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攝影

攝影, 藝文創意, 藝術

將攝影相片轉化為巨型藝術裝置!法國藝術家JR 加入傳統「竹棚」 創作香港獨有藝術品

踏入三月香港藝術月,法國著名藝術家JR也將他的「戶外藝術畫廊」帶到至香港,在三月中展出亞洲首件GIANTS系列的裝置藝術!GIANTS系列的作品正如其名,以巨型見稱,把他拍攝的黑白人像攝影相片轉化為藝術裝置。今次展出他的亞洲首件GIANTS系列作品「GIANTS:Rising Up」,巨形公共藝術裝置以跳高運動員為創作藍本,捕捉運動員輕盈地飛躍香港天際,有別於以往作品以鐵枝為藝術裝置的支架,JR今次將香港獨特的建築工藝「竹棚」融入於藝 術當中。

高12 米藝術作品

是次公共藝術裝置「GIANTS: Rising Up」用上JR一貫的黑白型格風,融入香港特色工藝,將香港獨特的建築工藝「竹棚」融入於藝術當中」,而非單靠金屬支架,將照片印製於帆布上再掛在精密的支架,整個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高達12米,做成香港獨有的藝術品,巧妙地與維多利亞港互動。巨形公共藝術裝置以跳高運動員為創作藍本,捕捉運動員輕盈地飛躍香港天際。

擁有超過 170萬 Instagram 粉絲的JR,繼2012年後再度在香港展出他的藝術作品。整個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高達12米,巧妙地與維多利亞港互動。跳高運動員以背越式跳離地面,正享受在天空飛翔的無重力狀態。JR分享:「這次的創作靈感源自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上的GIANTS藝術裝置。整個騰空動作就如鼓勵大眾勇於跳脫框架,跨越及完成更多目標。」當年,JR 在里約展出三個以運動員為題的攝影藝術裝置,於城市中勾畫出運動員的比賽英姿,備受公眾喜愛。

JR 過往作品

JR 以視錯覺藝術和大型攝影裝置而聞名,曾在 40 多個城市舉辦了 80 多場展覽,展出地方包括著名的法國巴黎羅浮宮及萬神殿、意大利羅馬法爾內塞宮、埃及吉薩的卡拉夫金字塔等等。 為了與世界各地的社區分享他的藝術,JR 在2011 年獲得 TED 獎後創立了一個參與式藝術項目 – Inside Out Project,邀請人們把自己的頭像照片製成黑白色海報,貼在社區內的牆和建築物上,將藝術帶出傳統藝術展覽場地融入各個社區。

備受矚目的 GIANTS 系列在 2016 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期間首次亮相,把三個巨型「運動員」裝置藝術品分別放在里約城內三個矚目的地方,仿如一名游泳選手張開雙臂優雅跳入海中、一名三項鐵人選手從水中躍起及一名跳高選手跳過一棟25層高的大樓!

JR「GIANTS: Rising Up」 公共藝術裝置
日期:即日至4月23日
時間:上午7時至晚上12時 
地點:海港城海運觀點

Text:Twinkie
Photo:海港城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 以影像說香港故事 竹篙灣的夜景/老區攤販生活

常聽見要說好香港故事,但這故事該從何說起?由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香港攝影大賽 2022」得獎結果出爐,今年以「香港故事」為主題,收集攝影愛好者在香港拍攝的影像。比賽分為城市、生態、風景、人物、手機、短片六個組別,看看一眾攝影愛好者,如何以人物和風景來說故事。

今次比賽共收到8,580份攝影作品,更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澳門、馬來西亞、日本、澳洲、英國、美國、墨西哥、匈牙利、荷蘭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的攝影愛好者參賽,最後選出36份影像佳作。攝影師用鏡頭記錄,記下香港在疫情中的失序生活和非常時刻,其中奪城市組冠軍、紀錄疫情的作品《香港獨有新建築》,拍攝疫下隔離中心竹篙灣的夜景,一排排糖果色的單位泛著燈光,此幕相信不少港人也會有所感受。在繁華城市的另一面,有時候遊走老區也可以有不少新觀察和發現,冠軍作品《開檔》拍下攤販早上忙碌的情景,同時看到街坊站出舊樓平台上對話,這畫面十分有趣,也是香港獨有的風景。

