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藝術

藝術家JR 將巴黎歌劇院變身古希臘洞穴入口

於1875年竣工的法國巴黎歌劇院,為當時世上最大的劇院。然而,最近這幢華麗的建築物外牆,竟搖身一變成為黑白色的古希臘洞穴入口?

啟發小說《歌聲魅影》的創作

巴黎歌劇院的原名為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是以建築師的名字而命名,但由於建築物為巴黎歌劇團所用,故它又稱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和加尼葉宮(Palais Garnier)。劇院可容納1,900名觀眾,許多著名的歌劇、芭蕾舞和古典音樂表演作品都曾在這裡上演。1896年,歌劇院演奏廳內發生了水晶燈掉落砸死人的意外,啟發了小說《歌聲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的創作。

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角與想像

這幢有近150年歷史的巴黎歌劇院,近日正進行復修工程,官方破天荒邀請了當地藝術家JR合作,以錯覺藝術將這幢巴黎地標化身成古希臘洞穴入口,希望以另一種方式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角與想像。在 Instagram上已累積有超過170萬粉絲的JR,曾在40多個城市舉辦了80多場展覽,展出地方包括著名的法國巴黎羅浮宮及萬神殿、意大利羅馬法爾內塞宮、埃及吉薩的卡拉夫金字塔等等。

呈現百年歷史的建築和自然形態

JR此次的創作共分為上下兩幕,第一幕為《Retour à la caverne – Act I – L’entrée de la caverne》(重返洞穴-第一幕-洞穴入口),他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美學,作品讓人聯想起19世紀作曲家Berlioz或Wagner的史詩歌劇舞台布景。

在第一幕中,歌劇院儼如被困於兩個時代之中,表面看似是一片頹垣敗瓦,反映了巴黎古蹟的脆弱和永恆,但當仔細觀察,便發現這件作品既呈現了百年歷史的建築和自然形態,於劇院前所擺放的鐵架,像是串連著過去與現在,表達了對支撐這個裝置和地標修復工作的致意。

連結古希臘與現今的藝術地標

沿著歌劇院大道行走,觀眾可看到黑白色的洞穴壁畫,投影著古希臘在洞穴獻上歌舞祭祀眾神的情境,壁畫同時也汲取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洞穴寓言靈感,將古希臘與如今的藝術地標巧妙連結起來。

第一幕將由即日起展出至9月25日,至於第二幕則名為《Act II — Dans la caverne》,預計將於11月登場。屆時,洞穴入口將擴展到歌劇院的整個立面,令人相當期待。

Text:Onyx
Photo:JR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Wes Anderson《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等4新作
下周三陸續於Netflix上映!

以對稱、置中美學見稱的美國鬼才導演Wes Anderson,將由下周三(9月27日)起,陸續在串流平台Netflix推出共4部全新短片,讓一眾影迷相當期待!4部作品分別為早前在第80屆威尼斯影展首映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以及《天鵝之翼》、《殺鼠之鼠》和《心腹之毒》,全都都是從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 的短篇故事改編而成。

Wes Anderson曾於2009年把Roald Dahl的《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改編成電影,而這次打頭陣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他坦言期待已久,只是多年來一直找不到如何在不使用達爾文字的情況下呈現故事,如今終於有靈感將改編付諸實行。

改編自1977年出版、Roald Dahl 的故事集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改編自 1977 年出版、Roald Dahl 的故事集《亨利.休格和其他六人的精彩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 and Six More) 中的其中一個章節,講述喜愛賭博的單身富翁亨利休格,決心把一門特異功能練到爐火純青,以便詐賭成精,最終要以不同的偽裝身份環遊世界、保護自己的故事。

由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

這次的短片片長只有39分鐘,主角亨利休格由《奇異博士》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他是首次參演Wes Anderson的電影,至於Ralph Fiennes及Ben Kingsley等人亦有參與其中。《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將率先於9月27日上映,剩下3部將分別會在9月28、29及30日上映,粉絲們不容錯過。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上映日期:9月27日(三)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預告:

《天鵝之翼》 上映日期:9月28日(四)
《殺鼠之鼠》上映日期:9月29日(五)
《心腹之毒》上映日期:9月30日(六)

