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玉器,在不少人眼中就還是一種傳統的飾物,稍有瞭解的或許還會懂得玉器背後蘊含的各種諸如平安、健康、美滿的寓意。小時候,家中的長輩總是會不知從哪裡拿出一件玉墜著我們戴上。玉墜款式有很多,有靛的、有綠的,也有的甚至還繫上一條顯眼的紅繩,他們會小心地著你戴好。只是心甘情願戴上的小孩卻沒幾個,不是覺得礙事,就是嫌其老土。
從小就對著玉器的談浩然(Eddy)也不例外,就算有玉石工匠爸爸(談洲生)親自雕琢,Eddy也不願意戴玉。不過,玉石的美畢竟也包含著歲月的沉澱,長大後的Eddy漸漸地接受玉器,更接過爸爸遞來的玉石與工具,在體驗玉藝的過程中,找到了玉石的美。子承父業的故事背後,也是一段父子師友情。

13歲學師 雕刻玉器至今近50年
故事的開始,是剛讀完小學的談洲生,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一位玉藝師傅門下學習玉器雕刻。對於一個年僅13歲的小孩來說,那段學藝的日子並不好過。嚴厲的師傅不說,剛入門的他還要一直做著「下欄」的工作,準備好素材供同門的七、八個師兄作雕刻。這些重複的工作不但枯燥,同時也伴隨著危險。整天對著鋒利的鐵具切割、打磨,稍有不慎便會削到手指。談洲生還深深記得當時自己的十個指頭幾乎長期都纏著膠布,一度想放棄的他,就因為家人的一句話:「你只讀完小學,出來還能作甚麼?」,談洲生也就繼續拿起玉石,埋頭拋磨。「至今也有47、48年了。」而那塊原玉,也逐漸磨成了花。



四年過去,談洲生滿師。17歲的他離開師傅,做起了玉石批發生意,而玉器的雕刻工場,就設在家中的一間房內。那是香港玉器行業仍然興盛的日子,訂單多時,談洲生便會教女朋友雕刻技巧,兩人一起完成訂單。後來,女朋友成為了談太;再後來,做了十多年的批發生意也因過度開發的玉石「白地青」不再供港而停止。兩人索性找了一處街檔,做起玉石零售,賣起談洲生一雙巧手下各種別緻的雕刻,經營至今。


長沙灣的精美玉石檔「恒裕玉器」
早上9點半後,只要路過長沙灣永隆街,就會看到這裡掛著一個醒目的「玉」,那便是「恒裕玉器」的舖位。和大部分的玉檔(以白、綠色為主的傳統款式)不同,這裡陳列的玉器色彩繽紛,款式更是精美多樣。有花、有扇、有蝴蝶,全憑談洲生多年得來的技藝。


比起做批發時流水式地雕刻相同的款式,他更喜歡現在能夠隨意發揮,配合顧客的口味,雕琢出精緻的花樣。因此街坊也都喜歡上前揣摩欣賞,更有熟客長年都來討教。年復一年,一個小小的玉舖,就這樣養活了一家四口人。




子承父業的契機 源於談洲生的一場大病
同樣是小時候,小時候的談浩然(Eddy)對於爸爸造玉的印象就一個字,「嘈」。他也沒有走進過爸爸的工作房,也沒有到店舖幫忙,在他看來,大概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玉藝這回事。後來在大學修讀產品設計的Eddy,屢獲設計獎項,更令他打算畢業後就從事產品設計的工作。而使Eddy有機會拿起砣具,雕琢玉器的契機,其實是源於爸爸的一場大病。那段時間,對Eddy來說非常「嘈」的工作房突然沒了聲息,看著房裡擱置的器具和原石,Eddy才開始萌起承繼爸爸手藝的念頭。



適逢當時要完成學校的畢業展覽功課,而這份功課也將決定自己日後在設計行業的發展。Eddy左思右想,最終把心一橫,放棄了產品設計,取而代之將爸爸的玉藝融入珠寶設計中,「當時覺得,如果不趁這個機會的話,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創作空間了。」後來,Eddy以這份畢業功課為雛型,創辦了「小玉舍」,用新穎的想法,以銅襯上傳統玉器,搭配出新風格。



就這樣,Eddy跟起了爸爸學師,漸漸地在嘗試玉藝的過程中,體驗到的造玉的滿足。對於Eddy願意嘗試造玉,談洲生有說不出的開心,想起小時候那個連玉器都不戴的孩子,如今就坐在自己面前專心地磨玉,他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只是比起自己當年的刻苦耐勞,現在則是要想辦法讓Eddy感興趣。


父子檔經營玉飾品牌「小玉舍」
大病痊癒後的談洲生,除了繼續打點「恒裕玉器」,也會和Eddy一起經營「小玉舍」,父子檔一起設計各種創新的玉器。有趣的是,談洲生起初並不看好兒子的設計,他覺得Eddy「方」、「薄」的設計與傳統玉器風格相差甚遠,未必會有人喜歡。然而這種設計卻被年輕人買去,談洲生也笑說,從那一刻起兒子就成了自己的老闆。平日裡,他有時也會喚Eddy做「老細」,只要是Eddy想好的設計,他都能以嫻熟的手法雕刻出來。

如今,「小玉舍」主要設計適合年輕人配戴的戒指、頸鏈、鈪等玉石飾物。飾物稜角分明,以簡約、靈巧為主。父子兩人也常常一起討論玉石的設計與可行性,過程中也很少出現摩擦,反而兩人還能從中得到不少益處。譬如爸爸能從Eddy新穎的設計中獲得靈感,從而放進自己的玉器雕琢中,「做設計的人一定需要互動,互相啟發才不會被困在框內。」;而Eddy也能爸爸的建議中理解更多工匠手法上的技巧,對自己本身在做的金屬加工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經營「小玉舍」的這段日子裡,父子兩人也遇過不少難忘的事。如兩人為了設計一部觀賞玉石之美,如顯微鏡般的《玉儀》,要製作儀器中那薄至1毫米的玉片就考起了四十幾年經驗的爸爸。兩人也有遇過一位客人,拿著一件碎掉的玉鈪,想要修復它。細問之下,玉鈪是親人留下的,因此客人想要修復這件對他來說非常有意義的鈪。後來在與客人討論後,配以銅器,將舊鈪修復出了新樣式。



不論是這位客人的故事,還是這對父子檔之間的故事,又或是此地的玉業、此地的故事;傳承下去的都是情感與回憶,任憑周遭如何改變,總有一份情不變。如玉般,在歲月裡仍是晶瑩。
Text:Vincent
Photo:陸羽、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