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深水埗

專訪, 生活美學

流動植物車深水埗出動 供植物領養及問診 推廣城市種植!

你平日又有留意到藏身於社區中的植物嗎?深水埗看似是一個舊區,卻有很多古樹、植物在生活周遭,可能是一直陪伴街坊的榕樹、在街邊的拍羞草、像鳯凰木的樹葉。近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創立「植物圖書館」,希望讓大家重新發現區內不同植物,以植物連結社區,收集盆栽植物並提供領養服務。其中在社區中遊走的「流動植物車」,在10月於深水埗出動收集植物,不少街坊更捐贈植物成為「館藏」供大家領養,現場更有植物治療師為大家的植物問診!

每棵植物背後都有故事

於2021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開始推動植物圖書館,創辦人Alan、Sarah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當時首站新蒲崗設流動植物車,目的除了以植物連結社區,還嘗試以此作為一場民間自發改變街道空間的實驗,Alan指:「當時也是實驗性質,但沒想到出奇地反應很好,植物的力量比想像中還要大﹗」

植物圖書館裏面的植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就如它們其實從何而來,又為何會被捐贈?他分享在社區聽街坊講故事時,「他們自己也會很驕傲,有人會說我棵蘭花好靚、多肉植物好難種都種到。」透過隨處可見卻總是被人忽視的植物,連結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街坊可透過植物與左鄰右里打開話題,大家共同美化生活環境和社區。香港環境雖十分擠逼,大家居住空間不大,但植物卻可調劑生活,讓大家在繁忙的日子中得到療癒。

One Bite Studio創辦人Alan(右三)、Sarah(左一)近年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讓人與社區透過植物連結。

街坊捐贈 增加「館藏」

植物圖書館,為一輛流動車而成,設備只需一張可供擺放盆栽及問診的小木桌。而現時植物「館藏」,都是之前開放等待「領養」的植物,或之前地區街坊或花店老闆捐贈的,當「藏品」不足夠時,偶爾會遇到街坊十分慷慨地捐贈。早前植物圖書館就為深水埗汝州街的街坊帶來吊竹梅、到手香、多肉植物等供大家「領養」。

以植物拉近距離
街坊將家裏植物帶來研究

流動植物車每次也會有「植物治療師」駐場爲大家解答種植疑難,對於「植物治療師」大家可能有點陌生。經營瑜伽室的Benny,早於十多年前學習接觸有機耕種至今,在2021年,流動植物車於新蒲崗出動時開始參與項目,首次駐場成為「植物治療師」,Benny笑言也有點擔心,「之前未聽過有植物醫生,一開始覺得很有趣。當年經農夫朋友介紹就開始第一次自己開檔(任治療師),當時很擔心不知道大家現場會有什麼問題。」

首次在新蒲崗舉辦反應熱烈,也是大家始料不及,當時不少人將家裏的植物也帶來一起研究,「記得當時還大排長龍。」街坊會問很多問題,最常問是「點樣剪枝?」、「淋水淋幾多次?」、「點解我棵植物咁快死?」。

Benny指現時很多種植的方法未必正確,「網上有太多資訊,不同種植環境、光線、水份對植物也有很大影響,有時又會遇上未有換盆、換水、淋過多水量會影響植物健康,也曾經試過有蟲。」而他曾經遇過最棘手的種植問題:「有次植物的根部有事,需要剪晒啲根,就要花較較長時間。」最後得知植物可以成功被救好,對他而言是最開心的。「當然自己從中也有學習,植物種類也有很多種類,自己也有很多觀賞植物都未見過。」

植物治療師:以前只對住植物,現在更多機會與人交流

另一位新加入的「植物治療師」,同是種植經驗十分豐富的阿龍,曾修讀樹藝、任園藝師,從小喜歡植物,家中種植過百種不同種類植物,也在香港不同農場任職,今個月與Benny當植為植物診症。阿龍更在活動當日帶來多款植物,讓大家領養:「在疫情期間,更多人會選擇以植物陪伴自己。」植物讓人有療癒心情的作用,也更多人開始種植。