Text:Onyx
Photo:Netflix

專訪, 藝文創意

本地街頭藝術家Bao Ho 以塗鴉呈現超現實卡通世界

在香港街頭可看到不少塗鴉作品,從深水埗大南街、西九文化區、尖沙咀海濱到上環POHO小社區,處處都充斥着糅合中西文化的有趣美學,其中十分活躍的街頭藝術創作者Bao Ho,作品遍布香港不同地方,在尖沙咀、香港仔、牛池灣各區,大家也可能在街上曾看過她的作品。最近Bao Ho與「藝聚香港」合作作品《Bao Street》,集合了自己喜歡的香港元素,包括貓店長、菠蘿包、點心,等香港名物,希望可以帶出香港可愛之處。她喜愛描繪愈細微的東西,還有不少代表她自己的街頭藝術元素,如升降台、油掃和噴漆。仔細看,會發現畫中其中一個角色正在塗鴉,畫的正是 Bao 的名字。

Bao於早年參與HKwalls作品。

Bao Ho小時候喜愛畫畫,雖未有正式學習藝術,只有於中學時,曾到興趣班學漫畫,其後在自己鑽研下, 現時的日系漫畫風。其後Bao Ho曾做過6-7年平面設計師,過著朝九晚六在辦公室工作的日子。「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沮喪。 最終,我辭掉了工作,在澳洲度過了一個工作假期,在那裡我以街頭藝人的身份出售我的藝術品,有時還演奏音樂。 離開澳洲之後,我又去了台灣、日本和歐洲。」

當時她還未真正接觸到塗鴉,一次偶爾到意大利認識當地人認識了當地街頭藝術家,才開始起嘗試畫牆,自此開始了塗鴉創作。 「他們帶我進入街頭藝術的世界,從此愛上了在牆上畫畫。 2015年我回到香港,當時街頭藝術已經開始流行。 」最終,她成為了「全職」藝術家至今。

六層樓高巨型壁畫

近年,她的作品遍布香港不同地方,在尖沙咀、香港仔、牛池灣各區也可能看過她的作品,以塗鴉在香港創造超現實卡通世界。包括位於彩雲邨的基督教勵行會的壁畫,高度達六層樓高,當時更要嘗試搭棚畫畫!這幅畫的想法是大自然母親的一顆小種子長大成一棵大樹,成為人類和動物的庇護所,每個人都可以在她的保護下平安無事。

位於彩雲邨的基督教勵行會的壁畫。
經過黃竹坑香葉道,或許會看過Bao的作品,為關注香港走私野生動植物的團體所創作。

將心愛的店舖貓和街道特色 畫進畫裡

Bao最近與「藝聚香港」合作,熱衷以塗鴉創造超現實卡通世界,她將心愛的店舖貓和街道特色通通畫進畫裡,作品中充滿唐樓、大招牌、大牌檔、舞獅等香港的標誌性元素:「作品中有香港不同特色建築包括M+、本土茶餐廳、食物菠籮包、奶茶及點心等。而香港鋪頭貓也是很有趣的文化。」

塗鴉作品重視細節,充滿卡通元素,她創作時喜歡從一個圖案延伸出去畫另一個圖案,讓不同元素之間有所聯繫,充滿故事性,可以大家慢慢發掘畫作中不同細節,還有不少代表她自己的街頭藝術元素,如升降台、油掃和噴漆。這次創作更將自己畫在塗鴉中,仔細看,會發現畫中其中一個角色正在塗鴉,畫的正是 Bao 的名字:「希望可以讓大家仔細看,讓觀賞者可慢慢留意,每一次看都會發現一些不同發現。」

而另一合作的塗鴉藝術家,Bond Truluv作為首位將擴增實境(AR)動畫融入作品,以AR技術為這些角色添上生命,可在虛實交融的空間中與作品進行實境互動,與Bao的作品結合,十分有趣。二人也同為本地品牌Casetify設計手機殼,讓Bao筆下香港可愛的卡通畫作,大家隨手也可慢慢欣賞。

Bao最近與「藝聚香港」與另一藝術家Bond Truluv合作,將擴增實境(AR)動畫融入作品。

Text:Twinkie
Photo:Bao Ho

藝文創意, 設計

日本「 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 推廣御好燒飲食文化!

日本御好燒(お好み焼き)是 將麵粉和水攪拌成麵糊,再加入椰菜等蔬菜、肉類、魚貝類等材料,於鐵板上煎烤製成的美食。現今的御好燒主要分成兩派,分別是關西風御好燒(大阪燒)和廣島風御好燒(廣島燒)。前者主要是將麵糊和食材煎成圓形狀,再淋上醬汁、撒上海苔粉及柴魚片後便可享用;後者的做法則較為複雜,材料還會有炸麵粉碎、蔥、炒麵或荷包蛋等等,兩派都各有捧場客。

