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氣象

攝影

天文台3小時錄得12000多次閃電 攝影愛好者捕捉各區震撼氣象美景

在拍攝眾多自然景觀當中,拍閃電或許是最令人驚喜的。今日黎明時分,一道道閃電劃破長空,隨之而來的是巨大雷響;相信不少人都在睡夢中被雷鳴驚醒。雷暴期間電閃雷鳴,更有流傳影片拍下住戶單位被雷擊中的一刻,觸目驚心。而在不同地區,也有許多攝影、天文愛好者,紀錄下了各區的閃電現象,拍下了震撼、絕美的瞬間。

許多攝影、天文愛好者,在不同地區拍下了震撼、絕美的閃電景象。(相片授權:Chung Ming Lee)

拍攝方法:以處理星軌軟件合成

這些愛好者中,有不少也是被雷聲驚醒,才發現這可貴的拍攝機會。住在荃灣西的攝影愛好者Cable就是其中一個,醒來後見到雷電交加,便馬上拿起相機捕捉眼前的景象。Cable前後用了大概一小時拍下了300多張相片,而他的其中一張作品,便是在這300多張相片中,挑選了17張,然後用處理星軌的軟件合成了一張震撼的荃灣西閃電美景。

有荃灣居民在300多張相中挑選出17張,疊合出荃灣西閃電美景。(相片授權:Cable Lung)

提前做好拍攝準備

當然,也有提前就做好拍攝準備的愛好者。就好像Carlo,他在雷雨到來前就擬定好了拍攝地點,等待時機一到,便出發去捕捉閃電。在此之前,Carlo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氣的變化,從而預計即將到來的高溫觸發雷雨。之後在看到天文台預測狂風雷暴的時間以及進入香港的範圍,得知這次閃電主要大概在香港西面後,Carlo就帶上攝影器材,動身前往拍攝。而最後他將捕捉到的閃電照片,選出13張,疊合成了其中一幅雷電交加的絕美風景相。另外大家也要記得拍攝注意安全,留意天氣變化及環境安全,盡可能在家中拍攝,不要冒險到高處,若要到戶外拍攝,也避免站在天台與空曠地方。

事前做好拍攝準備的Carlo,今年已嘗試拍攝多次。這次終於有幸遇上閃電,捕捉到雷電交加的絕美風景。(相片授權:Carlo CK Yuen)

12000次閃電次數 18年來排第四位

由今天凌晨4時至早上7時期間,天文台就在全港合共錄得12000多次雲對地閃電次數,是2005年有紀錄以來的第四多。這次閃電的頻率如此之高,原因便是受強烈熱帶風暴「瑪娃」影響,連日的高溫觸發雷雨,從而帶來雷電交加的天氣。也因為這次閃電的頻率高,所以很容易便能捕捉到滿意的畫面。有趕著上班或照顧小孩上學的攝影者表示,在匆忙間也能拍下震撼的閃電畫面。

有人趁上班前的空檔匆忙拍攝。(相片授權:Kelvin Kwan)

各區拍攝到的閃電情境:

尖東。(相片授權:Chung Ming Lee)
青衣。雖然眼見只有一條閃電,但同一位置連續被雷擊了三次。(相片授權:Kelvin Yam)
大帽山。(相片授權:Henry Chan)
沙田小瀝源。(相片授權:Henry Chan)

何文田。(相片授權:藍雨洋)

相片授權:Facebook@ Cable Lung、Carlo CK Yuen、Chung Ming Lee、Henry Chan、Kelvin Kwan、Kelvin Yam、Ken Lam、藍雨洋

生活美學

香港天文台140周年 時代演變打電話問天氣成回憶

每日上班及上學前,我們習慣要先看天氣報告了解當日的天氣,要知道有沒有下雨?打風?氣溫急降?在數碼年代下,還記得當年打電話號碼問天氣,可說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天文台的預測,與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年香港天文台迎來140周年,於今明兩日(3月25日及26日)舉行開放日,設置展覽以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認識,並介紹天文台應用科技作天氣預報、航空氣象、微氣候監測及輻射監測。

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成立,英國皇家學會和政府分別建議香港成立一個專職的氣象觀測台,由於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長加上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關注,成立時,天文台提供報時服務、進行氣象及地磁觀測。

天文台台徽 代表太極兩儀

而天文台的藍白色台徽,設計上亦別具意義,台徽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藍色代表天的顏色,白色代表颱風的螺旋雲帶,小方格代表雷達圖像上的像素(Pixel),反映天文台緊貼數碼年代的科技,十字座標則代表天文台追求天氣預測準確的目標。至於台徽中的兩個S字母,分別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Science)之宗旨。