在今年上環的「植物圖書館」計劃中,阿龍曾任「植物圖書館管理員」,今次轉換身份,首次在深水埗出動任治療師時,「初期也覺得很擔心,以往工作對象,只是面對植物、推廣種植,但今次也讓我們作為園藝師,可以更多機會接觸人群,與大家交流心得。」平常也會在社交平台種植群組中,解答大家的疑難,他指:「當面解答會好好多,可以了解植物的實際情況。」他認為最重要是種植時,不要感到壓力。

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

除了流動植物車外,植物圖書館同時在社區也舉行不同活動,其中今次更有邀請大小朋友任植物圖書管理員,暫托植物館藏,今月便在楓樹街遊樂場,與插畫家「貓珊 Connie」一起探索,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小朋友邊玩邊發現,幾位小朋友合力收集了不少種子素材,「有不同顏色的樹葉,又有小樹枝和長滿刺的種子,還有藏著小白花的小葉子。」透過植物,讓他們可以接觸、認識更多社區。

了解城市中的社區樹木

今個周末(10月28日)流動植物車將移師位於南昌的賽馬會長春社綠滿林廊,繼續和大家分享植物,同時提供種植支援!當日更會舉辦由長春社帶領,專屬深水埗的社區樹木導賞,向大家推廣社區樹木及城市森林的重要性,沿途也會介紹深水埗歷史文化。

植物圖書館 – 流動植物診所 植物問診及領養活動
日期及時間:2023年10月28日(星期六)14:00-17:00
地點:賽馬會 – 長春社綠滿林廊(近南昌站D1 出口)
植物問診報名連結:https://onebitedesign.typeform.com/to/f669GtYf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深水埗大南街 鬧市中的閱讀俱樂部

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有間以「俱樂部」為名的書店,聽起來或許有點老派,但在城市中,卻正正需要這樣一個舒適而自由的閱讀空間。曾經營七份一書店的「文青信箱」店長Melody,經歷實驗書店後,開設這間以文學、藝術為主題的獨立書店「閱讀俱樂部」。Melody分享:「閱讀俱樂部是一個自由討論、自由閱讀的空間,希望大家來到不會有侷促感,可以隨意傾計打書釘,找到一本有興趣的書,坐低慢慢睇!」讓大家有個在鬧市中喘口氣的俱樂部。

來到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的「閱讀俱樂部」,可以自由閱讀,店主Melody指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睇打書釘也不用怕。
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

專門分隔「閱讀室」舒服自在打書釘

從經營閱讀專頁、參與書店孵化計畫七份一書店至真正開一間自己的書店。Melody選擇以文學、藝術為主題,也是香港較少有主打的文學選書店,也可以在這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你的閱讀體驗和心得。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Melody指在香港想「打書釘」也許未必很自在,在書店逗留也會有種侷促感,會有不要阻人做生意的想法,閱讀俱樂部的藏書量不算太多,但多餘的位置希望可讓讀者們可以坐低慢慢閱讀。

「文青信箱」為早期Melody開立的閱讀專頁。

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

在香港開一間書店,希望給讀者舒適的閱讀空間,重點要夠闊落、光線要充足。Melody指現時內部裝修、設計都與先生兩人包辦,一起組成他們心中的理想書店。當初選樓上書店的原因,希望讓「閱讀俱樂部」不只是一間書店,可以讓大家自在地看書和身旁的書友交流。讀者也會與她分享:「很難得有這樣闊落的空間,有自己的位置看書。」也許部份讀者來到書店會有種不適應,為何這兒格局像圖書館,又像在家中一樣:「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大家應該是可以做和閱讀有關的,客人都好自律,自己帶走自己垃圾。」店主也指不會限制大家在書店飲食,希望大家可舒服自在,同時自律地維護環境。

大家來店可以自由討論說話,不會有保持安靜的侷促感。

主打文學選書

書店有不同區域,除了書櫃上的文學選書,「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閱讀和消化,找一本有興趣的書,可以坐低慢慢睇。」內有部份寄賣書,有參與七份一書店的前店長們合作,包括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主售藝術文化書籍的藝跡文化、主售攝影書籍的今昔書室,讓他們的書寄賣在書店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七份一。