「國家地理雜誌主辦、會德豐呈獻 : 香港攝影大賽 2022」部份得獎作品

人物組冠軍 陳扶西《開檔》
人物組亞軍 郭子輝《人生百苦 唯一堅持》
城市組冠軍 邵偉峰《香港獨有新建築》
城市組季軍 何立欣《融會中西》
風景組冠軍 蘇朗彥《山中一隅》
風景組亞軍 陳衍球《藍光之海洋》
風景組佳作 張崇樂《我地大家在獅子山頂相遇上》
生態組冠軍何梓軒《披紗待舞》
生態組佳作莊浩然《紅耳吐珠 ?》
生態組季軍 周家良《上下一個心,送給您!》
手機組冠軍 林灝泓 《限時外牆款式》
手機組亞軍 黃浩權《渡輪角落》

短片組冠軍 楊雅婷 《原來隔離的日子讓我內心變得強壯,也讓我懂得去尋找身邊的美。》

捕捉這兩年香港的歷程

今次攝影比賽的大會評審由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著名生態攝影師奚志農、香港著名導演張經緯,以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共同擔任。

生態攝影師奚志農指,攝影讓大家紀錄香港的點滴變化,同時也能看到這個城市與自然的關係:「香港最可寶貴的就是離高樓如此之近的郊野。」對於評審的標準,張經緯導演會選擇獨特性,再看「思想性」,作品有沒有帶動觀者想像的力量。而總編輯李永適認為許多照片捕捉到了這兩年香港經歷的特殊歷程,留下的照片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所有得獎作品會以實體展覽及網上虛擬展覽形式同步展出,大家未能到場或身在外地,也能欣賞到屬於香港的影像故事。 

香港攝影大賽2022得獎作品 實體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31日(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地點:「WLAB」- 北角七姊妹道196號東建工廠大廈A-D座1樓

Text:Twinkie
Photo:《國家地理》雜誌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 銀鹽下的黑白光影

攝影是一門光影的藝術,要懂得捕光,也要識得捉影。雖說有光就有影,但對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而言,攝影的魅力來自黑暗。其作品有很強烈的光暗對比,乍看之下很容易被明亮的光源吸引,當逐漸適應照片的光位後,會慢慢被畫面精緻的構圖及暗位的細節所吸引。

香港攝影平台「顯影PhotogStory」與攝影畫廊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合辦已故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個展《Darkness & Light》,擅於以黑白捕捉光影的Bogdan,今次展出二十六幅黑白作品,涵蓋多個系列不同時期的作品。

Paris, salle de lecture BNF, 2002,
Paris, Théâtre de l’Odéon, 2002
Foret de Verzy, 2001
Angers, Musee des Beaux-Arts, 2003
Charteuse de Neuville, 2003
Tyłem- Dos au mur, 1983

Bogdan的拍攝題材相當豐富,他的作品不僅體現在他的技法和眼光,也呈現他周遊世界瞭解不同文化後的感悟。他生在波蘭,住在巴黎,足跡遍佈歐洲至中國,並以鏡頭紀錄所到城市的面貌,也在歐洲各地拍攝的樹木景觀。不論是自然風景、城市面貌抑或室內空間,他的攝影作品都呈現出獨特的風格。他的相機並不捕捉戲劇性的畫面,反而拍攝看似平凡的現實瞬間,或是建築物的空間結構。

製銀鹽照片 展現不同深淺的灰階

Bogdan Konopka極其注重照片質素,作品大多以8 x 10吋或4 x 5吋菲林的大片幅相機拍攝,然後在黑房裏以「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s) 的方法製成銀鹽照片,這種方式直接將菲林與相紙進行接觸印製,在相紙上以1:1的比例呈現出菲林底片上的影像,展現出不同深淺的灰階及出色的光暗效果。

