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文化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何謂「香港麻雀」?「日本麻雀」難學難精? 5個你可能不知道的麻雀小知識

周末相約朋友「打麻雀」,大家通常都會選擇玩「廣東牌」或是「台灣牌」。不過,原來大家口中的「廣東牌」,並不是大家常接觸的麻雀打法,反而有另一個名字——「香港麻雀」!

繼上次講解了舉辦首屆「香港麻雀大師賽」的原因後,今次編者再請來了「香港麻雀協會」的會長呂卓仁(呂仁),為大家說明一下到底何謂「香港麻雀」,以及它與「廣東麻雀」的分別,亦會向大家解釋「日本麻雀」「難學難精」的原因!

是「香港麻雀」,還是「廣東麻雀」?

不說不知,現代麻雀是從中國古典麻雀(亦稱「老章」)演變而來,而「香港麻雀」及「廣東麻雀」也包括其中。「在過去,『廣東麻雀』跟『香港麻雀』兩者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十三張麻將中最純粹的現代麻將打法。後來,廣東那邊嫌這種打法過於簡單,較為沉悶,於是便開始加入一些新式的番種,如『六獨』、『十八台』、『無奇不有』等等,令番種變得豐富。」呂仁解釋,加入新番種後的「廣東麻雀」又被稱為「新章麻將」,而一般普遍香港市民常打的「廣東牌」,則沒有加入新式番種,依舊治用著過去的現代麻將打法,故又被稱為「清章」或「舊章」麻雀。加上這種打法亦是香港人最常打的麻雀,故較適合以「香港麻雀」來命名!

「香港麻雀」玩法考心理?

大家日常接觸的「香港麻雀」,是抽走了古典麻雀的複雜元素,再將其簡化後而成,優點是番種少,新手也較容易學。「不過只要熟悉了打法,其他選手會很易知道你下一步會點打,整體的技術含量較低。」呂仁解釋,因「香港麻雀」的組合數較少,不只高手低手的差距會較細,也很容易看穿對手的牌路,「但這反而會衍生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訓練自己觀察其他選手的心理行為!」他續說,因不想其他選手看穿和洞悉自己的手牌,大家通常會多加訓練自己的「演技」,跟對方大玩心理戰,一些人甚至會打「花章」(即不整理手上的牌,摸一隻打一隻),而這些都是玩「香港麻雀」時很常見的技巧,十分有趣!

「日本麻雀」為何「難學難精」?

跟「香港麻雀」一樣,「日本麻雀」也是從中國的古典麻雀演變而來,根據呂仁的說法,「日本麻雀」細緻地保留了古典麻雀的計算、牌形和玩法,遊戲相對複雜。「『日本麻雀』相對上難學,門檻太高,亦有很多限制和規則。假如你之前從未接觸過『麻雀』的話,分分鐘需半個月時間才可學識『日本麻雀』。」雖然「日本麻雀」較為難學,不過呂仁認為它的好處是玩家在技術上能有許多微調空間,因此亦愈能辨別出當中的高手,「如果一個人打『日本麻雀』好叻,我想他即使要玩世界上任何一種麻雀,都不會有困難!」

在台灣找不到的港式「台灣麻雀」?

順帶一提,除了「香港麻雀」之外,有些香港人也喜歡打「台灣麻雀」,但呂仁表示,大家平常玩的「台灣麻雀」,並不等於台灣人玩的麻雀!「兩者其實有很大分別。一般台灣人玩的正宗『台灣麻雀』,其實較為接近大家熟悉的『香港麻雀』;至於港式『台灣麻雀』,玩法上則會較為接近廣東人玩的廣東麻雀。」他解釋,背後的原因是源於有些人認為「香港麻雀」的玩法過於簡單,於是便在玩法上加入新的元素,逐發展出港式「台灣麻雀」。

「跑馬仔不是麻雀!」

猶記得前些日子,香港曾流行過玩「跑馬仔」,它的玩法是只能碰和槓,可出銃,但不能上,和牌方式比較簡單。而由於規則簡單,因此一局的節奏較明快,所用時間也較短。然而,身為「香港麻雀協會」會長的呂仁卻表示,「『跑馬仔』並不屬於麻雀的一個範疇!」他指,「跑馬仔」抽走了「麻雀」本應有的元素,如玩家的位置、食糊的定義(因「跑馬仔」開槓便可收錢),破壞了本身「麻雀」定輸贏和玩家位置的系統,亦額外添加了獎碼,「簡單而言就是添加了運氣的獎賞,將運氣最大化,每局的時間縮短了,一局來得快去得快,很是刺激,但其實它是一個迫近睹博的遊戲,而不是充滿歷史和文化底蘊的麻雀。」

經過以上的解說後,大家對「香港麻雀」、港式「台灣麻雀」、「日本麻雀」有否加深認識?不知大家又最喜愛打哪一款麻雀呢?

