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遊蹤

《撈鬆》第二度公演 唱出尋根故事

香港曾吸引大批外省移民,香港人以「老兄」稱呼他們;不過,因不擅長說普通話,常把「老兄」讀成「撈鬆」(Lau Zone),久而久之,「撈鬆」便成為了廣東人對外省人的稱呼。為討論香港人籍貫及根的問題,大館宣布將於下月第二度公演《撈鬆》,由本地創作者把各式異鄉故事,以多聲道唱出港式歌廳的味道,訴說香港故事與集體回憶。

製作團隊由3位才藝非凡的本地創作者組成,包括聯合創作、作曲、文字及表演者盧宜均,聯合創作、文字及表演者劉榮豐,以及導演、佈景及服裝設計伍宇烈。假如想先了解《撈鬆》的演出內容,大家可以到「大館舞台」網站重溫三首演出歌曲,包括《手中線》、《單程機票》、《人是鳥鳥是人》。

《撈鬆》(載譽重演)

日期6月2日至3日(晚上 8 時)、6月4日至5日(下午2時 30 分及晚上8時)

地點賽馬會立方

備註門票250元,於URBTIX及art-mate.net公開發售。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長者和殘疾人士及其陪同者可享6折,大館Fans可享獨家 85折優惠(優惠門票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即止)

備註節目將以粵語、英語、普通話及少量其他方言演出,部分內容設中英文字幕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