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端午節

18區

不為競賽的端午傳統 龍舟拖神艇「接神」! 大澳百年傳統龍舟遊涌

長洲太平清醮剛過,而緊接的是大澳人最重視的端午節。歷經百多年傳承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為大澳鄉民酬謝神恩、祈求平安的文化傳統,於2011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著小艇在水道巡遊,小艇上載有從大澳各廟宇接來的神像,藉此潔淨社區,驅除瘟疫。

每逢農曆五月初四及初五,大澳的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即係扒艇行、鮮魚行同合心堂都會舉辦「龍舟遊涌」活動,由漁業行會成員扒住龍舟、拖住神艇,往返區內四間廟宇,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嘅神像,進行「接神」、「遊神」及「送神」等儀式,以酬謝神恩、祈求水陸居民平安。大澳的龍舟則穿插於棚屋之間,口咬青草,載着四尊神像,扒手聞鼓揮槳,動作整齊劃一,不為競賽,只為灑淨社區,展現大澳社群團結精神,從不間斷的傳統,也是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每逢端午節,島上的男女老幼幾乎都會出動,參與大澳端午遊涌盛事。

大澳位於香港的西端,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1970年代以前,大澳曾有五百多艘漁船,人口超過兩萬。相傳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著小艇在水道巡遊,小艇上載有從大澳各廟宇接來的神像,藉此潔淨社區,驅除瘟疫,一年一度的「龍舟遊涌」便作為傳統習俗被保留了下來,並傳承了逾百年。

端午節「神艇」遊涌
祭祠水上孤魂

於端午節前,參與龍舟遊涌活動的大澳三個傳統漁業——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把19米長的龍舟,由「龍廠」推到水上,並划到船廠維修船身,以準備作遊涌之用,稱為「推龍」

端午節當日舉行大澳龍舟競渡,參賽的龍舟隊均會在比賽前,在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三艘龍舟先到廟後山採集青草置於舟上龍的口部,寓意喚醒活龍,並隨後到四間廟宇(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廟和洪聖廟)「接神」請出四小神像。龍舟即升級為「神艇」,隨後沿大澳水岸划行,稱為「遊涌」(又稱為「遊神」)其間划龍者與棚屋居民紛紛燒衣祭祀,以潔淨社區,祈求吉利。

參賽的龍舟隊均會在比賽前,在楊侯古廟進行「採青」儀式。

「接神」儀式
「接神」儀式

遊涌完畢後,三條龍舟競渡,娛人娛神,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的龍舟,拖著載有將代表菩薩的小神像神艇,巡遊水道,祈求風調雨順、水陸平安。下午,各行會「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當天晚上,行會成員聚餐,慶祝端午節,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

被船隻碰到便是「不吉利」

而大澳龍舟遊涌即「遊神」,據說,大澳現存的棚屋排列是遷就從前遊神時的路線而興建,分為一涌、二涌、三涌。當龍舟經過河道,當地居民不喜歡自己的棚屋被龍舟或神艇觸碰,認為這些船隻正在祭祠水上孤魂,如被碰到便是「不吉利」。所以,橋或船隻在遊涌過程中也要紛紛讓路。現在由於興建了水管水喉等設施,加上水淺行窄,原有的路線改為只遊寬闊的大涌。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日期:2023年6月22日
時間:上午8:00至下午2:00
地點:大嶼山大澳

Text:Twinkie
Photo: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ICHO

旅遊, 生活美學

漫天飄揚的五彩鯉魚旗 日本獨特的端午節文化

小時候看日本動畫可能都會見過鯉魚旗在空中飄揚的樣子,在叮噹的法寶中,甚至還養出「真正」的鯉魚旗,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而你知道,鯉魚旗背後的典故其實真的與孩子們有關嗎?不僅如此,掛上鯉魚旗的日子還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節日——端午節。你沒看錯,日本人一樣也過端午節,只是他們將其定在每年的5月5日,並且有著不一樣的習俗。高掛鯉魚旗便是習俗之一,最近有到日本旅行的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漫天「飛魚」的一幕。