照片是一種珍貴記憶,我們憑着聯想,往往可細味重溫攝影時的人文精神和面貌,獲得種種啟發。

而展覽中的二十六幅黑白作品涵蓋攝影師的多個系列作品。早年生活在波蘭的日子,他到訪Wrocław、Kraków等波蘭城市捕捉的街頭景象;移居法國後,他在巴黎拍攝商店門口,也在昂熱、尼斯等城市拍攝圖書館、劇院、博物館等建築物空間。

在巴黎拍攝的奧德翁劇院 (Théâtre de l’Odéon),長時間的曝光讓螢幕變成強烈的白光,令人想起杉本博司的《Theaters》劇場系列。Bogdan不斷探索黑暗中的奇妙光源,帶給人沉靜神秘的感受。

不同時期的攝影集 中國鳥巢紀錄照

展覽現場亦有Bogdan不同時期的攝影集等供翻閱,擅於拍攝空間感作品的Bogdan,早年曾為中國鳥巢紀錄建築照片,從興建至建成的各種細節,完美展現建築物的空間結構。也有他到訪不同國家如烏克蘭的小鎮和廢墟的照片,現在翻閱起來,都珍貴而難得。

《Darkness & Light》
日期:即日起至3月4日
時間:下午2時至7時 (星期三至六)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The Loft

Text:Twinkie
Photo:顯影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攝影師 用影像訴說LGBTQ+相知相愛的故事

雖然近年社會對同志、多元性別等議題的認識程度有所提高,但性小眾社群仍面對著不少的難題。

有見及此,專為LGBTQ+同路人而設的婚禮統籌公司Next Chapter LGBT,最近便聯同了本地攝影團隊De Odd舉行了一個為期9個禮拜的流動相展,展出由本地攝影師兼De Odd創辦人鄧英奇操刀的攝影作品。他用相片記錄了4組LGBTQ+們相知相愛、自信自愛的動人故事,包括跨性別女性Ming和泛性戀者Carmen;熱愛drag queen文化的Coco和Chanel;預計生命已剩下不多時間的癌症病人Jean;以及同性伴侶Kenya和阿軒,並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我們都是一樣」的訊息——即使性傾向、身份、裝扮和外表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家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所有人都應該擁有同等的權利和待遇。

作品會在港九新界各區的餐廳及咖啡店的輪流展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欣賞。

跨性別女性Ming與泛性戀者Carmen

Ming是一位跨性別女性,而Carmen作為一位泛性戀者,則是她的另一半。在一般人眼中,這對情侶無疑是不一樣的,但對Ming和Carmen來說,這些外在的評價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們在彼此的眼裡,自問和普通情侶並沒有兩樣,正如相片中空心的一塊鏡子所表達,無論Ming的身份如何,Carmen依然會愛着她。

癌症患者Jean

Jean是今次攝影展中唯一單獨的拍攝對象,拍攝前一星期,她剛得知身上癌細胞已擴散多處,預料剩下不多時間,故希望藉今次的拍攝作為道別,同時給予大家自愛的勇氣。作為一位同性戀者,她一直在認識自己和尋求認同的過程中徘徊,並很感動自己的父母最終能夠接受她的性取向,放下多年心結。Jean現時積極面對人生、按自己決定對抗癌症,每天運動,已超過當初醫生所說的最短時限。

同性伴侶Kenya和阿軒

Kenya和阿軒是一對同性伴侶,希望透過是次拍攝帶出社會本是共融的訊息。他們認為,世俗眼光不應阻礙任何形式的戀情——「愛本是一無所懼」。

熱愛drag queen文化的Coco和Chanel

同性伴侶不一定要活得壓抑和低調。熱愛drag queen文化的Coco和Chanel證明,任何人的人生也可以活得燦爛和精彩。在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人和事物時,歧視和嘲笑並不可懼,因為不是所有壓力都需要獨自面對,身邊總會有陪伴和支持的力量,正如Coco和Chanel 互相扶持一樣。

