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本地藝術

本地遊蹤

在虛與實的表象探索 重整自己
傾聽內心獨白

人生的不同際遇,讓我們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不一樣的視覺。活在同一個世界,遇上相同的事,你和我看到的、想到的卻未必一樣。藝術家廖詩薇及吳瀞涓近日以「你睇我唔到,我睇你唔到」為題舉辦展覽。一系列作品帶你與她倆相遇,二人在畫中抒發內心不為人知的掙扎和追求,站在另一端的你又睇唔睇到?

廖詩薇:追尋平靜 以小孩身份逃出夢幻島

展廳左右兩邊放著風格截然不同的畫作,左邊以黑白色為主的4幅作品出自藝術家廖詩薇(May)筆下,其靈感來自經典動畫《小飛俠》,以夢為主題,描繪孩子在夢幻島尋找出路的故事,背後道出自己追夢的心路歷程。她以炭條、墨水和乾粉彩為媒介,畫中經常出現水平線,配合簡單的色調,予人平靜的感覺;而炭粉一吹便散,正如虛幻的夢境。

「現實很煩亂,但小朋友不會想得太複雜,又或很快就會忘記事情。」May說,孩子在夢幻島中擺脫了成人世界的煩惱和包袱,永遠不會長大,活得逍遙自在。在紛擾的世界中,她格外珍惜這份平靜,曾沉醉在夢境之中,不願醒來:「剛畢業的那幾年,我畫的小孩是躺下來的,因為我沉在夢中,不想長大。」


《Where do they go》- 小孩在岸邊觀看其他人以大人身份離開夢幻島。

當時May對自己有懷疑,後來明白畫畫不用滿足別人,也不可能一直逃避現實,只用小孩的角度活下去。夢裏一切美好,但不願意夢醒也有缺失:「Peter Pan不會長大,但不代表他開心,他要捨棄朋友,也要接受孤獨。」想通以後,畫中的小孩便站起來了,開始尋找離開夢幻島的方法。

與動畫《小飛俠》不同,May認為離開夢幻島不一定要成為大人,甚至失去純真與平靜。發展藝術也不代表要向現實低頭,反而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保持初心。「我仍然在夢中,但想用小朋友的方式回到現實,保留童真。」展覽的其中一幅作品《Tiny spark, though I know not what you are》,孩子捉緊了點點星火,似是希望,又像指引,最後會走向何方?May回應道,故事仍未完,她也在找答案。

《Tiny spark, though I know not what you are》- 孩子在船上捉緊點點星火,希望以小孩的模樣離開夢幻島,保持童真。

《Memory – Ocean of Stars》- 這件作品以銅版創作,May的畫作經常出現水平線,予人平靜的感覺。

吳瀞涓:傾聽自己的心聲

展廳的另一面,是藝術家吳瀞涓(阿桔)的作品。色彩鮮明的畫作讓人眼前一亮,在她的作品中會看到寫實的植物、想像的情境,但未必一眼看到背後藏著的掙扎和迷失。畢業後,阿桔抱著體驗生活的想法成為了「打工仔」,卻始終覺得藝術才是真正想做的事。兩三年後重新拾起畫筆,遇上有經驗的人,自覺才疏學淺,以為別人的眼界更闊,她的想法經常被他人意見動搖。由於太在乎別人,又沒有靜下心來沉澱,漸漸有點迷失。

以今次展覽的作品為例,部分來自她散步或遊玩的經歷。《Greenhouse 紙包雞包紙》和《Wrap包裹》描繪了植物被放置在溫室內,又或被帆布蓋著的情景。她說,人類本是出於好意,但過多的保護,反而影響了植物自然的天性。正如別人提出的意見,影響了她的想法:「我很想回去原始的狀態,現在的我想得複雜了,其實不用這樣。」

她笑說,這些畫好像不是同一個人畫。因為別人的意見,其中一幅畫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最後阿桔發現沒有改動的部分,才是她最喜歡的地方。這次的經歷讓她恍然大悟,一直以為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學習更多技巧,但「自己」才是創作中最重要一環:「我發現別人說甚麼也不重要,因為他們其實看不到我看到的東西。」接下來的創作,她決定隨心而行,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

