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紮作

展覽, 藝文創意

紮作師傅歐陽秉志舉辦竹藝展 以竹製抽象貓頭懷念已故愛貓!

以新潮紙紮做到街知巷聞,寶華扎作的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師傅,早已顯露他的創意與藝術天份。近年他從民間紮作技藝中發展出個人風格,跳出傳統紮作框框,最近於深水埗舉辦首個個展《竹目・觸目》,籌備兩年時間,製成12件以「眼球」為題的竹藝品,這次以竹藝家身份,讓大家認識他。

以竹製抽象貓頭懷念已故愛貓。
《珍惜當下》
我們營營役役與時間賽跑。每天看時間起床、看時間吃飯、看間工作、看時間睡覺⋯⋯時鐘提醒你,時間正一分一秒逝去。珍惜當下,好好過活。
這次透過一系列以「眼球」為題的竹藝品,呈現他日常觀察的身邊不同實物而創作。

歐陽秉志舉行首次個人竹藝展覽,主題由個人情感、成長以至對自我自由的沉澱,作品全手工技藝制作,以竹篾為創作物料,紮成的立體結構,細緻複雜,充滿弧度和曲線,勾勒出不同形態的藝術品,講求手工技巧。

創作過程 始於首件作品《念》

歐陽秉志整個創作過程始於首件作品《念》,抒發他對已故愛貓「大王」的思念。 大王是他養貓生涯中,情感關係最獨特的貓,大家曾共處12年之久。他回想與大王無數相視的時刻,創作抽象的圓形貓頭《念》,寓意圓滿和諧。

這次透過一系列以「眼球」為題的竹藝品,呈現他日常觀察的身邊不同實物而創作,如兒時的床頭燈、母親在家擺放的盆栽仙人掌等,都化成竹藝品,思考植物的生命力與光明的力量。是次展覽作品的形態均實中帶虛,創作視點由個人生活延伸到香港城市,以至宏觀天地萬物。例如《迷思》反思我們在互聯網所見的孰真孰假?《視若無睹》說穿大家活在城市大量閉路電視的目光下、《早登彼岸》則呈現歐陽秉志作為佛教徒眼中的曼陀羅。

作品《視若無睹》,說穿大家活在城市大量閉路電視的目光下。
昔日母親家裏的仙人掌。
兒時的床頭燈。

十二件作品將會在Parallel Space 兩層空間,以步入式裝置模式展示,以眼球及光線的關係為主要概念,貫穿他的竹藝作品所包含的意象,讓觀觀進入欣賞竹藝的新感受。

《竹目・觸目》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Parallel Space

Photo:Parallel Space

專訪, 香港匠人

00後自學紮作 入殯儀業造紙紮品三年!六歲睇打齋看大戲 紙紮舖尋寶

「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依我們陽間來說,就是有街坊請飲,有孤魂來飲。」是傳統上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以前盂蘭節還可以看戲,更會派福米及福品給街坊。現年23歲的Tony,說盂蘭節其實一點也不可怕,而他雖年紀輕輕卻愛研究傳統喪葬習俗,也是道教信徒,小時候更對打齋儀式很感興趣,15歲開始自學紮作,於三年前入行,現於「泰記壽紙」造紮作。從小就愛在紙紮舖流連,他早就發現自己的愛好與別不同,第一次接觸紙紮更於6歲時在鄉下看到喃嘸師傅做打齋儀式,「小時候覺得儀式很奇趣,膽粗粗問師傅,師傅覺得我細個貪玩。」其後這些年,他的興趣有增無減,好奇心驅使下自己探索,一直鑽研不同傳統文化、紙紮技藝。

