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旅遊

旅遊, 生活美學

日本「招財貓日」愛知縣常滑市竟有巨型招財貓?

今天除了是人月兩團員的中秋佳節,原來也是日本的「招財貓日」!不說不知,日文中「くる(9)ふ(2)く(9)」的諧音,近似「来る福」(來福)的發音,於是日本招財貓俱樂部便將每年的9月29日定為招財貓日,三重縣伊勢市、愛知縣瀨戶市、長崎縣島原市,都會在活動期間舉辦許多活動,銷售招財貓相關商品。此外,日本各處都有與招財貓相關的景點,特別是位於愛知縣常滑市的巨型招財貓,更是惹人注目!

愛知縣招財貓故鄉

愛知縣常滑市以燒製陶瓷聞名,單是日本境內生產的陶瓷招財貓,就有八成都是產自這裏,故常滑市又有「招財貓故鄉」之稱。而在陶瓷廠集中地附近的常滑招財貓大道的牆壁上,就設置了一個超巨型的招財貓,非常惹人注目。

「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

這隻招財貓名為「常喵」,闊6.3米、高3.2米,雖然只得貓頭和貓手,不過依然相當宏偉,故被譽為「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而在巨貓頭下、路邊的石屎牆上,亦擺放了39隻由當地39位陶瓷藝術家製造的陶瓷招財貓,它們造型各異,據說分別代表著結緣、健康長壽、美人祈願、實現心願等各種各樣的靈驗,為人們帶來福氣。

常滑招財貓大道現已成為當地的「打卡」熱點,下次去愛知縣旅遊時,不妨也抽空探望這隻可愛的巨型招財貓!

常滑市招財貓大道
地址:日本愛知縣常滑市榮町(北山橋下)

Text:Onyx
Photo:網上圖片、愛知縣觀光問詢處

旅遊

日本百年監獄改建豪華酒店 保留古蹟建築特色

酒店、民宿、青年旅舍。每次旅行前,住宿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一環,有時候,光是居住環境,就已經是旅行中一個重要的體驗。然而就算你再怎樣計劃新奇的住宿體驗,大概也不會想到來一趟「牢獄」之旅。不過在不久後,前往日本旅遊的遊客們,或許可以著手計劃一下這趟旅程了。原因便是座落在日本千年古都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除了保留原有的紅磚建築特色和監獄結構,酒店內的48間客房也均由牢房改建而成,讓遊客有機會感受一下在監獄裡住上一晚的感覺。

座落在日本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

百年前的華麗紅磚建築

舊奈良監獄又稱舊奈良少年刑務所,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是明治五大監獄(千葉、金澤、奈良、長崎、鹿兒島)之一。整座監獄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據說大部分建設工作均由當時的服刑人員完成,建築所使用的磚塊也是在院內建窯燒製而成。

監獄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

監獄的正門是一個拱形入口,和兩側的圓塔組成。圓塔的球狀圓頂以砂漿覆蓋,再裝飾上典雅的圖案;圓頂之下則是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至於牆身則是以一層長、一層短的英式砌磚方式堆砌而成,再搭配白色花崗岩裝飾。

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

從正門走進監獄中央庭院,可以看到庭院正中央也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以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整體看上去與其說是監獄,更像是一座古堡、豪宅。

監獄中央庭院亦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
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
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

傾國之力改革成現代化監獄

而監獄之所以會有如此華麗的建築結構,其實是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當時守舊、封閉的日本在西方國家的敲關下,被迫結束了鎖國政策。見識到西方列強實力後的日本,也決定徹底改革。而舊奈良監獄的興建便是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將整個司法制度「現代化」而開始著手的其中一個項目。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為此也匯集了當時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當年日本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匯集了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設計源於英籍美國設計師John Haviland的單獨監禁制度,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樓道走廊也以中空設計,使2樓的光線也能照到1樓。而5棟建築中,有4棟學習西歐各國所採用的單人關押房,只有1棟為多人房。房間的大小和環境與江戶時期相比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
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