《From Naphthol Red 萘酚紅》- 阿桔說,這幅作品本來想畫紅鶴,但因為別人的意見,進行了無數次的修改。最後只有左下角部分、海和人保留了自己的想法。

《Greenhouse 紙包雞包紙》、《Wrap 包裹》、《Stone Notes 石頭小記》、《Melt 奶油記憶》(右起)- 一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阿桔的日常生活,例如散步或遊玩時的經歷。

創作背後 有關家庭的二三事

起初辦展覽時,二人沒想過彼此之間會有共通點。「任何事物都有連繫,只是我們有沒有認真看。」May緩緩地說。只要夠細心,從兩位藝術家的畫作中,會看到她們對世界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再追溯下去,這些思考來自更深處的回憶和人生課題。

家庭帶來的課題值得深思。追夢以外,May同時要照顧家人:「我好難取捨,要努力找共存的方法。」父母不支持她往藝術方面發展,但畫畫對她而言很重要。為了讓家人安心,她一邊全職工作,一邊繼續畫畫。雖然工作繁忙,有時太累影響了畫畫的狀態,但她依然不想放棄。

關於家庭,阿桔有不同的想法。「20至30歲這段時間,我們要不斷取捨。」她認為,孝順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下她想整頓自己的思緒,傾聽內心的獨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是孝順的一種。她提到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高壓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孩子面對世界的態度,奠定了她個性中不確定的基調。過去的經歷,影響到當下的判斷,假如無法在紛擾之中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過去與現在永遠也分不開。此時此刻她選擇好好整理自己,才能昂首闊步勇敢向前:

「一個人要fulfill自己,就是對所有事物負責。」

May和阿桔與青花工作室合作,以「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為題舉辦展覽「你睇我唔到,我睇你唔到」。假如有興趣了解更多,不妨到場支持。

活動名稱
日期 輸入日期
時間 輸入時間
地點 輸入地址
網址 貼上URL
備註 更改此處
廖詩薇(May)
2016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現時主要以繪畫創作為主。 藝術家主要使用墨水,炭條和乾粉彩繪畫故事和風景。用墨水和炭條實驗在畫布上,作品朦朧的畫面以及簡潔的色彩,呈現出如夢般寂靜永恆的畫面。
吳瀞涓(阿桔)
吳瀞涓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中泰混合的名字奠定了她個性中不確定的基調。由家庭、地方以至文化,她從小被動地置身於不同境遇,過度和抽離成為生活時的常態。她現階段所創作的繪畫及文字,多以事物的動態關係入題,融合她對日常經驗的審思,希望能從游移的風景中偶拾安身之地。
TEXT:TRACY
本地遊蹤

HART「藝術通處走 Art Everywhere」
以小孩角度認識社區

從小朋友的角度看世界,能喚醒成年人的童真和初心。非牟利藝術機構 HART 策動社區藝術培育項目「HUMBLE HART」,近日以「藝術通處走 Art Everywhere」為主題舉行展覽,把HUMBLE HART過去的社區藝術活動和成果以互動裝置和工作坊形式展現,有不少藝術品由小朋友創作。

其中,創作媒介的環節由HART藝術家Sharu Binnong Sikdar設計,以社區收集到的落葉作工具,用按壓的方式繪畫。活動讓你有機會利用在日常生活被捨棄的物料,即席創作發揮小宇宙,別具意義。

生活美學

港產昭和風動物精品
延續美好的童年回憶

單看名字,你未必知道Kuppy-chan與Lamb-chan是何方神聖,但只要看到牠們的廬山真面目,相信大家對日本カクダイ製菓株式会社的兔子和松鼠吉祥物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家日本製菓品牌創於1919年,直至1950年(昭和25年)正式成立公司,由於兔子Kuppy-chan、松鼠Lamb-chan,還有綠色小鳥Kotori-san都採用了當年最流行的畫風創作,並一直沿用至今,因而成為了「昭和動物畫」的代表作。「Venina Artworks 香草手繪」的創辦人Venus Leung,自小就對這種懷舊風格的日式插畫情有獨鍾,機緣巧合下成立了個人品牌,憑着港產「昭和動物畫」闖出名堂,將童年回憶延續下去。

