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歷史

旅遊

日本百年監獄改建豪華酒店 保留古蹟建築特色

酒店、民宿、青年旅舍。每次旅行前,住宿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一環,有時候,光是居住環境,就已經是旅行中一個重要的體驗。然而就算你再怎樣計劃新奇的住宿體驗,大概也不會想到來一趟「牢獄」之旅。不過在不久後,前往日本旅遊的遊客們,或許可以著手計劃一下這趟旅程了。原因便是座落在日本千年古都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除了保留原有的紅磚建築特色和監獄結構,酒店內的48間客房也均由牢房改建而成,讓遊客有機會感受一下在監獄裡住上一晚的感覺。

座落在日本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

百年前的華麗紅磚建築

舊奈良監獄又稱舊奈良少年刑務所,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是明治五大監獄(千葉、金澤、奈良、長崎、鹿兒島)之一。整座監獄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據說大部分建設工作均由當時的服刑人員完成,建築所使用的磚塊也是在院內建窯燒製而成。

監獄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

監獄的正門是一個拱形入口,和兩側的圓塔組成。圓塔的球狀圓頂以砂漿覆蓋,再裝飾上典雅的圖案;圓頂之下則是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至於牆身則是以一層長、一層短的英式砌磚方式堆砌而成,再搭配白色花崗岩裝飾。

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

從正門走進監獄中央庭院,可以看到庭院正中央也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以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整體看上去與其說是監獄,更像是一座古堡、豪宅。

監獄中央庭院亦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
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
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

傾國之力改革成現代化監獄

而監獄之所以會有如此華麗的建築結構,其實是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當時守舊、封閉的日本在西方國家的敲關下,被迫結束了鎖國政策。見識到西方列強實力後的日本,也決定徹底改革。而舊奈良監獄的興建便是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將整個司法制度「現代化」而開始著手的其中一個項目。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為此也匯集了當時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當年日本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匯集了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設計源於英籍美國設計師John Haviland的單獨監禁制度,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樓道走廊也以中空設計,使2樓的光線也能照到1樓。而5棟建築中,有4棟學習西歐各國所採用的單人關押房,只有1棟為多人房。房間的大小和環境與江戶時期相比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
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

日本第一間監獄酒店 預計2026年春開業

而如今,這些牢房將迎來更豪華的翻新,這也是日本第一間監獄改建酒店。翻新計劃由日本的奢華渡假酒店品牌「虹夕諾雅」負責,計劃將其中4棟收容所改建為酒店房間,由9個獨立房間合併成1間客房,擁有高天花的房間則會改為加大客房,屆時總計有48間客房供旅客入住。剩餘的1棟收容所則保留原貌,並作為歷史博物館,介紹監獄的歷史及建築特色。中央哨崗則會作為共享空間,而其餘的建築也會大大保存既有的歷史建築元素,就連監獄周邊的公園環境也都會一併重塑,營造一個文化、古都的觀光地區。「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喜歡歷史、又或新奇住宿體驗的遊客,記得把它放進遊覽清單了。

「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

Photo:The Former Nara Prison、星野リゾート

展覽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首次開放四大展區 預約試乘藍皮柴油火車

很多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鐵道史,鐵道與火車不僅見證了當地的發展,也同時呈現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就像在不少港人都熟悉地方日本,就有著一套與社會風氣緊緊相扣,令外國人都歎為觀止的鐵道文化。而在另一個熟悉的地方台灣,同樣也有她獨特的鐵道史。在即將開展的2023臺灣文博會上,就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這段歷史。

曾是台灣鐵路火車維修、改裝基地的台灣國定古蹟——台北機廠,過往只有通過預約才能入場參觀。在此次文博會上,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除此之外還啟用修復完成的「DR2303號藍皮柴油客車」,推出試乘體驗,讓遊客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台北市區搭火車。

2023臺灣文博會,台北機廠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

預約試乘懷舊柴油火車

「藍皮柴油客車」是台灣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最主要的庶民交通工具,是當時台灣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所購買的鋼體火車。其最主要的特色便是那整卡藍色的車身塗裝,而火車是沒有冷氣的舊式車箱,故車窗也均為可開關設計。在不少經典的台灣電影中,如《悲情城市》、《看海的日子》等,都能看到這列藍色火車的身影。

隨著新式列車投入服務,這款經典的火車也陸續退役。直到2021年,「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以觀光火車形式在台東運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而這次文博會的試乘體驗,也是修復後的火車首度在北部運行。乘客可以在感受年代情懷的同時,欣賞沿途的台北風景。

「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

「藍皮文博號——柴油客車試乘體驗」預約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班次及預約連結:官網