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節,而高掛鯉魚旗便是日本端午的習俗之一。(Twitter@ simsim_hustler)
最近有到日本旅行的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漫天「飛魚」的一幕。(Twitter@ tomorin_smile)

雖然日本的端午節確實是由中國傳入,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端午節也發展出了當地獨有的特色。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的日本將端午節的法定日期改為西曆5月5日;而在1948年,日本政府將兒童節也訂在同一天。自此,兩個節日的習俗就會在同一天出現,久而久之也就合而為一,形成一個有趣的文化景象。

5月5日是日本端午節,同時也是兒童節,兩個節日久而久之便合而為一。(Twitter@ nemutora35)

日本端午節的習俗

其中一個有趣的演變就是,這天更多是慶祝家中男孩成長的日子。原因與端午節傳統象徵:用以禳毒驅疫的菖蒲有關。由於菖蒲的日文與「尚武」、「勝負」同音,加上同日慶祝的兒童節,久而逐漸變成見證、祝願孩童長大的節日。大人們會用菖蒲幫小孩洗澡,有些人也會在家中陳設鎧甲模型或摺出甲冑為孩子戴上。保佑孩童健康成長,成為勇敢的人。

端午節的象徵:菖蒲,日文與「尚武」同音。故習俗會在家中陳設鎧甲模型。(Twitter@ kohtsuyonokehai)

至於鯉魚旗,同樣也是象徵長輩對孩子的期許。有一種說法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鯉魚逆流而上躍過龍門化身成龍的故事,象徵著勇敢,有出人頭地的寓意。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鯉魚離水後便不再掙扎,即便放上砧板渾身刀傷也依舊不動,而這種從容就死的態度也就代表了勇敢奉獻的精神。故此鯉魚旗便寄託了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出人頭地、成為勇敢之人的祝願。

鯉魚旗有一說法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Twitter@ bKLDyoOlBXhvj9Y)
也有一說法是鯉魚離水後,從容就死的態度,象徵著勇敢的奉獻精神。(Twitter@ eiuii1176)

(Twitter@ TeihenWalker)
(Twitter@ npo51303773)

日本人也會吃糭

有趣的是,端午節這天,日本人同樣也會吃糭,不過日本的糭和我們常見的三角糭不同,餡料也不一樣。日本的糭外型呈細長的圓椎狀,葉裡包著的大多則用葛粉製成的和菓子。此外,不同地區的人也會吃另一種名為「柏餅」的菓子。「柏」是槲櫟,槲櫟葉被視作神明依附之處,其特徵是待新芽長出後,老葉才會脫落。故象徵著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日本糭和我們熟悉的不同,餡料也不一樣。而有些地區會吃上另一種名為「柏餅」的菓子來應節。(Twitter@ koian2023)

Photo:Twitter

生活美學

端午節習俗
除了食糭、扒龍舟,還有立蛋?

端午節除了扒龍舟和吃糭子之外,原來還有其他傳統習俗,當中包括在門上插艾草、菖蒲祈求身體健康;在陽氣最盛的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於身上噴灑「午時水」,趕走霉運;還有男女老幼都覺得好玩的立蛋遊戲等等。而今年香港將會舉行首屆立蛋節,為大家帶來觀賞龍舟比賽之外的端午節慶祝節目。

立蛋是一種中國傳統遊戲,玩法是用人手將雞蛋扶正,鬆手後雞蛋依然屹立不倒,便代表好運與財運降臨,據說在立春及端午節的正午十二時最易取得成功。

為了鼓勵香港人在疫情中「站起來」,首屆「香港立蛋節」將於6月3日在觀塘海濱公園發現號舉行。活動有攤位遊戲、綜藝表演、發光蛋海打卡位與萬人彩蛋迷牆展示等。而早前在網上展開的立蛋大挑戰,端午節當天將會頒發「我最喜愛大獎」、「最感動心願大獎」、「最具創意大獎」、「最佳影片拍攝大獎」,以及「最具合作性大獎」5個奬項。這次活動扣除必要開支後,收益將撥捐香港註冊慈善團體,令今個端午節更添意義。

TEXT:Ivy
PHOTO:主辦單位提供、FB@Kibby Rosella Lau、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