根據地方的御好燒特色而設計

御好燒是日本當地人的平民美食,最近,當地的御好燒醬汁公司Otafuku,就適逢公司100周年紀念,推出了期間限定的「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活動,於廣島縣的8市和2町,包括廣島市、吳市、竹原市、三原市、尾道市、府中市、三次市、庄原市,及熊野町、北廣島町的指定11個車站、觀光社或餐廳,設置了「御好燒 x 渠蓋藝術」印章。每個印章均是根據該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御好燒而設計,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口味,例如熊野町一店家的蓬鬆納豆燒,內含納豆,在煎烤過程中更會添加芝士,味道有別於一般的御好燒;竹原市的代表性御好燒,則是以當地生產的純米吟釀酒糟揉成麵團後製成,入口帶陣陣米香!大家可由即日起至10月底,跟著地圖上的標示,到指定地方收集蓋印,兼體驗不同地方的御好燒文化。而只要儲齊3個蓋印,更可換取一份由Otafuku送出的小禮物呢!


Text:Onyx
Photo:otafuku.co.jp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插畫家 推出BL題材展覽 窺探男男的內心世界

前年,同性愛情喜劇《大叔的愛》熱播,令更多人留意BL(Boy’s Love)劇集。本地插畫家「魚生」的作品,雖是以男同性戀或BL為題材,但跟大多從女性觀點出發的BL作品不一樣,是從男性角度出發,揉合自身觀察及幻想,以陽剛結實的線條呈現了同志對力與美的想像。

「魚生」希望以插畫形式與大家分享他的腦袋裏的「黃色幽默」,畫作大多以日常生活場景作為創作背景,把男性胴體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是擁有迷人線條的老師、球隊隊員、速遞員和模特兒等等,再配以一幕幕男男內心小劇場,看後無不讓人面紅耳赤,充滿了遐想!

最近,他更與深水埗咖啡店合辦「男以理解」展覽,希望透過幽默的小品,讓大眾了解同志們的世界,探索愛的多元化對象。

「男以理解」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30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8:00(逢星期一休息)
地址:Whatever Coffee (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藝術

梵高《春日花園》失竊畫作 在IKEA購物袋中被尋回!

IKEA購物袋容量又大又耐用,除了是大家搬家的好幫手,沒想到就連失竊超過3年的梵高畫作,也能在購物袋內尋回!

《春日花園》 於3年多前失竊

這幅被尋回的畫作,為梵高早期的藝術創作——《春日花園,春天在努能的牧師公館花園》(Spring Garden, Parsonage Garden at Neunen in Spring),於3年多前失竊。2020年3月,由格羅寧根博物館借出展覽的《春日花園》,於拉倫辛厄爾博物館疫情閉館期間被盗,引來國際關注。原來賊人趁深夜時砸破了博物館的玻璃門,之後夾帶著畫作逃走。

IKEA購物袋中尋回畫作

後來,涉事犯人落網,惟畫作當時已轉手,《春日花園》3年多以來仍下落不明。幸好最近傳來好消息,荷蘭藝術偵探布蘭德(Arthur Brand)於9月11日宣布與荷蘭警方聯手,尋回這幅價值約300至600萬歐元的名作,並會將它歸還給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Groninger Museum)。原來,線人是先用泡泡紙將畫作包裹起來,放在一個IKEA購物袋中交給布蘭德歸還。

失竊過程中受損 未知何時再展出

不過,畫作在失竊過程中受損,留下了幾處痕跡,故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的專家正在修復畫作,尚不確定這幅畫何時能再度展出。

《春日花園》是梵高1884年的早期畫作,當時,梵高的父親在荷蘭紐南(Newnan)小鎮的教堂擔任牧師,而這幅畫正描繪了牧師住宅後的花園美景。

捧紅藍色IKEA購物袋

這次的梵高名畫尋回事件,不只令布蘭德更廣為人所熟悉,也間接捧紅了藍色IKEA購物袋。就連荷蘭IKEA的官方Instagram也於日前發文,宣傳自家購物袋,並表示「我們一直知道這是件藝術品」,十分有趣。

Text:Onyx
Photo:twitter@brand_arthur、IG@ikeanederland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從自製玩具至砌炒豆機!80後設計師跟白鐵師傅學藝 製作日常器物

「記得細個大部份玩具都自製,小時候玩的刀劍、棋盤, 已經開始自己做。」曾任產品設計師的Naam,父親為木工老師,小時候已愛自製玩具,大學讀產品設計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數年。近年一直研究炒豆機,經過無數的失敗與嘗試,在家中做了不少土炮實驗,激發了Naam自學小宇宙,他當時毅然決定裸辭,曾聽過一番話讓他所體會,「想學識一件事不用學,每日都做。有興趣了解,只要找對方式,自然學到想學的事,當然有代價,但都會有不同收獲回來。」 於幾年前,因認識白鐵俞師傅後跟隨對方學藝,覺得白鐵其實幾好玩,「透過白鐵與設計融合一起,特別之處不需要釘,只需用膠水可接合,就像木的入榫。」後來更製作一款加入白鐵設計的炒豆機!

