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藝術家

攝影, 藝文創意, 藝術

將攝影相片轉化為巨型藝術裝置!法國藝術家JR 加入傳統「竹棚」 創作香港獨有藝術品

踏入三月香港藝術月,法國著名藝術家JR也將他的「戶外藝術畫廊」帶到至香港,在三月中展出亞洲首件GIANTS系列的裝置藝術!GIANTS系列的作品正如其名,以巨型見稱,把他拍攝的黑白人像攝影相片轉化為藝術裝置。今次展出他的亞洲首件GIANTS系列作品「GIANTS:Rising Up」,巨形公共藝術裝置以跳高運動員為創作藍本,捕捉運動員輕盈地飛躍香港天際,有別於以往作品以鐵枝為藝術裝置的支架,JR今次將香港獨特的建築工藝「竹棚」融入於藝 術當中。

高12 米藝術作品

是次公共藝術裝置「GIANTS: Rising Up」用上JR一貫的黑白型格風,融入香港特色工藝,將香港獨特的建築工藝「竹棚」融入於藝術當中」,而非單靠金屬支架,將照片印製於帆布上再掛在精密的支架,整個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高達12米,做成香港獨有的藝術品,巧妙地與維多利亞港互動。巨形公共藝術裝置以跳高運動員為創作藍本,捕捉運動員輕盈地飛躍香港天際。

擁有超過 170萬 Instagram 粉絲的JR,繼2012年後再度在香港展出他的藝術作品。整個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高達12米,巧妙地與維多利亞港互動。跳高運動員以背越式跳離地面,正享受在天空飛翔的無重力狀態。JR分享:「這次的創作靈感源自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上的GIANTS藝術裝置。整個騰空動作就如鼓勵大眾勇於跳脫框架,跨越及完成更多目標。」當年,JR 在里約展出三個以運動員為題的攝影藝術裝置,於城市中勾畫出運動員的比賽英姿,備受公眾喜愛。

JR 過往作品

JR 以視錯覺藝術和大型攝影裝置而聞名,曾在 40 多個城市舉辦了 80 多場展覽,展出地方包括著名的法國巴黎羅浮宮及萬神殿、意大利羅馬法爾內塞宮、埃及吉薩的卡拉夫金字塔等等。 為了與世界各地的社區分享他的藝術,JR 在2011 年獲得 TED 獎後創立了一個參與式藝術項目 – Inside Out Project,邀請人們把自己的頭像照片製成黑白色海報,貼在社區內的牆和建築物上,將藝術帶出傳統藝術展覽場地融入各個社區。

備受矚目的 GIANTS 系列在 2016 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期間首次亮相,把三個巨型「運動員」裝置藝術品分別放在里約城內三個矚目的地方,仿如一名游泳選手張開雙臂優雅跳入海中、一名三項鐵人選手從水中躍起及一名跳高選手跳過一棟25層高的大樓!

JR「GIANTS: Rising Up」 公共藝術裝置
日期:即日至4月23日
時間:上午7時至晚上12時 
地點:海港城海運觀點

Text:Twinkie
Photo:海港城

展覽, 藝文創意

【農曆新年2023】兔年藝文活動 尖沙咀藝術家聯展 Bugs Bunny賀年!

迎來活潑躍動的兔年,少不了最受歡迎的Bugs Bunny,今年穿上特色傳統的紅色和金色刺繡唐裝和大家拜年,為農曆新年帶來好運和祝福!

位於尖沙咀LCX的藝術畫廊,今次聯展包括多位藝術家Broos、Cassian Lau、LeonLollipop、LYCHEE & FRIENDS 和 The French,和大家迎接新的一年。

Cassian Lau(劉啟舜)
Year of the Rabbit, 2022

Cassian Lau 童趣書法風格

Cassian Lau(劉啟舜)少年時移民加拿大,深受加拿大及美國流行文化和一些街頭藝術塗鴉的啟發,愛以詼諧、明亮和色彩繽紛色彩演繹作品,從原住民藝術、漫畫書獲取靈感。 畫作的顏色鮮豔多彩,傳達了農曆新年的慶心情,而且配合好玩和童趣的書法風格,讓我大家在歡樂的節日中感受到的喜悅,帶來吉祥和好運!