「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有部份寄賣書。
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
不同類型選書,讓大家可以接觸不同種類的書籍,跳出閱讀Comfort Zone。

很多時大家上來都會感迷茫,而我們唯一的規矩就是希望大家讀多些不同的書,讀多些自己喜歡以外的書。當你嘗試離開閱讀舒適圈,便會發現書本的世界其實很大,也會因為透過不同的書籍而發掘自己更多的面向。所以,閱讀俱樂部鼓勵大家踏出自己的閱讀舒適圈,認識各種文類的作者,接觸不同的文體及題材,擴闊自己的閱讀版圖。

大家來到時可能會想找某本書時,或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書,「可嘗試睇多少少,可能會錯過值得留意的作家。」Melody指每一個月也會重新換過重點書,更換書籍擺位,讓書本可以流動,不只是著眼於新書。「店內的選書大部份都是我們覺得值得去看,當然很難完全迎合市場。書店的路線也希望大家慢慢閱讀,引起大家對文學的興趣。」

真正享受閱讀

香港人為何不流行看書?或許源自香港文學閱讀風氣,多年都未有太大改變,小朋友未能真正享受閱讀,特別當學生因應付學校功課或測驗考試才選擇閱讀,也是他們對文學產生不好的印象的因素。

Melody分享,曾遇過有對家長與準備升中的女兒拿著閱書清單來到書店,找尋指定讀物。Melody細閱後發現閱書清單,竟然與以前沒有太大變動,感覺未能與時代同步。「當然,經典作家的作品很值得我們細閱,但要想出發點,原意是想引起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還是只希望讓她的文筆變好。」名作家的作品也未必是這年齡層的學生喜愛閱讀的類型,Melody同步推薦了幾本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卻成功引起他們興趣,「最起碼先讓他們覺得睇書是有趣的,引起他們想閱讀下去。」

對她來說,這段時間,與客人的互動讓她最難忘,偶爾會遇到主動分享想法的讀者,當天訪問便有客人問起想找黃碧雲的書,大家便會慢慢談論起來喜歡她那本作品。有人甚至會慢慢走進去閱讀區坐低看書,「這就是我們為何要開書店的原因,喜歡這種面對面分享、有溫度的交流。」與以前經營網上閱讀平台是很不同的,經過今年7月試業後,訪問時書店已開業一個多月,談到現實的經營情況時,現時財政部份主要由先生負責,Melody 對經營書店的前景表示仍樂觀,「現在已接近平衡,但也是預期之中,未必咁快做到真正收支平衡。」或許讀者的回饋,才是她期望收到的果。

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如閱讀俱樂部之名,希望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Melody現時固定每月也會舉辦不同的座談會、讀書會。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與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位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創作。大家也可以留意書店不同主題活動,或許會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主題和文學作品。

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

在深水埗飲啡後散步時,也可拾步而上,感受不同於城市的閱讀氛圍。當我們願意,打開書本進入作者的幻想世界,體驗故事中的各種人生;合上書本,返回現實後,也許你會有所啟發及感悟。在鬧市中難得有一個地方,就只是單純地希望大家能夠拾回閱讀的快樂和自由。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由閱讀俱樂部提供

18區, 生活美學

收集植物提供領養服務 流動植物車9月深水埗出動!

城市人來人往,平日我們也許匆忙趕上班、返學,未必會停下來留意街上的一草一木,關注社區發展的One Bite Design Studio 創立「植物圖書館」,希望讓大家重新發現區內不同植物,收集盆栽植物並提供領養服務。其中流動植物車更會於9月在深水埗出動收集植物,並於下月指定日子供大家領養。

流動植物車將會回歸,於9月在深水埗出動!

專業植物治療師 解答種植疑難

「用植物說生活,跟植物學生活」以植物連結社區,假日也可趁這機會出門走走,探索自身社區,也讓社區成為一個種滿花的植物友善社區!今次流動植物車回歸,將於9月在深水埗出動,並於不同日子有植物收集及領養日,屆時現場會有專業植物治療師爲你解答不同種植疑難,教大家可以如何照顧好植物,就如新手想開始種植不知道從何開始準備,而有任何種植難題想找人幫忙,可以到現場與植物治療師交流,大家可先到網站報名。若植物找不到容身之所,或者多出來的植物想捐贈出去,「植物圖書館」也會幫植物找個溫暖歸宿。

新手想開始種植不知道從何開始準備,有任何植難題想找人幫忙,可以到現場與植物治療師交流!