(左)「香港麻雀協會」會長呂仁。

相關文章:

手雕麻雀工匠 X 藝術插畫師 父女檔合作 將本地文化融入麻雀藝術
首辦香港麻雀大師賽 代表出戰世界賽 香港麻雀協會會長  呂仁: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

專訪, 藝文創意

首辦香港麻雀大師賽 代表出戰世界賽 香港麻雀協會會長  呂仁: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人品好,牌品自然好!」每逢農曆新年,大家總愛重溫《嚦咕嚦咕新年財》電影賀新歲,除了各式精警的對白之外,相信就以劉德華在最後的麻雀大賽中,以「五筒扮四筒」勝出的情節,最令人津津樂道。

別以為麻雀大賽只是電影裡的一個橋段,其實現實中也有全港性的麻雀大賽!早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就有一班熱衷「打麻雀」的學生成立了「麻雀研究學會」(下稱「麻研」),他們認為麻雀不一定要跟賭博、黑社會等扯上關係,反而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於是努力鑽研各地的牌規,統籌不涉賭博成份的大專聯校大賽,冀以「竹戰」會友,推廣麻雀文化。

六年過去,「麻研」的創會會長呂卓仁(呂仁)已於中大畢業,但對麻雀的熱情依然未減。去年,「香港麻雀協會」成立,身為協會會長的他,於年中亦舉辦了首個香港麻雀公開賽盃賽,讓已報名參賽的「雀友」爭奪麻雀大師的頭銜;自己也代表香港出戰於奧地利舉行的世界賽,與別國選手爭奪世界冠軍。他表示,希望向世界推廣麻雀文化,並透過籌組專業比賽,洗脫麻雀以往的賭博污名!

一個帖文 促成大學首個麻雀學會

麻雀,又稱為「麻將」,是中國的棋牌遊戲,據報起源自清朝末葉,並於清末民初時最為盛行。然而,時而今日,麻雀在香港卻往往跟賭博、烏煙瘴氣的麻雀館,又或是黑社會等負面形象扯上關係。許多上一輩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沉迷睹博,大家在讀書時期可以接觸到麻雀的機會,也因而少之有少,更遑論是成立學會研究麻雀。

「小時候家人有教過我『打麻雀』,但說到真正認識麻雀,也是大學時期的事,那時我偶爾也會跟朋友『切磋』一下。」呂仁憶述,麻雀本是他跟朋友間的休閒娛樂活動,發展至成立「麻雀研究學會」,原來一切契機是源自Facebook專頁裡的一個帖文:「有一次在“CUHK Secrets” (中大師生的爆料專頁)裡,有人出post(帖文)問大家有否興趣籌辦一個麻雀學會。你會發現在帖文下留言的人,就是我們第一屆學會的莊員(內閣幹事)。」

年青一代也來參加競賽。

羨慕中大有個麻雀學會

十四位莊員,初次成立一個全新的麻雀學會,在大專院校裡可屬先河,加上創會初時經驗和資源的不足,因而遇上了不少困難。幸好,校內同學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學會成立頭半年,單是中大校內便已招收了二百名會員,令人鼓勵!」其後,他們開始構思各式各樣的活動,如麻雀教學、麻雀比賽等等,統統不涉及賭博成分,跟同學仔齊齊「打衛生牌」。「最開心是每次校內活動都會有百多人報名參與,後來也開始有其他院教的人聯絡我們,說很羨慕中大有個麻雀學會,很想來參加。」呂仁說。

可惜大學規矩難以打破,始終只有中大生才能參與校內學會的活動,「我想,既然有那麼多校外人有興趣,若舉辦一個涵蓋整個大專學界的比賽,報名情況應會頗踴躍!」呂仁隨即招兵買家,邀請不同院教的學生會和學會一同籌備大專級數的比賽,最終招募了三十多位有志之士幫忙,第一屆的「香港大專聯校麻雀大賽」也成功誕生。

舉辦麻雀大賽 殊不簡單

「很多人認為策劃麻雀比賽很簡單,其實內裡要考慮很多不同的細節!」呂仁坦承,每次籌辦麻將競賽對他們(籌委)來說都是一個大挑戰,「競賽的規則跟大家一般在家裡『打麻雀』時的規矩有著天淵之別,你必須考慮對局選手的行為,例如是犯規的可能性,又或他們是否有機會作出『通水』、『踩界』的行為。」他續說,最常出現的犯規情況,就是大家常聽說的「洗牌疊」——即是參賽選手利用「洗牌」時的機會,將對自己有利的麻雀移到自己的區域,有利糊出「大三元」等大牌,「當局者易迷,但旁人卻很易看得出誰人『假洗牌』,他會一直握緊一堆牌、黏住不放。」有見及此,競賽裁判們往往都會打醒十二分精神,慎防「洗牌疊」的情況發生。

裁判正在認真評審。

「先打後摸」 不符合「打麻雀」禮儀

除了犯規、出千的情況,在「打麻雀」切磋牌技時,其實也須注重禮儀。呂仁舉例有部分香港人有「先打後摸」的習慣,但其實此為錯誤的打法:「首先是此舉可能會有『半通水』的嫌疑,你先打牌,即是告訴別人你還沒『叫糊』。假如你正在『等自摸』的話,就自然不會這樣做;其次是它還容易構成大小相公的問題,裁判們見到的話都一定會阻止。」