鐵道博物館四大展區

總辦公室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而這次開放參觀的區域就有總辦公室中的三個重要行政空間,包括廠長室、副廠長室及會議室。展區搜集了遷廠時遺留的傢俱、物品,在經過修復與改製後,重新將空間佈置還原出廠房不同時期的模樣,透過不同時代的辦公室風貌,感受鐵路歷史的發展。譬如廠長室會以1970年代的佈置為主,同時展出與當時相關的歷史報導和檔案;副廠長時則為1980年代的環境,展出前副廠長鄭萬經珍貴的個人物件及口述資料;而會議室就將時光定格在二戰後的台北機廠,在眾多歷史相片中回到廠房復甦的年代。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

鍛冶工場

同樣在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零件、螺絲和彈簧等,都曾在這裡鍛造而成;其後因業務縮減,鍛冶工場便就停擺至今。在經過考察探究後,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其中1889年英國製造的蒸汽鎚,是台北機廠現存的最具歷史的機器。而展區也會展示各種有趣的工作道具,如當年員工為了拿起高溫鐵件而自製的各式夾具。透過各種機器、器具,了解台灣鐵道技術發展的歷程。

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
經過考察探究,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

客車工場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後來維修工作轉移到高雄機廠後,工場就改以維修電車、推拉式自強號。在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示包含 EMU100 型電車、EMU400 型電車、DC32750 型觀光號餐車、 PBK32950型電源行李車、DL1000 型貨車移動機等標誌典藏列車。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
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出各款標誌典藏列車。

澡堂

澡堂在2000年被定為市定古蹟,是台北機廠中第一個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建築在1935年落成,是當時員工清潔身體及減緩疲勞的重要福利設施。作為廠內第一座古蹟,展區西側將透過圖像及模型,介紹台灣建築歷史的發展,除了蒐列與澡堂同樣建於1930年代的建築,同時也會講述澡堂空間對於鐵道工作生活的意義。至於展區東側則會介紹古蹟修復的歷程,展示古蹟的舊文物、舊建築構件。而在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展區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時間:10:00—18: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Photo:2023臺灣文博會、台灣文化部、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18區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正式開放!將舉辦音樂祭/文化活動/電影放映

長洲戲院於1931年落成,自97年結業後便一直荒廢。闊別26年,經過漫長的規劃和修復工程後,戲院連同周邊的土地完成第一期活化,以「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藝文生活空間重新開放。園區於近日(9月6日)舉行開幕典禮,亦在9月7日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遊客可在園區中的「長洲文化館」、「啞鈴資訊中心」、「1931影棚」以及「銀幕大笪地」4大主題空間裡體驗不同的活動,從中了解長洲本地文化。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在昨天(6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今天正式開放於公眾使用。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位於長洲新興後街120號,而開幕典禮也是在園區中的10,000呎大草坪「螢幕大笪地」上進行。除了有長洲傳統的舞麒麟以舞樂助興外, 現場也有粵曲和不同的表演節目為開幕禮錦上添花。長洲戲院執行董事鄭俊威(Eric)也表示:「多得天公造美,開幕禮進行得非常順利。」

開幕典禮在園區户外活動空間上順利舉行。

不同主題空間 體驗長洲特色

早在開幕前,園區已經進行了短時間試業。試業期間,園區中的四大主題空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1931戲棚」。為了推廣承傳香港電影業文化,更搭建了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也特別請到本土著名懷舊海報設計「無紙用」工作室畫出《賭神》、《食神》及《家有囍事》等多套經典港產電影海報。

試業期間最受歡迎的「1931戲棚」主題空間中搭建了一個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

除此之外,戲棚空間還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在大廳兩旁的房間內設置《唐伯虎點秋香》和《法律風雲》拍攝中的電影廠景。遊客可以擔任導演,嘗試用現場的拍攝儀器拍出不同的電影角度;也能夠飾演主角,依照提供的劇本和角色對白,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Eric笑說體驗館非常受歡迎,甚至見過有70歲的遊客穿著古裝來體驗。

戲棚空間也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遊客可以擔任導演或演員,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

舉辦不同工作坊

至於「長洲文化館」也在試業期間完成了佈置,在正式開幕後推出「考古•長洲」遊學團之餘,也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如平安包製作、瓦當托印、模擬考古沙盤發掘等,在互動學習中了解更多元的長洲文化。而館內的裝潢也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天台亦設有「張保仔觀景台」,在放著寶箱、木桶的船舵前飽覽整個戲院原址。

樓層天台也設有「張保仔觀景台」,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遊客可在這裡飽覽整個園區。

「啞鈴資訊中心」則是展出各種關於長洲和戲院的歷史相片、繪圖或文件。而除了透過歷史文物進一步認識長洲的文化外,遊客還可以從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也可以透過互動遊戲,賺取虛擬貨幣、實體禮品和NFT。

而說到禮品,園區也有帆船造型主題餐廳和禮品店販售各種長洲的特色食物和商品。Eric表示,園區內的大部分員工都是第三、四代的長洲居民,他們也能在也能在園區中了解到不少上一輩所經歷的事情。了解長洲歷史,同時也是一種傳承。