近年一直研究炒豆機,經過無數的失敗與嘗試,六年時間,在家中做了不少土炮實驗。

在家買摩打砌機

80後的Naam是一位設計師,也是咖啡師,早年成立Handyman Roasters工作室做與咖啡烘焙、產品設計相關的創作,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Naam都喜歡動手做。小時候已愛自製玩具,父親為特殊學校任木工老師,他指家中從小一半玩具是他與兄弟姊妹手製如刀劍 、棋盤等玩具:「可能是家人從小的耳濡目染,我也喜歡動手製物品,小時候已開始揼釘,自己造想要的東西。」大學修讀產品設計,喜愛鑽研不同咖啡沖法,數年前開始,連炒豆機都自行研製。「若咖啡豆不夠好,其實難以沖到想要的味道,不如試下自己做咖啡烘焙!」

Naam笑言最開始也沒有想過會發展成現時這樣,「經歷研究和砌炒豆機一段時間長達幾年,當年用屋企煮飯砂煲,在爐上拿起匙和筷子就這樣炒,那些豆難飲到傻!但過程我玩得非常開心。」炒了幾次豆都不成功,後來Naam開始添置工具,買摩打、不銹鋼兜,然後做一些很簡單的初型,「其實也不是一部機,只是很土炮的組件。」就在家中放張枱,用燒烤網、錫紙,Naam笑言就如在家中鍊丹一樣,「家人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我又不知就自己在做什麼。」

細個已開始自製玩具,小時候玩的刀劍、棋盤,部份也刻有他的名「枬」。

瞓身去做一件事

激發了Naam自學小宇宙,他當時毅然決定裸辭,「想學識一件事不用學,每日都做。有興趣了解,只要找對方式,自然學到想學的事,當然有代價,但都會有不同收獲回來。」從零到現時的階段,經歷大約六年多,從家中的土炮炒豆機,製作過很多不同功能的版本,因炒豆機除有金屬也有電子結構,很容易發生小意外,「試過駁錯線差點爆炸,差點電腦也壞了!」

在家加工,當然是一大難題。「本身什麼都不懂都是自學,屋企沒有太多工具,當時基本用到的鑽、摺床也很土炮。在家加工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你不可能隨手將不銹鋼塑形成其他形狀,而白鐵卻是很隨手可使用的工具,簡單如用剪已經造到我想造的形,加工方式快捷簡單。」最終炒豆機所有接觸咖啡豆的部分,物料均為不鏽鋼,另以耐熱的白鐵製成外殼,機箱、機盒或不同部份,Naam成功生產一部整合度高的炒豆機。

這款為首個土炮炒豆機,當時隔湯渣用的小桶下面是發熱線,右邊支架是用衣架扭出來的。
其後改良的土炮炒豆機版本
在小桶外加了錫紙包裹著的燒烤網,成功令生豆變熟豆。Naam指當時仍未成功,難以將熟豆拿出來!
炒豆機所有接觸咖啡豆的部分,物料均為不鏽鋼,另以耐熱的白鐵製成外殼,機箱、機盒或不同部份。
組件中以冷氣風喉初型製作,因想到冷氣風喉都有維修門 ,風喉會有個位可打開檢查位置結構。
最終成功砌到完成度較高的炒豆機!

學白鐵 都可以好型

「因造炒豆機過程,激發我去學習不同事、認識不同人。」就在大約三年前,Naam參加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認識了從事白鐵冷氣風喉工程的俞國強師傅,開始跟著師傅學藝。畫圖、開料絕不是所看到的那麼簡單,設計產品多年,他很慣用電腦繪圖,但將一塊塊鐵片,由平面製成立體物品,尺寸卻只靠用人腦運算:「白鐵將方形鑽圓這類設計,憑空將立體變平面,其實是很複雜的一件事,三角形每個夾角是多長,沒有電腦下,其實用紙筆畫下是很有難度的。」

「日常生活上,白鐵工藝會慢慢息微,這是事實。」我們的印象或許停留在路邊欄杆、信箱,但其實白鐵還有很多可塑性。「現代方法呈現白鐵,可以讓傳統手藝這件事行到落去。」近年Naam便以白鐵製作如筆筒、燈籠、咖啡濾杯等,大家更易接觸到,「白鐵」其實都可以好型!

