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攝影展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告別啟德機場25年!Greg Girard、朱迅作品重溫當年飛機擦身而過的震撼感

啟德航站樓日復一日的車水馬龍、登機前於電話亭撥打電話的乘客、離境大堂前各種悲歡離合的擁抱、飛機在九龍城上空飛過的壓逼感,震耳欲聾的聲響通通令人懷念。啟德機場於香港服務70多年,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日治時期、又見證過80年代經濟起飛的輝煌,承載著多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曾拍過不少啟德機場作品的攝影師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和本地城市影像記錄攝影師朱迅(Birdy Chu),將聯合於Blue Lotus Gallery舉辦攝影展《再見啟德,謝謝你》以各自的視覺,記錄啟德機場的不同面向。

1998年,朱迅拍下市民與頭上飛機合照。 
(Birdy Chu, Insanely Close, Hong Kong 1998,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Birdy Chu, The Last Tribute, Hong Kong 1998,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Birdy Chu, Wings and Riddles, Hong Kong 1998,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從照片感受 當年的各種面貌

早於1998年,肩負重任多年的「老啟德」終交棒給新赤鱲角機場。二十五年的告別,Greg Girard和朱迅(Birdy Chu)與大家重溫,曾記下的那些飛機飛越繁華鬧市的唐樓和人群的景象。無論你是親身經歷過啟德年代,可幸我們仍然能夠從兩位攝影師的視覺,感受飛機擦身而過的震撼感,重拾失落的回憶碎片。

Birdy Chu, Prime time of the Dragon City, Hong Kong 1998,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1992年Greg Girard於牛池灣扎山道拍下啟德機場。 
Greg Girard, View of Kowloon Bay with departing Singapore Airlines 707, Hong Kong 1975,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Greg Girard攝於1977年的啟德機場大堂。
Greg Girard, Inside Kai Tak Airport, Hong Kong 1977,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Greg Girard, Rooftop and Plane, Hong Kong 1989,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Greg Girard, Kai Tak Airport runway and Kwun Tong breakwater, Hong Kong 1988,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Greg Girard, Students after school, Kwun Tong breakwater, Hong Kong 1987,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再見啟德,謝謝你!」告別啟德機場二十五周年紀念攝影展
日期:2023年6月30日- 7月30日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環磅巷28號)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 11:00- 18:00(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Text:Heather、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請不要微笑!」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時尚攝影師Frank Horvat

二十世紀攝影大師Frank Horvat(1928-2020)以極具創新性的時尚攝影作品,成為潮流的引領者,優雅、動感和完美,是他攝影作品的特色,而他獨特的視覺語言,更讓他成為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攝影師。

「Please Don’t Smile(請不要微笑!)」是Frank Horvat在拍攝時常說的一句話,他不希望給他的觀眾看到虛假的、不帶感情的職業假笑。有意思的是,當他構思視角或質疑他照片中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和關係時,許多觀眾確實會心一笑。

由即日至2023年4月底,Leica Gallery Wetzlar舉辦了一場名為《弗蘭克霍瓦特:請不要微笑》(Frank Horvat, Please Don’t Smile)的攝影展,精選了Horvat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30個主題作品進行展出,讓觀眾深入瞭解這位大師級人物的攝影理念。

「我擅長『街頭時尚』,這並不表示我一定要在大街上拍照,而是我想展示女性在日常環境中的形象。」 — 時尚攝影師弗蘭克霍瓦特(Frank Horvat)

穿著高級訂製服的Deborah Dixon和Antero Piletti, for Harper’s Bazaar
Rome 1962

一改當尚攝影的刻板沉重

Frank Horvat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大師之一,也是著名的Magnum Photos的一員。作為最早將新聞攝影(街頭/人文攝影)風格融入時尚大片中的攝影師,他開創的「置最時尚於最街頭」的時尚攝影風格對整個時尚行業(不僅是時尚攝影)的影響都是重大而深遠的:除了一改當時時尚攝影刻板沉重、死氣沉沉的狀態,更是將時裝從時尚騷中帶到街頭、帶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90年代初 首批用Photoshop的著名攝影師

Frank Horvat也是一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接受度的人,20世紀90年代初,他是第一批嘗試Photoshop的著名攝影師之一,後來甚至還上線了一款個人iPad應用 — Horvatland,其中包含他65年來創作的2000+張照片和超過20小時的攝影評論。