遊客可以透過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
帆船造型主題餐廳販售各種特色食物和釀品。

多元文化活動 宣揚長洲文化

Eric亦透露,園區正式開放後,將會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目前已經在籌備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活動。而之後除了延續早於8月就開始舉辦的《唱出夢工場》音樂祭外,亦會逐步於「銀幕大笪地」進行恆常電影放映;也會舉辦機械人搶包山等融合現代與傳統的文化活動。至於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有序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Eric認為香港現時雖有不少關於傳承的體驗,但並沒有一個「夠專」、「夠深入」的場地。他覺得「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區」正正就是香港需要的,也希望能做到本地文化承傳之餘,也能將這裡的文化輸出國際。

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在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

地址:長洲新興後街120號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10:00-20: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1:00-21:00
備註:各活動設有不同收費,詳情請致電2155 1313或瀏覽以下網站查詢。
網站:https://ccccc.com.hk/

Photo:O.T.、Sing、Vincent、主辦單位提供

設計

融合歷史與創新的活化建築 台灣「老屋新生大獎」選出10大魅力設計

每個地方都有其充滿特色的建築,有設計優美的,也有歷史悠久的;這些地方不單是當地人的集體回憶,也見證過城市的發展。只是隨著城市發展,這些刻滿歷史印記的建築也漸漸被拆去。為了保存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地方會以保育活化的形式,保留建築歷史之餘,也為其注入活力。譬如香港的藍屋、大館都是建築活化的例子。

而在台灣這個同樣充滿傳統與歷史的地方,建築活化的例子也有很多。最近,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賽果出爐,活動選出了「BEST 10」得獎設計,展現了台灣在建築活化上如何兼顧歷史與創新的一面。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賽果出爐,得獎設計展現台灣在建築活化上的創新一面。

前身為日治時期監獄 今活化成日式文藝園區

位於台北是金華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這次的得獎設計之一,這個自去年9月開幕後馬上成為台北人氣旅遊景點的文藝園區,前身為台北刑務所官舍,建於1895年,是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監獄宿舍。刑務所在二戰改名為台灣台北建築,持續使用至1963年新台北監獄啟用後才荒廢。事過境遷,如今整個地方只存留了監獄圍牆遺跡以及監獄南面的原台北刑務所官舍建築。

去年9月開幕的台北人氣旅遊景點「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這次的得獎設計之一。
建築前身為台北刑務所官舍,建於1895年,是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監獄宿舍。

後來台北市文化局為了保留這個見證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監獄政策歷史,將殘留的監獄圍牆列為古蹟,而原台北刑務所官舍則定為歷史建築;並在後來用三年時間將這裡活化成一處融合歷史與自然的園區。

將殘留的監獄圍牆古蹟,見證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監獄政策歷史。

由於原為日治時期的設施,設計師在活化時大大保留了原本的日式風格木屋,以至於我活化後的園區充滿和風。而在保留日式風格木屋的同時,設計師也利用鋼架及玻璃設計,讓整個復古的園區也有現代的風貌。活化後的園區除了有各種年輕品牌進駐,同時也設有歷史展覽空間,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以及園區內的市定古蹟「台北監獄圍牆遺跡」,讓遊客在感受日式氛圍時,也能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與發展。

設計師亦利用鋼架及玻璃設計,讓整個復古的園區也有現代的風貌。
活化後的園區吸引各種年輕品牌進駐。

奮鬥故事的發跡地 繼續在巷弄中創出嶄新故事

位於台北大同區的某段巷中,有一處感覺經常會出現在電影中的文藝小鎮、或者鄉村中的隱世店舖。而呈現出這種感覺的,就是這次得獎設計之一的「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和台北刑務所不同,這棟建築並沒有那麼大的歷史背景。相反,它只是一段生活在50年代的老台灣,一對夫妻從一台刺繡機開始闖出一番事業的溫馨故事。

在50年代的台灣,工業開始取代農業,民生經濟正開始繁榮發展,一對夫妻從一台刺繡機開始,幫衣服繡上簡單的學號;慢慢創出可觀的家族事業,更闖出國際發揚刺繡工藝。這棟建築就是「永明電繡社」(今:永明國際)發跡地。設計師在機緣巧合下租下這裡用作工作室,更在聽到背景故事後,決定活化這裡的空間,與人分享奮鬥的故事。

得獎設計之一的「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位於台北大同區的巷中,彷如電影中的文藝小鎮、或者鄉村中的隱世店舖。

設計師在活化時保留了古老的鐵窗花以及大型的彎角排風管,讓建築依然保有復古的風格。同時以現代簡約設計的理念,拆除了老舊的鐵捲門以及室內多餘的裝飾,配合簡潔的用色,讓這個地方有種時間定格在復古與現代間,置身於喧囂之外的感覺。而活化後的空間也會定期邀請設計師、插畫家、藝術家進駐展覽,一起交流奮鬥,如同「永明電繡社」的故事,在此處創出嶄新的故事。

