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澳門

旅遊, 生活美學

澳門昔日重點工業 近百年歷史 益隆炮竹廠舊址活化

炮竹、火柴、神香是二十世紀澳門三大傅統手工業,亦是當地昔日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當中尤以炮竹業居首位,是當時澳門工業舉足輕重的龍頭產業,接下了不少美國,甚至是非洲的出口訂單。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的炮竹廠有多達12間,主要集中在氹仔一帶,許多氹仔居民從事炮竹生產相關的工作,炮竹業與氹仔民生和社區息息相關。

建於1925年、於1984年倒閉的氹仔益隆炮竹廠,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見證著澳門炮竹業的興衰起迭。炮竹廠自結業後一直空置,幸好於去年底,這個已荒廢近40年的遺址,經過首階段的活化工程後,終於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

益隆炮竹廠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經修復後現已重新開放了公眾入內參觀。

至今仍保存昔日炮竹的生產布局

益隆炮竹廠遺址佔地約二萬平方米,屬當年規模最大的炮竹廠之一。除設置了漿引房、鑿炮工場及貨倉等常見的炮竹廠設施,最特別的是於廠內開挖了一條水道,可接連泥基,再經黑橋出海抵達澳門益隆碼頭,是氹仔唯一一間可以直接將船駛入廠內的炮竹廠。

時至今日,廠址仍完好保存昔日的炮竹生產布局,但由於它面積頗大,加上已荒廢近40年之久,故澳門文化局於2020年底接收遺址後,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包括清理垃圾、雜草和河道淤泥等前期工作,也需移除建築屋頂上的石棉瓦。此外,因炮竹廠舊址內仍保留了為炮竹生產、分隔空間等不同功能而建的夯土、磚砌等圍牆,故亦因應了實際情況按原材料及工藝進行修復和維護工程。

益隆炮竹廠設於1925年,並在1984年結業,營運約60年,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
益隆炮竹廠遺址已有近百年歷史。

漫遊木步道 探索炮竹廠的各種建築

而經過首階段翻新活化工程的益隆炮竹廠遺址,終於去年底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遺址除增設了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以及可供舉辦各類活動的入口平台,亦修復了兩間建築物作歷史展覽和禮品店之用。木步道遊徑以傳續歷史記憶作為引導線,參觀者可以漫步在優美的環境下,一邊欣賞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景色,一邊探索整個炮竹廠的各種建築,包括漿引房、水道、曬藥場、鑿炮工場、水塘、打引區、儲存倉等等。建築物透旁更設有虛擬導覽,參觀者可透過手機觀賞當時炮竹生產及製作工序流程的影片,深入認識炮竹製作的流程。

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可讓大家漫步在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美之間。
因炮竹是高危工作,故通常炮竹廠內都會設有水塘或水池,供日常使用和緊急時救火之用。

昔日炮竹包裝 設計極具時代特色

至於位於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同樣經修復後開放。其中一間用作了遊客資訊中心及紀念品商店;另一間則是展覽空間,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往昔和歷史。展廳內不少展品都值得大家細看,如設計極具時代特色的炮竹包裝,充滿了歷史痕跡的益隆石招牌,以及詳細繪畫了炮竹製作工序的大型畫作等等。此外,每逢星期六、日的下午3時及4時,場內亦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參觀者可在專業導賞員的講解引領下,漫遊炮竹廠園區,回溯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往昔。導賞遊不設事前報名,有興趣的朋友可於特定時間在遺址入口廣場處集合,便可免費參加。

其中一間已復修的建築物正展出「煙硝迴響」展覽,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歷史。
益隆石招牌,極具歷史價值。
益隆炮竹廠包裝紙盒
炮竹廠生產的「雙鴨商標」炮竹,以雙鴨於荷花池綢水,寓意吉祥如意。
場內展示了不少益隆炮竹廠舊時的紙品,包括當年的發票和炮竹包裝等等。
炮仗製作工序繁多,除了「舂藥」、「校藥」、「入藥」等跟要處理火藥的高危工序必須在炮仗廠中進行外,其餘手工製作大多會外發給家庭工負責。
昔日澳門人口不多,一般家庭主婦和小孩在打理家務和上學之餘,也會依靠「上皮」、「砌殼」等外發手工來賺取收入。
工人在木製「搓炮殼機」上,將炮殼輾壓至結實,這個工序俗稱「搓殼」。
紀念品店設於其中一間已翻新的建築物之中。
店內有不少精美的益隆炮竹廠紀念品供大家選購,如印有益隆標誌的玻璃杯、布袋、扣針等等。
店內亦有售賣記載了益隆炮竹廠和炮竹業歷史的書籍。
益隆炮竹包裝A4文件夾。
益隆炮竹包裝書籤。

益隆炮竹廠舊址
地點:氹仔飛能便度街(氹仔舊城區)
開放時間:遊徑 6:00-19:00;展覽空間10:00-19:00(逢星期三15:00-19:00休息)
備註:逢星期六、日下午3及4時均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粵語及普通話)。

Text:Onyx
Photo:O.T.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澳門攝影師歐平逝世 回顧紀錄1960及1970年代的濠江風景

曾於澳門日報從事四十餘年的歐平,於1950年定居澳門,端起相機,走遍澳門大街小巷,記錄下澳門民間百態,以敏銳觸覺記錄一段段珍貴而美好的時光。

歐平生於中山,十八歲時到澳門定居,1950年代開始加入報刊《新園地》(即《澳門日報》前身),從事新聞工作四十餘年。熱愛攝影的他,是澳門攝影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並於1969年至1984年擔任會長。逾半個世紀以來,他拿着相機走遍澳門的大小角落,以敏銳觸覺記錄一段段珍貴而美好的時光。他鏡頭下的照片,見證着小城的巨變,在這些黑白老照片中,有街頭風景、有落日餘暉、有為阿姨代筆的街頭寫信佬、有在小巷打羽毛球的街坊、有燒炮仗的畫面、有國慶牌樓 ⋯⋯這些真實的生活片段,反映舊時澳門的風俗文化與生活模式,是博彩業以外的澳門情懷。

2005年,由澳門藝術博物館出版的攝影集《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收錄他在1960及1970年代拍攝的近二百幅照片,分為澳門風光、民生百態、國慶牌樓及文藝節目四個主題,可見澳門昔日的美麗風光、國慶牌樓與樣板戲,從不同角度記錄澳門的民生百態與城市變遷,其中一幅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在1974年拍攝正在建設中的澳氹大橋。2015年,歐平獲澳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以表彰他對澳門文化界的貢獻。

Photo:轉載自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