在《Please Don’t Smile》中,Frank Horvat將自己漫長的攝影生涯分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Prehistory」、「The years of Discovery」、「The years of Liberation」、「The years of Classicism」。

Carol Lobravico(戴墨鏡者)與高級訂製服攝於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for Harper’s Bazaar Paris 1962
Frank Horvat: Givenchy帽飾, for Jardin des Modes Paris 1958
Monique Dutto於地鐵出口處, for Jours de France
Paris 1959
For ELLE Paris 1958

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他的第一幅時裝攝影作品刊登於五十年代初。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他獨具一格的風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和其他人一樣,Frank Horvat很早就將新聞攝影的手法融入進舞臺式時尚攝影中。這位攝影師在回顧自己的作品時坦言:「如果沒有故事可講,時尚永遠不會激發我的熱情。」在他的鏡頭下,模特兒不僅僅是展示奢華服裝的靜止雕像,他更喜歡用動態的姿勢來釋放模特的表達能力,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Frank Horvat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便決定用Leica 35mm相機進行時尚拍攝。他把模特兒帶出攝影棚,到街上用Leica拍攝。起初,這種工作方式對於雜誌社的編輯部來說並不容易實現。然而,他獨特的作品系列品質高、效果好,很快便獲得了業界讚譽,令無數海內外觀眾著迷,委託攝影的需求便紛至遝來。

鞋履及艾非爾鐵塔, for Stern
Paris 1974

Frank Horvat於1955年搬到巴黎,並在巴黎度過餘生。直到80年代,時尚和商業攝影仍然是他的主要活躍領域。此後,他把重心放到個人和自由攝影創作上。他在晚年作了更多的嘗試,使用了數位技術,並重新詮釋了他的早期作品。無數的攝影作品集證明了他的無限創造力。Frank Horvat於2020年10月21日在巴黎逝世。

Text:Twinkie
Photo:Leica Gallery Wetzlar 2023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 以影像說香港故事 竹篙灣的夜景/老區攤販生活

常聽見要說好香港故事,但這故事該從何說起?由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香港攝影大賽 2022」得獎結果出爐,今年以「香港故事」為主題,收集攝影愛好者在香港拍攝的影像。比賽分為城市、生態、風景、人物、手機、短片六個組別,看看一眾攝影愛好者,如何以人物和風景來說故事。

今次比賽共收到8,580份攝影作品,更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澳門、馬來西亞、日本、澳洲、英國、美國、墨西哥、匈牙利、荷蘭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的攝影愛好者參賽,最後選出36份影像佳作。攝影師用鏡頭記錄,記下香港在疫情中的失序生活和非常時刻,其中奪城市組冠軍、紀錄疫情的作品《香港獨有新建築》,拍攝疫下隔離中心竹篙灣的夜景,一排排糖果色的單位泛著燈光,此幕相信不少港人也會有所感受。在繁華城市的另一面,有時候遊走老區也可以有不少新觀察和發現,冠軍作品《開檔》拍下攤販早上忙碌的情景,同時看到街坊站出舊樓平台上對話,這畫面十分有趣,也是香港獨有的風景。

「國家地理雜誌主辦、會德豐呈獻 : 香港攝影大賽 2022」部份得獎作品

人物組冠軍 陳扶西《開檔》
人物組亞軍 郭子輝《人生百苦 唯一堅持》
城市組冠軍 邵偉峰《香港獨有新建築》
城市組季軍 何立欣《融會中西》
風景組冠軍 蘇朗彥《山中一隅》
風景組亞軍 陳衍球《藍光之海洋》
風景組佳作 張崇樂《我地大家在獅子山頂相遇上》
生態組冠軍何梓軒《披紗待舞》
生態組佳作莊浩然《紅耳吐珠 ?》
生態組季軍 周家良《上下一個心,送給您!》
手機組冠軍 林灝泓 《限時外牆款式》
手機組亞軍 黃浩權《渡輪角落》

短片組冠軍 楊雅婷 《原來隔離的日子讓我內心變得強壯,也讓我懂得去尋找身邊的美。》

捕捉這兩年香港的歷程

今次攝影比賽的大會評審由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著名生態攝影師奚志農、香港著名導演張經緯,以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共同擔任。