植物收集日
日期: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時間:14:00 – 17:00
地點: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86號地下 (合舍門外)

大家可預先到網頁連結填寫捐贈表格,告訴「植物圖書館」植物資料,如種子品種、數量、照顧方式及提供一張照片。

植物診所+植物領養日
日期及地點:
9月24日(星期日)楓樹街遊樂場外
10月14日(星期六)大南街186號地下 (合舍門外)
時間:14:00 – 17:00

大家記得預先到網頁連結登記問診,告訴「植物圖書館」到診日子、時間、植物品種、症狀,及提供一張照片。

Text:Twinkie
Photo:植物圖書館

懷舊, 藝文創意

深水埗、大角咀  共9個T形街牌離奇消失
路政署:已報警處理

見證香港時代變遷的 T形街牌,屬英國殖民時代的文化產物之一。然而,在最近的一個月半內,竟有9個位於深水埗及大角咀一帶的 T形街牌離奇消失,引來全城關注!

繼早前福華街、北河街、基隆街及鴨寮街等5個殖民時代設立的 T形街牌被人非法移除後,最近就有網民發現再有4個街牌離奇消失,包括「惠安街」、「博文街」、「醫局街」及「保安道」的 T形街牌。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全部街牌離地至少數米高,而部分消失的街牌設於閉路電視旁,但最後竟不翼而飛,沒有人看到事發經過!據悉,路政署已就9個遺失的T形街牌報警處理,而警方亦將案件列作盜竊跟進。

鴨寮街一幢唐樓的外牆上,原本掛著一塊「鴨寮街」的T形街牌。
「鴨寮街」T形街牌於上月被人拆去,只遺下一個T字印。

T形街牌 最早見於1910年

T形街牌其實是香港早期的街道名牌,英文街名在街牌上半部,中文街名則在下半部,最早見於1910年。它們大多只在舊區出現,就像於1960年以前已經發展的地區,包括中上環、灣仔、深水埗、油尖旺等等。惟這些原本置在舊建築物上的街牌,隨著建築物的拆卸或重建,數量已愈來愈少,故近年不少人都希望將餘下的T形街牌記錄下來,作個紀念。

希望大家留意香港的事物

就像於今年5月開辦的Instagram 專頁「香港街道紀錄」,至今已記錄了逾100個街名有趣或舊式的街牌。搞手之一的Owen有感開關後大家紛紛到外地旅遊,往往會用心留意當地的人和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容易忽略那些跟香港社會和文化息息相關的事物,如街牌、郵筒、霓虹燈、舊屋邨、老店等等。故他希望能藉專頁,引起港人對這些事物的興趣。

原本鑲嵌在唐樓大閘上方的深水埗「基隆街」T形街牌。
「基隆街」T形街牌被拆走後,外牆只遺下一個T字印,印上有已發黃的廣告招紙。

印證香港的殖民地歷史

就最近的「T形街牌消失事件」,Owen於上月中已發表帖子,希望引起網民對事件的關注。他表示,這些消失的T形街牌是1930至1960年代的產物,富有歷史價值,也印證了香港的殖民地歷史。而他估計,未計最近消失的,以及歷史博物館的收藏,香港只剩下91個T形街牌,故這次街牌離奇消失,令他感到相當可惜,「其實以香港近年的重建跟發展方向來說,已預計到很多街牌會因舊樓拆卸而被收起,但沒想到它們最後竟是以這一種方式跟港人道別。」

置於五邑工商總會學校外牆的「保安道」T形街牌於近日消失,惟它設於閉路電視旁,卻也不翼而飛。
「醫局街」T形街牌已於近日消失。

路政署:將探討保存方案

Owen明白,身為小市民,確實沒有能力去保留這些舊式街牌,故他鼓勵大家平常可以多加留意身邊的每一件小事物,而當發現一些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物品時,更可以把它們拍下來、留個紀錄。

至於路政署的發言人指,事後已安排職員巡查轄下所有現存有紀錄的T形街牌,而署方亦會探討妥善保存T形街牌的方案,並會按需要徵詢文物保育部門、博物館和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仍未遇「毒手」的「福榮街」T形街牌。
深水埗現存的T形街牌,多置於大廈或唐樓外牆。

香港街道紀錄
IG:hkstreetrecords

Text:Onyx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18區, 生活美學

從深水埗到尖沙咀 選物店STOREROOMS開設美國童趣懷舊主題限定店!

