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藝術文化

生活美學

【愛情遇上】關於Disco的二三事

「舊時啲人,邊有咁多娛樂。」經常在長輩們口中聽到的一句話。

的確,在八十年代,對於一眾工廠妹、工廠仔而言,最大娛樂也許就是邊做重複性的工序、邊聽電台播放的音樂,放工後就到的士高(Disco)飲杯嘢、跳吓舞,而Disco亦理所當然成為結識伴侶的勝地。本篇將與大家細閱關於Disco的二、三事,了解其起源和發展脈絡。

納粹德軍為元祖Disco「搞手」

說到Disco的起源,可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納粹德軍禁止一切「不純粹」的音樂,包括爵士樂。為了留住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愛派對的法國人開始設立爵士樂地下夜店,會員需憑經常轉換的密碼入場。在納粹德軍的打壓下,懂演奏的爵士樂手所剩無幾,地下夜店只好播放已錄製的爵士音樂,而著名夜店Le Discotheque於1941在巴黎開幕。法語「Discotheque」一詞解作錄製音樂總匯,後來簡稱Disco,泛指播放錄製音樂讓客人跳舞的夜店。

電影《Saturday Night Fever》功不可沒

縱然Disco潮流早在60年代興起,但在197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Saturday Night Fever》在Disco文化發展史上卻應記一功。故事圍繞一個周末愛到Disco跳舞的19歲少男(John Travolta飾),甫開場便播出Bee Gees唱作的Disco音樂《Stayin Alive》,身穿恤衫、皮褸、喇叭西褲和尖頭皮鞋的Travolta風騷地走在紐約街頭,視線在婀娜嫵媚的女生身上遊走,簡單一幕已展現了當時的流行文化。

電影令在歐西流行的夜場文化蔓延至全球(下段提及的Disco Disco亦因於同期開幕而得到熱熾追捧),電影歌曲《Night Fever》及《Stayin Alive》更分別佔據Billboard流行榜榜首歌8星期及4星期,後者在2021年更新的「Rolling Stone’s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排名99,而Travolta在電影中那經典舞姿亦被各國青年模仿。

Gordon Huthart 真・蘭桂坊之父

在1991年前的香港,同性性行為屬犯罪行為,早已「出櫃」的連卡佛總監次子Gordon Huthart曾因此入獄,亦有指他不時被逐出位於半島酒店地庫的The Scene。Gordon於1978年於德己立街開設Disco Disco(簡稱DD),是蘭桂坊首家的士高,為夜蒲勝地揭開序幕,亦是首家歡迎同志群組的夜場,為譽為港版Studio 54(70年代紐約經典夜場)。

TEXT:Choiyu
PHOTO:網上圖片

本地遊蹤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精彩節目率先預覽

表演藝術看似高深,但其實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將在今年9至10月舉行的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便為觀眾帶來7個跨越舞蹈、劇場、文學、音樂等多個界別的本地藝術節目,旨在打破觀眾認為表演藝術曲高和寡的印象。

劇場盡展創意

各個節目都體現了藝術家如何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體驗式環境劇場《牆邊練習曲》以域多利監獄和香港礦石歷史為創作靈感,帶領觀眾遊走於大館各處,於這座「百年監獄」體驗心靈震撼;資深編舞家伍宇烈、多元音樂人盧宜均及劉榮豐創作的港式歌廳 Cabaret《撈鬆》,則以鄉下話為主題,唱出香港的多元文化內涵;作曲家盧定彰與作家黃怡以「家庭」為題材,帶來關於五個家庭成員與一隻狗的《幸福家庭與狗》故事,並探討何謂幸福。

多元舞蹈演出

至於舞蹈方面,則有由編舞家梅卓燕自傳式獨舞作品新章《日記VII • 我來給你講個故事……》、融合泰國傳統舞蹈元素的《五十九如一》,以及融合 ARG(另類實境遊戲)的當代實驗舞蹈劇場《痴線一分鐘》,夥伴機構「不加鎖舞踊館」的「#非關舞蹈祭」則為大家帶來兩個免費節目,包括蘇威嘉自由步工作坊及新晉編舞陳偉洛的《Drink and Dance》,全都充分表現出本地藝術家強大的想像力及對未來的前瞻性。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日期 2021 年 9 月 16 日至 10 月 17 日


Text:Zinny
Photo:大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