入行30年白鐵師傅俞國強
以白鐵創作製家品

入行造白鐵已有30年的俞國強(Michael),頭髮鬢白配上親切笑容,當年經爸爸的朋友介紹入行,主要做冷氣風喉,當時行業開始息微,於十多年前開始與不同機構合作,教人製作各式白鐵工藝品,既有唐樓常見的舊式信箱,亦有創意家品和飾物。「白鐵即是鋅鐵,是金屬當中最便宜的一種,做冷氣風喉耐熱,一塊2.4米乘1.2米、厚度0.6mm的白鐵,大約賣$120至$130。」俞師傅直言,做風喉只能滿足三餐溫飽。「當時慢慢開始嘗試造家品,又可以多些不同東西玩!」他得意洋洋地說,就如一張坐得的椅子,是參照梳化椅的設計,還可以有枕手位!

無限創意 製作家品和大型裝置

俞師傅分享最近與中大建築系合作製作大型白鐵裝置,手造五件闊高一米幾的白鐵方框,當作展覽接待處放場刊,「比預計中都花上不少時間,單件可以好輕身,但未試過闊度咁長,間要裝較位扣位各有機關,每件之間誤差只唔夠3mm!」用人手製作、組件,誤差極少,Naam也笑言十分佩服「師傅功力之深,實在利害!」

最近與中大建築系合作製作大型白鐵裝置,手造五件闊高一米幾的白鐵方框,當作展覽接待處放場刊。

 白鐵輕巧軟身,師傅輕輕一打一揼,不費一根釘子就接合了兩塊鐵片,在白鐵課堂上,Naam笑言曾覺得俞師傅很嚴厲,認識後才知他很隨和,再難做的也說得很輕鬆。「他還會經常把事情說得很簡單,但其實背後有好多仔細位同諗法。」憑一雙手畫圖計算,其實不是想像中簡單,背後數理十分複雜,讀設計出身的Naam很慣用電腦繪圖,俞師傅笑言自己唔識畫圖,看來這次到他要跟Naam學習了!

傳統做白鐵以人手製作,而不少本土技藝都後繼無人,加入新想法或許可以讓這件事走得更遠。「一個傳統如何延續,不只是單說以前的歷史,需要自己學習吸收與實踐。」而工藝有趣之處及精微之處,對這代而言,或許是如何讓大家玩得開心,大家真正投入進去這件事,也就可以繼續下去!

Text:Twinkie
Photo:陸羽、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懷舊, 藝文創意

香港夜繽紛│昔日香港夜市!上環新填地「平民夜總會」+荷李活道「大笪地」

為了推動夜經濟,政府宣布將推出一系列的「香港夜繽紛」活動,包括於灣仔海濱、卑路乍灣海濱長廊觀塘海濱舉辦夜市,並於場內設置攤位遊戲、美食檔及文藝表演。另港鐵亦會推出晚間乘車優惠,以鼓勵大家多於夜間活動!

香港最早期夜市 荷李活道「大笪地」

說起香港的夜市,除了現時廣為遊客熟知的廟街夜市和女人街之外,老一輩的朋友必然有聽聞過上環的「大笪地」。它是香港最早期的夜市,早於1840年代,即香港開埠初期起出現,有近150年的歷史。「大笪地」位於荷李活道一帶,原因是中上環為香港最早發展的住宅區,市民沒太多娛樂,於是開始在荷李活道的空地聚集,初時以木偶戲、耍功夫等街頭賣藝表演為主,後來亦發展出一個有大牌檔美食、乾貨攤檔的夜市。

港澳碼頭「新填地」 提供低廉的消閒娛樂和美食

惟於1961年,港澳碼頭遷至林士街的新碼頭,附卜日間露天停車場據悉吸引了部分原本在「大笪地」擺檔的小販轉往該處,即名為「新填地」的地方營業。後來,於1970年代,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原本在上環大笪地擺檔的小販也搬到港澳碼頭的新填地一帶。新填地的攤檔,跟荷李活道大笪地的形式十分相似,也有街頭賣藝表演、乾貨攤檔及大牌檔等,但新填地的面積大得多,因此吸引了很多市民,到新填地吃晚飯或宵夜,豉椒炒蜆、生炒糯米飯、田螺、避風塘炒蟹,甚至是蒸魚,都很受歡迎。上環「新填地」還會販賣糖蔥餅、噹噹糖等小食,以及日用品及衣服等乾貨攤檔,為普羅大眾提供了價格較低廉的消閒娛樂和美食,故每日都人潮喧鬧,就連當時官方的旅遊刊物也稱它為「平民夜總會」。

舊時的上環港澳碼頭,現已成為「信德中心」。
昔日的「新填地」,現已成為上環巴士總站。

不過,隨著港英政府於1992年發展中區填海計劃,需收回將該地興趣成上環巴士總站,加上香港愈開愈多商場,人流已大不如前,「新填地」也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陶室Cupclay個展 陶藝師Kit手捏巨型瑜伽猫!