「I am Who I am」流動相展:
日期:即日起至2月23日
地點:
即日起至1月18日:GoodDay Solar(九龍城沐泰街9號嘉峯匯1樓11號舖)
即日起至1月19日:漫花燈火OMG(土瓜灣九龍城道68號瑧尚U PLACE2樓)201號舖
1月27日至2月2日:時光逆流(中環雲咸街41號文靜大廈地下低層);Ohana Tiki Lounge(灣仔皇后大道東202號QRE Plaza 29樓)
2月3日至2月9日:殤城逆流(上環皇后大道中181號新紀元廣場2樓202-203號舖);墨麒麟(中環鴨巴甸街8號新中環大廈地舖);Boba Bear(銅鑼灣耀華街38號 Zing! 30樓)
2月10日至2月16日:The Cloakroom(銅鑼灣駱克道487-489號駱克駅15樓);山旮旯(銅鑼灣摩理臣山道84-86號)
2月17日至2月21日:Library Restaurant and Bar(尖沙咀彌敦道74-78號文遜大廈3樓)
2月17日至2月23日:HYC Bar & Lounge(尖沙咀山林道38號銀座38 22樓)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展覽, 藝文創意

城市規劃師Walter Koditek個人展覽 看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的香港摩登建築

在二戰後的數十年間,許多從中國移民或於海外學有所成的香港建築師,領會到如何以現代原則去處理房屋短缺、大規模建設及預算有限的問題。儘管經濟效益往往高於設計考量,但建築師們仍然以獨特且務實的方式,於設計反映出當下的氣候、社會價值觀、材料、技術和用途。

Walter Koditek, ‘Kowloon Flour Mills P217’,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Murray Building P263’,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現居香港的德國城市規劃師、作家及攝影師Walter Koditek,曾於各種規劃或設計諮詢公司任職,亦曾在柬埔寨和越南擔任城市規劃專家。於2014年移居香港後,他便以這座城市為顧問工作的基地,以相機記錄香港獨特的建築景觀,曾出版過攝影集《Battambang Heritage》,以及合著了《Architectural Guide Phnom Penh》,其後便專注於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遺產。

Walter Koditek, ‘Oi Man Estate P060’,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St. Ignatius Chapel. Wah Yan College P368’,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上環Blue Lotus Gallery將於本月舉行Walter Koditek的個人展覽,展出由Koditek拍攝,以《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為主題的相片。從作品中,大家可看到在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所帶來的不同設計,以及為對應本地需求和條件下所呈現的細節。例如每座建築外牆均採用了一致性的框架和組合,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而不同建築外牆的設計及排列,都反映出建築形式之間的潛在關係。Koditek的作品從視覺上記錄了我城的現代主義建築遺產,更喚醒了我們對於瀕臨消失或面臨重建的建築群應有的關注。

Walter Koditek, ‘Jardine House P169’,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True Light Girls’ College P342D’,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P372’,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Walter Koditek個人展覽
日期:2023年1月14日至2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8:00(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上環磅巷28號地下Blue Lotus Gallery

Text:Onyx
Photo:Walter Koditek、Blue Lotus Gallery

展覽, 藝文創意

「山水之城」水彩x攝影 三位建築師記下我城故事

你心目中的香港是怎樣的風景?當你放下急促腳步,或會發現身邊不一樣的事物。就算在大廈林立的香港,在街上漫步時,偶爾出外走走,也可看到香港的天然景致。為了紀錄這「山」、「水」、「建築」、「城市」緊緊相連的風景,三位建築師攜手合作,由即日至12月27日於觀塘舉辦《山水築城》攝影及水彩畫聯展,將香港獨特的風景呈現給大家。

展覽展出近200幅水彩畫和攝影作品。

是次展覽展出近200幅水彩畫和攝影作品。有用水彩勾勒出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如北角皇都戲院、大排檔、珍寶海鮮舫等;也有用黑白光影紀錄城市中被忽略的線條,如大廈與竹棚、不同種類建築之間獨特的空間等。種種景象,都是我們常見卻又忽視的地方。

主題:皇都戲院(吳永順)
主題:珍寶海鮮舫最後的倩影(岑延威)
主題:工作之餘(董正綱)

這三位建築師就是從建築專業的思考和目光創作,從另一種角度訴說香港的故事,讓人從作品中回顧生活日常、享受回憶的同時,也用新的角度和方式理解這個地方。

主題:大排檔(吳永順)
主題:城中鏡(吳永順)
主題:離島 神功戲棚(岑延威)
主題:七姊妹道街頭靜候老婆購物(岑延威)
主題:大廈與竹棚(董正綱)
主題:Night Market(董正綱)

