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不少人都有貼揮春的習俗,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沿着上環文武廟往下,便是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早在1841年至1850年間興建而成的樓梯街,很多人去文武廟祈福後,會來這兒挑選新春對聯,一張張大紅揮春貼滿樓梯,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雖然市面上有不同印刷揮春可選擇,但仍然有人堅持傳統文化手藝,在揮春手寫一字一句送上祝福,這些手寫毛筆字揮春,顯得更有價值。駐守上環樓梯街寫揮春多年的郭師傅,仍堅持每天擺檔,揮筆為大家寫上滿滿的新年祝福。郭師傅的檔口雖小,但在旁邊的鐵網樓梯杆掛起了不個人作品,使環境氛圍都充滿賀年喜慶感覺。
堅持每天擺檔



郭先生指他十幾歲開始寫書法,寫到現時已經80多歲,是他最大的興趣,將來仍會希望寫下去。「寫書法可舒展性情,退休後開始出來寫,也是為了興趣。早在四年前左右開始偶然機會下,決定於上環樓梯街擺檔。」他精通中西書法,主要寫中文硬筆書法,而英文書法則是在英國跟隨一位大學教授學習的。寫得一手好字,他卻說原來全是年輕時臨摹柳公權、顏真卿書法,再慢慢寫出自己的風格。對於書寫的用料,金漆揮寫更有靈氣,郭師傅指新年多會用金油,比較顯眼和搶眼,適合節慶。



揮春是對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內容都是圍繞生活、家庭、健康等,郭先生指寫過無數揮春,而現場也看到掛起不少合體字揮春。合體字由以前的書法家自創,把四個或以上的字合體,寓意吉祥,故稱「吉祥合體字」。然而要拼得好看,字形中必須要有共同點,如「招財進寶」中的「財」和「寶」就共用了「貝」字,合起來即和諧好看,「寫字的比例和技巧也要懂,合體字不容易寫。」有些字合後看不太懂,就如「日進斗金」,原來指人錢財廣進,獲利甚多,招財進寶。這些其實也是一種揮春的藝術,簡單一個字背後的有多重意義的祝福,十分有趣!郭先生也分享之前為大企業題字,「金作屋兮玉作籠,門前車水馬如龍。」指富有之家,屋內裝飾都是金鵬玉砌,四方八面吸引不同人士前來拜訪,希望新一年更暢旺,他寄望每個新年的祝福,在疫情中為大家帶來希望。
教授外國人寫字 認識中國文化

郭先生指希望能夠書法令更多人有興趣學習,尤其是小朋友,「如果有興趣學習中文字的話,我希望自己能夠盡一分力。」小孩子從基礎學起書法,較容易接受和吸收,加上對中文字有一定認識,令他們有興趣去學習。郭先生指疫情前,較多遊客到訪,也會教授不同國家的遊客,翻譯及書寫自己的中文名,過程中可學習及接觸中國文化。「不分國籍、文化、年齡,男女都會教授。」也希望未來可一直繼續寫下去,把傳統的書法文化藝術延續。


Text:Twinkie
Photo:Ta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