位於深水埗的選物店STOREROOMS 早前曾因遇竊,店舖被一掃而空,更被掠名錶及各種珍藏,經營十年最終於今年5月結業。這段期間,也獲得不少支持者鼓勵打氣,最近終於再快閃出現,於即日起至7月9日進駐尖沙咀K11 MUSEA,以美國童趣懷舊主題,開設期間限定店!

早前STOREROOMS 店主於社交平台分享消息,表示原來就在深水埗店決定結業的第二天便收到邀請,當時覺得已經「nothing to lose(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心情下一口答應,他又引用松浦彌太郎的座右銘指:「如果你有東西想跟別人分享售賣,找個地方打開一張桌子,甚至是舖在地上的一塊布那處就是您的世界了。」就這樣,延續了這個原定在深水埗店發生的主題。

以跳蚤市場方式示人

從深水埗到尖沙咀,選物店STOREROOMS 於K11 MUSEA的限定店將延續舊店精神,以美國的奇妙童話國度、童趣懷舊為主題,而這次Pop-up 將以跳蚤市場方式示人,並搜羅了不同年代的童趣復古Tee、手錶及扣針等一系列具價值的收藏品,讓大家尋寶,重回當年大人小孩童年時光!


未來軸心將會轉到線上

創立於2013年的STOREROOMS ,曾是隱藏在鬧市舊建築的樓上小店,店內售賣不少中古物品,種類繁多,如復古手錶、雨傘、首飾、等。到最近三年才夢想成真的落地,以「We love, we share, we sell beautiful things」為口號,尋找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設計師作品,涵蓋來自超過20個國家、近100個獨立品牌。深水埗店結業後,不少支持者都表示不捨,店主透露未來軸心將會轉到線上,「有數個企畫會轉至線上發佈,也會尋找一些快閃POP-UP的空間發生些新事情。」相信未來還是會見面!

2020-2023(下圖為Storerooms 於深水埗店經營三年的原址)

STOREROOMS 《 期間限定- THIS! Collector Flea Market 》
日期:即日起至7月9日
時間:11:00-21:00
地址:尖沙咀K11 MUSEA 地下G31 CEMENT MUSE EDITION

Text:Twinkie
Photo:STOREROOMS 

18區, 本地遊蹤

深水埗南昌街恆生銀行 經典銅閘被拆下

走過深水埗、大角咀、上環等舊區,老店的鐵閘總吸引眼球。而區內「地標」、位於深水埗南昌街街角位置的恒生銀行分行,其實早已荒廢了十多年,但鏽跡斑駁的舊式銅閘一直仍留在原址,門前不時有攤販擺檔,成為鬧市中的風景。但此分行最近開始進行工程,而這道數十年歷史、舊式經典的銅閘最終還是被拆下運走。

深水埗恆生銀行 舊式銅閘

鏽跡斑駁的舊式銅閘,留在恆生銀行前深水埗分行多年。(圖片來源:隨心影匠)
(圖片來源:隨心影匠)

老式銅閘 見證90年歷史

香港現存的銅閘不多,而老式銅閘也是恆生銀行創立90年以來的歷史見證。一直以來市面所見到大多是傳統鐵閘,而銅閘更是少之又少。早於幾年前,恆生銀行在粉嶺聯和墟分行也因翻新拆走舊式銅閘,幸好銅閘經過保育翻修後,已移送到恒生總行保存。而今次結業十數年的南昌街、大埔道恒生銀行,也逃不了被拆走的命運,去向暫時未明。

(圖片來源:隨心影匠)