LYCHEE & FRIENDS, Kung Hei Fat Choi, 2022,

Broos最新兔年作Bugs Bunny

藝術家Broos為慶祝兔年來到,帶來最新藝術作品Bugs Bunny!Broos為一位藝術家和插畫家,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現居英國利物浦。他的作品結合了簡潔的線條、大膽色彩和流行文化圖像。Broos對東方文化和哲學著迷,他感到很幸運能夠在上海、北京、香港各地展出自己的原創作品。

Broos
YEAR OF THE WABBIT, 2022

本地藝術家Leon Lollipop 筆下的紅色錦鯉魚

Leon Lollipop – Rabbit Mosaic
Giclée Print on Fine Art Paper

來自香港的獲獎藝術家Leon Lollipop,以動物畫而聞名,作品以丙烯酸樹脂在織物或帆布上工作,富有想像力,今次展出其中之一作品是充滿新年氣氛的紅色錦鯉魚。

本地藝術家Leon Lollipop以動物畫而聞名。

吉祥符號是農曆新年的一個重要文化方面,藝術家劉心如以真正的波普藝術視角,將傳統符號的文化加入 21 世紀的元素。中國人過年,招財進寶,今次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雙喜(雙喜囍)的象徵,法國女孩將扭紋創造了雙心符號!

“Xi” Group Exhibition
日期:即日起至2月8日
時間:11:00-20:00
地點:尖沙咀廣東道7號海港城海運大廈3樓
SHOUT Art Hub & Gallery OT308A號舖

18區, 藝文創意, 藝術

俄藝術家Vlamimir重拾「繪貓」熱情
觀塘/馬灣再現貓咪壁畫!

於香港旅居及進行藝術創作已一年多的俄羅斯街頭藝術家Vladimir Boldyrev,分別於香港製作了兩間貓屋,繼大帽山石屋外的「貓塗鴉」及「汀九貓」相繼被清除,令Vladimir心淡表示:「再也沒有貓畫!」然而近日社交平台上卻有網友發文,表示奇跡發現「馬灣貓」以及「觀塘貓」的蹤影,消息一出馬上引起網友熱議!

今次作品位於私人地方,網友即表示:「終於唔係消失的貓咪!」相信今次貓咪不會再被洗走消失,有時間大家還可以去打卡,要好好保護和欣賞貓咪壁畫藝術!

俄羅斯街頭藝術家第四隻「觀塘貓」出世了!

今次藝術家同樣以相同手法畫出栩栩如生嘅巨型貓咪壁畫,兩幅畫作同於餐廳外牆,大家到觀塘及馬灣時也可去看看。其中一隻位於觀塘工業區經營已十多年的西餐廳「Factory 99」,身型肥美的貓咪加上鮮豔粉紅色的底色,顯得搶眼又可愛!

「馬灣貓」

「馬灣貓」出現的位置位於馬灣田寮新村裏一家名為「馬灣小巷」的新餐廳外牆。

據悉,「馬灣貓」以及「觀塘貓」能夠誕生皆有賴於兩位餐廳老闆。他們喜愛Vladimir的作品,更心痛其遭遇,於是特別邀請Vladimir到他們餐廳的外牆作畫。今次香港人的支持與熱情,相信也令本已心淡的Vladimir重拾「繪貓」熱情!

店主表示歡迎大家到訪打卡,但由於餐廳位於私人住宅屋村,為免騷擾到附近居民,貓畫只會在上午11時至下午6時開放,其他時間不可以進行拍攝,大家前去時要留意了。

馬灣小巷
地址:馬灣田寮新村37號地下
營業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1時

Factory99
地址:觀塘巧明街99號1樓A
營業時間:上午8時 至 晚上10時30分(逢星期日休息)

俄羅斯藝術家Vladimir:IG@3230_one

Text:Twinkie
Source:馬灣小巷、Factory99

展覽, 本地遊蹤

藝術家張嫣玹個展「無籽」
以無籽葡萄 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死亡的終結,也是生命的開始,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擅長金工的藝術家張嫣玹(Kimberly)於本月初與青花工作室合作舉辦展覽「無籽」,以無籽葡萄的梗做成首飾,思考生死,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首飾沒有被定格在任何狀態,而是隨着時間推移,出現不同變化:顏色深淺、粗幼、發霉⋯⋯她說:「首飾能否永恆地存在並不重要,正如人生不斷變化,我們只要把握當下。」

