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本土文化

18區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正式開放!將舉辦音樂祭/文化活動/電影放映

長洲戲院於1931年落成,自97年結業後便一直荒廢。闊別26年,經過漫長的規劃和修復工程後,戲院連同周邊的土地完成第一期活化,以「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藝文生活空間重新開放。園區於近日(9月6日)舉行開幕典禮,亦在9月7日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遊客可在園區中的「長洲文化館」、「啞鈴資訊中心」、「1931影棚」以及「銀幕大笪地」4大主題空間裡體驗不同的活動,從中了解長洲本地文化。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在昨天(6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今天正式開放於公眾使用。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位於長洲新興後街120號,而開幕典禮也是在園區中的10,000呎大草坪「螢幕大笪地」上進行。除了有長洲傳統的舞麒麟以舞樂助興外, 現場也有粵曲和不同的表演節目為開幕禮錦上添花。長洲戲院執行董事鄭俊威(Eric)也表示:「多得天公造美,開幕禮進行得非常順利。」

開幕典禮在園區户外活動空間上順利舉行。

不同主題空間 體驗長洲特色

早在開幕前,園區已經進行了短時間試業。試業期間,園區中的四大主題空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1931戲棚」。為了推廣承傳香港電影業文化,更搭建了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也特別請到本土著名懷舊海報設計「無紙用」工作室畫出《賭神》、《食神》及《家有囍事》等多套經典港產電影海報。

試業期間最受歡迎的「1931戲棚」主題空間中搭建了一個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

除此之外,戲棚空間還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在大廳兩旁的房間內設置《唐伯虎點秋香》和《法律風雲》拍攝中的電影廠景。遊客可以擔任導演,嘗試用現場的拍攝儀器拍出不同的電影角度;也能夠飾演主角,依照提供的劇本和角色對白,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Eric笑說體驗館非常受歡迎,甚至見過有70歲的遊客穿著古裝來體驗。

戲棚空間也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遊客可以擔任導演或演員,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

舉辦不同工作坊

至於「長洲文化館」也在試業期間完成了佈置,在正式開幕後推出「考古•長洲」遊學團之餘,也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如平安包製作、瓦當托印、模擬考古沙盤發掘等,在互動學習中了解更多元的長洲文化。而館內的裝潢也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天台亦設有「張保仔觀景台」,在放著寶箱、木桶的船舵前飽覽整個戲院原址。

樓層天台也設有「張保仔觀景台」,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遊客可在這裡飽覽整個園區。

「啞鈴資訊中心」則是展出各種關於長洲和戲院的歷史相片、繪圖或文件。而除了透過歷史文物進一步認識長洲的文化外,遊客還可以從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也可以透過互動遊戲,賺取虛擬貨幣、實體禮品和NFT。

而說到禮品,園區也有帆船造型主題餐廳和禮品店販售各種長洲的特色食物和商品。Eric表示,園區內的大部分員工都是第三、四代的長洲居民,他們也能在也能在園區中了解到不少上一輩所經歷的事情。了解長洲歷史,同時也是一種傳承。

遊客可以透過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
帆船造型主題餐廳販售各種特色食物和釀品。

多元文化活動 宣揚長洲文化

Eric亦透露,園區正式開放後,將會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目前已經在籌備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活動。而之後除了延續早於8月就開始舉辦的《唱出夢工場》音樂祭外,亦會逐步於「銀幕大笪地」進行恆常電影放映;也會舉辦機械人搶包山等融合現代與傳統的文化活動。至於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有序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Eric認為香港現時雖有不少關於傳承的體驗,但並沒有一個「夠專」、「夠深入」的場地。他覺得「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區」正正就是香港需要的,也希望能做到本地文化承傳之餘,也能將這裡的文化輸出國際。

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在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

地址:長洲新興後街120號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10:00-20: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1:00-21:00
備註:各活動設有不同收費,詳情請致電2155 1313或瀏覽以下網站查詢。
網站:https://ccccc.com.hk/