日本第一間監獄酒店 預計2026年春開業

而如今,這些牢房將迎來更豪華的翻新,這也是日本第一間監獄改建酒店。翻新計劃由日本的奢華渡假酒店品牌「虹夕諾雅」負責,計劃將其中4棟收容所改建為酒店房間,由9個獨立房間合併成1間客房,擁有高天花的房間則會改為加大客房,屆時總計有48間客房供旅客入住。剩餘的1棟收容所則保留原貌,並作為歷史博物館,介紹監獄的歷史及建築特色。中央哨崗則會作為共享空間,而其餘的建築也會大大保存既有的歷史建築元素,就連監獄周邊的公園環境也都會一併重塑,營造一個文化、古都的觀光地區。「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喜歡歷史、又或新奇住宿體驗的遊客,記得把它放進遊覽清單了。

「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

Photo:The Former Nara Prison、星野リゾート

旅遊, 生活美學

從南極到東京富士山!81歲婆婆結伴完成夢想 環遊世界80日

到南極看企鵝、看北極光、澳洲大堡礁浮潛,相信不少人也有環遊世界的夢想。到不同角落探險穿梭,心想總有一天我也要踏上這樣的旅程!但隨年紀漸長,我們漸漸丟失了這份初心和勇氣,轉而被柴米油鹽和安穩的牢籠所囚禁,最後不了了之。在美國就有兩位年過80的閨蜜,身體力行結伴實現大家的夢想,決定花上80日遊遍世界!

這次的主角是來自美國的Sandy和Ellie,今年已經分別81和82歲了。她們早於二十多年前相識,身為醫生兼講師的Ellie與紀實攝影師Sandy在贊比亞一次醫學義工活動上見面,同樣喜歡歷險的二人自此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她們的丈夫先後離世,退休後二人便經常結伴同遊。

相識二十多年前,兩位Sandy(左)和Ellie相約環遊世界,到南極看企鵝。

80日遊歷七大洲18個國家

前幾年,她們萌生了用80日環遊世界的想法,可惜疫情加上其他因素導致延遲。直至今年1月,她們終於決定實現夢想,環遊世界七大洲,最後一共去了18個國家及8個世界奇觀,飛越珠穆朗瑪峰、遊覽復活島馬丘比丘、到羅馬鬥獸場、看北歐極光、埃及遊覽金字塔騎駱駝,在澳洲大堡礁浮潛等。而旅程的最後3天,則回到美國大峽谷作終點。

看北極光。
埃及坐熱氣球。

峇里島。

不是度假是冒險!80歲是完美的年齡

說到環遊世界,你該不會以為她們會輕輕鬆鬆打卡、坐著郵輪,住進五星級酒店吧?Sandy和Ellie兩個冒險家,偏偏反其道而行,用自己的方式闖天涯!她們曾到世界上最寬、被稱為最危險的海峽,因位置坐落在南美洲智利合恩角與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是南美到南極水路的必經之路。海峽由於靠近南極,受到極地旋風的影響,時常伴有狂風巨浪,Sandy憶述:「將近兩天的時間,我們在德雷克海峽中搖搖晃晃,但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下去。」聽著已想像得到旅途多麼驚險。

除了驚險的旅程,她們的住宿經歷亦非比尋常。比起高級酒店,她們會特地搜羅當地性價比高的小旅館,以節省更多預算,換來更多體驗。如到埃及的首都開羅時,她們就只租住開在巷子裡的小旅館,住宿費每人每晚只需13.5美元(約港元$105),又可以慳到一筆旅費。而飛往芬蘭北部拉普蘭(Lapland)途中,她們深夜機到埗赫爾辛基機場等待轉機,為節省住宿費,她們更直接躺在機場一把長椅上,等待明早的班機,十分熱血。相信這對閨蜜的宗旨,就是不走最舒服的路!

