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香港開埠初期並無太多花樹,貧瘠的山間只有矮小灌木叢和蕨類植物嗎?而今日我們所能看到多樣的果樹和花卉,有不少都是「移民」而來。它們起初為私人花園中的栽種,後繁衍至香港各處,成為你我身邊日常的景緻。這座在開埠初期如同綠州的花園名為格林堤園(Green Bank),位於1842年開通的雲咸街,這裡連接同期開通的皇后大道中和荷李活道,與後來的蘭桂坊亦只有一街之隔。

時過境遷,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繁花似錦的模樣,酒吧、商廈、熙攘的人群逐漸湮沒了雲咸街久遠的過去。不過有位藝術家,在多年後的今天,於格林堤園原址舉辦展覽,還原雲咸街的歷史,結合藝術家的創作與佈置,重新為這煩囂的空間帶來一處寧靜的綠洲。由即日起至3月27日,本地藝術家謝淑婷(Sara)在雲咸街Wyndham Social舉辦籌備了一整年的展覽「生,存,在」,除了展出在籌備過程中尋得的雲咸街歷史和秘密,也有她以個人經歷和感受所做的創作。




19世紀的園藝花園格林堤園(Green Bank)曾是雲集過百種外來植物花卉的私人花園,不僅有細葉榕和印度橡樹等大樹,更有各式各類的果樹、花卉,桂花、蘭花、茶花和玫瑰等均栽種於此。當時若想引入新品種,也都會把它帶到這個花園中。除了植物,自然也有各種「移民」而來的動物。像是如今偏愛在高樓簷篷築巢的岩鴿,當年也是跟隨英葡商人來港。又如瀕臨滅絕的極樂鳥,傳說中「無腳的雀仔」也曾到訪過香港。


這些來過後紮根或離開,住下後改變或消失的過程,都是Sara在籌備展覽時一直在探討的狀態。繁花不再的雲咸街、面臨清拆的母校,以及逝去的親人。探索消失歷史和秘密的過程中,也是Sara對回憶的重塑。所以展覽中Sara也將自身的經歷放入藝術創作中,她找來舊工作室棄置的木窗框,用瓷片修補部分已破碎的海棠壓花玻璃後放於雲咸街與蘭桂坊交界的窗前,再用桂花和白石勾勒出兩地的交界線。藉「修補」重現歷史。Sara也重返即將清拆的小學母校,透過拾得的樹葉製成陶瓷,述說面對消失褪色的無力感。而Sara最深刻的作品,是用針線縫合花與媽媽、大家姐、二家姐和三家姐的故事:「有的作品現在已經做不到了。」不管事是花、或是人,面對消失,也只能如此。






「它們不是消失,就是即將消失;不是即將消失,就是改頭換面。」Sara在展覽的牆上,寫下這段話,隨著展覽的結束,它也終將消失。
《「生,存,在」謝淑婷個人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27日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中環雲咸街33號地下
預約導賞:網站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