日本製菓公司的吉祥物兔仔和松鼠,是最廣為人識的「昭和動物」之一。

「香草手繪」的一眾動物角色都充滿少女味道。

純粹自娛 留住回憶

Venus Leung現為全職插畫師,每日為「Venina Artworks 香草手繪」埋首設計形形式式的「昭和動物畫」產品。她解釋:「小時候的記憶雖已模糊,但那些年的床單、膠櫈,甚至媽媽的圍裙上都經常印上昭和風格的熊仔和兔仔,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惜已近乎絕跡。」既然在市面上找不到,不如就自己親手畫吧,便拿起畫筆開始創作。

手繪花盆 打響名堂

Venus雖然從未正式修讀藝術,但看過她的作品後,相信大家也不會懷疑她的創作天份。畢業後在一間公司工作接近10年,有一天,安分守己的她覺得是時候要作出轉變,便毅然轉行成為畫班導師。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教了兩年便因Covid-19而停工。2020年初的某天,在家中百無聊賴的她隨意在花盆上繪上昭和風的動物圖案,並上載到社交網站,沒料到竟吸引了一班喜愛這種畫風的網友關注,紛紛委託她創作手繪作品。既然畫室停開,加上要留在家中照顧患病的母親,Venus決定把心一橫再次跳出舒適圈,「香草手繪」就在無心插柳下誕生。

單打獨鬥 進駐商場

「香草手繪」由Venus獨自經營,由構思、設計、起稿、上色都是她一手包辦,因此剛開始時款式和產量都非常有限。隨着經驗增多,加上在網上贏得口碑,現已發布了過百款精品。Venus說:「產品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由零開始畫及砌出來的純手作;另一類則是畫好設計圖後,找廠家印刷圖案,我再按需要加工製成髮夾、橡根圈等等。」事實證明昭和風動物不乏捧場客,除了網店外,甚至引來百貨公司主動聯絡合作,分別在海港城LCX Xplus、千色Citistore、Ixdoll Mui-chan等地方上架,在澳門、台灣也有不少Fans。

治癒人心 得到滿足

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剛開始創業時也經過一番思想掙扎:「當時減了許多人工,而且沒有了固定收入,雖然少了安全感,卻換來心靈健康和滿足感,值得的。」

昭和風動物總是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眼睛圓滾滾亮晶晶、臉上掛著純真的笑容,加上鮮艷柔和的配色,即使我們早已長大成人,也忍不住高呼:「好可愛!」心情也不自覺地變好。「藉著作品,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昭和風的設計,更希望作品可以治癒大家的心靈。」讓自己和別人得到療癒,就是Venus堅持創作下去的動力。

更改此處輸入活動名字

TEXT:Ivy
圖片授權:Venina Artworks 香草手繪

本地遊蹤

當代工藝聯展《落花・餘葉》

花草樹木就如人的生命一樣,是場不能回放的電影,走過高山低谷,最後歸於塵土。從萌芽到開花,由枯萎至腐爛,不過是生命的某個過程。即使了解生命有盡頭,但我們仍然害怕死亡。在生命結束的一刻,我們最怕失去的究竟是甚麼?近日,OBELLERY GALLERY邀請到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工藝家,舉辦當代工藝聯展《落花・餘葉》(Bloom and Doom),他們以不同的作品和技術,把植物最美的一刻變成永恆,並探討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該如何面對意志和選擇的問題。

金工師李家樑是展覽的其中一位工藝家。他利用有機植物鑄造工藝,把花朵定格在最美麗的狀態,集合繁多種類的合金,以不同部分的植物,建構別具一格的工藝品。李家樑認為,真正欣賞一朵花的存在,就是記住曾經擁有過它。

植物印染又稱花葉印染、天然植物印染,透過高溫蒸煮和壓迫捆綁的技巧把不同植物中的天然色彩釋放出來,並轉印到布料上型成優美的圖案。時裝設計師楊展以這種技術,把失去利用價值的花草樹木轉印在布料上,重現植物生前最豔麗的色彩。他解釋,今次展出的作品所用的植物來自不同地方,包括花店、殯儀館、快餐店和行山時拾獲的植物。每片樹葉都有它的故事,「餘葉」是「餘孽」的諧音,當中隱藏的信息有待觀者自行參透。