「貓咪可完美示範,很多人類難以做到的動作!」親手以陶泥塑造他們,陶藝師Kit笑言倒立式、交叉手單腳企的瑜伽動作,也難不到這隻「瑜伽猫」!愛貓也愛做瑜伽,本地陶室Cupclay陶藝師Kit製作陶藝近十年,最近於西營盤首次辦展,主題便以她近年所創作的「瑜伽猫猫」為主角,演繹各種不可能的高難度瑜珈動作,更首次以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從零開始創作「泥是很有生命力」

這次展覽Kit以瑜伽動作「Namaste」作為主題,因她的首隻「猫猫」也受這雙手合十動作所啟發的,也是她重要的開始與里程碑。說起當年創作做陶藝,其實Kit於大學時修讀產品設計,只因大學時一次接觸菜園村開始,接觸泥作為媒介:「當時學校活動與菜園村合作,需構思餐桌食具器物,當時自己掘泥從頭開始去做,讓我發現泥是很有生命力,有很多可能性和變化。也是藉雙手去創造,更有溫度。自此就引起了我的興趣,讓我想認識更多。」但當時學習陶藝未有太多途徑,只可自己慢慢摸索,輾轉認識位於太子的陶藝老師傅,跟他學習傳統陶藝,學習基本功也慢慢進步,自此也擴闊了她的眼界。

「將興趣變為事業,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全職陶藝師。10年後依家仲堅持緊,跌跌撞撞,覺得自己依然好有熱誠。」

經歷迷惘 走出自己的風格

數年前,她於丈夫開設的日系Cafe「習作」設陶藝工作室,在外界看來發展很順利,但她回想,其實當時大部份時間都十分迷惘,認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風格。Kit只可以不停做,希望有新想法:「以前習作的碗碟,全部都是我手造,會以不同紋理去製作食具,不停做不停諗,但後來有些迷失,到底要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直到,一次參與深水埗選物店foreforehead舉辦陶器市集,「當時邀請了十多位陶藝師,我就思考要造那類產品,初期以趣味性的東西為主,完全無諗過好唔好賣。」她笑言,最起碼要希望自己滿足。「後來得知反應不錯,是預期中完全沒想過,之後再慢慢對瑜伽猫有不同想像。因自己習慣會造香,才想到可以為瑜伽猫加入這實用性功能,及再做出不同瑜伽動作。」大家當時對「瑜伽猫」的喜愛,相信會是對她是很重要的認可。

今次展覽出了兩款Tote Bag作紀念,一款是拜日式猫咪,另一款是Nameowste,以兩色布袋做絲網印刷。

以十年時間 實踐夢想

製作陶藝第十年,舉辦展覽原來一直也是她的心願:「多年前一直也有這念頭,思考很久如何表達我的想法,直至瑜珈貓系列誕生,可存在更多可能性。」人手塑造每個「瑜珈猫」,為了這次展覽早作準備:「腦入面有很多想法希望可實踐。」就如創作比之前更多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將人類做不到的動作交給猫猫演出。相比平時製作手掌型大小,這次也挑戰難度較高的巨型「瑜珈猫」,Kit直言這次只算是合格:「小型相對易於掌握,大型要用上全身的力氣,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的確極具挑戰性。」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瑜珈猫」做出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
大型陶瓷要用上全身的力氣,Kit指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極具挑戰性!

有別於展覽所製作的三款黑泥、白泥、班點泥的「猫猫」,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Kit笑言製作這批小瑜伽猫猫花的功夫和眼力都不少,讓大家碰碰運氣,希望大家喜歡這個小玩意兒!

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

瑜珈與陶瓷 總會經歷失敗

陶藝是細工慢活,除了泥土有著不同的特性、可能性,從拉坯成形、上色、燒製也可能會失誤,偶然也有失敗之作,Kit不斷在過程中學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失敗,可能是最後瓷燒時燒得不好。」

以瑜珈比喻陶瓷,Kit指其實兩者性質相似:「學習陶藝與練習瑜珈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是一趟學習與自己相處的旅程。開始時總會經歷諸多失敗、流動中充滿不確定性;甚至會有擊垮信心的時候。」她將每次練習、失敗,視作為累積和沉澱,梳理不同面向的自己。現時的她,慢慢地練習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心想要的,專注地享受過程。