慈雲山分行 最後一道門

據知現時仍留有這道印有「恒生銀行有限公司」的大閘,只剩慈雲山雙鳳街分行,仍保留有舊式銅閘,而該分行的內部陳設亦頗具懷舊風。目前分行仍未翻新,但難保他日同樣有拆走的可能性。

最後的舊式銅閘 慈雲山雙鳳街分行:

現時恒生銀行就只剩慈雲山雙鳳街分行,仍保留有舊式銅閘。(圖片來源:香港老美)
(圖片來源:香港老美)

該分行的內部陳設亦頗具懷舊風。(圖片來源:隨心影匠)

Text:Twinkie
Photo:隨心影匠、香港老美

懷舊, 熱話

歷盡半世紀變遷 南昌押霓虹燈招牌正式拆卸

逾半世紀歷史的深水埗南昌押,被指違反《建築物條例》,終在今日拆卸。建於1920年代的「南昌押」,位於南昌街與汝洲街交界,屬戰前轉角唐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1926年香港典當合法化後,典當業急遽發展,原名為「同安大押」的典當舖「南昌押」,亦開始於深水埗扎根。這幢由昔日澳門「典當業大王」高可寧家族持有的深水埗南昌押,大押於五十年代改名為「南昌押」,並一直沿用至今,當舖外牆面向汝州街的「蝠鼠吊金錢」霓虹燈終於在今天被拆下來。

至於兩塊懸掛在唐樓外牆的「幅鼠吊金錢」霓虹招牌,模仿了蝙蝠倒吊並含著金錢的形態而設計,上面更寫上「囍」字,帶有吉祥之意,別具特色。可惜,早前「南昌押」收到屋宇署發出的清拆令,指兩塊招牌因涉違例興建,逐於今月進行拆卸工程,香港街頭又一塊外型獨特的招牌將會消失。

轉交保育霓虹招牌機構

據知「蝠鼠吊金錢」招牌拆卸後,將交由專門保育霓虹招牌的非牟利機構「霓虹交滙」保管。今日機構負責人親臨現場監察拆卸工程,「蝠鼠吊金錢」招牌是「典當業大王」高可寧家族獨有的商標,而顏色以紅白為主,與普遍的紅綠色霓虹招牌有別。招牌的邊框印有萬字圖案,具有歷史意義,十分有保育價值。「霓虹交滙」在2020年成立後,已保育50個不同大小的霓虹招牌。機構將完整地把「蝠鼠吊金錢」招牌送到室外倉庫保存,待修復後,將再展示給市民觀賞,但暫時未有詳細計劃。

Photo:呂志鵬先生拍攝(維城觸蹟 HeritageFootprints.hk授權)

18區,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清拆在即!再見深水埗「南昌押」霓虹招牌

走在深水埗南昌街,遠遠就能看到「南昌押」的特色「幅鼠吊金錢」大紅招牌懸掛半空。尤其在晚上,一左一右的霓虹招牌發出亮眼的光芒,在該處的米白色唐樓間顯得格外出眾。然而,這個屬於深水埗的地標,也跟早前被清拆的「梁添刀廠」大鋼刀招牌一樣,逃不過被拆卸的命運。

(圖片授權:IG@missytam)

百年戰前唐樓 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南昌押」位於南昌街與汝洲街交界,屬戰前轉角唐樓,樓高5層,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1926年香港典當合法化後,典當業急遽發展,原名為「同安大押」的典當舖「南昌押」,亦開始於深水埗扎根,後來,大押於五十年代改名為「南昌押」,並一直沿用至今。

(圖片授權:IG@missytam)

「幅鼠吊金錢」帶吉祥之意

至於兩塊懸掛在唐樓外牆的「幅鼠吊金錢」霓虹招牌,模仿了蝙蝠倒吊並含著金錢的形態而設計,上面更寫上「囍」字,帶有吉祥之意,別具特色。可惜,本月中「南昌押」收到屋宇署發出的清拆令,指兩塊招牌因涉違例興建,故須於發信日30天內拆卸招牌,而有消息更指當舖將於一月份進行拆卸工程,意味著香港街頭又一塊外型獨特的招牌將會消失。

Text:Onyx
Photo:IG@missytam、網絡圖片

懷舊, 藝文創意

屹立深水埗逾40年 梁添刀廠 大鋼刀招牌今月清拆

走在深水埗人來人往的長沙灣道,不難看見一把「大鋼刀」招牌高掛在街上。那是老字號「梁添刀廠」的特色招牌,屹立於深水埗逾40年,早已成為該區的地標。然而,這把「大刀」恐怕快將跟市民告別!

