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英國

藝術

倫敦塗鴉牆經典作被塗白 逝世街頭藝術家作品 從此消失!

位於英國倫敦東區的紅磚巷(Brick Lane)是一個著名的街頭塗鴉藝術景點。這裡因為長久的歷史背景匯聚了多樣的文化,逐漸發展出了各種獨特的街頭藝術文化。而塗鴉作為紅磚巷的一大特色,在這裡隨處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街頭塗鴉作品,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與藝術愛好者,許多知名藝術家也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位於英國倫敦東區的紅磚巷(Brick Lane)是一個著名的街頭塗鴉藝術景點。

然而近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將當地一整幅塗鴉牆髹白,並噴上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宣傳標語;事件迅速傳遍網絡,同時引發兩極激辯。除了批判這個行為所帶來的政治訊息外,更多批評者認為他們覆蓋一整面塗鴉牆的做法毀掉了很多經典的塗鴉作品,當中更有已故藝術家的作品。

近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將當地一整幅塗鴉牆髹白。
其後噴上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宣傳標語。

經典塗鴉紀念逝世友人

被白漆覆蓋的塗鴉牆上,原本有許多知名藝術家的塗鴉創作,其中一幅是已故倫敦街頭藝術家Marty Bentham的遺作。另外也有Marty的好友,以色列街頭藝術家Benzi Brofman為紀念他而創作的人像畫。兩人早年相識於街頭,Benzi到倫敦旅行時,在Marty的帶領下,一起在城市中創作塗鴉。自Marty逝世後,Benzi於5月時為了紀念他而在遺作旁繪製的人像畫作悼念。過去三個月,街頭藝術家們在創作時也都非常有默契地避開兩人的作品,到其他區域塗鴉。

被覆蓋的畫作中有已故倫敦街頭藝術家Marty Bentham的遺作;以及其好友,以色列街頭藝術家Benzi Brofman為紀念而創作人像畫。
兩人相識於街頭創作。Benzi到倫敦旅行時,就是在Marty的帶領下,一起在城市中創作。

然而如今Benzi的作品,甚至是Marty最後的塗鴉都被白漆紅字抹去。對此Benzi感到非常傷心、可惜。Benzi也曾在社交平台上透露,有其中一名參與的學生曾聯繫過他,並表達了對其作品的喜愛,還詢問了關於紅磚巷塗鴉牆上創作的經歷和意義。沒想到最後他們卻是將一眾畫作全數蓋去。

自Marty逝世後,街頭藝術家們在創作時也都非常有默契地避開兩人的作品,到其他區域塗鴉。

涉事學生發聲明 重申無政治立場

「標語創作」曝光後,很快便引來大批民眾到場進行「二次創作」,為標語加上不同的字句或畫作進行諷刺。當地政府也在星期一派員到場重新刷上白漆,只是很快又被畫上相關的「三次創作」。事件至今仍在發酵,涉事的中國留學生「一鵲」亦發表聲明,三度重申自己並無政治立場,稱本意只是想引發討論,沒想到結果比他想像的「還要猛烈」。他與團隊的人員也因此受到多方的嚴重抨擊與網絡欺凌,並希望能透過聲明尋求幫助。

當地政府也在星期一派員到場重新刷上白漆,只是很快又被畫上相關的「三次創作」。

Photo:IG @ awalk.in、benzi_brofman、lei_uk、yiqueart

展覽

整修三年改造重開!英國兒童博物館Young V&A 可讓小孩嬉戲放電的博物館

對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來說,逛博物館或許不是一個好的活動項目。要小朋友們看著展櫃裡陳列的各種「有意義」的展品,然後從中了解到相應的知識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位於英國的V&A兒童博物館(現易名為Young V&A),建築已有超過150年歷史,館藏涵蓋公元前2300年的歷史文物至近代的設計,屬當地面積最大的兒童博物館,經過三年的閉館翻修、重新規劃後,在7月剛剛重新開放!Young V&A不止是為兒童所設立的博物館,大人也能同樣找到不少兒時回憶,共同體驗參觀博物館的樂趣,也提供更多讓小朋友放電、互動的區域,小孩更難得可在博物館嬉戲。讓逛博物館這件事不再沉悶,大人小孩也可同樂!