設計師在活化時保留了古老的鐵窗花。

街市中的月經博物館 改建自50多年舊樓

於去年中旬在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在剛開幕時就引起不少討論。而如此創新的博物館其實是改建自樓齡超過50年的房屋。50年前,這裡周圍都是稻田,而街區內傳統的市場是台北市數一數二熱鬧的地區。前業主當時就在街區中買下了一塊地,蓋起了這座房子。這也就是如今博物館會出現在一眾菜檔中的原因。後來的租客在這裡經營起一間診所,並在10年後正式買下這座房子成為新業主。而新業主的兒女在診所中長大,後來也都成了醫生。

創新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其實是改建自樓齡超過50年的房屋。

再後來,業主因工作調動離開這裡,不過後續的租客也都是在這裡各自經營起診所。因緣際會下,這個地方在去年年初出租給非牟利組織「小紅帽」經過一番修整設計後,便有了這個創新的月經博物館。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會討論關於月經的議題,也設有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也因為位於市場中的親民地段,更符合設計師當初想普及月經知識和議題的理念。

博物館樓高兩層,會討論關於月經的議題,也設有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
位於市場中的親民地段,更符合設計師當初想普及月經知識和議題的理念。

部分得獎設計:

翻新老舊的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

設計團隊將老舊黯淡的地下街入口設置燈光裝置。
設計團隊希望入口的燈光能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吸引人群重新回到這裡。

員工舊住宅活化成新潮「單車Space Station」

住宅原為中華電信勞工住宅,有近60年歷史。

山本口金店,50年歷史舊倉庫裝潢成品牌工作室

SLAND133,香煙廠變身打卡餐廳

空曠的廠房如今變成充滿藝術氣息的餐廳。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官網

Photo:台北老屋新生、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Illuminate Design 明眼設計、小紅厝月經博物館、曲墨建築師事務所、RisK

18區

「高街鬼屋」遊廊預計9月開放予公眾參觀 近距離欣賞傳說中的「猛鬼」古蹟

香港這個地方佔地雖小,但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多年來一直都流傳著不少都市傳說。其中位於西營盤的「高街鬼屋」就是其中一個非常著名的都市傳說地點。這裡之所以出名,除了因其豐富的歷史背景而成為民間怪談廣為流傳外,其罕見的古典巴洛克建築風格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因為建築中最有特色的遊廊區域一直都沒有對外開放,很多時候只能遠遠欣賞這座充滿傳聞的歷史建築。不過就在不久前,政府透露,「高街鬼屋」的遊廊將在9月完成保養工程後開放予市民觀賞,意味著到時大家將能夠近距離參觀「高街鬼屋」優雅獨特的遊廊。

位於西營盤高街的社區綜合大樓曾是香港都市傳說中著名的「猛鬼地點」,以致這裡又被稱為「高街鬼屋」。(圖片授權:David Pan)
除了以「鬼屋」一說外,其罕見的古典巴洛克建築風格也極具特色。(圖片授權:Keith Lau)

「高街鬼屋」於1892年建成,樓高3層,位於高街2號。建築採用香港罕見的巴洛克風格,佈局呈L字型。正面拱型遊廊襯上粗啄花崗石使它充滿古典的氣息。遊廊中可見紅磚天花、木門等優雅的設計細節,而遊廊雲石磚地下則是厚實的護土牆。2001年,政府決定清拆改建此處,這座L字型的巴洛克式建築物最終也只能保留正立面的遊廊。

遊廊中可見紅磚天花、木門等優雅的設計細節,而遊廊雲石磚地下則是厚實的護土牆。(圖片授權:鈍鈍攝影手記之城市故事)

「高街鬼屋」的歷史與傳說

建築初期原為國家醫院(香港第一間非軍用公立醫院)的外籍護士宿舍,主要讓當時的外籍護士入住。後來因為鄰近東邊街的華人精神病院落成,為解決病院床位不足問題,宿舍在1939年被改建成精神病院。關於這裡的都市傳說大概也因此慢慢醞釀。由於當年的醫療技術不像如今先進,故傳聞中進入精神病院的病人大多都在病院中「等死」,甚至有病人因精神失常,自殘失救而死。

後來於日佔時期,病院一度空置,而又因未有確實記載日軍如何使用這棟病院。所以便有傳日軍將這裡作刑場,用來審問、處決港人;而地庫則用作停屍房。加上病院對面的佐治五世公園曾是一個亂葬崗,都是令高街猛鬼之說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

高街猛鬼之説其實是因建築的各種歷史背景醞釀而成。(圖片授權:David Pan)