「梁添刀廠」的第三代負責人梁洪表示,早於5年前開始收到屋宇署的清拆令,惟最近有感該招牌日久失修,為了顧及公眾安全,逐決定提前將招牌拆卸。他表示清拆工程將於本月11日晚上十時後進行,意味著香港街頭又一塊外型獨特的招牌,逃不過拆卸的命運。各位若有興趣跟大刀招牌合照,便謹記要把握最後的機會!

在長沙灣道開店前,「梁添刀廠」曾於深水埗北河街街市經營了一段時間。

逾七十年老字號 著名「詠春八斬刀」

「梁添刀廠」由梁洪的爺爺於1946年創立,從港島的樓上舖至現時位於深水埗長沙灣道的地舖,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老字號以造刀起家,最有名的產品為「詠春八斬刀」,多年來不少拳館,就連葉問當年在香港開館時也曾找過「梁添刀廠」造刀,至於各式各樣的菜刀、文武刀,亦同樣遠近馳名。第三代負責人梁洪,為梁添之子,大約於30年前開始接手家族生意,當問及「梁添刀廠」跟其他本地牌子相比,出品有何優勝之處時,他引以為傲的表示:「我們的較為耐用跟划算。」明顯對自家出品的刀具充滿信心。

藝人李婉華1年前從加拿大返港時也有去「梁添刀廠」買刀,更拍片介紹圖中的「詠春八斬刀」。(圖片來源:李婉華YouTube片段截圖)
店家的膠袋同樣沿用了舊式設計,看著令人想起五、六十年代的香港。

第一代霓虹招牌 引人注目

自屋宇署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後,不少極具特色的招牌都因違例僭建而被迫拆遷。但不說不知,將於今月清拆的「大鋼刀」,原來是「梁添刀廠」的第二代大刀招牌!「四十多年前遷到現址後,我父親梁添認為巨型招牌可引人注目,於是就有了第一代的大刀招牌,外形和設計都跟現時的有九成相似,唯一分別是舊招牌為霓虹燈牌,上面還印上了一個刀廠標誌。」梁洪透露,當年的霓虹燈招牌,經常因損壞而要修理,「其實都頗為麻煩,又貴!」而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地鐵因興建深水埗鐵路站而要求將第一代大刀招牌拆卸,這把霓虹「大刀」亦完成了歷史任務。

店內售賣的文武刀,除了深受街坊歡迎,就連不少已移居外地的老一輩港人,回港時都會幫襯買把刀。
刀上刻有「梁添刀廠」的名字和地址。
店內的廚刀選擇多不勝數。

第二代鐵造招牌 長十米、重七十至八十磅

八十年代,深水埗鐵路站啟用,地鐵荃灣線亦正式通車,「梁添刀廠」於是重新掛上了第二代的大刀招牌,但因維修費用的考量,而不再安裝霓虹燈。梁洪表示,第二代的大刀招牌,同樣由鐵造,重七十至八十磅,若以舖頭延伸至行人路的長度計算,則長約十米。由於它十分巨型,故需用「威也」把招牌繫緊、焊死,再合3名老師傅之力,才可把招牌高掛。除了不易安裝,大刀招牌也需要定期的保養,「始終招牌經歷了數十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因此以前我們每年都會找師傅進行檢查和維修。」惟5年前收到屋宇署的清拆令後,知道大刀招牌「命不久矣」,便暫停了年度保養,「本身清拆沒有急切性,但最近看到招牌有些部位已經生銹,過於殘舊,心怕會有危險,反正本來一兩年內(招牌)都要清拆,倒不如早點拆!」

大刀招牌早已成為深水埗的地標。
負責人梁洪表示招牌日久失修,銹跡斑斑。
若以舖頭延伸至行人路的長度計算,大刀招牌長約十米,重七十至八十磅。
除了大刀招牌之外,「刀廠」於店外亦懸掛了一個小型的招牌。