英國的V&A兒童博物館(現易名為Young V&A),建築已有超過150年歷史。

翻新後的博物館易名為Young V&A,在7月1日重新開放。帶來了更大的休閒空間,同時也新增三個分別為「Play」、「Imagine」、「 Design」的互動展廳。讓小朋友能夠更盡情地嬉戲玩耍,也能在新展廳中嘗試更多的思維拓展遊戲。而內部的裝潢改造上,設計師受到奇幻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啟發,於博物館加上白色的旋轉樓梯設計,並將主廳以透光設計變成一座廣場,環境寬敞也可看到日光,適合小朋友跑動。

翻新後的博物館易名為Young V&A,有更大的休閒空間,同時也新增三個分別為「Play」、「Imagine」、「 Design」的互動展廳。
內部的裝潢改造上,設計師受到奇幻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啟發,將主廳以透光設計變成一座廣場。

至於新增的三個展廳中,「Play」設有各種益智的桌遊,從熱門的卡牌遊戲到國際象棋,讓小孩能在遊戲中感受思考的樂趣;「Imagine」則是讓小朋友們探索、想像不同角色背後的故事,運用小朋友天馬行空的創意探索比卡超、尼斯湖水怪、柏頓仔等角色;至於「Design」就是展出駐場藝術家與設計師作品的地方。

在新增的互動展廳中,有各式各樣的遊戲設計,讓小孩能在遊戲中感受思考的樂趣。
在新增的互動展廳中,有各式各樣的遊戲設計,讓小孩能在遊戲中感受思考的樂趣。
博物館內也設有一個紅色小舞台,讓兒童可以在舞台上盡情表演。

大人也適合的兒童博物館

當然,這個博物館並不是只適合兒童,在館藏中亦有關於社會議題的藝術作品,如環保少女Greta Thunberg 16歲時的著作《No One is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

而為了能讓大人們也能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博物館也依舊保留、整理了關於兒童玩具的文物與歷史。在一樓的展廳中,陳列了各個年代的玩具文物,譬如不同年代的玩具車、卡通玩具的發展等,其涵蓋之廣不僅能補充大家對於玩具發展史的知識,大家也都能在屬於自己年代的展品中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博物館也依舊保留、整理了關於兒童玩具的文物與歷史。

這些年代久遠的玩具,相信也會令大人們流連忘返。

Photo:twitter @ young_vam、JohnMcArts、ianvisits

生活美學, 設計

英國婆婆迷上和服 當時裝穿足30年!移日研究成專家出書

和服可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它的精緻和唯美不止吸引日本人一直穿著到現在,連外國人都被這種傳統服飾吸引。其中一位62歲英國婆婆Sheila Cliffe 可說是最熱愛和服的外國人,為了研究和服文化,早於數十年前就移居日本,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Sheila每天都以和服配襯出不同風格的穿搭,型格又時尚!

62歲英國婆婆Sheila Cliffe每天都以和服作為日常時裝,配襯不同風格的穿搭。
Sheila Cliffe結合和服傳統與現代元素,穿出自己的風格。
Sheila每天都以和服配襯出不同風格的穿搭,型格又時尚!
Sheila有各種不同顏色和設計的和服,而在不同的和服套裝裡,她巧妙地配上各種配件,打造出別樹一格。

長居日本 研究和服

Sheila是一個和服愛好家、研究和服者和大學教授。平日愛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和服穿搭心得,一年半內就累積過萬個Followers,日本網友更大讚為「女神」。自1985年那次到訪日本,她就對日本文化非常鍾愛,尤其是和服,更因此決定日後要長居日本。

冬天的和服穿搭也毫無違和感。

日本先鋒設計師之一山本耀司,從傳統日本和服中汲取美的靈感,曾指「用你的方式做」、「營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個有型的人」,和服也可以展現前衛的態度!就如Sheila Cliffe堅持做自己,每天的和服穿搭都不同,誰想到和服會配一對Dr.Martens?但出來感覺一點也不違和,Sheila Cliffe以前衛的方式展現給大家,做自己的樣子最好看的。

穿搭技巧:要懂得運用配件

在Sheila的IG上有各種不同顏色和設計的和服,而在不同的和服套裝裡,她巧妙地配上各種配件,打造出別樹一格。同樣道理,在日常生活穿搭上一樣,只要善用配件,就可令簡單的衣服穿出不一樣味道。

