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日本動畫可能都會見過鯉魚旗在空中飄揚的樣子,在叮噹的法寶中,甚至還養出「真正」的鯉魚旗,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而你知道,鯉魚旗背後的典故其實真的與孩子們有關嗎?不僅如此,掛上鯉魚旗的日子還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節日——端午節。你沒看錯,日本人一樣也過端午節,只是他們將其定在每年的5月5日,並且有著不一樣的習俗。高掛鯉魚旗便是習俗之一,最近有到日本旅行的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漫天「飛魚」的一幕。


雖然日本的端午節確實是由中國傳入,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端午節也發展出了當地獨有的特色。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的日本將端午節的法定日期改為西曆5月5日;而在1948年,日本政府將兒童節也訂在同一天。自此,兩個節日的習俗就會在同一天出現,久而久之也就合而為一,形成一個有趣的文化景象。

日本端午節的習俗
其中一個有趣的演變就是,這天更多是慶祝家中男孩成長的日子。原因與端午節傳統象徵:用以禳毒驅疫的菖蒲有關。由於菖蒲的日文與「尚武」、「勝負」同音,加上同日慶祝的兒童節,久而逐漸變成見證、祝願孩童長大的節日。大人們會用菖蒲幫小孩洗澡,有些人也會在家中陳設鎧甲模型或摺出甲冑為孩子戴上。保佑孩童健康成長,成為勇敢的人。




至於鯉魚旗,同樣也是象徵長輩對孩子的期許。有一種說法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鯉魚逆流而上躍過龍門化身成龍的故事,象徵著勇敢,有出人頭地的寓意。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鯉魚離水後便不再掙扎,即便放上砧板渾身刀傷也依舊不動,而這種從容就死的態度也就代表了勇敢奉獻的精神。故此鯉魚旗便寄託了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出人頭地、成為勇敢之人的祝願。






日本人也會吃糭
有趣的是,端午節這天,日本人同樣也會吃糭,不過日本的糭和我們常見的三角糭不同,餡料也不一樣。日本的糭外型呈細長的圓椎狀,葉裡包著的大多則用葛粉製成的和菓子。此外,不同地區的人也會吃另一種名為「柏餅」的菓子。「柏」是槲櫟,槲櫟葉被視作神明依附之處,其特徵是待新芽長出後,老葉才會脫落。故象徵著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Photo: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