午夜等候班機,二人直接睡在赫爾辛基機場。

年月和社會閱歷於這對婆婆而言,非但不是阻礙,更是經驗和內涵的淬鍊。Sandy更表示81歲是踏上旅程的完美年齡:「我非常感恩,這年紀確實會讓你在做決定事情更有智慧,這也是旅行的有趣之處。我覺得在這個年齡,我更加欣賞美麗的事物,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它們。對我來說,這是踏上旅程的完美年齡。」

以微笑代替語言 收穫友誼

很多人出外旅遊會把焦點放在食買玩、靚人靚景,盡情釋放壓力,暫時忘卻煩惱。但年過八旬的她們,更懂得珍惜旅途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微笑。Ellie說:「跟Sandy和Ellie在一起有一種語言,那就是微笑。我們發現這種語言非常神奇,因為我們常意識到,並非每個人都說英語。但微笑,可以跨越所有語言。」

二人獨有的微笑和魅力,使得她們在短短80日,成功跨越語言的障礙,收穫遍及七大洲18個國家的友誼。我們很喜歡沿途見到的景色,但記得最深的是人,我們遇到了世界上最棒、最善良、最友善的人,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了!」


82歲勇闖南美洲!

80日環遊世界之旅圓滿結束,Sandy和Ellie都各自回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忙得不可開交。但別以為這對閨蜜會就這樣停步!2024年,她們又要出發到下一站——南美洲,進行下一次冒險之旅,82歲再出發!

Text:heather
Photo:IG@aroundtheworldat80、CNN

旅遊, 生活美學

澳門昔日重點工業 近百年歷史 益隆炮竹廠舊址活化

炮竹、火柴、神香是二十世紀澳門三大傅統手工業,亦是當地昔日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當中尤以炮竹業居首位,是當時澳門工業舉足輕重的龍頭產業,接下了不少美國,甚至是非洲的出口訂單。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的炮竹廠有多達12間,主要集中在氹仔一帶,許多氹仔居民從事炮竹生產相關的工作,炮竹業與氹仔民生和社區息息相關。

建於1925年、於1984年倒閉的氹仔益隆炮竹廠,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見證著澳門炮竹業的興衰起迭。炮竹廠自結業後一直空置,幸好於去年底,這個已荒廢近40年的遺址,經過首階段的活化工程後,終於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

益隆炮竹廠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經修復後現已重新開放了公眾入內參觀。

至今仍保存昔日炮竹的生產布局

益隆炮竹廠遺址佔地約二萬平方米,屬當年規模最大的炮竹廠之一。除設置了漿引房、鑿炮工場及貨倉等常見的炮竹廠設施,最特別的是於廠內開挖了一條水道,可接連泥基,再經黑橋出海抵達澳門益隆碼頭,是氹仔唯一一間可以直接將船駛入廠內的炮竹廠。

時至今日,廠址仍完好保存昔日的炮竹生產布局,但由於它面積頗大,加上已荒廢近40年之久,故澳門文化局於2020年底接收遺址後,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包括清理垃圾、雜草和河道淤泥等前期工作,也需移除建築屋頂上的石棉瓦。此外,因炮竹廠舊址內仍保留了為炮竹生產、分隔空間等不同功能而建的夯土、磚砌等圍牆,故亦因應了實際情況按原材料及工藝進行修復和維護工程。

益隆炮竹廠設於1925年,並在1984年結業,營運約60年,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
益隆炮竹廠遺址已有近百年歷史。

漫遊木步道 探索炮竹廠的各種建築

而經過首階段翻新活化工程的益隆炮竹廠遺址,終於去年底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遺址除增設了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以及可供舉辦各類活動的入口平台,亦修復了兩間建築物作歷史展覽和禮品店之用。木步道遊徑以傳續歷史記憶作為引導線,參觀者可以漫步在優美的環境下,一邊欣賞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景色,一邊探索整個炮竹廠的各種建築,包括漿引房、水道、曬藥場、鑿炮工場、水塘、打引區、儲存倉等等。建築物透旁更設有虛擬導覽,參觀者可透過手機觀賞當時炮竹生產及製作工序流程的影片,深入認識炮竹製作的流程。