就像於去年八月舉行的「香港麻雀大師賽2022」,裁判們都須經過「香港麻雀協會」的專業訓練,還須擁有前大賽或學界的執行經驗,或是出身自中大的「麻雀研究學會」,方可於大師賽當裁判,具經驗的總裁判還會在場內作監督,希望以認真和專業的態度,杜絕場內的犯規行為,確保競賽的公平性。

(左)「香港麻雀協會」會長呂仁;(右)「香港麻雀大師賽」阿寶。
阿寶之前是「香港大專聯校麻雀大賽」的籌委之一,希望勝出大師賽,以成為香港代表。採訪當天,他表示其「作戰策略」是自摸平糊三番。
首屆「香港麻雀大師賽2022」,共有480名參加者,當中再選80人進行複賽,再選出16強、4強,最後選出冠、亞和季軍。

希望每年都有一個香港麻雀大師

「大家都知道麻雀文化源自中國,但香港卻沒有人認真對待這件事,跟麻雀相關的往往只得麻雀零售、麻雀會所、麻雀館等,都跟賭博有關。」呂仁認為,麻雀屬於文化和競技,可是一般大眾卻不會貿然對麻雀文化改觀。

於是,眼見其他歐美地區也一早有具規模的麻雀公開賽,加上成立了「香港麻雀協會」,呂仁便決定於去年中舉辦首個香港麻雀公開賽盃賽——「香港麻雀大師賽2022」,為協會打響頭炮之餘,又可同時推廣麻雀文化,以望洗脫麻雀以往的賭博污名。

「這個公開賽是一般大眾都可以報名參加的,不限年齡和國籍,而這次競賽不像過往,大家參加完之後,拿了獎金獎品就算,也想讓其他人知道規則存在背後的原因。」在比賽的會場旁,也舉辦了一個「巧雀奇緣」  麻雀藝術展展覽,展出麻雀的文化歷史知識,以及插畫藝術家Karen Aruba與其父親——手雕麻雀工匠張誠忠師傅一同創作,有關傳統麻雀工藝的影像、插畫和雕刻麻雀作品,好讓大家在競賽前後了解更多。呂仁補充,競賽的優勝者,還可帶著香港麻雀大師的頭銜出外參賽,「希望這個競賽可以成為年度賽事,每年都會有一個香港麻雀大師!」

冠軍得主。
競賽的冠、亞、季軍均會獲贈證書和獎盃。
「巧雀奇緣」  麻雀藝術展
「巧雀奇緣」  麻雀藝術展
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的手雕麻雀。

「我們想向全世界推廣麻雀文化!」

在舉辦過麻雀大師賽後,呂仁還於去年8月底首次以個人身份名義,代表香港出戰於奧地利舉行的世界立直麻雀錦標賽,與世界各地36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充進行競賽,最終以16強完成賽事,創出一大佳績。不過,他表示最希望的並不是奪冠,而是想麻雀世界大賽跟文化活動可以有一年移師至香港舉行,「香港對麻雀文化的認識絕對較其他國家深厚,如是手雕麻雀等傳統技術,很值得保留。故我們都想向全世界推廣麻雀文化,讓他們知道從前麻雀的模樣!」

於奧地利舉行的世界立直麻雀錦標賽。
手雕麻雀

香港麻雀協會
FB:hkmjassn

相關文章:

手雕麻雀工匠 X 藝術插畫師 父女檔合作 將本地文化融入麻雀藝術
何謂「香港麻雀」?「日本麻雀」難學難精? 5個你可能不知道的麻雀小知識

Text:Onyx
Photo:O.T.、由受訪者提供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賀年遊戲「魚蝦蟹」 「高慶坊」是什麼意思?越南版竟沒有「銅錢」?

「買定離手!」新春期間到親友家拜年,總離不開「魚蝦蟹」骰寶。它是中國和越南的傳統遊戲,玩法簡單,但特別的是骰子採用了由魚、蝦、蟹、銅錢、葫蘆及公雞的圖案來代替點數。然而,你又知道「魚蝦蟹」上的大字標題「高慶坊」究竟有什麼意思?而越南版的「魚蝦蟹」竟然沒有「銅錢」?

「高慶坊」真實存在過?

傳統「魚蝦蟹」多會印上「高慶坊」或「翹骰不算」的大字標題,但你又知道前者有什麼意思?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以為「高慶坊」是因「高興」的諧音而得名,但不說不知,「高慶坊」竟是舊時澳門一個真實存在過的賭場!

澳門的賭博業歷史久遠,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對此有所記載。據說於1850年,澳門已有200多家「番攤」賭館。而於1872年,港英政府在香港實行禁賭,大批賭客紛紛前往澳門,澳門的賭博業因而更加繁榮。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澳門共有20多所賭場,包括「高慶坊」、「快活樓」、「德成公司」等等,從事賭博業的人員據報共有約700至800人。

為何魚、雞的圖案是紅色?