《山水築城》

日期:即日至12月27日

時間:10:00 – 20:00

地點:VESSEL發現號02藝廊(觀塘海濱道90號戶外空間)

展覽中的部分作品同時進行義賣,捐贈「藝土民間」。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攝影, 藝文創意

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操刀 拍出《First Love 初戀》純愛的想像

最近Netflix日劇由滿島光及佐藤健共同主演的《First Love 初戀》,掀起一陣粉紅泡泡,上線後引起網友們的廣大迴響,劇情、選角、情歌以外,夢幻而空靈的劇照,亦成為劇迷熱話。看似簡單的畫面,神情與角度實際卻不容易捕捉,劇照原來出自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之手,日前他更在社交媒體公開無Logo原照,以一貫的「空氣感」風格,拍下男女主角躺在雪地、在大雪中擁吻,以及男主角背起女主角開懷大笑的瞬間。光是凝視著這張照片,純粹浪漫的戀愛氛圍,柔和的濾鏡顏色,好像就能感受到純粹又浪漫的戀愛氛圍。

濱田英明最近又在社交平台陸續發佈《First Love》主視覺在日本街頭的照片,在人來人往的現代都市,釋出90年代復古純愛情懷。

由主視覺製作成各種車站看板、路燈旗幟等的照片,遍布在日本的地鐵和街頭上,包含JR 原宿駅、JR 渋谷駅、大阪御堂筋線的梅田駅等車站,在人來人往的現代城市中,釋放來自 1990 年代的復古純愛情懷,彷彿整個日本街頭都陷入初戀般,在冬日的雪花飛舞下感覺輕飄飄的。

JR山手線
JR涉谷站

為《First Love》拍攝主視覺,並在日本各大街頭展現,濱田英明形容:「這次的作品是我個人史上最大規模的展出,或可說是面向全世界的傳訊。即使(我)到了35歲才正式成為攝影師,即使一開始不在東京居住,也還是可以做到。」

濱田英明曾出影集 紀錄兩子生活日常

1977 年出生的濱田英明,於2012年才以35歲之齡,正式從設計師轉行成為攝影師;同年12月於台灣出版攝影集《Haru and Mina》,以柔和冷藍色調記錄兩個孩子的生活日常。他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淡淡的靜謐感,會心微笑,撫平繁忙日子的煩躁。

他在訪問時談到攝影:「最初單純為替兒子拍下生活點滴,慢慢發現自己在過程中,能看到更多以前忽略了的東西,例如他們令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細節。這種共鳴是欣賞照片的人跟拍攝者之間的橋梁,所以我並非希望作品能讓人覺得兩個兒子有多可愛,而是想拍下能引起大家共鳴的照片。」

Text:Twinkie
Photo:Twitter@hamadahideaki

展覽, 藝文創意

捕捉圖書館微縮角落 書籍消毒機變烤爐!

說起微縮攝影,大家也許會想起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擅長運用生活物品與食材,結合微型公仔創作成有趣的場景!為慶祝香港公共圖書館60周年,在荃灣南豐紗廠舉行《圖書館再發現》攝影展,由本地攝影團隊B+2B四出捕捉圖書館微縮角落,或以館長選書的閱後靈感,加上不同的小型人偶以及各種日常生活小物件去建構微型場景攝影作品,迷你藝術創作愛好者不要錯過!