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可讓大家漫步在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美之間。
因炮竹是高危工作,故通常炮竹廠內都會設有水塘或水池,供日常使用和緊急時救火之用。

昔日炮竹包裝 設計極具時代特色

至於位於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同樣經修復後開放。其中一間用作了遊客資訊中心及紀念品商店;另一間則是展覽空間,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往昔和歷史。展廳內不少展品都值得大家細看,如設計極具時代特色的炮竹包裝,充滿了歷史痕跡的益隆石招牌,以及詳細繪畫了炮竹製作工序的大型畫作等等。此外,每逢星期六、日的下午3時及4時,場內亦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參觀者可在專業導賞員的講解引領下,漫遊炮竹廠園區,回溯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往昔。導賞遊不設事前報名,有興趣的朋友可於特定時間在遺址入口廣場處集合,便可免費參加。

其中一間已復修的建築物正展出「煙硝迴響」展覽,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歷史。
益隆石招牌,極具歷史價值。
益隆炮竹廠包裝紙盒
炮竹廠生產的「雙鴨商標」炮竹,以雙鴨於荷花池綢水,寓意吉祥如意。
場內展示了不少益隆炮竹廠舊時的紙品,包括當年的發票和炮竹包裝等等。
炮仗製作工序繁多,除了「舂藥」、「校藥」、「入藥」等跟要處理火藥的高危工序必須在炮仗廠中進行外,其餘手工製作大多會外發給家庭工負責。
昔日澳門人口不多,一般家庭主婦和小孩在打理家務和上學之餘,也會依靠「上皮」、「砌殼」等外發手工來賺取收入。
工人在木製「搓炮殼機」上,將炮殼輾壓至結實,這個工序俗稱「搓殼」。
紀念品店設於其中一間已翻新的建築物之中。
店內有不少精美的益隆炮竹廠紀念品供大家選購,如印有益隆標誌的玻璃杯、布袋、扣針等等。
店內亦有售賣記載了益隆炮竹廠和炮竹業歷史的書籍。
益隆炮竹包裝A4文件夾。
益隆炮竹包裝書籤。

益隆炮竹廠舊址
地點:氹仔飛能便度街(氹仔舊城區)
開放時間:遊徑 6:00-19:00;展覽空間10:00-19:00(逢星期三15:00-19:00休息)
備註:逢星期六、日下午3及4時均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粵語及普通話)。

Text:Onyx
Photo:O.T.

攝影

【2023銀河系攝影師大賽】 跟著攝影師的鏡頭探索世界各地的璀璨星空

一直以來,對於天際、對於浩瀚無垠的宇宙,都是我們心中充滿好奇、嚮往、為之著迷的地方。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探索星空的機會,譬如我們終於能看到那些從外太空帶回的相片和樣本;能夠發現銀河系外更遙遠的星河;又或者,我們也能透過相機自行捕捉到夜空中璀璨的星光。其中,拍攝銀河的奇妙體驗就成了全世界攝影師們最喜愛的主題之一,許多攝影師攀山涉水,只為找到一處秘境,拍下永生難忘的天河。旅遊攝影網站Capture the Atlas也就此開始舉辦銀河系攝影師大賽(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並在日前公佈了第六屆的年度最佳銀河系攝影作品。

攝影師Gonzalo Santile《Cafayate star factory》/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阿根廷

本屆比賽從世界各地攝影師的3000多份參賽作品中評選出了25張佳作,而整個比賽更像是一次環球旅行。旅途帶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在沙漠、冰川、山脈、海灘上,一起仰望寬廣的星空。

攝影師Mitsuhiro Okabe:

《The Scenery I Want To See》

夢幻景色的名單中,日本自然可以佔一席位。而這次攝影師Mitsuhiro Okabe在山梨縣新倉山淺間公園拍下的富士山、忠靈塔與櫻花傳統絕景。那種歲月流淌過依然如初的謐靜畫面,襯上一樣如同在夜空緩緩流淌的星河,毫無疑問能入選年度佳作。