收集廢料製成首飾

Kimberly從小喜歡藝術,作為馬來西亞人,她憶述小時候當地的經濟發展較慢,很多地方尚未開拓,讓她擁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有天與同伴打算到附近的樹林「闖蕩」,映入眼簾的卻是大量的垃圾,震撼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這次經歷觸動她關注環保。她在2020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在學時曾學習吹玻璃,後來在美國交流時進一步接觸了金工,發現更適合自己:「金工可以和很多不同媒介合作。」這項特質正符合關注環保的她,潛水或行山時經常收集不同廢料,再透過首飾作為創作媒介。

Kimberly用黃銅片把葡萄梗連接在一起。

無籽葡萄梗的生命力

近日與青花工作室合作,以「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為題舉辦展覽「無籽」。這次展覽還要從去年聖誕節說起,她用無籽葡萄梗做了一棵聖誕樹,想到每種生物都能夠「傳宗接代」,但無籽葡萄卻沒有任何種子,不具備傳承的能力,卻因眾人的喜愛,成為市面常見的品種。這個特別的現象啟發了Kimberly,最終花了約半年時間,到處收集食用無籽葡萄剩下的梗為原材料,配合黃銅等金工物料製成首飾,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葡萄梗的外形結構獨特,猶如動物死後的骨骼,把它融入首飾當中,別有一番體會。她認為,比起一般的珠寶,葡萄梗更「貼地」,能夠讓人安定下來慢慢欣賞。在收集葡萄梗的過程中,Kimberly發現它們會有變化,由綠色變啡色,黑色變紅色;另一方面,展覽期間一連下了好幾天雨,潮濕的天氣讓葡萄梗上長滿黴菌,成為了生命的另一種載體,展現另類生命力。

放在中央的展櫃有不同的首飾,潮濕的天氣讓葡萄梗上長滿黴菌。

由形態至互動

展覽予人一張一弛的感覺,由單純觀賞無籽葡萄梗的形態,到感受它作為首飾如何與人體互動,看似平平無奇的葡萄梗原來亦有多種形態。甫進展覽廳,由左至右看,Kimberly用鑲嵌珍珠的手法,把無籽葡萄梗製作成襟章,一面牆放滿葡萄梗,就像傳統的國畫卷軸。她說,在眾多首飾中,襟章最易表達訊息。圓形的襟章代表生命的週期,設計時參考了日本小原流花道,這種與自然共生的插花法,在圓形的淺盆中呈現最真實的自然風貌,與本次展覽的主題互相呼應。

展覽的目的是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Kimberly說:「首飾需要與身體有互動,放在身上才看到它與人的關係。」中間的展櫃放置了不同的無籽葡萄梗首飾,包括耳環、戒指等。驟眼一看,像骨頭,像脊骨,也像心臟。在燈光下,立體的葡萄梗變成平面的影子,從立體到平面,會看到葡萄梗的另一面貌。再往右邊看,無籽葡萄梗被製成脊骨的模樣,放在人體身上背向鏡頭,4張相片散發獨特的女性美,讓你移不開目光。

平日即使把首飾放在人體上,我們都或會忽略人的存在。不過,當無籽葡萄梗被製成脊骨的模樣,放在人體的身上,獨特的女性美讓你移不開目光。

利用打燈的效果,把立體的無籽葡萄梗變為平面的影子,帶來另類體驗。

一面牆放滿無籽葡萄梗襟章,猶如傳統的國畫卷軸。

人生不斷變化 需把握當下

籌備今次展覽時曾遇上困難,亦有不少掙扎。對比以前只有一個首飾專櫃,Kimberly直言今次的展覽場地空間很大,曾考慮在右邊牆上放滿作品:「我想過要放3件作品,但好像只是為了用盡空間,而無法為它們賦予故事。」最終選定一件作品,做到Less is More。除了在過程中不斷與自己對話,務求令每個行動或作品都有存在的理由外,在技術方面也要不斷嘗試:「金工是輔助性質,把葡萄梗變成首飾,但我的金工技巧不好,為了今次展覽要付出努力。」

曾有人問,為何不用倒模的方式展現無籽葡萄梗的形態。Kimberly認為,葡萄梗的生命並未完結,隨着時間推移,還有不同的變化。很多人都希望首飾能夠永遠停留在最美的狀態,但銀飾會氧化、金器亦會折舊,她說:「首飾能否永恆地存在並不重要,正如人生不斷變化,我們只要把握當下。」

Kimberly與青花工作室合作,以「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為題舉辦展覽「無籽」,展期餘下兩天,有興趣的你不妨到場支持。

