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購物付錢時,我們都能簡單地把金額讀出來,不過你對不同面值紙幣的別稱又是否熟悉?「青蟹」、「花蟹」、「紅衫魚」、「啡牛」、「金牛」,都是不同面值金錢的地道叫法,背後又有甚麼故事?
10元紙幣:「青蟹」或「花蟹」
以前的10元紙幣是綠色的,故被稱為「青蟹」。自從2002年起,銀行改為發行紫色的10元紙幣,由於新版紙幣的設計和用色都較花巧,因而又被叫作「花蟹」。現在市面流通的多數是以塑膠製造的10元紙幣,「青蟹」早已被取代。


100元紙幣:「紅衫魚」
早在19世紀,當時的3間發鈔銀行──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即匯豐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即渣打銀行),以及印度倫頓中國三處匯理銀行(即有利銀行)已有發行100元紙幣,而3間銀行印製的100元紙幣,無論尺寸和顏色都不一樣,例如渣打銀行的100元紙幣就用綠色來印刷。直至1970年,渣打銀行將100元鈔票改成紅色,其餘兩間銀行稍後亦將色調統一,由於鈔票的顏色變得規律化,民間亦開始為各種鈔票起「別名」,以紅色印刷的100元紙幣由那時開始被稱為「紅衫魚」,這個叫法至今仍然通用。

500元紙幣:「啡牛」
500元紙幣以啡色為主調印刷,加上1909年匯豐發行的500元港幣圖案裏有一頭水牛,所以就被叫作「啡牛」或「大牛」。

1000元紙幣:「金牛」
香港最大面額的紙幣就是1000元,以金黃色為主調印刷。因500元紙幣被稱為「啡牛」或「大牛」,所以1000元也沿用「牛」的稱號,全稱「金牛」。

TEXT:Gil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