攝影師Mitsuhiro Okabe《The Scenery I Wanted to Se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日本

攝影師Mihail Minkov:

《The Eyes of the Universe》

攝影師Mihail Minkov將「希望看到冬季和夏季的銀河拱門同時出現」的想法透過360度時間混合全景圖展示出來。他在保加利亞拍下了10月到3月間的冬季星空,這時的天體主要與獵戶座有關。之後,他又在相同的地方拍下了3月至9月的夏季星空,這時的夜空是最明亮的,亦是銀河系的中心。最後Mihail Minkov將兩道銀河呈現於同一張相片中,看上去就彷如是宇宙的雙眼,而這也成為了作品的名字。

攝影師Mihail Minkov《The Eyes of the Univers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保加利亞

攝影師Jakob Sahner:

《The La Palma Astroexperience》

Jakob Sahner認為拉帕爾馬島、加那利群島是非常適合天文攝影的地方。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雲層上,能夠清楚地捕捉到空中的景象。腳下踏著卷雲,頭頂則是一片斑斕的星雲,絕對是一處世外桃源。不過想要享受此等美景,就必需要長途跋涉,並且需要對地形熟悉的領路人。特別是在夜間追尋星河的時候,更需要注意危險的地形。

攝影師Jakob Sahner《The La Palma Astroexperienc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

《The Bottle Tree Portal》

由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在也門探索時所拍下的照片。對他來說,奇特的不僅是那充滿魅力的夜空,還有也門這座神秘的索科特拉島上奇異的樹木。看著眼前扭曲怪異的樹,彷彿就像是來到一個遠古的時代。一望無際的原野、閃耀的群星下,渺小的人類看著這個數百萬年來神奇、原始的地方。

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The Bottle Tree Portal》/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也門

攝影師Ivan Ferrero:

《Celestial Shield》

相片攝於西班牙阿維拉一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在這裡有座名為Castillo de Aunqueospese的神秘城堡,城堡的歷史和傳說至今仍然未知。攝影師趁著好天氣,走過崎嶇的路而來到這個地方,拍下了這座有著1360米的神秘城堡。剛好,銀河的軌跡就像是一頂防護罩,守護著這座城郊的古堡。

攝影師Ivan Ferrero《Celestial Shield》/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更多作品:

攝影師Tom Rae《Celestial Radianc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紐西蘭
攝影師Lorenzo Ranieri Tenti《South of Hom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非洲
攝影師Jose D. Riquelme《The Night of Huayhuash》/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秘魯
攝影師Uroš Fink《Shapes of Natur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斯洛文尼亞
攝影師Alexander Forst《The Night Train》/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瑞士
攝影師Larryn Rae《Winter’s Airglow》/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紐西蘭
攝影師Roksolyana Hilevych《The Cathedral Light Show》/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攝影師Steffi Lieberman《Night under the Baobab Trees》/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馬達加斯加
攝影師Luis Cajete《Milky Way over Cuenca’s Hoodoos》/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Photo:Capture the Atlas

旅遊, 生活美學

世界月經衛生日2023|推動月經平權!台灣「小紅厝」全球唯一實體月經博物館

到外地旅遊時,不少人都愛逛當地的博物館。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就在台灣台北市,竟有全球首座以「月經」為主題的實體博物館?

於去年中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由台灣當地專注推動月經平權的非弁利組織「小紅帽With Red」經過3年多的時間籌備而成。館內設有月經議題展、藝術裝置、多元生理用品等展品,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講座,盼讓更多人一起暢談身體、性別與月經,以消除大眾對於月經的刻板印象,並解決月經貧窮、月經污名化等問題。

選址菜市場 歡迎任何人入內參觀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隱身在台北市大同區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之中,從50年的紅磚屋改建而成,內外設計均以鮮紅色和白色為主。位於門口的可愛IP角色「小血滴」,使博物館在菜市場一眾外賣店和菜檔之中格外顯眼。非弁利組織「小紅帽」認為,月經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故特地選址在此開設博物館,希望讓任何年齡、職業和性別的人,都能走進「小紅厝」,跟大家暢談月經。