香港重光後,這裡正式成為西營盤精神病院。直到1961年青山精神病院的落成,而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隨後於1971年開始空置。這段空置荒廢的時間也成了都市傳說迅速發酵的時期。各種鬧鬼之說此起彼落,「高街鬼屋」一說大概也是因此得名。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便是空置的建築內很多時候會傳出砰砰的撞擊聲;夜晚經過這裡時甚至會聽到裡面傳出的慘叫聲。

曾盛傳空置的建築在夜晚會傳出撞擊和慘叫聲。(圖片授權:David Pan)

拱形遊廊料9月開放予公眾參觀

2001年,政府將大部分病院建築拆卸,改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只保留原建築的花崗石牆面以及遊廊,並在2015年將其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曾鬧得沸沸揚揚的「鬼屋」傳聞也逐漸淡去。保留下來的遊廊鐵閘則被鎖上,大多時只能從外窺探遊廊內的佈置,或向當局申請外景拍攝時才能進入。今年6月,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在立法會上表示,「高街鬼屋」遊廊正進行保養工程,計劃於9月完工後開放予市民參觀。屆時市民便能近距離欣賞這條僅存的、承載無數歷史與生活故事的遊廊。不知到時望著長廊的紅磚與雲石,聽到的會是傳聞中的慘叫抑或在時代洪流中慢慢消失的長嘆。

2001年,政府將大部分建築拆卸,改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只保留原建築的花崗石牆面以及遊廊。
建築也在2015年被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圖片授權:鈍鈍攝影手記之城市故事)
「高街鬼屋」遊廊正進行保養工程,計劃於今年9月完工後開放予市民參觀。(圖片授權:Keith Lau)

Text:Vincent
Photo:FB @ David Pan、Keith Lau、鈍鈍攝影手記之城市故事

18區

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上環必列者士街會所 升格為法定古蹟

表面古老的建築,卻有劃時代的前衛設計,這座超過一世紀歷史的建築物,位於上環、前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最近獲古諮會通過升格為法定古蹟,奠定其歷史價值。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當年已有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之外,大禮堂也是當年少有的設施,有不少大型活動,例如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演講,都曾在這兒舉行。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使用,當時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

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

攝於1940年代與2023年:

「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是YMCA的第一座總部大樓。
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亦中亦西 紅磚建築配綠色琉璃瓦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早年命名為「中央會所」,為YMCA首幢總部大樓。佔地一萬零八百方呎的六層大樓會所,於1915年12月18日開始動工。大樓是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本地建築商執行,故流露着美國當時流行的殖民地復興式簡約特色,加上當時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已相當流行,因此大樓外牆以清水紅磗及混凝土建成,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日戰時期 曾讓區內居民避難

從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可以看出百年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擁有當年全港首個室內暖水池及鑊型跑道、健身器材等。而當時正值清末,提供體育設施配合當時「體育救國」的理念,又讓年青人有接觸西方健身活動的機會。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另外,因會所建於華人地方,更將中式琉璃瓦加入設計元素,以及兩側入口以中式牌坊佈置。六層會所內設有大禮堂、交際室、西餐廳、小講堂、健身室、會友宿舍、圖書館、游泳池、更衣室、漢文日校、工商夜校,廚房及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

不只是大型設施,連細節的設計也十分貼心,例如爐房旁邊的儲煤房間,便有一條接通地面嘅運煤槽,而上層的宿舍樓層,就有被服槽連接到底層的洗衣房。

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

當年缺乏大型禮堂,會所的禮堂曾多次舉辦大型活動、演講、展覽等,魯迅曾在這大禮堂演講,推廣白話文運動和解說文字改革。
會所設有以磚砌成的火爐,上方有會徽和對聯,火爐和煙囪早已封了。
當年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於日戰期間,泳池曾抽乾水讓附近居民避難。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跑道四角更物盡其用,設有健身器材。百年跑道至今雖已停用,跑道表面亦顯得凹凸不平,但近觀細看時,便能欣賞到木製跑道的紋理,盡見歲月痕跡以及百年前工匠之功夫。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
百年跑道至今已經停用,木製跑道表面可明顯看到凹凸不平。

大禮堂舉行 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二十世紀初期,香港缺乏大型禮堂,加上中央會所設備完善,故此許多重要的活動以及大規模之演講、國貨及美術展覽均選址於此進行。
除此以外,早於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亦於中央會所舉行。當年為了提倡節儉的婚嫁,改變奢侈浪費的風俗,故舉行集體婚禮,更於婚禮前邀請名流演講,分享夫妻之道以至節育及婆媳問題,以及為11對準新人進行彩排。婚禮當日由德高望重的周壽臣爵士證婚,並由青年會樂隊現場奏樂,場內500多個座位滿座,吸引不少傳媒採訪。