《落花・餘葉》(Bloom and Doom)

日期: 即日起至6月12日(星期一休息)

時間: 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地點: 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B座H402號舖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啼聲——香港新藝術家系列」
新晉藝術家八場當代藝術展覽

年輕人都擁有無窮創意、想法和聲音,為加深大眾對新世代藝術家的了解,由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主辦的「啼聲——香港新藝術家系列」當代藝術展覽,將由5月起至10月30日展出,為期半年共邀請了8位新晉藝術家進行不同範疇的視藝展覽,讓新晉藝術家初試啼聲,在有限的空間盡情發揮無限的創意。


參展藝術家及展覽內容:

「日出日落」

藝術家:謝西
日期:即日至5月22日
內容:結合西方繪畫技巧與粵劇戲服元素,表達疫情中經歷時間流逝的種種,以不同角度揭示及呈現個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表達的不同想法,希望鼓勵及誘發觀眾以開放的態度來分享可能的思維方式。

「晨光之前」

畫家:謝樂柔
日期:5月26日至6月13日
內容:以水彩描繪「晨光之前」的城市景觀,通過水彩對風景和城市景觀的平凡而熟悉的描繪,在日常生活中對結束和新開始的自然循環的沉思,體驗晨光之前, 從深夜到白晝的過度帶來的感覺。

「我到底睇咗啲乜?」

藝術家:梁洛熙
日期:6月19日至7月6日
內容:所有電子科技共謀造就了一種新的世界——躲貓貓的世界,事件在這裏此起彼落,存續片刻,倏忽即逝。以日常現成物為創作媒介,在急速變化的不安日常中,以藝術創作即時回應社會荒誕。

「溶掉的抗敏藥」

新媒體藝術家:談啟烽
日期:7月15日至29日
內容:由治療過敏的自身經歷而衍生。

「繽紛樂園」

陶藝家:張紫敏
日期:8月4日至22日

「挖土」

藝術家:朱頌琪
日期:8月26日至9月13日
內容:以圖像、繪畫和雕塑模型重組「挖土」探查而來的地方故事及歷史。

藝術家:蘇穎桐
日期:9月18日至10月6日
內容:受後現代建築啟發,以畫營造超現實的城市空間。

藝術家:馬穎汶
日期:10月15日至30日
內容:回應生死的行為與裝置藝術。

TEXT:Ivy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浮光」油畫展 紀錄一個風高浪急的時代

我們都知道「變幻原是永恆」,但近年世事轉變的步伐,卻急速得始料不及。友人間親切的擁抱問候變成手肘觸碰、再好動的你也要留在家中、機場不再象徵對旅程的期待、曾擠滿二百萬人的街頭亦人去樓空。這種駭人的變化令我們不得不抉擇,是留守還是離開、要冒險還是回到起點,都要在迫在眉睫間作決定。本地藝術家許劍豪近日舉辦《浮光》油畫展,以海中泳者為題材,紀錄一個風高浪急的時代。

即逝的浮光

走誰「浮光」展覽,猶如經歷畫中泳者的旅程,海面時而洶湧、時而恬靜,令觀者的心情亦悄有起伏。「『浮光』源自四字成語『浮光掠影』,是指轉瞬即逝、無法捉緊的事情,形容疫情帶來的環境就最好不過。」習泳者的創作概念,就是以海的形勢象徵我們要面對的突變,希望大家都可如水般融入,繼而作出合適的抉擇。

以藍綠色的曖昧 畫出海的形勢

Phillip愛以油畫作藝術表達,因可調出顏色的無限可能,在是次展出作品中就用上曖昧的藍綠色,黑白未有分明,而不同的深淺、混雜程度,背後都有一份心思。「畫作設有數個階段,首先是想說當驚濤駭浪時,我們被迫在短時間內作決定的時刻。這時墨綠色的海面上可見水流湍急,象徵了危機。」當中的作品《中途站》,就呈現了這份刻不容緩:漂流到大海中心的泳者,就在抓住礁石的一瞬間,看到可牽引你回到起點的浮標,和把自己帶到未知的救生圈,徘徊在舒適區的安逸與未知的畏懼之間。在湧浪過後,海水平靜起來,畫像上的霧霾沒殺了風的可能,在上岸喘氣期間,看見了海豚。「疫情期間,來往港澳的船隻少了,令海豚再次出現。牠象徵着每天擦身而過、卻被遺忘的事物。」你的海豚,又是甚麼呢?