TEXT & PHOTO:Gillian

本地遊蹤

謝曬皮作品展《放空 Spacing Out》
反思社會及制度的荒謬

回想中學時光,有沒有些讓你感到迷惘的日子?文化品牌「香言」聯乘藝術家謝曬皮發布全新畫作《放空 Spacing Out》,以她的中學時代為靈感,創作一系列壓克力原畫、投影機藝術裝置及「禁書角」閱讀空間,帶你回到過去,直面當時的自己,一同反思社會及制度的荒謬。

中學時,我們都曾經對「性」感到困惑。今次的作品展正是回應這個命題,以校園為背景,帶我們直視當年的壓抑與陰影。現場展出6幅壓克力原畫及50張彩色幻燈片。謝曬皮以黑色幽默來回應她學生時代對性的困惑,尤其對女性身體的厭惡,曾讓她一度非常抗拒自己的身體和「女性化」這個概念,甚至曾懷疑自己的性取向。

她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鼓吹「努力向上」,從來沒有給學生「放空」的機會,並說:「那時候的我過得很壓抑,因為校園裏種種不明文規條,我第一次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敵意、對『性』感到羞恥, 但當時的我並沒有空間喘息去消化這些衝擊。」今次創作是她的「自我療傷」,除了釋放自己被禁錮的想法,亦透過作品和生活態度來抗衡這些舊思維,相信會為大家帶來共鳴。

謝曬皮作品展:「放空 Spacing Out」

日期: 即日起至6月21日

時間: 下午1時至晚上8時

地點: 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坊B座H211室(香言概念店)

TEXT & PHOTO:Gillian

本地遊蹤

《胡智同:色彩的巡禮》
以肖像畫說故事

每件藝術品都代表了藝術家的思想,色彩運用亦有其特色。近日新晉藝術家胡智開設首個個人畫展《胡智同:色彩的巡禮》,志在捕捉人類多面且不露神色的情感,以及內心的變化。

胡智同(Lynus)在香港出生和長大,曾到外國留學,回港後繼續追求藝術創作,他認為自己受東西方文化影響,在創作中融入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情感。他說:「藝術是通過生活反映生活,並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情緒。」近年,他迷上了肖像畫,認為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

是次展覽會展出多幅肖像畫,其中最大亮點就是《~700納米》。肖像畫中的8位人物包括:董建華先生、何厚鏵先生、李國能先生、胡寶星先生和胡方雪芬女士、何超瓊女士、許晉亨先生、胡吳婉芳女士。胡智同自幼便認識畫中人,他們都參與了胡智同的成長過程和轉折。Lynus認為,這些肖像畫猶如一封信,以大膽的色彩代替文字,表達對8人的敬意,想欣賞該作品就要到展覽參觀一下。

Home《家》,2022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ainter and Colour 《畫家與色彩的對峙》,2019

SARS-CoV-2《SARS-CoV-2》,2020

《胡智同:色彩的巡禮》

日期: 5月21日至24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 中環威靈頓街25號REP.

胡智同
2017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拉斯金藝術學院。畢業後身兼企業家、健美選手、私人健身教練等多職。他的作品以油畫為主,著重色彩感知概念,並以此作為創作框架,探索人類如何「感形於色」。隨著時間推進,筆下主題經歷數個階段的演變。觀者可從胡智同的作畫手法中,發現他如何受盧西安·弗洛伊德、塞西莉·布朗和珍妮·薩維爾斯等著名當代藝術家影響。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本地遊蹤

「Lineablility」展覽
以線條繪出疫情下的熟悉與陌生

點線面,是構成視覺空間的基本元素。雖然你和我都可以輕易地畫出「線」,但我們個性不同,畫出的線條亦各有特色。青花工作室將連同其他7位藝術家以「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為題,舉辦一連串展覽,與觀眾一同探討「注定的偶然」帶來的不同情緒。近日,邀請到本地藝術家Dex開設與工作室的同名展覽「Lineablility」,以簡單的線條,訴說屬於她的故事。

Dex的線條畫予人一種恬靜、治癒的感覺,她喜歡簡單的生活,平日的創作靈感來自家中的兩隻貓咪。展場佈置很簡潔,今次展出作品以一條線連接著,就像不斷循環的生活。逾10件作品全部圍繞疫情期間的小事,包括《No roadblocks》、《Super empty market》、《一人包場》、《二人限聚》等。疫情持續多時,防疫生活看以合理與熟悉,卻又處處透露著陌生。Dex的畫作將會直面這種衝突感,並為大家帶來反思。細心留意,在燈光效果下線條帶有殘影,彼此交錯,出現重覆畫面。Dex解釋,一復一日的生活平淡無奇,但疫情卻為生活帶來變化,希望透過打燈的方式帶出這樣的意思。