或許大家會好奇,為何「魚蝦蟹」骰子的6款圖案都有其既定的顏色?原來,根據澳門政府於1996年公布過「魚蝦蟹骰寶」法定博彩規則,規定了「魚蝦蟹」3粒骰子上,不同圖案、顏色及點數的分布:魚和雞必須是紅色;蝦和蟹是綠色;而葫蘆和銅錢則是藍色。此法令使「魚蝦蟹」骰子上的圖案顏色和點數得以統一。

為何「魚蝦蟹」的英文名是 “Hoo Hey How”?

提起「魚蝦蟹」的英文名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直譯成“Fish-Prawn-Crab”,但於外國,它有一個更為通用的英文名——“Hoo Hey How”,源自「魚蝦蟹」的閩南語讀音。

越南版沒有「銅錢」?

「魚蝦蟹」的玩法簡單,各地都有類似的賭博遊戲。越南版名為「匏蟹魚虎」(Bầu cua cá cọp),6款圖案為魚、蝦、蟹、葫蘆、雞及鹿,沒有銅錢。另一東南亞國家、泰國版本的「魚蝦蟹」,除了以老虎取代鹿之外,其餘5款圖案都跟越南版的一樣。而在英國,有一名為 “Crown and Anchor”的遊戲,玩法跟「魚蝦蟹」相近,6款圖案則是葵扇、紅心、梅花、階磚、錨及皇冠。

越南的「匏蟹魚虎」(Bầu cua cá cọp)。
「匏蟹魚虎」的骰子。
泰國版。

英國的 “Crown and Anchor”。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

熱話, 生活美學

【農曆新年2023】新春賀年禮物推介 香港製作賀年氈酒/時尚開運麻雀/Lego好運搖錢樹!

農曆新年將至,在準備享受節日喜慶的同時,當然也是準備賀年禮物的時候,好讓在拜訪親朋戚友時,也能送上新年祝福的心意。如果你正為禮物煩惱,不妨看看以下8款既大方得體,又能滿足不同親朋戚友心意的賀年禮物精選。

1.「捌億」賀年 香港製造農曆新年特別版Gin酒

酒一直受歡迎的賀年禮之一,不少酒廠也都會趁新年推出限量產品,因此以酒作為賀年禮物一定會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在眾多酒款中挑選一瓶好酒並不容易,這也是考驗大家品味的時候。而這次為大家推介的品牌「無名氏」,由兩位80後親手打理,於香港設廠製造,在傳統Gin酒上加入本土口味。

2023農歷新年特別版氈酒「捌億」,HK$688/盒,HK$1888/全套三支組合。

這個新年他們也延續往年的新年傳統,繼續以「捌億」系列開年,推出以鐵觀音、桂花、陳皮、杜松子、蜜柑、南杏、南棗和生薑釀製而成的Gin酒,配上名國際插畫家 Jonathan Jay Lee,以港人每逢新年必看的賀歲片為參考畫出特別版「中、發、白」酒標,讓大家發一個哩咕哩咕新年財。

凸顯品味的Gin酒加上充滿記憶的應節賀歲酒標,絕對是送禮之選。

2.Fortnum & Mason 與著名彩色分析師推出禮盒

除了單獨送酒,當然也可以來個大包圍禮盒,為親朋好友送上滿盒子祝福。今個新年,「Fortnum & Mason」推出限定賀年禮盒及禮品,與著名的彩色分析師Tiff Chan聯手,以顏色搭配寓意推出了四款禮盒,設計以不同的色調寓意「安康常樂」(HK$1458)、「歡欣吉慶」(HK$1318)、「富貴豐足」(HK$1298)、「愛頌和諧」(HK$1378)。禮盒有美酒、有甜點、有茶有餅乾等,琳瑯滿目,讓新春更添喜慶。更多禮物可參閱 新年禮品目錄 2023

「安康常樂」禮盒以品牌經典顏色尼羅河之綠為主色,利用象徵福、祿、壽的珊瑚色作提亮,再添上雍容華貴的金色。
朱古力和香檳當然也是賀禮的熱門之選。

3.港台品牌 時尚開運麻雀

吃飽喝醉,就是玩樂的時刻,其中麻雀就是不少人的新春娛樂。在新一年的開始送上一副全新的開運麻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購物網站Pinkoi就為大家精選了三款創新麻雀,有香港品牌「PAPERY」推出的環保麻雀套裝(HK$2888);台灣「馬丘MACHILL」的簡約麻雀(HK$1129.5);以及「七號森林」融合台灣元素設計的時尚麻雀(HK$1085.9)。除了能在麻雀檯上過招,精美的設計也非常適合收藏。

香港品牌「PAPERY」推出環保紙材與創新工藝結合的「雀道」環保麻雀套裝。
「馬丘MACHILL」融合美學與東方文化設計簡約麻雀。
「七號森林」將各種台灣元素加入麻雀中。

4.傳統娛樂變新派Board Game – 天九

對比麻雀,同是傳統娛樂的天九卻不常被提起,懂得玩天九的人也越來越少。玩法些許接近鋤大D的天九在日本、台灣都很流行,其無論是遊戲體驗或者歷史背景,都不比麻雀遜色,而我們常聽到的一些俗語其實也都是源自天九。一直努力推廣天九遊戲的「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 TIN K9U CLUB」就嘗試推出不同的天九設計和周邊產品,除去天九「爛賭」、「老一輩」的標籤,傳承遊戲背後的傳統文化。趁這個新年,不妨送上設計新潮的天九,和朋友一起學習這門「新」遊戲。想玩的朋友可以前往 IG@ tin9club ,查詢購買或訂製。

「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 TIN K9U CLUB」設計不同新潮的天九和周邊產品。
「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 TIN K9U CLUB」設計不同新潮的天九和周邊產品。

5.Lego「搖錢樹」帶來富足好運!