Cupclay個展「Nameowste」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12:30—19:00 (星期三至日)
地點:To live and living well 香港西營盤爹核里2號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為受訪者提供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九月電影推介!《銀河鐵道之父》| 《七月返歸》 |《手靈》|《大偽術師》|《媽,是您嗎?!》

儘管踏入九月不足半個月,香港的雨量已相當驚人!大雨滂沱,最好就是入戲院觀賞一齣好電影!今個月上映的新作包括溫馨家庭小品 《銀河鐵道之父》和《媽,是您嗎?!》、驚慄之作《七月返歸》和《手靈》,以及由二戰救人事蹟改編的《大偽術師》等等,齣齣精彩 ,加上有院線推出夜場戲飛$50的優惠,各位影迷不容錯過。

《銀河鐵道之父》家人的愛孕育文豪成長

上映日期:9月7日

年輕的藍色貓咪喬凡尼,與好友康帕內拉搭上神秘的銀河列車,展開一場駛往宇宙盡頭的星際冒險之旅。這是日本膾炙人口的童話小說——《銀河鐵道之夜》的故事內容。小說由宮澤賢治撰寫,這位文豪出生於1896年,既是一名詩人,也是位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教育家和作詞家。

《銀河鐵道之父》電影以日本文學作家宮澤賢治(菅田將暉 飾)的父親宮澤政次郎(役所廣司 飾)的視角出發,描繪宮澤賢治的一生。宮澤賢治的詩作及童話擁有獨一無二的世界觀,享譽日本國內外,可惜終身寂寂無名,37歲便因肺結核英年早逝。他的家人因深信宮澤才華過人,堅持對外推廣他的作品,使其漸漸得到社會的評價。

在電影中,家人對於宮澤賢治相當支持,亦看到宮澤一家無論發生何事都堅持互信互助,堅守同一陣線,固中的親情令人動容,尤其是當宮澤賢治妹妹因病而逝世時的反應,以及宮澤賢治患上肺結核而病重時,其父親的照料,更顯得親情的難能可貴。電影由法國康城影展影帝役所廣司及日本電影金像獎影帝菅田將暉分飾宮澤父子,兩位演技出眾,擦出了不少火花。

《七月返歸》 活在「美麗新世界」之中,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上映日期:9月14日

說起港產恐怖片,大家或會想起《見鬼》、《陰陽路》、《異度空間》、《殭屍》等作品。這些電影之所以經典,全因驚嚇情節發生在大家熟悉的生活日常之中,令人更易投入其中。今天正值農曆七月三十日,即「鬼門關」的日子,由新晉導演謝家祺首部自編自導、MIRROR 副隊長Anson Kong(江𤒹生)與白靈主演的靈異長片《七月返歸》亦正式上映。電影背景設定於香港的公共屋邨,故事亦加入了不少都市傳說,是一齣名符其實的「港產鬼片」。

《七月返歸》講述自幼有陰陽眼的向榮(江𤒹生 飾),某日收到母親蘭姨(白靈 飾)自殺不遂的消息,於是被迫回到公屋的舊居暫住。回到兒時熟悉的地方,卻怪事連連,向榮發現母親的舌頭已被剪掉,又重遇了製作紙紮物品的鍾哥(太保 飾)與其太太鍾婆婆(譚玉瑛 飾)。再一次見到鬼的他,驚覺這個地方正發生驚人的變化,所有事都向他步步進逼。面對七樓的死亡傳說,疑似擁有陰陽眼鄰居的小孩求救,到底是向榮看清了真相,還是真相只存在他一個人眼中?

此作是謝家祺首次執導的長片,鍾愛恐怖片的他,一直靜待著拍攝自家作品的機會,並以「中環塔倫天奴」及「離奇家遮」的筆名寫了不少跟香港鬼故事有關的小說。這回,機會終於來了,謝家祺以擅長的題材,挑起了觀衆的恐懼情緒及反思。電影埋下了不少布局和伏線,亦帶來了不少隱喻,而作為鬼片,其配樂和燈光到位,成功營造出驚慄的氣氛。

一眾演員的演出,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主角向榮一角,是Anson Kong(江𤒹生)經過 casting而取得的角色,今次的他在演技上有不少突破,有別於以往的熱血大男孩形象,在片中演繹出不同層次的驚恐。而飾演向榮母親蘭姨的白靈,演技方面也無庸置疑,之前在《三更2餃子》的演出更成功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今次飾演情緒起伏較大的蘭姨一角,演出更是手到拿來。

電影沒有一一交代劇情細節,有不少留白空間,但在最後煙花盛放的一幕,不禁令人聯想起「美麗新世界」這句電影宣傳句——假若我們裝作看不見問題,是否就能獲得安穩美好的生活?而活在這個新世界之中,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手靈》A24靈異驚嚇新作