Sheila形象百變,不同風格同樣配搭得宜,配襯傳統日式和服的造型十分優雅。

研究和服文化 出版多本著作

和服對她來說還不止於穿著配搭,經過了接近三十年對醉心研究和服文化,Sheila曾出版多本著作,如《Sheila Kimono Style》及《Shelia Kimono Style Plus》,目前在十文字學園女子大學擔任教授,教授英文科和和服文化,將她的知識、以及對和服文化的熱愛,也推廣給全世界,更是第一批擁有官方和服設計和授課執照的非日裔人士之一。她表示,市面上有很多講述和服的書籍,但都以學院派的系統撰寫,令人覺得門檻太高,所以她特別加入不少服裝搭配的想法,就像一本時尚雜誌,也相當受歡迎。

Sheila鍾情和服研究,更曾出版多本著作。

Text:Twinkie
Photo:Sheila Cliffe

藝文創意

【愛情遇上】回到中世紀 決定命運的舞會

由Jane Austen編寫的英國文學巨著《傲慢與偏見》屢次被翻拍成電影,因為一群幕後製作人員的功勞,才可把19世紀歐洲鄉紳階層的社交、愛情和家庭等面向呈現於銀幕上。故事講述英國鄉郊莊園園主Mr. Bennet育有5女,但因當時女性不可繼承其財產,所以他渴望把至少一名女兒嫁給富裕的紳士,讓女兒們得到日後的生活保障,而結識貴族的方式就是把她們帶到舞會去。

那個年代的男歡女愛,就在一場場瑰麗的舞會中發生,亦如Jane Austen寫道:「跳舞是談情說愛的前奏(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體現個人修養

社交舞泛指一般帶有互動、娛樂性質,而非純粹表演的舞蹈。最早期關於社交舞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中世紀,源自勃艮第王國的宮廷舞Basse Dance,逐漸在全歐洲興起,舞者以優雅步姿在地面上掃行,雙腳幾乎不離地,因此亦有「Low Dance」的別稱。而在鄉郊間的社交舞則在後文藝復興時代才錄得記載,人們會以舞技高低證明個人在社交禮儀上的修養。

華爾茲大解放

社交舞舞種繁多,當中華爾茲(Waltz)可算是長青之最,至今依然流行。華爾茲的起源地一般被認為自奧地利和南德國一帶,十七世紀流行於全歐洲舞會。早期男女舞者需相隔手臂的距離,後來維多利亞英女王提出改革,才變奏成親密接觸,此舉卻令華爾茲被當時部分群眾批評為放縱、不合宜的舞種。在華爾茲舞會中,並無特定進場規格,被邀的通常是女方,答允了男伴的一句「May I」後,就會並肩走到舞池中央旋轉起舞。

古代成人禮

來到十八世紀,適婚的女生們透個方塊舞(Cotillion)被認識。在法、英(後期流傳到美國的白人社群)的上流社會中,即將成年的少女們要學習如何點頭、握手、擺裙等社交禮儀,並需練習方塊舞舞步和配襯赴約裝飾,在舞會上展露高貴、迷人一面,希望覓得心儀伴侶。傳統的方塊舞由4個舞伴組成,舞者在指揮下交換舞伴,令人心動的調情就在舞蹈中發生。


18世紀畫作《The Cotillion Dance》

那些含蓄的扇語

在攝政時期,英國鄉村舞(English Country Dance)大行其道,亦是《傲慢與偏見》中的舞種,男女舞者並列進場,雙方對望靜待音樂奏起,透過眼神傳遞那份柔情蜜意。有趣的是,淑女們通常手執扇子,有指扇上畫有舞蹈讓她們「作幣」,而在1719年出版的《Fanology》一書中指出,摺扇的不同形態亦帶有意思,含蓄地表達了女生們的心思。

緩慢地撥扇:我已經結婚了。
快速地撥扇:我已經訂婚了。
把指尖放在扇子端部:我希望與你對話。
右手執扇並放在臉前:請跟隨吧。
把扇子放在左耳邊:請別騷擾我。
把打開一半的摺扇壓在唇上:你可吻下來了。
把扇放在胸前:我愛你。

Charles Vernier 在19世紀中間的畫作《Waltz at the Bal Mabille, Avenue Montaigne, Paris》

TEXT:Choiyu
PHOTO: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