月經教育區 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

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有關月經議題的故事,亦設有月經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館內亦擺放了許多保有身體形態的作品,從地下的大動脈貫至樓上的子宮模形,均希望大眾能從中加深對月事的認識。

世界月經衛生日 冀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禁忌

今天是「世界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小紅帽」也因此舉辦了「紅瓦祝福——紅色是好事」活動。「世界月經衛生日」起源自2014年起,由德國非營利組織Wash United發起,希望能藉此引起大眾對月經、健康與衛生議題的關注。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小紅帽」團隊便首次跟廟宇合作,希望從民眾的日常出發,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的禁忌,推動月經平權。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日 11:00-18:00
費用:全免
地點: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40號
FB: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Text:Onyx
Photo: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網上圖片

旅遊, 生活美學

台灣阿里山新一代檜木列車 車廂以紅檜與台灣扁柏建造!

阿里山林業鐵路為台灣重要國寶級文化資產,也是世界著名的登山鐵路之一。最近阿里山林業鐵路(前稱阿里山森林鐵路)迎來新列車,歷時近三年打造的「阿里山新一代檜木列車」於3月試運,預計在年內開始投入服務。新列車以檜木建造而成,散發「紅檜」與「台灣扁柏」兩款木材拼發的香氣,在柔和燈光與大窗戶的配合下,林鐵文資處更邀請設計團隊以設計美學重新詮釋阿里山,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鐵道之旅。

今次里山林業鐵路打造6輛全新檜木車廂「Formosensis 福森號」,歷時2年9個月。
車身除了採用高雅的檜木色,還以黑色窗框搭配呈現深邃感。
車廂內部搭配多段情境模式間接燈光,可依不同環境設定對應照明。

向經典的首代檜木車廂致敬

早於2015年,阿里山林業鐵路打造八輛檜木車廂,是用作觀光列車,參考昔日臺鐵日本皇室專用貴賓車的形式,以台灣檜木製成。阿里山林業及文資處表示,今次向經典的首代檜木車廂致敬,車內撲鼻的檜木香氣以及可開窗設計,讓遊客遊阿里山可以有不同體驗。為了迎接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近20年後團隊再度利用國產檜木,兼具傳統特色及創新意念。經過2年9個月的組裝,林業鐵路的新列車——福森號,終於完工並在3月試運。

內籠、座椅、餐桌以檜木建造

福森號的內籠、座椅、餐桌皆以耐朽、防蟲、具精油的紅檜與台灣扁柏所打造,2種木材散發著森林芬多精的香氣,有提神、殺菌的作用。細節也值得細細品味,設計團隊大膽在車身採用大片板材,窗戶大幅加寬,使乘客能將林鐵景緻一覽無遺,車廂空間順應車體結構畫出弧形如美術館的穹頂設計。車身顏色除了高雅的檜木色,搭配窗框黑色的深邃,以阿里山林鐵經典紅色點綴。

採用間接照明作為主要光源,搭配古典小壁燈,消除燈光直射乘客眼睛的不適感,更利柔和光源營造美感。

而車廂內部搭配多段情境模式間接燈光,搭配古典小壁燈,可依不同環境設定對應照明,更利柔和光源營造美感,為乘客開啟一趟自然療癒之旅。

列車座椅依據人體工學製作

為確保乘坐的舒適,列車座椅更依據人體工學製作,從椅背斜度到縫線立體度均經過多次打樣及試坐方能定案,淺色的進口皮革亦帶來溫潤觸感以及輕盈的視覺感受。今次車廂設計,還特別預留了掛畫及賞畫的空間,未來或會納入阿里山相關的經典畫作,與窗外美景形成自然及人文藝術的對話。

超大觀景窗宛如專屬畫框,可欣賞開闊的林鐵之美,體會大自然的藝術。
福森號在內裝使用高級皮革與人體工學座椅,搭配迷人檜木香,讓視覺、嗅覺與觸覺有良好體驗。
車廂設計雖簡約,卻可從細節中發現不少阿里山意象。

Photo:阿里山林業及文資處

旅遊, 生活美學

日本京都由良川鐵橋
重現《千與千尋》海上列車場景

日本京都一直被視為當地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充滿歷史的神社、河原町、清水寺、稻荷神社等景點,都深受旅客歡迎。但不說不知,原來在京都府內,竟也有儼如《千與千尋》海上列車般優美的絕景!