稍作歇息,又要重新出發。但該以甚麼形式前進?在作品《等候》中,偏灰綠色的海水變得清澈,急流不再卻可見暗湧;泳者抓緊石頭,一副準備就緒的姿勢,身體感受着海面上下的炎熱與冰涼兩種溫度,墮入思索當中,未有出發的勇氣和膽量。泳者的歷程以日落時分作終結,在短暫的放鬆一刻,她們在玩兒時最喜愛的挑竹籤遊戲,享受那不被騷擾的寧靜。

不同的藍綠色,展示了大海的不同形勢。圖為作品《中途站》(左)和《海岸》(右)。

欣賞女性的剛柔肢態美

在眾多作品中,Phillip選了個人最喜歡的《渡海泳》為主題畫作,是一幅投放了個人回憶的作品,畫出不諳水性水性的恐懼。「這既是泳姿,亦像個敬拜的動作。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是以此姿勢敬拜聖母;在此不帶宗教的隱喻,說的是對自我的信念。」故事以外,Phillip同樣重視肢體形態的表達,創作時尤其花心思在動作與背景產生的關連上,如《渡海泳》的女生,以四肢建構了兩個三角形,融入了公式化的美學;亦因如此,Phillip愛畫女生,喜歡她們肢體表達上的可塑性,亦更能藉此描繪複雜多變的內心思緒。


Phillip選了作品《渡海泳》為主題畫作。

有時間 我們只需要陪伴

因為疫情,我們要接納社交習慣和工作模式的改變,甚至要承受生計問題或摰親的離開,幸福的你可以避免,但身邊的故事亦難免帶來愁緒。《浮光》油畫展,是一個時代的紀錄,創作者無意給予指引或教導,而筆者在觀賞期間,卻感受到一份同行的溫暖。

《浮光》畫展現正於大館的Touch Gallery舉行。

挑竹籤是八、九十後的桌上玩意,來到海面上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一隻不顧別人眼光的小狗,一份令人羨幕的率性。

「浮光」油畫展

日期: 即日起至1月30日

時間: 中午12時至晚上7時(星期二至日)

地點: Touch Gallery(大館3座202室)

許劍豪(Phillip)
本地藝術家,完成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藝術文憑課程,獲頒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授藝術文學學位。Phillip以油畫和素描為主要創作媒介,以寓意式的手法表達中的人性和際遇。

TEXT:Choiyu
PHOTO:Touch Gallery

藝文創意

本地水彩畫家 將歌劇院蛋糕變成藝術品

蛋糕除了帶來甜蜜和窩心的心意之外,更可以化身成為畫布,令甜品升格成為藝術品。本地花卉水彩畫家蔡逸俊,近日就與法國糕點品牌DALLOYAU合作,透過相片打印技術,帶來6款印上絢麗花卉及和可愛寵物水彩畫作的歌劇院蛋糕。無論是朝氣勃勃的牡丹、浪漫的玫瑰花海,或是逗趣的小貓小狗等,都能夠滿足視覺和味覺上的享受。

蔡逸俊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八十後畫家,偏愛寫生及繪畫花朵,用色柔和、筆觸細膩。在芸芸顏料當中,他認為水彩最變幻莫測,既柔和又感性,因此成為他最喜歡的媒介,自2016年起一直鑽研,亦由於他獨愛花朵形態萬千,所以他畫筆下的題材亦以花卉為主;他創作的繡球花系列更揚威本地和國際的大型展覽,包括意大利Fabriano及Urbino國際水彩畫節,備受世界注目。