生態攝影師奚志農指,攝影讓大家紀錄香港的點滴變化,同時也能看到這個城市與自然的關係:「香港最可寶貴的就是離高樓如此之近的郊野。」對於評審的標準,張經緯導演會選擇獨特性,再看「思想性」,作品有沒有帶動觀者想像的力量。而總編輯李永適認為許多照片捕捉到了這兩年香港經歷的特殊歷程,留下的照片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所有得獎作品會以實體展覽及網上虛擬展覽形式同步展出,大家未能到場或身在外地,也能欣賞到屬於香港的影像故事。 

香港攝影大賽2022得獎作品 實體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31日(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地點:「WLAB」- 北角七姊妹道196號東建工廠大廈A-D座1樓

Text:Twinkie
Photo:《國家地理》雜誌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時代的變遷 1950年代香港民生百態

同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有不同的魅力,而攝影大師鍾文略則以影像紀錄城市印象,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捕捉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最近由本地攝影平台「顯影」與推廣攝影藝術的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舉辦的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 Part II),展出多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包括多幅鍾文略在1950及1960年代照片,透過他的鏡頭重現香港昔日面貌,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捕捉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
已故攝影大師鍾文略(1925-2018)

每位攝影師都有屬於他的香港故事,鍾情拍攝民生百態的攝影大師鍾文略,他的故事某程度上也是老一輩香港人的縮影,成長於抗戰時代,小學未畢業他便無奈停學,在農村種田及做木屐。二戰後,國內生活艱苦,1947年他隻身來到香港尋找工作,曾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每逢新戲上映前將主角照片繪畫成大型宣傳畫。他任職灣仔東方戲院 (即現時大有商場),除了為戲院的新戲畫廣告宣傳畫,也試過畫街邊廣告牌、中秋月餅宣傳畫,因長期在戲院接觸到電影劇照及明星相片,鍾文略慢慢對攝影萌生興趣,更始料不及的是,日後他也有機會為電影明星拍攝照片。

鍾文略,上環高陞街,1957年。

曾繪畫電影廣告宣傳畫 攝影無師自通

那時的相機價值不菲,鍾文略與戲院同事儲錢幾個月,才買下一部西德Rolleicord相機加蔡司鏡頭,即使二人輪流拍攝,也玩得不亦樂乎。鍾文略在攝影方面算是無師自通,後來曾加入「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攝影組,跟隨攝影師麥烽學習攝影相關知識。那時他經常在黑房沖曬相片,一旦投稿後獲報紙刊登,還可利用稿費來購買菲林及相紙,儘管那時的生活捉襟見肘,但他仍堅持每天拍攝,試過不夠錢買相紙參加比賽,竟想到典當相機來墊付,幸好最後能成功贖回,某次比賽的冠軍獎品是一部Rolleicord vb F3.5相機,他終於無需與同事輪流使用相機。

出版多本攝影集

另一邊廂,鍾文略在離開電影公司後,1968年以自己名字創辦影室,從事人像、廣告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年代開始,他逐漸減少在街頭拍攝,主力經營影室,直至1991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可謂與攝影形影不離。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多年來在香港拍攝的風土民情照片,出版多本攝影集,並於1993年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鍾文略攝影展——香江歲月》。

而1950及1960年代的香港攝影界偏向沙龍攝影,普遍追求唯美光線與畫意風格,但鍾文略更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他的照片也紀錄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搬運的苦力、雨中的人力車夫等,流露出他作為攝影師的人文關懷。

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
在1960年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在第二代歷山大廈前的十字路過走過。

在鍾文略的鏡頭下,捕捉平民階層的樸素生活,在1963年的北角春秧街街市,鍾文略攝下新舊兩代媽姐 (女傭) 相遇的畫面;在1960年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在第二代歷山大廈前的十字路過走過;在1959年的皇后大道中,攝影師記錄下菲臘親王訪港的情形;還有1957年的上環高陞街,一位頭頂著貨物的苦力緩慢走過。

灣仔莊士敦道,見到何培洋服及莊士敦洋服店。

今次的攝影展覽《我城》透過不同攝影師的鏡頭,共展出十二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他們分別來自香港、法國、日本、美國及英國,將香港昔日的面貌重現眼前,透過眾人不同的鏡頭及影像,訴說一個個「我城」故事。