有大人的玩具,自然也不能少了小朋友的禮物。新春在恭喜發財、利是逗來之餘,不妨考慮直接送棵「搖錢樹」給小朋友。LEGO這款搖錢樹模型(HK$219)上,裝飾著20個金桔、14個紅包和10個金幣,十分精緻。小朋友在砌完後,也能放於家中擺設,帶來富足、繁榮和好運。

6.Swatch月兔兒童錶 伴小孩度過快樂時光

除了模型玩具,送一隻卡通錶給正在學習的小朋友也是很不錯的選擇。為迎來兔年新春,兒童腕錶品牌Flik Flak將月兔附於錶上,推出萌兔迎春腕錶(HK$350),其生動可愛的造型,小朋友一定愛不釋手。手錶還搭配特別包裝,附贈一份新年海報、摺紙教學及紙燈籠的製作方法。讓你在教小朋友辨認時間的同時,也可以一起製作賀年裝飾品。

兒童腕錶品牌Flik Flak將月兔附於錶上,推出萌兔迎春腕錶(HK$350)。
手錶搭配特別包裝,附贈一份新年海報、摺紙教學及紙燈籠的製作方法。

7.IKEA應節家品 帶古民族過年色彩

如果想要實用的賀年禮物,也可以到IKEA挑選家飾。今年IKEA就為大家準備了FÖSSTA 新年限定系列家飾家品,揉合唐代古風民族色彩,加上賀年玉兔和吉祥梅花設計的典雅家品,既應節又實用。各種產品可於 IKEA官網 了解及購買。

FÖSSTA LED 座檯燈,以柔和燈光配上兔子剪影。(HK$149.9)
美觀實用的賀年餐具同樣吸引。
梅花設計充滿生機。

8.周生生福兔賀歲 傳統工藝X時尚飾物

又或者,想送貴重的新年賀禮,也可以送上吉祥的金器。即將踏入兔年,周生生也自然推出賀歲金飾系列,將各種金器都設計出巧兔造型,融合傳統金飾工藝和時尚品味。有手捧各種財運、吉祥象徵物件的足金金兔擺件;有以活潑小兔為主的黃金工藝金片;也有用不同可愛金兔神態、12生肖製作的足金串珠供自由搭配;更有Sanrio系列推出各種人氣角色黃金串飾等。相信單是選擇喜歡的金飾搭配,也要花上不少時間。這些福兔賀歲金飾,都可以在 周生生官網 找到。

銷售點:

1.「無名氏」農歷新年特別氈酒:無名氏官網
2.「Fortnum & Mason」限定賀年禮盒、禮品:K11 MUSEA 旗艦店發售
3.「PAPERY」麻雀:Pinkoi網站、「馬丘」麻雀:Pinkoi網站、「七號森林」麻雀:Pinkoi網站
4.天九:IG@ tin9club ,查詢訂製
5.LEGO「搖錢樹」:LEGO官網
6.Flik Flak萌兔迎春腕錶:FlikFlak官網
7.IKEA FÖSSTA 新年限定系列:IKEA官網
8.周生生福兔賀歲金飾:周生生官網

Text:Vincent
Photo:由各品牌提供

18區, 藝文創意

上環樓梯街84歲街頭書法家 手寫揮春傳承文化

春節臨近,不少人都有貼揮春的習俗,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沿着上環文武廟往下,便是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早在1841年至1850年間興建而成的樓梯街,很多人去文武廟祈福後,會來這兒挑選新春對聯,一張張大紅揮春貼滿樓梯,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雖然市面上有不同印刷揮春可選擇,但仍然有人堅持傳統文化手藝,在揮春手寫一字一句送上祝福,這些手寫毛筆字揮春,顯得更有價值。駐守上環樓梯街寫揮春多年的郭師傅,仍堅持每天擺檔,揮筆為大家寫上滿滿的新年祝福。郭師傅的檔口雖小,但在旁邊的鐵網樓梯杆掛起了不個人作品,使環境氛圍都充滿賀年喜慶感覺。

堅持每天擺檔

郭先生為大家寫下兔年祝福。

郭先生指他十幾歲開始寫書法,寫到現時已經80多歲,是他最大的興趣,將來仍會希望寫下去。「寫書法可舒展性情,退休後開始出來寫,也是為了興趣。早在四年前左右開始偶然機會下,決定於上環樓梯街擺檔。」他精通中西書法,主要寫中文硬筆書法,而英文書法則是在英國跟隨一位大學教授學習的。寫得一手好字,他卻說原來全是年輕時臨摹柳公權、顏真卿書法,再慢慢寫出自己的風格。對於書寫的用料,金漆揮寫更有靈氣,郭師傅指新年多會用金油,比較顯眼和搶眼,適合節慶。