如在海上飄浮的電車

位於京都府北部的天橋立,被稱為「日本三景」之一,坐擁大片絕美海景,風光明媚。而由良川則是當地主要的河川。建在河口處的由良川鐵橋,長約550米,是「京都丹後鐵道」列車的必經之路。由於鐵橋距離水面只有約3米,故當電車經過時,都好像在海上行駛一樣,風光猶如明信片般優美,難怪它不但擁有「海上電車」的美譽,更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拍攝景點!

(Photo:IG@kawai.photo)

(Photo:IG@kimamababa)

(Photo:twitter@mariii_a73)

(Photo:IG@rokkoliner)

(Photo:IG@hitoshi_kakimoto)

(Photo:IG@ryosuke_komuro)

(Photo:twitter@Cocoa___cocoa)

(Photo:twitter@karakky0918)

(Photo:IG@miisa330)

想乘搭「京都丹後鐵道」列車,大家可以乘坐丹後赤松號、青松號、黑松號。而當電車行駛至由良川鐵橋時,電車更會放慢速度,由原先時速60公里降至15公里,讓乘客欣賞波光粼粼、一望無際的海景。

TEXT:ONYX
PHOTO:twitter@1ight_the_1ight、mariii_a73、Cocoa___cocoa、karakky0918;IG@kawai.photo、miisa330、kimamababa、rokkoliner、hitoshi_kakimoto、ryosuke_komuro

生活美學

首爾地鐵出口全面加設電梯
告別拖行李爬樓梯的日子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已有超過兩年沒辦法出國旅遊。回想起以往去韓國旅行的日子,在地鐵拖著沉重的行李箱爬樓梯的經驗應該相當難忘吧!但下次去韓國的時候,大家再也不用這麼辛苦,因為首爾市政府計劃在2024年之前,於首爾地鐵1至8號線的出入口安裝電梯,對一眾喜歡去韓國旅遊的朋友而言,絕對是天大的喜訊。

計劃2024年實踐「一站一動線」

為了方便弱勢社群利用地鐵設施,首爾市政府預計投放約650億韓元的資金,在1至8號線共275個車站加設入口電梯,並確保「一站一動線」, 即所有乘客在不需要他人的幫助下,都能無礙地從路面入口處移動到乘車月台。除了方便一眾行動不便者,攜帶大型行李的外國旅客再也不用這麼辛苦,拖著行李箱爬樓梯。

TEXT:伍嘉文
PHOTO:FB@首爾市政府、painochacha@Naver blog

生活美學

【世界地標】 烏克蘭千年建築
基輔洞窟修道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近日俄羅斯循海陸空三路入侵烏克蘭,並劍指首都基輔。關注當地局勢的同時,我們不如認識一下基輔的地標——洞窟修道院(Kiev Pechersk Lavra)。

基輔洞窟修道院始建於1051年,為東正教的宗教中心之一。以高97米的巨大鐘樓為中心,鐘樓直徑29米,底座寬8米,共4層,金色的頂部十分耀眼。不過,基輔洞窟修道院也逃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魔掌,大部分鐘樓及教堂被炸毀,至1944年後開始進行修復,增添了現代化的建築。另外,修道院地下亦設有地洞,古代的教士死後屍體保存在這些洞穴內,在特殊的環境下,屍體會自然風乾成木乃伊,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現在洞窟內仍保存着木乃伊。

基輔洞窟修道院在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旅遊必去的景點。

TEXT:Gillian
PHOTO:網絡圖片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