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必列者士街會所通過列為法定古蹟,這百年的歷史建築曾是傳播新思維的地方,也記下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經過百多年後的今日,隨著時代變遷和回應社會需要,會所亦轉變成庇護工場和宿舍,為弱能人士提供職業訓練服務及住宿,證明古蹟惠及基層的社區價值。

奠基石置於會所大樓外圍的左側樓梯旁。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YMCA

熱話

末代皇帝溥儀珍藏名錶 身前贈予蘇聯翻譯 在港拍賣創紀錄4885萬成交!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一生顛沛流離,自童年登基起就如同傀儡般被權力玩弄。歷經清末、民國、偽滿州、共產黨;幾十年的跌宕裡,即使有志,卻還是被捲入時代的浪潮中,身不由己。或許是由於作為千年帝制的最後一任皇帝,又或許是因為有著極其經典的影視作品相襯,溥儀那看似能夠呼風喚雨,實則卻從來沒有選擇的人生,至今還是如此吸引人。

1967年10月,溥儀在北京逝世。而他的遺物如今仍會出現在拍賣會場上。昨天晚上(5月23日),一款溥儀身前所配戴的柏德菲獵(Patek Philippe)腕錶,便在香港以高出估價近一倍的4,885萬港元成交拍賣,創下了皇帝御藏腕錶史上最高拍賣紀錄。

溥儀的遺物如今也都仍會出現在拍賣會場上。5月23日,溥儀生前所配戴的腕錶,以破紀錄4,885萬港元成交拍賣。

這枚腕錶距今已有86年歷史。據調查,腕錶最初於法國名店Guillermin售出,輾轉來到溥儀手上,便一直配戴。1945年蘇聯攻陷東北,溥儀與近親在逃亡途中被蘇聯所俘,拘禁於蘇聯的收容所中。根據溥儀侄子毓嵒在回憶錄《末代皇帝立嗣紀實》中記述,溥儀在關押期間親手將這枚腕錶賞賜給他。直到1950年,蘇聯決定將他們遣返回中國前夕,溥儀著毓嵒將這枚腕錶轉贈予在這五年間,擔任俄語翻譯及導師的蘇聯官員Georgy Permyakov。2005年,翻譯官去世後將腕錶傳給後代,而後代於2019年委託英國拍賣行富藝斯(Phillips)拍賣。

腕錶距今已有86年歷史,在溥儀逃亡被俘時曾交予最親近的僕人,後轉贈蘇聯翻譯官。

拍賣行前後花了三年的時間深入考證腕錶的出處與流傳過程,除了科學鑑定、文獻考究外,還走訪曾報導過翻譯官員Georgy Permyakov的記者以及多名溥儀家族成員。證實了腕錶的出處來源,還得知溥儀身前非常喜歡這枚腕錶,並在偽滿洲國時每天配戴。而錶盤上啡白雙色的獨特紋路,原來是由於溥儀曾想研究錶盤是否以鉑金製作,而命手下移除錶盤下半部的琺瑯漆塗層,如此也就有了這枚獨一無二的雙色錶盤。

撇除滿載著歷史意義的價值不說,這枚腕錶其實本身已極具價值。其型號為柏德菲獵型號96「Quantieme Lune」腕錶,精美的鉑金錶殼,同時配備日期顯示與「月相」功能,能夠顯示不同時間月球的模樣。相同設計的「型號96」全球僅存8枚。更珍稀的地方是錶盤上配有阿拉伯數字的「輪盤」設計,目前已知全球僅有2枚腕錶擁有相同配置。可見此款腕錶的稀有程度。

腕錶配備日期顯示與「月相」功能,錶盤上也有阿拉伯數字的「輪盤」設計。而啡白雙色的獨特紋路則出自皇帝的好奇心。
腕錶機芯編號為198’299。

一同拍賣的還有溥儀贈予Georgy Permyakov的其他禮物。其中有一把紅色紙扇,是溥儀在東京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期間所送。紙扇由溥儀親手題字賦詩:「小院夜未央 / 明月透南窗 / 相伴燈前坐 / 清意正悠長。一九四六年八月十九日 於東京 贈與別兒面濶夫同志 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親手題字賦詩的紅色紙扇,是在東京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期間所送。

其餘禮物中,還有一系列水墨畫、筆記簿以及一本《論語》。當中的水墨畫是15幅由溥儀妻子(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羅 · 潤麒親手繪製的中國風貌,以皇族的角度畫出民間的風俗。溥儀後來以中文標註各種物件和地點。