在15歲開始自學紮作的他,無師自通,在三年前入行於泰記衣紙造紮作。

睇YouTube自學紮作 遇上明泰入行

「或許是天生,小時候已對中式傳統事物好奇。」年紀輕輕,不愛打機不愛娛樂消遣,只對傳統儀式、紮作有興趣,Tony自言性格比較內斂,但談起有興趣的事便滔滔不絕。他從小開始對傳統喪葬習俗作不少資料搜集,看圍村打礁、看盂蘭勝會,研究不同地方的儀式和習俗有趣之處。他還與筆者如數家珍,分享不止紙紮收藏,如神像、瓷器、紙品、燭台也有,只要是關於傳統的東西,甚至粵劇戲服都會收藏,更曾在學校時參與演出粵劇,「初期家人也不知道我的興趣,但細個到長大一直都沒變過,也任由我發展,到現在以自己興趣作為事業。」但在紙紮行業要入行,大多都是拜師學藝或家族經營衣紙舖,Tony因緣際會於2020年認識從事殯儀業及經營衣紙店的明泰,那年疫情Tony畢業,剛好到訪「泰記壽紙」買衣紙,「大家傾計時發覺有共同興趣,變成朋友。後來疫情開始,殯儀業需求很大,人手很緊張,便開始投身這行業。」

於三年前,Tony開始於泰記壽紙入行造紮作。
說到紙紮時,Tony顯得十分雀躍。

6歲首次接觸紙紮、喃嘸儀式

要說到第一次接觸紙紮,其實早在他6歲時,「記得當時爺爺離世,鄉下有喃嘸儀式,小時候覺得儀式很奇趣,膽粗粗問師傅,師傅覺得我細個貪玩,那時候解釋不到我的疑惑,自己就去不同地方探索。」Tony說遇到其他人家中有紅白二事,會去別人家坐整天看。曾經有位師傅看到他經常出現,就問到他是不是對這行業很好奇、很有興趣,還對他說:「以後你可以到你想看的位置,你自己學到多少就多少。」

後來,長大便可以到不同地區紙紮舖尋寶,有時會找到特別紮作、紙品來珍藏,「以前細個會覺得我不是幫襯,後來大個變熟絡後,知道我有興趣、研究。」後來得知他有研究,可以說得出不同紙紮品上圖案的寓意,他笑言:「佢哋會話知道他不是玩,也不可以騙他,然後讓我可以自己發掘文物。」也會在衣紙店發現不同舊款符,如玉華司淨水符、祭解衣紙、舊式祭白虎打小人套裝,這些都是坊間難尋的。

舊有的紙紮店雞皮紙,具傳統特色。
於盂蘭勝會中,在破地獄中的手寫破獄咒。

家中造紙紮 梳化用來放紮作

「小時候已很熱衷於紙紮這行業,在學校也沒有朋友、沒有話題,大家說的都是打機,很難說起紙紮話題,也不會問同學有沒有興趣,看大戲、打齋,慢慢令性格變得孤辟,鍾意自己做事,不會被人騷擾。」Tony雖只是二十出頭,卻有著成熟的靈魂,比起很多同年紀的年輕人,他很早便知道自己的方向,一直堅持自己喜愛的事。遇到明泰後,真正入行接觸殯儀業,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

對他而言,殯儀這行沒有太大避忌也不可怕,他說現時造紮作主要會在家中,對他來說是最放鬆的時候,「待晚上12點後家人休息後便有自己空間做。」Tony笑言初期還會在房間內工作,後來已經將發展到客廳,現在全屋都放滿了工具、紮作。他笑言梳化也被紙紮品霸佔:「都是紙紮電視櫃和喇叭,家中梳化用來放東西而不是坐人。」

紮作對在世者 是釋懷及鼓勵

紮作可簡單分為喪葬紮作、節慶紮作和裝飾紮作三類,喪葬紮作是供奉死者的祭品,主要用於喪禮之上,包括用以超渡亡魂的金銀山、金銀橋及仙鶴,和滿足死者陰間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 這些用品通常尺寸比實物小,包括衣、食、住、行各種所需,而且可按死者意願訂造。