Photo:O.T.、Sing、Vincent、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展覽

本土魚畫家出書辦展 記錄39款香港魚故事

香港從昔日的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現代都市,一直以來都和漁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只是隨著香港漁業的式微,即便如今香港仍有豐富的海產供應,但除了平常較熟悉的烏頭、泥鯭、鱲魚等,香港人對於海產的認知早也已不如往日;更別說看到活魚仍在游動、鱗片在陽光下折射出光彩的模樣。不過還是會有愛魚之人,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下這些魚的型態和故事。就像魚畫家曾慶靈(LING LING LING),就以精美的水彩畫展現出魚隻鮮活的一面。

最近他的作品集結成《香港魚畫》一書,以自身經歷說出畫中的魚故事。至於書中的原畫也在深水埗合舍Form Society中陳列成展,讓更多人可以從躍然紙上的魚畫中,了解更多關於香港魚類的故事。

魚畫家曾慶靈(LING LING LING)將水彩魚畫集結成書,在深水埗舉辦新書發佈會暨原畫展。

無意間成為魚痴 辭去全職專心畫魚

或許,認識LING的人可能都會知道他的音樂創作之路,卻很少人知道原來他還熱愛釣魚,更會用細膩的水彩畫技將每一條魚的外型、姿態、色澤等一一記錄在畫紙上。不過這也難怪,畢竟自20多年前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後,LING就很少再拿起畫筆,而是專注於玩音樂。直到幾年前,LING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釣魚活動,便深深沉迷其中,並在2019年尾開始嘗試用水彩畫記下的漁獲,從第一幅泥鯭畫作,開始了自己魚畫之旅。

後來,LING還辭去全職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釣魚以及畫畫中。這是因為他筆下的每一幅魚畫並不是單憑一張相片臨摹而成,而是靠日積月累觀察魚的姿態、細節,才能才畫紙上呈現魚隻依然如在游動的神態。為此LING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紀錄、作畫。不過他卻十分享受這個過程:「眼前游動的活魚和街市裡看到的完全不一樣。譬如本身是銀色的活魚,在陽光的照射下都會折射出不同的幻彩。」靠著日積月累的垂釣經驗,和對迷人鱗光的細緻呈現,才有如此栩栩如生的畫作。

LING作畫前都會依靠日常釣魚的觀察和資料搜集,找出活魚最鮮活的姿態。
魚鱗在陽光下折射出不同的幻彩,也在畫作中一一記下。

圖文並茂 講述香港魚的故事

這次出版的畫冊中的39種魚,共41幅原畫,有沙鱲、烏頭、馬友、石狗公、黃臘鯧等香港常見魚種,都會在展覽中展出。而當你以為這只是一些魚類圖鑑,僅列出科普知識時,LING會和你分享起一些關於魚的烹飪趣事。如沙鱲(日本稱為真鯛),在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各種儀式場合不可缺少的高級魚;但是在香港卻屬於平價海魚。原因是香港人習慣以清蒸烹飪後的味道來判斷魚種的好壞,因次不適合清蒸的沙鱲便不大受歡迎。

在日本的高級魚——真鯛,在香港卻因烹飪文化的差異而變成平價海魚。

而當你以為LING只跟你分享烹飪趣聞時,他又會告訴你香港魚的歷史文化。譬如細鱗,在5、60年代曾是香港的「名魚」,而如今卻被戲稱為「絕交魚」。原因是細鱗並不好吃,用來送禮的話會被視為想與對方絕交;而以前被當作「名魚」也是因為當時香港的魚種選擇並不多。透過LING精美的畫作輔以趣味的文字,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歷史與趣事。