金漆揮寫更有靈氣,郭師傅指新年多會用金油,比較顯眼和搶眼,適合節慶。
合體字揮春,把四個或以上的字合體,寓意吉祥。

揮春是對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內容都是圍繞生活、家庭、健康等,郭先生指寫過無數揮春,而現場也看到掛起不少合體字揮春。合體字由以前的書法家自創,把四個或以上的字合體,寓意吉祥,故稱「吉祥合體字」。然而要拼得好看,字形中必須要有共同點,如「招財進寶」中的「財」和「寶」就共用了「貝」字,合起來即和諧好看,「寫字的比例和技巧也要懂,合體字不容易寫。」有些字合後看不太懂,就如「日進斗金」,原來指人錢財廣進,獲利甚多,招財進寶。這些其實也是一種揮春的藝術,簡單一個字背後的有多重意義的祝福,十分有趣!郭先生也分享之前為大企業題字,「金作屋兮玉作籠,門前車水馬如龍。」指富有之家,屋內裝飾都是金鵬玉砌,四方八面吸引不同人士前來拜訪,希望新一年更暢旺,他寄望每個新年的祝福,在疫情中為大家帶來希望。

教授外國人寫字 認識中國文化

郭先生指希望能夠書法令更多人有興趣學習,尤其是小朋友,「如果有興趣學習中文字的話,我希望自己能夠盡一分力。」小孩子從基礎學起書法,較容易接受和吸收,加上對中文字有一定認識,令他們有興趣去學習。郭先生指疫情前,較多遊客到訪,也會教授不同國家的遊客,翻譯及書寫自己的中文名,過程中可學習及接觸中國文化。「不分國籍、文化、年齡,男女都會教授。」也希望未來可一直繼續寫下去,把傳統的書法文化藝術延續。

郭先生展示教授不同國家遊客,翻譯及書寫自己的中文名。

Text:Twinkie
Photo:Tantan

藝文創意

香港作家西西離世 享壽85歲

香港知名作家西西今晨因心臟衰竭於醫院安詳離世,享壽85歲,西西有份創立的素葉出版社,在社交網站指:「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西西本名張彥,1937年在上海出生,50年代移居香港,讀中學時已經積極在報章投稿,後來成為官立小學教師,當年會取筆名西西的原因,據她解釋:是「西」字字型似一個人開心愉快地起舞。她70年代寫香港故事《我城》,在報章連載,後來結集成為同名小說,在本地及台灣都曾經獲獎。代表作還包括《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店鋪》、《碗》、《飛氈》等,其中多篇作品成為中學中文科教材,小說《哀悼乳房》亦在2006年被改編拍成電影《天生一對》。

西西早年作品大多在台灣出版。其中香港故事《我城》,既是我們最熟悉的日常,又是香港人有點陌生的幽默,溫和,甚至童趣的存在。台灣作家、樂評人馬世芳憶及他的閱讀經驗,蒐集西西的書,著迷於她的文字,受惠於她開啟的文學世界。他寫道:「她寫戰爭、死亡、貧窮、老病,也帶著一副柔軟的心腸,和一雙洞燭人世、然而始終好奇的眼。」

今年舉行的《我城女子》西西專題展。
場內展出西西的手稿。
生活美學

推廣「正向月事」教育的女生
陳鈺霖 Zoe:處女膜改壞名!

香港人談月事,向來忌諱。「姨媽到」、“M come”、“Period”⋯⋯大家都習慣用這些代名詞來稱呼女生每月的「例行公事」,而「月經」二字,彷彿就是不能說的禁忌。

一直積極推廣「正向月事」教育的陳鈺霖(Zoe),於2014年開始試用布衛生、月經杯等環保月事產品,並在社交平台分享使用心得。豈料,竟引來網友熱烈的迴響,令她喜出望外,「大家都很踴躍發言、分享,甚至討論自己對身體的看法,活像是打破了一直以來『M到』給人的負面感覺!」Zoe 認為,這些討論十分有趣,是她過往多年從事性教育工作未曾見過的。於是,她開始為網友團購月事產品,更創立了網上教育平台 Happeriod,希望為市場供應更多的月事產品及資訊,讓大家能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讓「月事」變成「悅事」。

透過月事 跟身體「重新連結」

根據研究顯示,每位女性一生平均會用超過1萬1千件衛生用品,而單是1件含有塑膠成分的即棄衛生巾,便至少要500年才可分解,對環境的破壞可想而知。而可重用的月經杯、布衛生巾、月經褲、月經碟等月事產品,不但是對地球較為友善的選項,當中純棉製的衛生巾也降低了對私密處的刺激程度,使皮膚不易敏感,對人體百利而無一害。