而入行這幾年,經歷疫情,對生死他都只輕描淡寫,將思念製成紮作,也是一種放下的方式。他說起早前一位於疫情時離世的3、4歲妹妹,家人想將她生前的玩具、個人用品轉成紙紮品,父母以另一種方式來懷念、紀念女兒。曾有一位在世者為髮型師好友訂做單車、髮型屋紮作,全都是生活上的東西,有回憶的物件,如電視櫃連電視、遊戲機PS5及各種遊戲,通過紮作,也是對在世者的一種安慰。「客人會講到,你紮出來同我想要是一樣,其實會好滿足。」

自製紙紮細版鬼王 循環再用

造紮作雖也變成職業,但Tony笑言是「堅興趣做」。有次他在圍村看完打礁,而傳統儀式中的紙紮大士王(即鬼王),體積太大也不方便攜帶,他忽想奇想:「我們在殯儀館儀式和打齋也都會用到大士王,但只是一張照片,就覺得不如造一個在殯儀館用到的細版大士王。」參考不同款式,最後製作了一款於殯儀館打齋時可到的,縮細版25厘米高的大士王,「記得用一晚時間,邊看電影,就造到天光。」

傳統儀式中的紙紮大士王體積較大,Tony便想到可以造一個細版鬼王,方便攜帶。
Tony 參考不同款式,最後製作了一款於殯儀館打齋時可到的,細版25厘米高的大士王。

模仿百年歷史丁燈

紮作在傳統節日慶典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載不同族群的歷史及文化。其中包括用於鄉村傳統儀式的丁燈,這習俗超過數百年歷史,代表正式將新添男丁的名字寫入族譜,客家村則以個別家庭為新生命點燈,只要誕下男丁便會在祠堂點丁燈,約一年至三年才會化燈,象徵家族興旺。客家丁燈身形修長,燈腳為八角形基座。Tony模仿傳統丁燈製作,以他以前一直收藏的傳統手打透光紙樣,製作丁燈上的圖案,「早年在一間店家找到,找出來時膠袋也破爛了,選擇一些可以用的就收購,燈上面那一部份的紙紮即裝飾花邊。」而燈下方四隻蝴蝶,則是本來收藏傳統手打透光紙樣。

Tony模仿傳統丁燈製作,以他以前一直收藏的傳統手打透光紙樣,製作丁燈上的圖案。
Tony示範基本製作紙紮最基本的步驟。

紮作技藝因應不同的紮作品而有差異,但一般的做法有設計選料,紮骨、貼色紙和裝飾,「紮」、「撲」、「寫」、「裝」四個重要工序。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先將竹蔑紮成基本形狀、再將紙架撲在骨架上,造出作品的輪廓、用筆畫出來令內容更豐富,為作品添加花邊紙條裝飾。Tony指當中難度最高是「紮」和「寫」,需要師傅的寫字、繪畫功底扎實,否則一落筆,出錯就會令作品重頭來過。而手工紮作的變化甚多,每次的造法也未必相同,而每一件紮作也是獨一無二。

「有時會不捨得,花心機去做,都想可以放更長時間。」製作工序往往要至少三、四天甚至一星期時間,花費的心血一點也不少,但紙紮品的命運最終皆是送進火爐中。

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

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

盂蘭節於香港是歷史悠長的習俗,傳統會於七月十五當日拜祭去世的親人,再到街頭焚燒祭祀,讓陰間無主孤魂都可以得到人間的供養。Tony不諱言,其實完全沒有恐怖成份,「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依我們陽間來說,就是有街坊請飲,有孤魂來飲。」也是傳統上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以前盂蘭節還可以看戲,更會派福米及福品給街坊,其實盂蘭節是個開心的節日,在這節日燒衣紀念先人,為了表達心意,而紮作便是對在世者及離世者也成為另一種釋懷及鼓勵。

盂蘭節於香港具歷史悠長的習俗,是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也是開心的節日。

Text:Twin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