在5、60年代曾是香港的「名魚」細鱗,如今卻被戲稱為「絕交魚」。
長大後的細鱗魚身會變為黯淡。

手作筏釣魚竿 了解不同的垂釣文化

展覽除了LING的畫作外,更請來香港魚竿手作品牌EMME的Eric作特別嘉賓,為展覽特意製作了充滿個性的ART VERSION系列筏釣魚竿,有以紅白藍為設計元素的釣竿款式,也有異形主題的握柄設計;而且不同釣竿的長度、規格也充分展現出手作釣竿的獨特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Eric是當初帶領LING加入釣魚活動的「老師」;而他們所使用的筏釣則是釣魚活動中的其中一種釣魚方式,發源自日本,其纖細柔軟而敏感的魚竿設計,主要是為了挑戰如黑鱲這種「聰明」的魚種,感受人魚搏鬥的感覺。透過釣竿的細節設計,能更進一步了解魚類的習性和香港垂釣的文化。

品牌創辦人Eric是當初帶領LING加入釣魚活動的「老師」,有二十多年的釣魚經驗。
透過釣竿的細節設計,能更進一步了解魚類的習性和香港垂釣的文化。

《香港魚畫》新書發佈會暨原畫展

特別嘉賓: EMME 手作魚竿展
日期:即日至9月5日
時間:12:00 — 19:00 (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合舍 Form Society、深水埗大南街186號地下

Photo:Vincent

展覽, 藝文創意

麥嘜麥兜初春作品拍賣展 18幅畫作首次公開

麥兜,作為80、90後港人集體回憶的卡通人物,陪伴了許多人的童年時光;而那些小時候看覺得天真爛漫、無厘頭的畫面,長大後竟然哭紅了雙眼。作者麥家碧和謝立文於1980年創作了麥兜,麥兜的故事中無論是圍繞親情、友情間溫馨可愛的互動,對香港草根家庭的描寫,還是以香港社會風貌為背景的紀錄,都足以讓它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符號、香港出品的代表作。

今年,兩位作者再度合作,聯同香港蘇富比舉辦「麥兜 · 愛在初春蘇富比」展覽(即日至2月4日),展出18件從未經發表的麥兜近作,在新一年與善良單純的麥兜為伴。

I’ve got a crush on you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組曲」之四)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每次見到你,個心 Pork Pork聲」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溫馨幸福的「執子豬手,與子偕老」

展品以水彩、彩墨或油畫方式畫出麥嘜麥兜,透過麥嘜麥兜的目光,從不同地方找到不同的「愛和幸福」。「每次見到你,個心 Pork Pork聲」是目前為止最大幅的水彩紙本麥兜。最豐厚的豬肉,盛載著最豐厚的愛情!繼續玩諧音卻又溫馨浪漫的「執子豬手,與子偕老」、富有新年氣氛於白碗中賞蝶的「幸福的碗」,感受滿「碗」幸福;呈現麥嘜麥兜無論身處何地、或晴或陰,都感到幸福。感受麥兜憨厚幸福的童趣畫作,展品亦會於即日起至2月7日舉行網上拍賣。

「執子豬手,與子偕老」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花喜蝶飛」(「幸福的碗」之一)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星月皎潔」(「月亮組曲」之一)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晴天愛你,雨天更愛你」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我和我,在月暈下」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我和我,在輕舞中」
麥家碧@麥兜美術室

「麥兜‧愛在初春蘇富比」展覽

網上拍賣日期:即日至2月7日,詳情
展覽日期:即日至2月4日,參觀者須預先於官網登記
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金鐘太古廣場1期5樓

Photo:由蘇富比提供

生活美學

韓國地鐵站內的「幽靈月台」
竟是韓團MV的拍攝勝地?