思考人生(攝於秀茂坪公共圖書館)
「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每天抽空靜坐一隅,享受獨處的樂趣,思考人生,細味生活每個故事。

「圖書館再發現 / 館長選書微日常」由攝影師閱讀館長選書後的反思作為靈感,建構成貼地的生活微型場景攝影作品,以深化對書中意境的體會。攝影師到訪調景嶺公共圖書館、油蔴地公共圖書館和秀茂坪公共圖書館,用心捕捉館內的各個微小角落,如館內裝潢佈置、書架材質、窗框裝飾、牆身顏色等等,再融入迷你小人偶和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物種作點綴,探索圖書館獨特之處。展覽將同時展出立體微型場景供大家打卡 ,並即場翻閱相關書冊,細味章節內容。展覽期間更播放短片 ,讓大家一窺微縮場景的幕後製作花絮。

健康一天由此起(攝於油蔴地公共圖書館)
一份健康的早餐提供每日所需,補充能量與營養,書本猶如我們的精神食糧,讓人增長知識,充實自己。
圖書館內的圖書紫外線除菌機金屬層架化為多士烤爐。

其中「健康一天由此起」作品中,曾出版飲食書籍的攝影師,發揮無窮想像力,把圖書館內的圖書紫外線除菌機金屬層架化為多士烤爐,配以多個充滿活力的運動造型小人偶,表達書本猶如一份健康早餐,補充我們每日所需能量與營養。

油蔴地公共圖書館
偶遇(攝於油蔴地公共圖書館)
人生的每次相遇都是一種緣分,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能夠彼此相遇相知,亦是一種幸運。

香港人的舒爽 香滑奶茶中暢泳

港式奶茶和菠蘿油等茶餐廳文化是港人的貼地日常,卻是遊客眼中的香港發現。攝影師在「暢泳在香滑奶茶」作品中以奶茶化為大海,讓小人偶在茶色海洋中暢泳樂天倫,活現享受著一杯地道香醇港式奶茶的舒爽心情!

攝影師在「暢泳在香滑奶茶」作品中以奶茶化為大海。

《圖書館再發現》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25/11/2022 (星期五)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The Mills南豐紗廠1 樓
時間:12:30-18:30 (星期一至五);11:00-20:00 (星期六及日)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時代的變遷 1950年代香港民生百態

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有不同的魅力,而攝影大師鍾文略則以影像紀錄城市印象,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捕捉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最近由本地攝影平台「顯影」與推廣攝影藝術的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舉辦的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 Part II),展出多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包括多幅鍾文略在1950及1960年代照片,透過他的鏡頭重現香港昔日面貌,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捕捉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
已故攝影大師鍾文略(1925-2018)

每位攝影師都有屬於他的香港故事,鍾情拍攝民生百態的攝影大師鍾文略,他的故事某程度上也是老一輩香港人的縮影,成長於抗戰時代,小學未畢業他便無奈停學,在農村種田及做木屐。二戰後,國內生活艱苦,1947年他隻身來到香港尋找工作,曾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每逢新戲上映前將主角照片繪畫成大型宣傳畫。他任職灣仔東方戲院 (即現時大有商場),除了為戲院的新戲畫廣告宣傳畫,也試過畫街邊廣告牌、中秋月餅宣傳畫,因長期在戲院接觸到電影劇照及明星相片,鍾文略慢慢對攝影萌生興趣,更始料不及的是,日後他也有機會為電影明星拍攝照片。

鍾文略,上環高陞街,1957年。

曾繪畫電影廣告宣傳畫 攝影無師自通

那時的相機價值不菲,鍾文略與戲院同事儲錢幾個月,才買下一部西德Rolleicord相機加蔡司鏡頭,即使二人輪流拍攝,也玩得不亦樂乎。鍾文略在攝影方面算是無師自通,後來曾加入「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攝影組,跟隨攝影師麥烽學習攝影相關知識。那時他經常在黑房沖曬相片,一旦投稿後獲報紙刊登,還可利用稿費來購買菲林及相紙,儘管那時的生活捉襟見肘,但他仍堅持每天拍攝,試過不夠錢買相紙參加比賽,竟想到典當相機來墊付,幸好最後能成功贖回,某次比賽的冠軍獎品是一部Rolleicord vb F3.5相機,他終於無需與同事輪流使用相機。

出版多本攝影集

另一邊廂,鍾文略在離開電影公司後,1968年以自己名字創辦影室,從事人像、廣告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年代開始,他逐漸減少在街頭拍攝,主力經營影室,直至1991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可謂與攝影形影不離。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多年來在香港拍攝的風土民情照片,出版多本攝影集,並於1993年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鍾文略攝影展——香江歲月》。