除了以上的好處外,Happeriod 創辦人 Zoe 還表示,透過清洗、更換月事產品的過程,以及觀察經血量和狀態,其實女生也可更為了解自己的身體,「就像是跟身體『重新連結』一樣!」曾在不同婦女團體工作的她,認為學校的性教育課程主要集中於性行為相關的內容,其實並不足夠,「月經、青春期的知識,以及如何透過對身體器官的認知,認識自己的身體運作,也同樣不容忽視。」故她也有舉辦布衛生巾工作坊,甚至乎在市集擺檔,希望透過不同的交流,讓大家認識正確及正面的月事知識。

市集擺檔 慘遭白眼

要在2014年的香港推廣「月經教育」,可是一點也不簡單。Zoe 猶記得第一年把產品拿到市集擺檔時,便曾遭遇過不少白眼,「試過有街坊看到我們的產品後很驚訝,認為我們是異類,質疑我們為何要把子宮模型擺放出來,也不了解我們賣月事產品的目的,甚至有人誤以為我們賣的是性玩具。」面對這些批評,Zoe 每每會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講解月事產品的理念,以及月經的知識。而她的努力偶爾亦會有所回報,例如有些人在聽過她的講解之後,態度最終亦有所軟化。

「最難忘的是曾經有一名南亞裔女生,可能是因為自身宗教文化的關係,看到我們的產品後震驚不已。但當經過了長達兩小時的對話之後,她終發現到自己以往所學到的知識並不正確,於是,她激動的情緒也逐漸冷靜下來。」Zoe 坦言,隨著近年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加上媒體的報道也愈來愈多,擺檔時所面對的批評也相對減少了,「一來可能是多了小店有賣(月事產品);二來可能是大家對環保用品的認知有所增加 ,因此對月事產品的印象,也明顯沒以往那麼負面和抗拒。」

「處女膜改壞名!」 謬誤多不勝數

然而,雖然社會大眾對月事產品的接納度有所提升,不過, Zoe 透露有些女生反而是因為大眾普遍的誤解和迷思,而對置入式月事產品卻步。當中最常見的兩個謬誤是以為月經杯和月經碟會「弄穿處女膜」和「弄鬆陰道」。

「我常說『處女膜』改壞名,因一般人會想像它是一塊封閉的膜,但其實它跟珍珠奶茶杯的封口膠膜一點也不相似。」Zoe 補充,她們會稱「處女膜」為「陰道冠」,因它其實是一個環狀組織,設有「開口位」,可以讓血經正常流出,「試想像,即使是處女,在正常的狀況下,月經也能夠直接排出。再者,『陰道冠』具有彈性,一般來說並不會一戳就穿,所以用月經杯、棉條,甚至進行插入式性行為時,也不一定會受損;相反地,有些人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反而會有機會令『陰道冠』撕裂。」因此,「陰道冠」其實並不能跟女生的性交次數,甚至是否是處女一事劃上等號。

至於另一個要驅除的謬誤,則是月經杯會「弄鬆陰道」。對此,Zoe 表示其實答案是剛好相反!「老實說,身體所有的肌肉都需要好好訓練。尤其在變老之後,若然陰道肌肉變得鬆弛,更有可能會引起尿滲的困擾。然而,由於骨盆肌肌肉需施力才能固定杯子,所以如果能正確使用月經杯,反而可以鍛鍊肌肉!」既然如此,大家何不踏出第一步,給月經杯一個機會?

月事教育 從小做起

Zoe 明白,要一時三刻的驅除掉對月事產品的謬誤,或是改變根深蒂固的思想,確是十分困難,因此她也希望可以將「正向月事」教育從小做起,未來,Happeriod 將推出為準備踏入青春期的男女而設的「初經寶盒」教材,並會印製小冊子,讓父母或老師可以跟小女孩和小男孩們交流,以健康角度認識月經。她希望大家能夠在充足的資訊下,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以便日後作出一個更自由、更忠於自己的選擇。

Zoe Chan 陳鈺霖
Happeriod 創辦人 從2014年起開始試用環保月事產品,至今已試用過數十個品牌,大大小小近一百款月事產品。
TEXT & PHOTO:ONYX
生活美學

韓國地鐵站內的「幽靈月台」
竟是韓團MV的拍攝勝地?

韓國地鐵「新設洞(신설동)」站內一個神秘月台,多年來不僅限制出入,亦沒有被標示在地鐵站的指示圖上,故此有「幽靈月台」之稱。雖然這個「幽靈月台」看起來好像很神秘,但其實大家可能亦曾經看過它的內部,因為它也是多部著名的韓國影視作品的拍攝場地之一;而近日,這個「幽靈月台」竟被列入「首爾未來遺產」,究竟這個月台隱藏了甚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地鐵站內的神秘空間

根據「首爾市政府」資料顯示,該「幽靈月台」於1974年建造地鐵一號線時建成,後來因為路線調整而停止營運,一直廢棄至今。由於月台保留了70年代地鐵站的內部面貌,具有特殊歷史價值,因而獲選為「首爾未來遺產」。

「幽靈月台」原來是取景勝地?

