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上班及上學前,我們習慣要先看天氣報告了解當日的天氣,要知道有沒有下雨?打風?氣溫急降?在數碼年代下,還記得當年打電話號碼問天氣,可說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天文台的預測,與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年香港天文台迎來140周年,於今明兩日(3月25日及26日)舉行開放日,設置展覽以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認識,並介紹天文台應用科技作天氣預報、航空氣象、微氣候監測及輻射監測。
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成立,英國皇家學會和政府分別建議香港成立一個專職的氣象觀測台,由於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長加上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關注,成立時,天文台提供報時服務、進行氣象及地磁觀測。
天文台台徽 代表太極兩儀
而天文台的藍白色台徽,設計上亦別具意義,台徽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藍色代表天的顏色,白色代表颱風的螺旋雲帶,小方格代表雷達圖像上的像素(Pixel),反映天文台緊貼數碼年代的科技,十字座標則代表天文台追求天氣預測準確的目標。至於台徽中的兩個S字母,分別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Science)之宗旨。
懸掛「風球」實物信號 發出風暴警告
天文台成立迄今逾百年,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後時期及互聯網時代,不斷引入新科技以求與時並進。例如天文台早期利用在尖沙咀警署的時間球作為報時信號,每天下午12時50分便會將時間球升至圍桿的頂部,然後於下午1時正投下,該報時信號由1885年運作至1907年。
1930年天文台總部 當時正懸掛一號風球
而早期的熱帶氣旋警告,早在1884年開始使用風炮,以鳴炮方式向市民發出風暴警告;同時亦開始懸掛俗稱「風球」的實物信號向船隻發出風暴警告。1907年開始使用三盞垂直排列的信號燈作為夜間風暴信號。到了1980年,天文台才設置了首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
手寫記錄雨量紀錄
天文台多年來一直盡忠職守,即使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被迫暫停天氣觀測工作,但憑著幾位被日軍俘虜的職員,天文台仍能斷斷續續地維持部分天氣觀測工作。職員曾在煙包紙背面記錄1943年4月的雨量紀錄,並隱約可見天文台台長審核的簽署。
煙包紙背面記錄1943年4月的雨量紀錄。
戰後時期 發展及電腦化不同觀測技術
施放測風氣球,京士柏氣象站於1951年11月9日正式啟用儀式。 (天文台前副台長史他白先生家人提供)
到了戰後時期,天文台致力發展及電腦化不同觀測技術,包括在1949年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測定高空氣象資料;1959年在大老山設置首座風暴探測天氣雷達,即平日市民行山時經常當作地標的「波波」,是用來監察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和暴雨的主要工具。當年設置在大老山的天氣雷達是迪卡41型,隨著時代演進不斷更新,到了2015年換上更先進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
(圖:Henry Chan / 11月11日 / 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大家或會認得這個天文台「波波」嗎?這是天文台位於大老山的天氣雷達站。1959年天文台在這裡安裝了全港首個天氣雷達,設施隨時代演進不斷更新,到2015年換上更先進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目前天文台在全港共有五個雷達站,其餘四個分別在大帽山、大欖角、大欖涌和小蠔灣;天氣雷達是監察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和暴雨的主要工具。
天文台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打電話問天氣服務。
在數碼時代下,可輕易得到本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實時氣象數據,但原來在1985年,天文台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起初只是一則電話錄音,講述當時的氣象數據,後來天文台至少兩次更新打電話問天氣服務,發展至加入分區相對濕度及平均海平面氣壓資訊,實時分區氣溫及雨量資訊,也由以往的每小時更新一次,提升至分別10及15分鐘一次,令市民更準確掌握當區的天氣實況。
為了提供天氣資訊時更人性化,1987年,天文台科學主任開始主持電視天氣節目。1996年,天文台設立網頁,也成立了「天文台之友」,加強市民和天文台的溝通,以及提高市民對天氣服務的認識。其後網上社交媒體發展迅速,為了加強與市民的互動,天文台於2018年推出不同社交平台。
隨著時代過去,天文台也去舊迎新。2001年,天文台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於12月31日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以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終結。2003年,天文台添置新的高空探測系統,令發放高空探測氣球的系統全面自動化,以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由2005年起只需打 「1878200」,便可進入香港天文台全新的「打電話問天氣」系統,取得全面的天氣資訊。新系統合併了兩個已運作多年的舊系統的功能。
天文台採用的自動高空探測系統,以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除了監測香港的氣象數據,天文台亦與周邊地區保持緊密聯繫,也會與世界各地的氣象部門接軌。例如2005年天文台與廣東省氣象局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並推出閃電位置資訊服務;同年天文台開始接收中國的風雲-2號系列與日本的「多功能輸送衛星」發放的地球同步衛星圖像。
香港甚少發生嚴重地震,但由於位於歐亞板塊內,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近,有需要預測境內甚至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天文台於2010年啟用寶珊地震站,加強對南海地震的監測,該站成為全球地震台網的其中一員,為全球地震監測作出貢獻。
今年是天文台140周年,3月25日及26日將會舉行開放日,向公眾介紹天文台的工作。開放日會採用今年世界氣象日的「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主題,設置展覽以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認識,並介紹天文台如何應用嶄新科技提供各項服務,包括天氣預報、航空氣象、微氣候監測及輻射監測等。
天文台140周年開放日 日期:3月25日及26日
Photo: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