清拆後將贈予私人珍藏

曾經在香港相當普遍的大型招牌,於現時已是買少見少。而有逾四十年歷史的「梁添刀廠」大刀招牌,最終亦將於本月拆卸,梁洪坦言感可惜,但亦明白到「公眾安全至上」的道理,故此(清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那麼,拆卸後的招牌到底何去何從?他慶幸,早前有位私人收藏家表示願意把招牌接收,將「大刀」當作私人珍藏,「總算是保留了招牌,不用送往堆填,也是個不錯的結局。」

「刀廠」現時不只賣刀,也賣各式各樣的廚房用具,包括了自家生產的熟鐵鑊。

梁添刀廠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 9:00-18:00
地址:深水埗長沙灣道221號號地下
查詢:2728 4437

Text:Onyx
Photo:O.T.、李婉華YouTube片段截圖

18區

屹立近半世紀 深水埗「棚仔」布墟清拆 本月告別

每每來到年底,都是回顧過去一年,展望來年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事、有些地方,卻定格於此。就如位於深水埗欽州街,人稱「棚仔」的布販市場,在面對政府拆遷的步伐下,也只能剪斷這疋歷經44個春秋的布。

屹立44年的深水埗「棚仔」布市場迎來清拆,部分檔主清貨結業。

穿過馬路,來到欽州街與荔枝角道的交界處,不難發現有這麼一處地方,它被欄柵圍住四邊、頂上也被參天的榕樹所覆蓋,並且能走進去的入口只有那窄小的幾處。可當你踏進入口的那一刻,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眼前就像是一個絢爛的迷宮,而事物也如七、八十年代般;在堆積如山的斑斕的布疋中,每前進一步,愈有這種復古的感覺,甚至,你會忘記一門之隔的外面是趕路的人、飛馳的車、喧囂的城。

「棚仔」中布疋堆積如山,彷如置身斑斕的迷宮中。
「棚仔」中布疋堆積如山,彷如置身斑斕的迷宮中。
「棚仔」中的事物也停留在舊時候。

往事就如一疋布長

「由深水埗無布賣到有布賣,到全盛時期布行林立,再到現在布業沒落。」90歲,大東布業的創辦人東叔望著布料,回想起他六十幾年布業生涯。當年地鐵要興建深水埗站,所以才臨時將他們安置到「棚仔」。在汝州街擺檔二十年的東叔也「臨時」被安置到了這裡,然後一晃就又過了四十幾年。雖然嘴上抱怨著這個「臨時的棚仔」設計相當差,「又熱又漏水,夏天整整40度,人和布一起『焗蕃薯』。」但當提起拆遷時,東叔難免不捨,及後轉身走進了布堆中。

90歲的大東布業創辦人東叔,見證了香港布業的興衰。

在大東布業的布堆中,整理出了一個小空間,這裡放著一張餐桌,狹小的空間裡貼滿了照片,想來這些就是東叔的「不捨」。「理工大學的學生來買布做時裝,得獎後更找我當模特兒,後來她的作品更在阿姆斯特丹獲得國際獎項。」他指著其中一張合照,笑說他那段成為模特兒的往事。就這樣,東叔輕描淡寫地說著照片上的往事。

布攤中整理出的小空間,貼滿東叔受訪或與客人的合照。
布攤中整理出的小空間,貼滿東叔受訪或與客人的合照。

無奈告別從事60多年的布業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離場在即,東叔無奈道。雖然政府將通州街臨時街市第一至第三座的空間安排給布販重置,但東叔嘆息面對布業的式微以及新場地的貴租,不少檔主和他一樣,都選擇了退場,而自己年事已高,也是時候退休了。

離場在即,東叔感嘆眼前的布料無處安放。

「只可惜眼前這些布,突然都要變成垃圾了。」看著眼前面對拆遷無處安置的布料,東叔臉上似乎閃過一絲傷感,只是剛好有客人前來挑布,東叔馬上熟練地為客人介紹起每一疋布,這把90歲的聲音,依舊洪亮。

Text:Vincent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