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視覺藝術

設計

難分虛實的鏡像世界 阿根廷藝術家利用錯視營造驚險空間

常說眼見為實,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事物時都以眼前所見為主,不管是對事情的理解,或是對藝術品的欣賞。不過有些時候,我們的眼見卻會欺騙我們,感知於現實不相符的景象。世界著名的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ilihk,就擅長利用人視覺上的錯覺,以此創作出各種藝術裝置,讓參觀者體驗虛實交錯的神奇感覺,別再信奉「眼見為實」,從而改變對世界的認知和觀看周遭的視角。

Leandro Erlich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而獲獎無數,作品更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其中備受讚譽的Bâtiment系列新作The Building(2023)目前正於美國澤西市自由科學中心(Liberty Science Center)展出。

Leandro Erlich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而獲獎無數,作品更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
Leandro Erlich新作The Building(2023)正於美國Liberty Science Center展出。

作品原理是在地面築起紐約市常見的樓宇正面設計,有門窗、露台、店舖。然後再斜放一面巨型鏡子,以此反射出地面參觀者的各種動作,形成錯覺效果。在不同參觀者的「忽發奇想」下,便會出現倒立、懸掛、平躺,於牆面行走的神奇景觀。

Leandro Erlich在地面築起紐約市常見的樓宇正面設計,有門窗、露台、店舖。
裝置斜放一面巨型鏡子,以此反射出地面參觀者的各種動作。
不同參觀者的「忽發奇想」下,便會出現倒立、懸掛、平躺,於牆面行走的神奇景觀。

Photo:Liberty Science Center

藝文創意

M+線上藝文講座 軀體被困亦讓靈感橫行

疫情似乎令一切都停擺,還得找方法看看外面的世界,接觸有內容的藝術,在身驅被困的狀況下得到靈感啟發。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為此舉辦多個線上講座,讓大家安坐家中亦能在線上探索。

近年多了關於視覺文化的討論,但箇中定義該如何了解?每隔兩個月舉辦一次的「眾說視覺文化」講座,邀來藝術家、創作人、設計師等分享他們對視覺文化的看法,並探討當中的重要議題及可能性。在新世代,數碼文化大行其道,新藝術形式(如NFT)和發佈平台(如元宇宙、OTT串流媒體服務)顛覆了傳統的藝術收藏和展示方式,在「博物館與數碼文化:一個充滿生產張力的領域」中,多位亞洲藝術機構策展人將分享他們追趕數碼潮流的專業見解。其他講座包括「透過虛擬展示孕育嶄新電影文化:Watch and Chill個案研究」和「《摸魚行大運》藝術家」等,有興趣謹記準時登記。

阿姆斯特丹的互動媒體設計工作室Moniker將與 M+流動影像策展人貝若蘭及M+數碼特別項目製作人辜雪婷對話,解構他們為 M+幕牆創作的首個互動作品《摸魚行大運》。

TEXT:Choiyu
PHO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