你以為經過專業嚴謹測量後的繪圖會非常死板,遠藤慧就用她的繪圖風格告訴你,建築圖則也可以是藝術品。

在不少人看來,建築圖則就是非常死板的比例線條。
遠藤慧用獨特的繪畫風格,將建築圖則變成藝術品。

首先在顏色上,遠藤慧會依照房內實際的配色,調配出相對清淡的水彩色;隨後除了平面圖外,她會以不同的俯視角度畫出房間某個角落的設計或佈局。最令人驚訝的是,她還會將房間內的所有物件都畫出來,大型的桌椅、電視不說,就連風筒、沐浴露、牙刷等用品,都會一一按比例呈現在畫中。最後遠藤慧逐一為所有事物標記上名稱及尺寸,一幅令人驚嘆而又非常治癒的酒店指南就呈現在眼前。

作品上的用色依照酒店房內實際的配色。

最後逐一為所有事物標記上名稱及尺寸後,便是一幅令人驚嘆而又非常治癒的酒店指南。

作品集結成書 一本觀賞與實用兼備的東京住宿攻略

最近,遠藤慧的部分作品集結成書,推出一本以東京及周邊地區的23間酒店圖鑑《東京酒店圖鑑——水彩素描集》(東京ホテル図鑑 : 実測水彩スケッチ集),一本觀賞收藏與實用兼備的水彩作品集。大家除了能夠在遠藤慧細膩的筆觸中了解到酒店房間的所有設施,也以可以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觀賞酒店的細節與設計。

觀賞之餘,也能作為住宿攻略,一覽酒店中的各種細節。
書中涵蓋東京及周邊地區的23間酒店。

《東京ホテル図鑑 : 実測水彩スケッチ集》

作者:遠藤 慧
出版社:学芸出版社
出版日期:8月23日
售價:¥2,750
尺寸:24.5 x 18.2 x 1 cm
頁數:128頁
購買:Amazon

Photo:KEI ENDO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