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英國

生活美學, 設計

英國婆婆迷上和服 當時裝穿足30年!移日研究成專家出書

和服可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它的精緻和唯美不止吸引日本人一直穿著到現在,連外國人都被這種傳統服飾吸引。其中一位62歲英國婆婆Sheila Cliffe 可說是最熱愛和服的外國人,為了研究和服文化,早於數十年前就移居日本,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Sheila每天都以和服配襯出不同風格的穿搭,型格又時尚!

62歲英國婆婆Sheila Cliffe每天都以和服作為日常時裝,配襯不同風格的穿搭。
Sheila Cliffe結合和服傳統與現代元素,穿出自己的風格。
Sheila每天都以和服配襯出不同風格的穿搭,型格又時尚!
Sheila有各種不同顏色和設計的和服,而在不同的和服套裝裡,她巧妙地配上各種配件,打造出別樹一格。

長居日本 研究和服

Sheila是一個和服愛好家、研究和服者和大學教授。平日愛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和服穿搭心得,一年半內就累積過萬個Followers,日本網友更大讚為「女神」。自1985年那次到訪日本,她就對日本文化非常鍾愛,尤其是和服,更因此決定日後要長居日本。

冬天的和服穿搭也毫無違和感。

日本先鋒設計師之一山本耀司,從傳統日本和服中汲取美的靈感,曾指「用你的方式做」、「營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個有型的人」,和服也可以展現前衛的態度!就如Sheila Cliffe堅持做自己,每天的和服穿搭都不同,誰想到和服會配一對Dr.Martens?但出來感覺一點也不違和,Sheila Cliffe以前衛的方式展現給大家,做自己的樣子最好看的。

穿搭技巧:要懂得運用配件

在Sheila的IG上有各種不同顏色和設計的和服,而在不同的和服套裝裡,她巧妙地配上各種配件,打造出別樹一格。同樣道理,在日常生活穿搭上一樣,只要善用配件,就可令簡單的衣服穿出不一樣味道。

Sheila形象百變,不同風格同樣配搭得宜,配襯傳統日式和服的造型十分優雅。

研究和服文化 出版多本著作

和服對她來說還不止於穿著配搭,經過了接近三十年對醉心研究和服文化,Sheila曾出版多本著作,如《Sheila Kimono Style》及《Shelia Kimono Style Plus》,目前在十文字學園女子大學擔任教授,教授英文科和和服文化,將她的知識、以及對和服文化的熱愛,也推廣給全世界,更是第一批擁有官方和服設計和授課執照的非日裔人士之一。她表示,市面上有很多講述和服的書籍,但都以學院派的系統撰寫,令人覺得門檻太高,所以她特別加入不少服裝搭配的想法,就像一本時尚雜誌,也相當受歡迎。

Sheila鍾情和服研究,更曾出版多本著作。

Text:Twinkie
Photo:Sheila Cliffe

藝文創意

【愛情遇上】回到中世紀 決定命運的舞會

由Jane Austen編寫的英國文學巨著《傲慢與偏見》屢次被翻拍成電影,因為一群幕後製作人員的功勞,才可把19世紀歐洲鄉紳階層的社交、愛情和家庭等面向呈現於銀幕上。故事講述英國鄉郊莊園園主Mr. Bennet育有5女,但因當時女性不可繼承其財產,所以他渴望把至少一名女兒嫁給富裕的紳士,讓女兒們得到日後的生活保障,而結識貴族的方式就是把她們帶到舞會去。

那個年代的男歡女愛,就在一場場瑰麗的舞會中發生,亦如Jane Austen寫道:「跳舞是談情說愛的前奏(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體現個人修養

社交舞泛指一般帶有互動、娛樂性質,而非純粹表演的舞蹈。最早期關於社交舞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中世紀,源自勃艮第王國的宮廷舞Basse Dance,逐漸在全歐洲興起,舞者以優雅步姿在地面上掃行,雙腳幾乎不離地,因此亦有「Low Dance」的別稱。而在鄉郊間的社交舞則在後文藝復興時代才錄得記載,人們會以舞技高低證明個人在社交禮儀上的修養。

華爾茲大解放

社交舞舞種繁多,當中華爾茲(Waltz)可算是長青之最,至今依然流行。華爾茲的起源地一般被認為自奧地利和南德國一帶,十七世紀流行於全歐洲舞會。早期男女舞者需相隔手臂的距離,後來維多利亞英女王提出改革,才變奏成親密接觸,此舉卻令華爾茲被當時部分群眾批評為放縱、不合宜的舞種。在華爾茲舞會中,並無特定進場規格,被邀的通常是女方,答允了男伴的一句「May I」後,就會並肩走到舞池中央旋轉起舞。

古代成人禮

來到十八世紀,適婚的女生們透個方塊舞(Cotillion)被認識。在法、英(後期流傳到美國的白人社群)的上流社會中,即將成年的少女們要學習如何點頭、握手、擺裙等社交禮儀,並需練習方塊舞舞步和配襯赴約裝飾,在舞會上展露高貴、迷人一面,希望覓得心儀伴侶。傳統的方塊舞由4個舞伴組成,舞者在指揮下交換舞伴,令人心動的調情就在舞蹈中發生。


18世紀畫作《The Cotillion Dance》

那些含蓄的扇語

在攝政時期,英國鄉村舞(English Country Dance)大行其道,亦是《傲慢與偏見》中的舞種,男女舞者並列進場,雙方對望靜待音樂奏起,透過眼神傳遞那份柔情蜜意。有趣的是,淑女們通常手執扇子,有指扇上畫有舞蹈讓她們「作幣」,而在1719年出版的《Fanology》一書中指出,摺扇的不同形態亦帶有意思,含蓄地表達了女生們的心思。

緩慢地撥扇:我已經結婚了。
快速地撥扇:我已經訂婚了。
把指尖放在扇子端部:我希望與你對話。
右手執扇並放在臉前:請跟隨吧。
把扇子放在左耳邊:請別騷擾我。
把打開一半的摺扇壓在唇上:你可吻下來了。
把扇放在胸前:我愛你。

Charles Vernier 在19世紀中間的畫作《Waltz at the Bal Mabille, Avenue Montaigne, Paris》

TEXT:Choiyu
PHOTO: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