雖然平時不能進出這神秘的月台,但大家可以從不少電影、電視劇、MV一窺「幽靈月台」的面貌,當中包括韓劇《監諜任務》、《雅典娜:戰爭女神》、人氣組合TWICE《CHEER UP》MV和EXO 的《LIGHTSABER》等。

Text:伍嘉文
Photo:FB@seoulheritage, 서울특별시 미래유산官方網站, Youtube截圖

藝文創意

【文字狂】「水靜河飛」?「水淨鵝飛」? 還是「水盡鵝飛」?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水靜河飛」,但有時又會看到新聞寫「水盡鵝飛」或「水淨鵝飛」,到底哪個寫法才正確?

水盡鵝飛

根據國際教育研究院資料顯示,「水盡鵝飛」分別出自於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你休等的我恩斷意絕,眉南面北,恁時節水盡鵝飛。」以及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我則為空負了雨雲期,卻離了滄波會,這一場抵多少水盡鵝飛。」

水淨鵝飛

「水盡鵝飛」亦作「水淨鵝飛」,「淨」和「盡」在這裡是可以相通的;根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水淨鵝飛」一詞出自元無名氏《雲窗夢》第四折:「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個水淨鵝飛。」「水盡鵝飛」及「水淨鵝飛」,兩者皆指水枯竭,鵝飛離;比喻恩情斷絕,一無所有。

水靜河飛

大概多年來受到口語音變的影響,在以訛傳訛及誤寫誤讀之下,由原本的「水盡鵝飛」和「水淨鵝飛」演變成現今約定俗成的「水靜河飛」,以比喻行情慘淡、杳無人煙的境況;但意義上卻跟「水盡鵝飛」和「水淨鵝飛」存在著差異。

TEXT:伍嘉文

藝文創意

【愛情遇上】回到中世紀 決定命運的舞會

由Jane Austen編寫的英國文學巨著《傲慢與偏見》屢次被翻拍成電影,因為一群幕後製作人員的功勞,才可把19世紀歐洲鄉紳階層的社交、愛情和家庭等面向呈現於銀幕上。故事講述英國鄉郊莊園園主Mr. Bennet育有5女,但因當時女性不可繼承其財產,所以他渴望把至少一名女兒嫁給富裕的紳士,讓女兒們得到日後的生活保障,而結識貴族的方式就是把她們帶到舞會去。

那個年代的男歡女愛,就在一場場瑰麗的舞會中發生,亦如Jane Austen寫道:「跳舞是談情說愛的前奏(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體現個人修養

社交舞泛指一般帶有互動、娛樂性質,而非純粹表演的舞蹈。最早期關於社交舞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中世紀,源自勃艮第王國的宮廷舞Basse Dance,逐漸在全歐洲興起,舞者以優雅步姿在地面上掃行,雙腳幾乎不離地,因此亦有「Low Dance」的別稱。而在鄉郊間的社交舞則在後文藝復興時代才錄得記載,人們會以舞技高低證明個人在社交禮儀上的修養。

華爾茲大解放

社交舞舞種繁多,當中華爾茲(Waltz)可算是長青之最,至今依然流行。華爾茲的起源地一般被認為自奧地利和南德國一帶,十七世紀流行於全歐洲舞會。早期男女舞者需相隔手臂的距離,後來維多利亞英女王提出改革,才變奏成親密接觸,此舉卻令華爾茲被當時部分群眾批評為放縱、不合宜的舞種。在華爾茲舞會中,並無特定進場規格,被邀的通常是女方,答允了男伴的一句「May I」後,就會並肩走到舞池中央旋轉起舞。

古代成人禮

來到十八世紀,適婚的女生們透個方塊舞(Cotillion)被認識。在法、英(後期流傳到美國的白人社群)的上流社會中,即將成年的少女們要學習如何點頭、握手、擺裙等社交禮儀,並需練習方塊舞舞步和配襯赴約裝飾,在舞會上展露高貴、迷人一面,希望覓得心儀伴侶。傳統的方塊舞由4個舞伴組成,舞者在指揮下交換舞伴,令人心動的調情就在舞蹈中發生。


18世紀畫作《The Cotillion Dance》

那些含蓄的扇語

在攝政時期,英國鄉村舞(English Country Dance)大行其道,亦是《傲慢與偏見》中的舞種,男女舞者並列進場,雙方對望靜待音樂奏起,透過眼神傳遞那份柔情蜜意。有趣的是,淑女們通常手執扇子,有指扇上畫有舞蹈讓她們「作幣」,而在1719年出版的《Fanology》一書中指出,摺扇的不同形態亦帶有意思,含蓄地表達了女生們的心思。

緩慢地撥扇:我已經結婚了。
快速地撥扇:我已經訂婚了。
把指尖放在扇子端部:我希望與你對話。
右手執扇並放在臉前:請跟隨吧。
把扇子放在左耳邊:請別騷擾我。
把打開一半的摺扇壓在唇上:你可吻下來了。
把扇放在胸前:我愛你。

Charles Vernier 在19世紀中間的畫作《Waltz at the Bal Mabille, Avenue Montaigne, Paris》

TEXT:Choiyu
PHOTO:網上圖片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