15幅水墨畫由溥儀妻子(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羅 · 潤麒親手繪製。

水墨畫繪出中國風貌,以皇族的角度畫出民間的風俗。

一本皮質封面的孔子《 論語 》。

至於筆記簿則是溥儀抵達蘇聯後所寫下的日常雜記,包含其日常生活、感受,也有寫上中國的風俗文化。筆記簿中不時流露出的感受,也是了解溥儀當時的狀況的珍貴途徑。

溥儀抵達蘇聯後,在筆記簿寫下日常雜記。
筆記簿中分享各種中國的風俗文化。

Text:Vincent
Photo:Phillips/Jess Hoffman

懷舊

南昌押/冠南華/大同老餅家 這些年來消失的霓虹招牌

抬頭,熠熠燈光照亮著前行的路,奪目、閃爍、迷人的招牌講述著城市的故事。再抬頭,卻不見昨夜燦爛的光,沿途空蕩蕩得彷彿被掏去靈魂般,繁華不再。說來也並不誇張,昔日掛滿大街小巷的霓虹燈確實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之一,見證香港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霓虹燈招牌,可以說是香港最矚目的風景。不少外國人對於香港的第一印象依舊還是那個五光十色的夜;而電影、文學作品中也時常有霓虹燈作襯。

只是這些曾點亮此地的霓虹,大多都逃不過消失的命運。一幅又一幅霓虹燈因老店結業、舊樓拆遷、建築安全等緣由而被拆下,從此消失於鬧市。最近,一齣以霓虹燈做主角的電影《燈火闌珊》帶來了霓虹燈招牌背後的故事,可同時,僅存的霓虹招牌卻持續拆去。究竟這些年來,有多少熄滅的燈火,多少遠去的故事?

圖為Keith Macgregor的《霓虹遐想》系列,攝影師想像下香港的景觀。(Blue Lotus Gallery)

【南昌押】

南昌押位於南昌街與汝洲街交界,建於1920年代,屬香港罕見的戰前轉角唐樓。唐樓掛有兩幅「蝠鼠吊金錢」霓虹燈招牌,形狀設計模仿蝙蝠倒吊、含著金錢的型態。招牌頂端為「囍」字,帶有吉祥之意。圓框中的「押」字和「萬字邊」的勾勒也是當舖招牌的特色。只是這個逾半世紀、承載香港典當業輝煌歷史的特色招牌,最終因違反《建築物條例》而於年初被勒令清拆。

南昌押「蝠鼠吊金錢」霓虹燈招牌因違反《建築物條例》,於年初被勒令清拆。(IG@missytam)

【冠南華】

冠南華是創立於上世紀20年代的中式婚禮服飾老字號,以手工精細的裙褂聞名。同樣屹立近半世紀,位於油麻地,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的一對霓虹招牌也是一處著名的地標。這一對霓虹燈招牌有兩幅,一幅是帶有紫色英文招牌,襯上黃色波浪勾勒的「冠南華婚紗」招牌;一幅則是綠框紅字的「冠南華」。奈何這對「最幸福霓虹燈」最終也難逃清拆命運,於2022年8月被拆下。

冠南華霓虹招牌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IG@ykkknow)

【大同老餅家】

大同老餅家創立於1943年,以賣中式唐餅聞名,其元朗總店每逢中秋前夕更是熱鬧非常。六十年代起掛上的兩層高霓虹招牌,也是元朗地標之一。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採用黃色底加上綠框紅字,招牌四邊模仿舊香港燈籠、以中式花紋弧形設計,更有種中式傳統的味道。在大時大節看去,與人龍一併,甚是喜慶。但這畫面隨著2022年底霓虹招牌的拆去而不復存在。

元朗地標之一的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於2022年底被拆去。(IG@mr.dr3w)

【鷄記蔴雀耍樂】

鷄記蔴雀創立於1930年代,在1956年成為第一間獲政府發牌的「蔴雀學校」。成立以來,鷄記蔴雀就以公雞造型作店舖商標,所以後來豎立的霓虹燈招牌,公雞造型也成為其標誌。即使不同分店的招牌各具特色,如廟街豎立在外牆上,以麻雀用色的方形砌成邊框;觀塘店則是橫向招牌。但公雞商標均會保留在霓虹招牌上。霓虹招牌遭清拆後,被納入M+館藏,大家也只能在館內觀賞。

即使不同分店的招牌各具特色,但公雞商標均會保留在霓虹招牌上。(IG@streetsignhk)

【森美餐廳】

同被納入M+館藏的還有位於西營盤森美餐廳的「森美餐廳」霓虹招牌。霓虹招牌約在1979年已經屹立於西營盤,被街坊視為地標。招牌由餐廳老闆葉聯設計,最特別的地方便是其高3.6米、長4.5米的巨大牛型設計。牛牛招牌在2015年被拆走,被M+博物館收藏。

高3.6米、長4.5米的巨大牛牛招牌。(IG@streetsignhk)

【翠華餐廳】

位於佐敦的的「翠華餐廳」霓虹招牌也非常有特色。豎立的招牌有數層樓高,頂端的「羅馬柱」設計配上「魚蛋稱霸 咖哩稱皇」的介紹別有一番趣味。加上招牌繽紛的色彩,看上去便知道其霓虹管設計的複雜程度。只是這麼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光,還是要落地,「翠華餐廳」霓虹燈招牌最終在2020年被拆下。