而1950及1960年代的香港攝影界偏向沙龍攝影,普遍追求唯美光線與畫意風格,但鍾文略更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他的照片也紀錄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搬運的苦力、雨中的人力車夫等,流露出他作為攝影師的人文關懷。

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
在1960年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在第二代歷山大廈前的十字路過走過。

在鍾文略的鏡頭下,捕捉平民階層的樸素生活,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攝下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60年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在第二代歷山大廈前的十字路過走過;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灣仔莊士敦道,見到何培洋服及莊士敦洋服店。

今次的攝影展覽《我城》透過不同攝影師的鏡頭,共展出十二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他們分別來自香港、法國、日本、美國及英國,將香港昔日的面貌重現眼前,透過眾人不同的鏡頭及影像,訴說一個個「我城」故事。

My Hong Kong, 我城 (Part II)
日期:即日至11月27日
時間:2-7pm (星期五至日)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A室

Photo:顯影授權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鄉郊變遷 消失中的新界北風景

有別於城市五光十色的高樓林立,人多車多,以前港島、九龍人對新界的印象,或許是綠油油的郊區或遍佈四周的流浪牛。建築師兼攝影師許慕義(Justin),自2021年起,便時常帶上相機走到新界北部及邊境地區,一開始是漫無目的地拍攝沿途所見,只是想從城市中片刻抽離,直到他遇上鄉村風景。

於新界邊境郊區中,可看到對岸深圳城市林立,形成強烈對比。反思這些矛盾景象與近年的變遷及土地發展,Justin 用鏡頭留下隱喻的新界北記憶。

被遺忘的歷史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根據殖民時期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英方把租借回來的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及大嶼山等香港附近200多個離島,作為「新租之地」,並稱為「新界」,隨著70年代後新市鎮相繼落成和農業式微,加上大量人口遷入,令市區與郊區的界線逐漸消失。

近年政府計畫發展新界古洞北和粉嶺北等地,新界北的發展令很多在這裡生活的人,亦將迎來巨大改變,Justin認為在新界靜謐而質樸風景畫的表象下,暗藏卻是不斷變遷,而現代化、古老的迷思及被遺忘的歷史相互交織,舊時的村落將被夷平為土地開發讓位,空置的祠堂暗喻了被遺忘的歷史,殘留的瓦礫與廢墟是那段被侵蝕的過去。

新界邊境郊區中,可看到對岸深圳城市林立,形成強烈對比。
在廢墟中只有雜草為伴的單人椅。
村莊拆遷後的瓦礫。

在這瞬息萬變的城市,我們有時也會反思,何為故土,何以為家?
今次Justin攝影集主題「界」 ,將超越其地理名詞的本義,轉而成為一段隱喻的風景,也是恆常變化。他透過作品思考自身與這片土地之間的關聯,就如停擺的時鐘,被遺落的紅色襯衣,村莊拆遷後的瓦礫。

在其中一張作品裡,一對對獅子石像背貼背地緊緊被圍困,其中部份面容更遭到破損。原本寓意平安辟邪的雕像亦自身難保,感覺被流落在地盤廢墟之中。

獅子石其中部份面容更遭到破損。原本寓意平安辟邪的雕像亦自身難保,感覺被流落在地盤廢墟之中。
看來新界牛會愈來愈「無碇企」。

在廢墟之中埋藏的,被遺忘的物件,但其實是一段記憶存在過的證明。

在攝影集《New Territories界》,Justin的鏡頭很多時都聚焦在邊境地區出現的棄置物,Justin希望在記錄以外,也給人想像空間,其中只撕到去年9月中的舊式日曆、在廢墟中只有雜草為伴的單人椅、寫上「香港」兩個字的抗議紙牌……這些物件為什麼會被棄置在這裡?物件的主人去了哪裡?以物件為拍攝對像,但想說的到底還是人的故事。

在邊境地區出現的棄置物。
只撕到去年9月中的舊式日曆。
早已停擺的時鐘。

香港國際攝影節衛星展覽 「New Territories 界」
日期:即日至12月28日
時間:早上11時半至晚上10時
地點:Kubrick Café

Photo:Justin Hui授權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