假如有興趣了解今次展覽的背景,可到Dex的網站觀賞另一作品系列「I don’t belong here」。是次展覽為該系列的延伸,作品系列「I don’t belong here」是Dex從自身經歷出發,把「自己」置身生活中不同場景,再以線條繪出自己與城市、人群、社區的格格不入及無奈。與是次展覽作品一樣,簡單的線條裏透露著被動與慵懶的感覺。

TEXT & PHOTO:Gillian

本地遊蹤

徐沛之「九淵」
以筆墨寄情於山水間

世界紛擾,無數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間,漫遊在超然的精神世界。香港藝術家徐沛之將會舉辦個展「九淵」,展出著名《九淵》⽔墨⼭⽔系列的⼤型橫向⼿卷,最新⻘綠⼭⽔之作。

⻘綠⼭⽔主要⽤⽯⻘⽯綠設⾊,取材⾃神⿓深潛之九淵的意境,想像出⼀⽚巍峨壯麗的景⾊。值得一提,徐沛之的畫作基於傳統中國書畫,蘊含宋代⼭⽔畫的氣韻及精細,喜歡中國書畫的你一定不能錯過。

另⼀⽅⾯,由於⼿卷跨度⼤,龐大的空間賦予藝術家更多⾃由和挑戰。徐沛之以現代視⾓切入,⽤⼿機相機般的框架,逐段呈現變化的景象,取代傳統左舒右卷的觀賞⽅式。同場加映⼈氣⽇本藝術家⻄浦裕太的⽊製雕塑,他結合⾃⾝的童年回憶和旅居各地的經歷,透過作品帶來獨特的風景。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烏克蘭3大當代藝術家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擾攘多年,直至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當地時間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由清晨時分開始,俄軍向烏克蘭發動全方位攻擊,現時烏克蘭已有12個城市受襲,當中包括首都基輔(Kyiv),以及與俄羅斯有一大段距離的西部邊境地區盧茨克(Luksk)和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Ivanno Frankivsk),導致過百人死亡,無數居民被迫逃離家園。

認識烏克蘭

位於東歐的共和國,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南接黑海,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接壤。烏克蘭人口約4,117萬人(不包括克里米亞半島),當中78%為烏克蘭人,約17%為俄羅斯人,其餘則主要是羅馬尼亞人。烏克蘭在文化方面的發展一直備受推崇,無論音樂、舞蹈、油畫、文學等方面都享譽國際,基輔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被譽為「俄羅斯眾城之母」。

烏克蘭在藝術方面人才輩出,很多烏克蘭藝術家的作品都被世界知名的藝術博物館收藏,其中三位享負盛名的藝術家分別是Ivan Marchuk、Oleg Tistol,以及Tatyana Golembiyevskaya。

Ivan Marchuk

1936年於烏克蘭的Moskalivka出生,是烏克蘭著名的當代藝術家,曾獲 Shevchenko National Prize、捷爾諾波爾和基輔榮譽市民等榮譽,也是唯一入選《The Daily Telegraph》「One Hundred Geniuses of Today」的烏克蘭人。來自織布家庭的他自小就對繪畫有濃厚興趣,作品超過5,000幅,在國際藝術界擁有崇高的地位。他把自己的繪畫技術稱為Plyontaism,由 烏克蘭語Plyontaty (編織)衍生而來,擅長以多層次的交織線去繪畫作品。

Oleg Tistol

生於1960年,來自尼古拉耶夫州(Mykolaiv Oblast)的他是烏克蘭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曾代表烏克蘭參加聖保羅藝術雙年展和的威尼斯雙年展,代表着烏克蘭新巴洛克風格,被視為「新烏克蘭浪潮」的領軍人物。Oleg Tistol勇於創新,通過實驗為陳腔濫調的技術帶來嶄新突破。

Tatyana Golembiyevskaya

出身於藝術世家的她是烏克蘭無人不曉的女性藝術家,她1936年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出生, 1962年畢業於基輔國立藝術學院,同年加入蘇聯藝術家聯盟,1965年在蘇聯基輔藝術學院畢業,受過正統的藝術教育。被譽為風景畫及靜物畫大師的她在藝術界屢獲殊榮,包括尼古拉 ·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共和黨共青團獎、米特羅凡 · 格里科夫銀質獎章等,而她的作品亦曾在烏克蘭、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展出。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