「翠華餐廳」霓虹燈招牌在2020年被拆下。(電影《燈火闌珊》劇照)

【利工民】

創立至今100年的香港製造內衣品牌「利工民」,其「金鹿線衫」聞名已久,甚至在李小龍、周星馳等巨星出演的電影中,也穿過利工民底衫。利工民霓虹招牌上,自然少不了那隻栩栩如生的金鹿,在夜色中更顯活潑。只是分店的「金鹿」霓虹燈牌相繼被拆下,僅剩於灣仔的霓虹招牌如今也將被拆卸,意味著在也看不到那隻躍於黑夜中的金鹿。

僅剩於灣仔的利工民「金鹿」霓虹招牌如今也將被拆下。(IG@mr.dr3w)

Text:Vincent
Photo:IG@ streetsignhk、mr.dr3w、missytam、ykkknow、w.t.h.k、inmemoryofhk

專訪, 藝文創意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即將閉館 手寫水牌師傅麥錦生:後會有期

「前面有落,唔該。」下了小巴,走了幾個街口就是炮台街,街道有一處閣樓,閣樓裡滿是白底紅、藍字牌。閣樓下的舖位裡,放著一部1:1的紅Van車頭,周圍的佈置也講述了一個跨越幾代港人的歷史。這裡就是如今香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的店舖,以及麥師傅租用樓下店舖所開辦的小巴文化資料館。小巴文化資料館開幕至今,以導賞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述了關於小巴的前世今生和種種知識。兩年過去,資料館今通告將於二月中閉館,意味著館中那標誌的紅Van車頭也將駛離炮台街。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將於二月中閉館。

麥師傅16歲就開始學師寫招牌,1978年在炮台街街尾開小店寫招牌,在1982年將店舖搬到現址後,一晃眼就是41年。不過麥師傅一開始也不是以製作小巴牌為主,只是當時店舖門口就是小巴總站,偶爾會有司機請他幫忙寫小巴牌,麥師傅才開始兼職寫起了小巴水牌。也因為除了小巴牌外,麥師傅還懂得製作收銀兜、燈箱等其他小巴配件,令他在小巴業內更受歡迎。

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的麥錦生,在機緣巧合下開始寫小巴水牌。
對麥師傅來說,佐敦道是最有意義和回憶的地方。除了這裡是當年紅Van的龍頭站,也因為他在這裡做了快50年。

不久之後受政府政策影響,小巴車款的改變令小巴牌的需求大增,加上招牌生意式微,麥師傅便將手寫小巴牌這個副業轉正,「當時整個九龍就有十幾個人寫小巴牌,不過我入行的時候年紀最小,慢慢也就只剩下我了。」見證過小巴最風光的時候,也見證著小巴逐漸沒落,店舖前的小巴站已經搬遷,而同行的師傅也早已剩麥師傅一個。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2010年,在傳媒的採訪下,開始興起手寫小巴牌的文化,後來因年輕人建議而開始嘗試製作的迷你小巴牌成為了當時城中的熱門收藏品。「以前只有用家才會買,現在差不多九成是手信。」麥師傅憶起有位女客人拿著「西環往荃灣」的專線小巴牌照片,拜託麥師傅寫一個一模一樣的,因為每次拍拖超過12點,男友都會坐這班車送她回家。又或,有客人在移民前,也拜託麥師傅寫字特別的字句,帶走留念。的確,這本是實用的水牌,早已承載了太多的記憶。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除了港人,也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

兩年前,麥師傅設立「小巴文化資料館」介紹紅Van的歷史。館內除了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外,也曾不定期開辦導賞團介紹行內的知識,譬如小巴牌上的紅字代表終點站,藍字則是途徑的地方;價錢牌由一開始的花碼字、之後的中文字、再到最後阿拉伯字的演變過程;又或是因為法例而需要在小巴牌加上英文等。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第一代用於價錢牌上的字體為花碼字。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最搶眼的還是館內那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車頂的牌布機、水撥等都可操控,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我的所有都是小巴給我的,我都想為小巴做點事情。」即使設立資料館是一件嚴重虧損的事情,麥師傅仍希望留下小巴的歷史印記,那段陪伴香港發展的流金歲月。

館內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
車內設備齊全,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

年初,由於資料館原址以更高價出租於其他客戶,資料館亦宣布將於二月中閉館。「是會不開心的,不過開博物館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坦然接受閉館的麥師傅也有聯絡不同機構,希望能安置資料館中的紅Van。而資料館內的其他展示,他也希望將來能找機會重新再展。

「前面有落,唔該。」在離開的小巴上,聽到香港人才懂的特色高呼。途中下車的人愈多,車上的乘客愈少,一輛紅Van,在駛向終點的路上。

Text:Vincent

Photo:Jonas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