懸掛「風球」實物信號 發出風暴警告

天文台成立迄今逾百年,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後時期及互聯網時代,不斷引入新科技以求與時並進。例如天文台早期利用在尖沙咀警署的時間球作為報時信號,每天下午12時50分便會將時間球升至圍桿的頂部,然後於下午1時正投下,該報時信號由1885年運作至1907年。

1930年天文台總部 當時正懸掛一號風球

而早期的熱帶氣旋警告,早在1884年開始使用風炮,以鳴炮方式向市民發出風暴警告;同時亦開始懸掛俗稱「風球」的實物信號向船隻發出風暴警告。1907年開始使用三盞垂直排列的信號燈作為夜間風暴信號。到了1980年,天文台才設置了首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

手寫記錄雨量紀錄

天文台多年來一直盡忠職守,即使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被迫暫停天氣觀測工作,但憑著幾位被日軍俘虜的職員,天文台仍能斷斷續續地維持部分天氣觀測工作。職員曾在煙包紙背面記錄1943年4月的雨量紀錄,並隱約可見天文台台長審核的簽署。

煙包紙背面記錄1943年4月的雨量紀錄。

戰後時期 發展及電腦化不同觀測技術

施放測風氣球,京士柏氣象站於1951年11月9日正式啟用儀式。
(天文台前副台長史他白先生家人提供)

到了戰後時期,天文台致力發展及電腦化不同觀測技術,包括在1949年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測定高空氣象資料;1959年在大老山設置首座風暴探測天氣雷達,即平日市民行山時經常當作地標的「波波」,是用來監察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和暴雨的主要工具。當年設置在大老山的天氣雷達是迪卡41型,隨著時代演進不斷更新,到了2015年換上更先進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

(圖:Henry Chan / 11月11日 / 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大家或會認得這個天文台「波波」嗎?這是天文台位於大老山的天氣雷達站。1959年天文台在這裡安裝了全港首個天氣雷達,設施隨時代演進不斷更新,到2015年換上更先進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目前天文台在全港共有五個雷達站,其餘四個分別在大帽山、大欖角、大欖涌和小蠔灣;天氣雷達是監察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和暴雨的主要工具。

天文台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打電話問天氣服務。

在數碼時代下,可輕易得到本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實時氣象數據,但原來在1985年,天文台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起初只是一則電話錄音,講述當時的氣象數據,後來天文台至少兩次更新打電話問天氣服務,發展至加入分區相對濕度及平均海平面氣壓資訊,實時分區氣溫及雨量資訊,也由以往的每小時更新一次,提升至分別10及15分鐘一次,令市民更準確掌握當區的天氣實況。

為了提供天氣資訊時更人性化,1987年,天文台科學主任開始主持電視天氣節目。1996年,天文台設立網頁,也成立了「天文台之友」,加強市民和天文台的溝通,以及提高市民對天氣服務的認識。其後網上社交媒體發展迅速,為了加強與市民的互動,天文台於2018年推出不同社交平台。

隨著時代過去,天文台也去舊迎新。2001年,天文台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於12月31日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以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終結。2003年,天文台添置新的高空探測系統,令發放高空探測氣球的系統全面自動化,以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由2005年起只需打 「1878200」,便可進入香港天文台全新的「打電話問天氣」系統,取得全面的天氣資訊。新系統合併了兩個已運作多年的舊系統的功能。

天文台採用的自動高空探測系統,以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除了監測香港的氣象數據,天文台亦與周邊地區保持緊密聯繫,也會與世界各地的氣象部門接軌。例如2005年天文台與廣東省氣象局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並推出閃電位置資訊服務;同年天文台開始接收中國的風雲-2號系列與日本的「多功能輸送衛星」發放的地球同步衛星圖像。

香港甚少發生嚴重地震,但由於位於歐亞板塊內,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近,有需要預測境內甚至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天文台於2010年啟用寶珊地震站,加強對南海地震的監測,該站成為全球地震台網的其中一員,為全球地震監測作出貢獻。

今年是天文台140周年,3月25日及26日將會舉行開放日,向公眾介紹天文台的工作。開放日會採用今年世界氣象日的「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主題,設置展覽以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認識,並介紹天文台如何應用嶄新科技提供各項服務,包括天氣預報、航空氣象、微氣候監測及輻射監測等。

天文台140周年開放日
日期:3月25日及26日

Photo: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