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珍寶海鮮舫

展覽

香港被遺忘的街頭風景 藝術社群以Pixel風格重現珍寶海鮮舫/裕民坊

總是邁著匆忙步伐、追趕社會節奏的我們,大概很久沒有細心觀察過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地方。然後可能某次心血來潮的故地重游,又或者看到那些突然的逝去,才模糊想起小時候記憶中的景象。那是充滿人情味而又繁華的夢幻時光。為了保留這些美好的日子,不少人也都費盡心思。就像「香港街道所HKSC」,他們希望捕捉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和個性,便以Pixel風格重現香港街道風景,並儲存在網絡世界。而這一系列的創作近日也在Whatever. Coffee展出,盼能藉此喚起群眾對身邊事物的關注。

「香港街道所HKSC」以Pixel風格重現香港街道風景。

在「香港街道所HKSC」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香港的著名地標為主,如維多利亞港、裕民坊、廟街等。讓大家能看到這些熟悉的地方在一格格Pixel風格作品中的模樣,看上去似乎如兒時記憶般模糊,卻一眼就能認出來。而且這些展品也不僅僅是畫作,也有的作品是以積木一粒一粒砌成,呼應著繁榮的城市是由人們攜手一步步所建立。

展品中除了畫作外,也有以積木一粒一粒砌成的作品。

交通工具亂入各區 諷刺城市無情的發展

充滿心思的作品除了還原場景外,「香港街道所HKSC」也在部分作品中加上了想像元素,令各種交通工具出現的不同的地方。譬如在維港出現的珍寶海鮮舫、在裕民坊馬路上騎牛、還有停泊在竹篙灣前的雪糕車,這些超現實的想像有趣之餘,其實也反諷著城市過於無情的發展。在作品《沉沒成本》裡,有本不會出現在維港的珍寶海鮮舫,曾經的輝煌與今日的璀璨看似能夠完美融合,奈何現實卻是舊日的美好沉沒在無情的繁華鬧市中。而在作品《I go to school by cow》中,正在重建的裕民坊前,竟然出現了騎牛的人。只是細想之下,在重建發展的步伐前,騎在新界牛上的我們與一眾老店都趕不上變化,曾經的特色、人情味,只剩下「倒模」式的大廈。

作品《沉沒成本》,將曾輝煌的珍寶海鮮舫駛至璀璨的維港。舊日的美好抵達繁華鬧市,卻淹沒在無情的城市中。
作品《美味無味》,想像在竹篙灣前停靠的雪糕車,當童年回憶遇上成年陰影。
作品《I go to school by cow》,描繪重建的裕民坊。在新界騎牛的我們和一眾老店趕不上變化。

【香港街道所HKSC】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30日
時間:11:00 – 18:00(逢星期一休息)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172號B地舖Whatever. Coffe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懷舊, 本地遊蹤, 熱話

香港最後海上畫舫 太白海鮮舫將修復 預計2024年復業

曾是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珍寶海鮮舫,遷離香港翻側沉沒,仍在港的姊妺船太白海鮮舫卻另有命運,一直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最近終傳來好消息!於去年八月正式接手的新邦行有限公司,宣布計劃將翻新太白並於2024年第三季復業,大家有望再次登上太白海鮮舫歎美食。

據消息,新成立的「香港仔海濱水產同業聯盟」負責人黃戴宇,提到太白將於2024年第三季復業,以特色的裝修吸引遊客,盼能協助推動南區經濟發展。

惟荒廢多年的畫舫大部份設施已成頹垣敗瓦,料需耗資數千萬元復修,要一段時間才能返回香港重現昔日繁華光景。

太白海鮮舫全長55.07米、闊17.42米、樓高兩層,重共1,596噸位,能容納650人。目前仍定期向海事處繳付水上食肆牌照費用,未來營運方向不會改變,維持餐飲運作。

較珍寶海鮮舫歷史更為久遠

太白海鮮舫於開業初期並沒有悅目的外觀,於1960年才換上新海鮮舫,足以容納800人。

太白海鮮舫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較1970年代興建的珍寶海鮮舫更為久遠。當年能容納800多人。後來隨著海角皇宮及珍寶海鮮舫建成,一度陷入競爭局面,直至1980年代珍寶將另外兩者收購,2003年兩海鮮舫重新裝修,合併成珍寶王國。

但因2020年疫情停業逾兩年,珍寶海鮮舫仍未有合適的經營者接手,每年要花費平均數百萬港元進行檢查、維修和保養,故此決定下月將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離港後卻遇上意外入水,曾承載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這樣沉沒在南海,網民紛紛表示婉惜,希望太白海鮮舫有不同的命運。當時太白海鮮舫未有隨行,因太白體積較小,維修費較低,而幸好最終有「白武士」接手,有望留低繼續營運。

Text:Twinkie
Photo:IG@mr.dr3w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畫家沈平「香港地」近作展  重現香江舊貌

本地畫家沈平擅長以水彩、鋼筆、水墨、油畫、速寫素描等媒介,創作出以香江景緻為主題的作品。他喜愛從舊照片中發掘題材,繪畫出各式舊建築、街景、果欄和牌檔,包括建於1911年的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物郵政總局、舊皇后碼頭,以及香港仔的「珍寶海鮮舫」等等。他亦會將過往市中心熙來攘往的場景活現畫中,重現華洋店鋪林立、人力車、汽車、挑擔販子、清潔工作穿梭活動的往昔城市面貌。