My Hong Kong, 我城 (Part II)
日期:即日至11月27日
時間:2-7pm (星期五至日)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A室

Photo:顯影授權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鄉郊變遷 消失中的新界北風景

有別於城市五光十色的高樓林立,人多車多,以前港島、九龍人對新界的印象,或許是綠油油的郊區或遍佈四周的流浪牛。建築師兼攝影師許慕義(Justin),自2021年起,便時常帶上相機走到新界北部及邊境地區,一開始是漫無目的地拍攝沿途所見,只是想從城市中片刻抽離,直到他遇上鄉村風景。

於新界邊境郊區中,可看到對岸深圳城市林立,形成強烈對比。反思這些矛盾景象與近年的變遷及土地發展,Justin 用鏡頭留下隱喻的新界北記憶。

被遺忘的歷史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根據殖民時期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英方把租借回來的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及大嶼山等香港附近200多個離島,作為「新租之地」,並稱為「新界」,隨著70年代後新市鎮相繼落成和農業式微,加上大量人口遷入,令市區與郊區的界線逐漸消失。

近年政府計畫發展新界古洞北和粉嶺北等地,新界北的發展令很多在這裡生活的人,亦將迎來巨大改變,Justin認為在新界靜謐而質樸風景畫的表象下,暗藏卻是不斷變遷,而現代化、古老的迷思及被遺忘的歷史相互交織,舊時的村落將被夷平為土地開發讓位,空置的祠堂暗喻了被遺忘的歷史,殘留的瓦礫與廢墟是那段被侵蝕的過去。

新界邊境郊區中,可看到對岸深圳城市林立,形成強烈對比。
在廢墟中只有雜草為伴的單人椅。
村莊拆遷後的瓦礫。

在這瞬息萬變的城市,我們有時也會反思,何為故土,何以為家?
今次Justin攝影集主題「界」 ,將超越其地理名詞的本義,轉而成為一段隱喻的風景,也是恆常變化。他透過作品思考自身與這片土地之間的關聯,就如停擺的時鐘,被遺落的紅色襯衣,村莊拆遷後的瓦礫。

在其中一張作品裡,一對對獅子石像背貼背地緊緊被圍困,其中部份面容更遭到破損。原本寓意平安辟邪的雕像亦自身難保,感覺被流落在地盤廢墟之中。

獅子石其中部份面容更遭到破損。原本寓意平安辟邪的雕像亦自身難保,感覺被流落在地盤廢墟之中。
看來新界牛會愈來愈「無碇企」。

在廢墟之中埋藏的,被遺忘的物件,但其實是一段記憶存在過的證明。

在攝影集《New Territories界》,Justin的鏡頭很多時都聚焦在邊境地區出現的棄置物,Justin希望在記錄以外,也給人想像空間,其中只撕到去年9月中的舊式日曆、在廢墟中只有雜草為伴的單人椅、寫上「香港」兩個字的抗議紙牌……這些物件為什麼會被棄置在這裡?物件的主人去了哪裡?以物件為拍攝對像,但想說的到底還是人的故事。

在邊境地區出現的棄置物。
只撕到去年9月中的舊式日曆。
早已停擺的時鐘。

香港國際攝影節衛星展覽 「New Territories 界」
日期:即日至12月28日
時間:早上11時半至晚上10時
地點:Kubrick Café

Photo:Justin Hui授權

展覽, 藝文創意

鄭中基首次個人攝影展
尋覓正在消失的港式人情味

城市急速發展,加上疫情影響,一些見證著香港成長的老店,也正在城中悄悄消失。有見及此,身兼歌手、演員及電影導演的鄭中基(Ronald),便選擇以照片記錄人生百態。他將上海理髮店、小型雜貨鋪、補鞋店等小店的畫面,透過Leica M11相機記錄下來,並會與被拍攝者交談,了解他們的故事,望能見證在現今社會環境轉變及疫症影響下,香港一些日漸式微的事物。

Ronald 最近舉辦了其首次個人攝影展「尋覓.港式」,展出了由他親自挑選的14張街拍作品。透過今次展覽,他希望提醒大家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仍然有人在默默堅持,大家要好好珍惜和記錄這些充滿香港人情味的事物。

TEXT:ONYX
PHOTO: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