Text : Jenny
Photo : 官方圖片

本地遊蹤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精彩節目率先預覽

表演藝術看似高深,但其實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將在今年9至10月舉行的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便為觀眾帶來7個跨越舞蹈、劇場、文學、音樂等多個界別的本地藝術節目,旨在打破觀眾認為表演藝術曲高和寡的印象。

劇場盡展創意

各個節目都體現了藝術家如何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體驗式環境劇場《牆邊練習曲》以域多利監獄和香港礦石歷史為創作靈感,帶領觀眾遊走於大館各處,於這座「百年監獄」體驗心靈震撼;資深編舞家伍宇烈、多元音樂人盧宜均及劉榮豐創作的港式歌廳 Cabaret《撈鬆》,則以鄉下話為主題,唱出香港的多元文化內涵;作曲家盧定彰與作家黃怡以「家庭」為題材,帶來關於五個家庭成員與一隻狗的《幸福家庭與狗》故事,並探討何謂幸福。

多元舞蹈演出

至於舞蹈方面,則有由編舞家梅卓燕自傳式獨舞作品新章《日記VII • 我來給你講個故事……》、融合泰國傳統舞蹈元素的《五十九如一》,以及融合 ARG(另類實境遊戲)的當代實驗舞蹈劇場《痴線一分鐘》,夥伴機構「不加鎖舞踊館」的「#非關舞蹈祭」則為大家帶來兩個免費節目,包括蘇威嘉自由步工作坊及新晉編舞陳偉洛的《Drink and Dance》,全都充分表現出本地藝術家強大的想像力及對未來的前瞻性。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日期 2021 年 9 月 16 日至 10 月 17 日


Text:Zinny
Photo:大館

藝文創意, 藝術

Art at EAST: City Symphony
互動裝置藝術 譜寫城市交響曲

誰說藝術只能用眼睛來欣賞?香港東隅近日舉行「Art at EAST: City Symphony」藝術展,帶來5個可演奏出獨特聲音的雕像,將互動裝置藝術與聲音結合,讓大眾以另一種感官去欣賞藝術,細意聆聽美妙的都市交響曲。

是次展覽由香港東隅與多個藝術團隊攜手合作舉行,包括擅長整合互動設計及科技的The Collective工作室、專長是揉合傳統和新創樂器的獨立音樂製作人梁卓堃Edmund Leung、環保設計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以及木工藝術家Screw Up Studio,分別創作了外型及聲音模仿Anne Ross設計的「喇叭狗」動物雕像、模擬酒店大門外瀑布牆水聲的「水濂蜘蛛」、靈感源自長木櫈所發出的聲音的「木櫈先生」、仿照鰂魚涌公園供遊人玩樂的運動器材而設計的「旋轉頭」,還有集合了來自太古社區每個角落的聲音的「估你唔到小姐」。只要啟動裝置,5個展品便會發出獨一無二的聲音,帶來意想不到的視聽享受。

由一眾藝術家及設計師共同合作,將聲音與互動裝置藝術融合,譜出太古社區的交響曲。

與一般眼看手勿動的展品不同,「Art at EAST: City Symphony」藝術展所展出的5個雕塑都歡迎大眾觸摸,例如輕按「估你唔到小姐」的耳朵便可啟動裝置,奏出樂韻。

Text:Ivy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本地遊蹤

大館「街角巧現」展覽

香港是個煩囂的鬧市,高樓大廈林立,但其實只要細心留意,也許就能如大館全新展覽「街角巧現」的團隊那樣,從社區街頭巷尾間發現到許多溫馨有趣的驚喜。策展人及委約大學團隊花了數個月時間走遍中環的大街小巷,發掘了4個不同的社區小故事,包括將街頭廢棄雪櫃變裝成共享圖書閣、隱身於樓梯間的民間踢毽老手、利用廢棄盆栽綠化社區的街坊,以及於疫情下市民把公園變成流動健身室,將中環充滿人情味的街角故事一一透過錄像訪問、筆記、相片等展品呈現出來,讓有意了解我城另一面的大眾細心觀賞。

「街角巧現」展覽
日期 即日起至10月3日
時間 11:00-20:00
地點 中環大館01座複式展室

TEXT:ONYX
PHOTO: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