上映日期:9月14日

美國獨立電影公司A24過往製作過不少出色的作品,就像《鯨》、《日麗》、《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等等,都有不俗的口碑。這次A24的新作《手靈》,雖改以驚慄片為題材,但亦廣獲不少好評。《手靈》由網絡紅人丹尼菲利普(Danny Philippou)和米高菲利普(Michael Philippou)執導,二人為雙胞胎兄弟,於YouTube經營著頻道RackaRacka,以恐怖荒誕且詭異的風格聞名。他們在全球擁有近700萬用戶訂閱,被選為澳洲最具文化影響力人物之一。

《手靈》講述一班學生為了尋找快感,大膽把玩靈媒屍體的手部殘肢。傳說握著它並唸出咒語「同我傾偈」,就可見鬼甚至體驗被鬼上身的感覺,唯一規則是過程不能多於90秒;若不及時鬆手驅走亡靈,後果不堪設想!然而這群唔驚死的年輕人招靈玩上癮,無視警告,打破禁忌,意外惹來一批在暗處伺機而動的凶狠陰魂!

由拍短片到拍攝長片,竟也考不到菲利普兩兄弟!《手靈》在辛丹斯電影節及柏林影展首映後廣獲好評,爛蕃茄更高開出97%新鮮度。又可能因為二人是新手導演,因此故事突破了一貫碟仙、問米等招魂題材模式,營造了耳目一新的恐怖氛圍。

除了氛圍的營造,雖然這部電影是關於一位少女玩亡靈附身尋找快感,繼而成癮的故事,但是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重點是年輕人如何處理上癮問題和精神疾病,原本是想逃離被壓抑的痛苦,結果卻爆發了變得更加痛苦。

《大偽術師》二戰救人事蹟改編

上映日期:9月21日

偽造證件向來是相當嚴重的罪行,但於二次大戰時的德國,竟有一名猶太人青年願意挺而走險,為的就是希望協助猶太同胞從死裡逃生。

《大偽術師》由德國金像獎得主導演瑪姬佩倫(Maggie Peren)自編自導,並根據二次大戰時護照偽造師的真人事蹟改編而成,講述猶太少年西奧馬(Louis Hofmann 飾)擁有橫溢的藝術天賦橫溢,他為自己偽造文件冒充納粹海軍,大膽走進城內享受五光十色的夜生活。憑著日趨精緻的「偽術」,他暗中協助超過300名猶太同胞偽造護照,蒙混納粹黨視線逃離柏林。可惜西奧馬出眾的偽造才華最終觸動到納粹線眼,在最危急的生死關頭,他能否成功為口袋裡最後一本假護照換下自己的名字?救人無數的他最終能否逃離納粹軍魔掌? 此外,導演不以戰爭場面,反以日常生活去反映戰爭狀況,而西奧馬在戲中初時看似玩世不恭的態度,亦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媽,是您嗎?!》溫暖動人的家庭小品

上映日期:9月25日

已成家立家的你,有偶爾回老家了解年紀老邁爸媽的生活嗎?《媽,是您嗎?》講述了大公司人事部主管神崎昭夫(大泉洋 飾) ,事業、婚姻及家庭生活皆不如意,婚姻更面臨破裂邊緣,也與上了大學的女兒舞(永野芽郁 飾)關係欠佳。有天昭夫決定回老家探望獨居的母親福江(吉永小百合 飾)位於東京市中心的老家。然而,發現很久沒見的母親顯得很奇怪,原本應該穿著日式傳統主婦圍裙的母親,打扮得光鮮亮麗,昭夫看到了從未見過的母親另一面,她不止在新的社交圈子過著積極的生活,還遇上了第二春,戀上戇直牧師荻生直文 (寺尾聰 飾),令昭夫大感驚訝困惑。當昭夫捲入好友同事木部富幸(宮藤官九郎 飾)遭裁員的辦公室政治風波,遇到熱心的老家街坊居民,以至女兒搬到老家的改變時,逐漸發現自己曾經遺忘的東西,於是重新審視事業、家庭及親子關係,而他的人生再與母親交織起來。

電影根據日本著名劇作家兼舞台劇導演永井愛的同名舞台劇改編而成,由92歲高齡的日本殿堂級導演山田洋次執導,亦是其第九十部作品;山田導演再拍家庭題材,可謂手到拿來,仍是一貫溫暖動人。至於日本國寶級影后吉永小百合及大泉洋的演出,二人在戲中合演母子,亦擦出了亮眼的火花。

Text:Onyx
Photo:由電影公司提供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