生於北京的沈平,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學畫畫,並於八十年代移居香港。他認為香港是一個能令他安居樂業,全情投入藝術創作的地方,故對此地的人和事常懷感恩。而他亦醉心於寫實風格,不論是油畫、水彩、寫生,抑或是素描,均會灌注了他對人和事、情和夢的感懷,故其畫作亦充溢着一份對香港深摯的感情。作為一位移民香港的畫家,沈平感恩此地,故藉著繪畫,訴說對「香港地」的心中情懷。

中環新藝潮畫廊現正舉辦「香港地」展覽,展出了逾40幅沈平關於香港的作品。明天將是展覽的最後一天,大家謹記把握最後機會,欣賞沈平充滿「香港地」情懷的作品。

《街角雜貨店》
《灣仔藍屋》
《郵政總署》
《香江舊貌——人力車系列 2》
《華燈初上》
《絢爛維港艷陽中》
《中環石板街III》
《香江舊貌——人力車系列3》

「香港地——沈平近作展」
日期:即日起至2月4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新藝潮畫廊 中環威靈頓街86至90號通濟大廈2樓201室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微縮模型藝術家花四年塑「珍寶海鮮舫」 藉微縮模型留住舊時美好時光

歌曲、文字、圖像。我們拼命想要捉住日常、捉住生活當下的一剎,奈何很多事、很多人總是難抵變遷。如2022年6月,一艘載滿近半世紀回憶的畫舫就這樣沉入海中;又如陪伴多代港人成長的他們,也同樣留在那一年。歌曲、文字、圖像。我們用盡方法想要捉住這些逝去。「想留住美好時光。」微縮模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阿添)就藉微縮模型,呈現出他們所找回的歷史片段。

微縮模型家蔡璧龍。
微縮模型家何國添。

首展模型 紀錄珍寶海鮮舫的燈火璀璨

龍柱上紅色的火、門口橙色的地氈、水泡、滅火筒。「這些都是上網找資料未必看得到的細節。」阿添指著眼前的模型逐一介紹起來,然而兩人能呈現出畫舫上種種細節,並不是憑想像、更不是潛入海底尋找一番;而是從2018年開始,兩人就計劃要用模型來紀錄這「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起初只是因為想要紀錄這個特別的地方,直到後來畫舫突然的沉沒加快了兩人製作的步伐。雖說如此,整個作品從策劃到成品,也足足用上了四年的時間。

兩人想呈現珍寶海鮮舫燈火璀璨的樣子。
張勁松團隊、何國添、蔡璧龍:珍寶海鮮舫

2018年的聖誕,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他們先是租了一艘艇,繞著珍寶海鮮舫走了幾圈,觀察紀錄畫舫四周的配置,然後再走進畫舫裡拍下船艙裡大大小小的細節。他們也拜託當地的前輩,找來海鮮舫的設計圖,藉此了解畫舫的結構。那個年代的設計圖還是手繪而成,兩人看著設計圖,聽起海鮮舫那些年的故事。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之後就是漫長的製作過程。想要在微型的世界裡呈現出珍寶海鮮舫的全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還有就是要考慮微縮模型的限制。譬如畫舫兩邊「歡迎光臨」的霓虹招牌,若是要在模型兩旁加上這兩個合共八個字的霓虹招牌,比例上不好拿捏之餘,成品也不好看;而翻找歷史資料時,他們發現有一段時間,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也就如模型所呈現一般。Ian和阿添更在船中加入了港人的回憶片段,不知你有發現嗎?

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某段時期的明信片上,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

充滿彩蛋的作品 「遺忘的時光」

若你能在海鮮舫中找到當中的彩蛋,那麼在Ian和阿添的另一個首展作品「遺忘的時光」中,你將會發現更多的驚喜。

「遺忘的時光」的創作動力源於一段影片和一張相。那是一段紀錄1936年,某個地方人和事的片段。當時的歐式建築、林立的招牌、行人的衣著等,都讓Ian和阿添想要將其放入模型製作中:「你會覺得很神奇,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一個這樣的場景。」

一張紀錄1936年的照片和影片,令兩人決定用模型呈現那個遺忘的時光。
兩人的作品難分真假。

與平時紀錄現實的模型不同,「遺忘的時光」帶著一點想像空間,從那段紀錄1936年的影片開始,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也因此才能找到許多不同的驚喜。無論是電車、還是電車旁的刷鞋佬;車夫、水手、馬姐等,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眼中的遺忘時光此刻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是這個模型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還有滿滿的中西廣告招牌,都是兩人花費大量時間查找研究,最終才能呈現出這極具時代感的作品。

作品中有不少彩蛋,你能找出幾個?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蔡璧龍、何國添:遺忘的時光-1930

想在作品中找到更多彩蛋和重溫舊香港的美好時光,可以在荃灣如心廣場的《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中親身體驗。由即日起至2月19日,荃灣如心廣場《小香港·大節日》將換上農曆年主題裝飾,並新增多件應節微縮模型作品,在傳統節慶中,找回傳統的香港。展覽中亦有許多微縮模型們的精心之作,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部分參展作品:

李嘉蓮:年宵花市1:12
顏麗曣:黃飛鴻舞獅賀新春1:12(潘麗瓊藏品)
何國添、陳翠薇:尖沙咀鐘樓1:60(潘麗瓊藏品)
陳鴻輝:鄉郊路上1:76
蔡璧龍、何國添:小豆丁大鬧全盒遊樂場1:20&1:1
彭惠娟、李來有:圍村盆菜宴1:12(潘麗瓊藏品)
李嘉蓮:老金海味店1:12(潘麗瓊藏品)

《小香港。大節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日期:即日至2月19日
地點:荃灣如心廣場一期1樓中庭

Text:Vincent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The Mini-Universe @ Facebook、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