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都市人通病,曾有社企於2020年委託中文大學進行問卷調查,隨機電話訪問了807名香港市民,發現近7成受訪者曾有失眠問題,主要因素包括工作或學業壓力,其次是健康及家庭問題而引起,情況令各界關注。根據衛生署資料,失眠泛指不能入睡、過早或間歇性睡醒而引致睡眠不足,長期失眠可對健康、情緒、記憶力、社交、工作表現等各方面帶來深遠影響。至於中醫,則認為失眠是陰陽失調之故,現邀請朱穎詩中醫師解說當中原因,並附上助眠湯水食譜。

中西醫學對失眠的定義
睡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睡眠時數因人而異,亦與年齡有關,政府建議成年人和長者每天應睡大約7至8小時,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最少10小時。入睡後,每個睡眠階段均具獨有作用,「非快速動眼期」能增進細胞修復,兼讓身體得到適度休息,以消除一天下來的疲勞感,「快速動眼期」有助個人整合白天所吸收的資訊,強化記憶功能,還可協調學習能力。可是,全球失眠問題嚴重,失眠人士數以百萬計,以下為世衛(WHO, ICD-10)對失眠的定義:
● 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狀態,睡眠質素差
● 睡眠問題每星期至少3次,至少持續1個月
● 日與夜也想着睡眠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 睡眠問題令患者有明顯困擾及影響其日常生活

不寐基本證型
中醫理論方面,失眠的病名為「不寐」,中醫認為白天屬陽,晚上屬陰,若不能順利過度,陽不入陰,陰陽平衡失調,便會出現失眠。朱醫師稱,偶爾一至兩次睡不好,並不能視為不寐;不寐是經常性睡眠減少、不易入睡、睡眠易醒、醒後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徹夜不眠。她補充,不寐是由於情志、飲食、年齡漸增等因素引起,出現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陰陽失調,導致無法正常睡眠。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中醫根據病者臨床症狀,把不寐分為5大基本證型:
肝郁化火證
生氣或勞累之後出現,伴有頭暈頭脹、雙眼現紅筋、耳鳴、口乾、口苦,小便呈黃色。

痰熱內擾證
體型肥胖,伴有頭重、胸悶、痰多、口苦、便秘。

心脾兩虛證
久病或身體虛弱時出現,伴有頭暈、心慌、胃口差、肚脹。

陰虛火旺證
腰痠腿軟、易勞累、心煩心慌、晚上出汗多、潮熱、頭暈、耳鳴。

心膽氣虛證
易受驚嚇、心慌、易疲倦、經常出汗。

中醫改善失眠常見方法及湯水推介
中醫治理失眠,主要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養心安神;常用到酸棗仁、桂圓、遠志、百合等中藥。朱醫師表示,臨床上醫師常接觸因工作壓力大或情緒問題而引起失眠的病者,針灸和中藥在治療失眠也有很好的作用,能疏肝解鬱安神,幫助病者入睡,另外也可配合拔罐、耳穴等治療法。病者亦應從日常生活習慣改善失眠問題,如每天進行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社交、白天多曬太陽、晚上少曝光、維持規律作息、午睡不超過30分鐘等。
針對長期失眠,伴有頭暈、心慌、易疲倦之人士,朱醫師建議可在晚上享用以下寧神安眠湯水:
材料:
枸杞子 5克
茯苓、桂圓 各10克
酸棗仁 12克
百合、小麥 各15克
清水 500毫升
做法:
以清水煎煮材料10分鐘,在睡前2小時溫服,每星期飲用3次。
功效:養血安神、幫助入睡

Text:Q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