韓國地鐵「新設洞(신설동)」站內一個神秘月台,多年來不僅限制出入,亦沒有被標示在地鐵站的指示圖上,故此有「幽靈月台」之稱。雖然這個「幽靈月台」看起來好像很神秘,但其實大家可能亦曾經看過它的內部,因為它也是多部著名的韓國影視作品的拍攝場地之一;而近日,這個「幽靈月台」竟被列入「首爾未來遺產」,究竟這個月台隱藏了甚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地鐵站內的神秘空間

根據「首爾市政府」資料顯示,該「幽靈月台」於1974年建造地鐵一號線時建成,後來因為路線調整而停止營運,一直廢棄至今。由於月台保留了70年代地鐵站的內部面貌,具有特殊歷史價值,因而獲選為「首爾未來遺產」。

「幽靈月台」原來是取景勝地?

雖然平時不能進出這神秘的月台,但大家可以從不少電影、電視劇、MV一窺「幽靈月台」的面貌,當中包括韓劇《監諜任務》、《雅典娜:戰爭女神》、人氣組合TWICE《CHEER UP》MV和EXO 的《LIGHTSABER》等。

Text:伍嘉文
Photo:FB@seoulheritage, 서울특별시 미래유산官方網站, Youtube截圖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一)
重塑光影 微縮模型承載本地文化

微縮模型,可能大家都覺得是觀賞用,又或是門消閒的手藝,但在微縮的世界裡,即使小如沙粒般的雕塑,或是細如髮絲的圍欄竹桿,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有其背後的典故。每件模型所建構的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更是時代的縮影。我們找來微縮藝術家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分享他們的作品,同時帶大家穿梭作品背後每個時代的獨有魅力。

從光影開始

「知道為什麼以前的照片中,人物的影子總是那麼長嗎?」Ian和Tim打開何藩的相集問到。「從前香港的樓宇密度低,樓層少,陽光沒有阻隔得以直接打到物件或人身上。」

創作的靈感可以來自四面八方,無論是一幅畫、一幀照片、一部小說。Ian和Tim都是攝影迷,很多時構想作品的出發點都是不同年代的舊照。看到以後,他們會遙想那年代的時地人貌,如何將照片上看到的平面,栩栩如生地立體呈現出來。

是興趣也是課堂

二人在構想研究時,會看著照片中的物件作比對參考,用心觀察,務求更暸解當時的生活背景才著手製作。由於每次作品的時代背景不一,二人對所創作場景背後所盛載的生活文化又有另一番體會。

用微縮觸動人心

天台地版上的灰塵、水漬和破落銹蝕的位置都兼顧周到,呈現出真正的生活感。

微縮題材必然是自己喜愛並會帶來感動,而要被觸動就脫離不了「共鳴」二字。因此在不同的作品中,他們都會盡力加入當時的庶民文化,從生活習慣、人物姿態著手,細緻美、破落美和情景美三種美感缺一不可。

蔡壁龍(Ian)和何國添(Tim)二人同為微縮模型愛好者,擅長以光影作靈感,留住不同年代的庶民生活精髓。二人共同創作的作品有《藍屋》、《城寨光影》、《夕照鯉魚門》等,於本港以至中國各地展出時都深受香港地道文化愛好者喜愛。

Text:August
Photo:Jason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Chocolate Rain新繪本Hong Kong Blu Art
藍調記錄消逝回憶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是好是壞,視乎你如何去體會。過去一年多,Chocolate Rain的創作總監Prudence Mak迫於無奈暫停了所有在外地舉行的展覽,正當她以為事業會大受打擊時,這段期間卻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重拾久違了的油畫筆,利用最原始的畫具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而《Hong Kong Blu Art》正是這樣應運而生。

《香港老美》原本是Prudence的朋友Simpson的個人攝影集及社交網站專頁的名稱,她看到裡面有關僅存老香港回憶的照片後深受感動,決定向Simpson借相,以名畫家畢家索著名的藍色時期畫風(periodo azul)重現於那份消逝中的香港回憶,最後二人更將照片與油畫融合,合作出版了《Hong Kong Blu Art》這本《香港老美》的姊妹作。書中介紹的景點可會勾起你對老香港的回憶?

Text:Ivy
Photo:由Hong Kong Blu Ar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