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兩名90後女生 執種子自製樂器! 人手製黃花夾竹桃/石栗種子手搖棒、手鈴

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和,孕育出種類豐富的花草樹木。只要大家細心留意,便會在周遭的生活環境裡,發現各式造型獨特的果實和種子。有人會撿拾種子作為擺設,但香港有兩名90後女生,就以撿拾的種子進行創作,人手製作出音色自然、優美的種子手搖棒和手鈴。

丁丁及雅錡,本從事社工及銷售店員的工作,在一次遇然的機會下,她們在朋友家中接觸到種子樂器後,對其音色深深著迷,於是便嘗試在香港收集種子進行創作。

黃花夾竹桃種子手鈴。

與種子和樹木的緣分

種子象徵了生命的延續,也象徵著未來和希望。由種子製作的樂器,據說源自南美地區,當地的民族會使用樂器來祈福和求雨。加上在香港常見的樹木黃花夾竹桃,其種子形狀看起來像元寶,亦帶有財保平安、祝福的寓意,別具意義,故吸引到丁丁及雅錡兩名女生,於2021年尾成立了種子手工藝店「緣木種子」。

深感與種子和樹木有緣的二人,雖然本身對樂器沒太大的認識,不過在努力自學下,鑽研出以香港18區較常見的種子,包括黃花夾竹桃和石栗等來製作手搖棒和手鈴等樂器。

種子工藝師丁丁(左)及雅錡(右)於2021年底創立了手工藝店「緣木種子」,以香港常見的種子製作樂器。

盡量不破壞自然環境

要造樂器,先要收集種子。夏季是撿拾的旺季,她們約每個月便會在市區的路邊,或是綠化地帶撿拾種子,除了黃花夾竹桃和石栗之外,也會撿拾鳳凰木跟一些棕櫚科植物的種子。由於二人喜愛大自然,故亦為自己定下了3個盡量不影響環境的原則,包括不會集中在同一地區過度收集種子,亦不會收集一些瀕危的物種,更不會採集樹上的果實。「我們只會收集掉落的果實,讓小動物把果肉吃乾淨後,才會執拾內裡的種子,希望盡量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創作。」她們說。

夏季是撿拾種子的旺季,二人到路邊或綠化地帶撿拾的頻率也會相對密一點。
此乃石栗的外殼果,丁丁及雅錡一般不會撿拾此狀態的果實,希望將果肉留給原生的植物或小動物享用。
石栗種子的外型既像石頭,又像栗子,故又稱作「石栗」。

管理處的「黃生」

「最困難是一開始不認識樹木的品種,我們就好像盲頭烏蠅一樣,每棵樹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丁丁及雅錡坦承,起初收集種子時,由於她們只是倚靠網上搜尋到的資訊來認識樹木的花葉,故不時會有空手而回的情況出現,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種子。而最初去尋找種子時,她們更試過詢問公園的園丁,希望問出黃花夾竹桃這種樹木的位置。怎料,該名園丁竟回覆她們,「黃生? 你可去管理處找!」,令二人啼笑皆非。自此之後,她們表示在私下討論黃花夾竹桃的時候,都會笑稱它的種子為「黃生」。

二人一開始收集種子時,只好倚靠網上的資料以及樹木的名牌來認識榭木的品種。圖為黃花夾竹桃。(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

別緻種子 就在大家身邊

端詳丁丁及雅錡撿拾回來的果實種子,有些造型別緻,有些花紋特殊,形態各有不同。二人坦言,在香港生活二十多年,從沒有發現原來樹木的種子是如此不一樣的,「而它們竟就在大家身邊!」她們續表示,自從接觸了種子後,才發現它們有種獨特的魔力,「它們往往能給你靈感,讓你想出如何使用它!」例如是別名「五眼六通」的南酸棗,中間有天然的洞口,古時僧人喜歡當作佛珠使用,也可以串起來作手繩。

丁丁及雅錡在香港收集了不少的樹木種子,形態各有不同,令人眼界大開。
南酸棗的別名為「五眼六通」,中間有一個天然的洞口,古時僧人喜歡將種子當作佛珠使用。
名為「華南青岡」的種子,屬殼斗科植物,其外壁被暗黃色短絨毛,堅果呈橢圓形或柱狀橢圓形,既小巧又可愛。

有毒黃花夾竹桃製樂器

而於香港常見的夾竹桃科植物,以「毒」而聞名。整株黃花夾竹桃,包括其花、葉、根、莖、汁液和果仁,均帶有毒性。因此,當丁丁及雅錡收集黃花夾竹桃種子的時候,二人都會盡量不用手去觸碰它們。那製成樂器又有沒有問題?她們並不建議小朋友使用黃花夾竹桃的樂器,「至於大人在使用樂器時,只要不是特別去舔或食用黃花夾竹桃種子,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黃花夾竹桃種子含有毒性,二人在撿拾時常有街坊提醒她們要多加小心。
黃花夾竹桃種子雖然含有毒性,但二人表示只要在使用時不要去舔或食用種子,就不會有問題。

處理種子 需時3個月至半年

至於整個處理種子的步驟,也相當花時間。回家後,她們會先把收集到的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再用布或絲瓜絡清洗殘留於外殻的果漿和泥土;然後把種子反覆拿到太陽底下曬乾,再挑出有毒的果仁、淘空種子的內部,繼而抹上蜜蠟,把它們擦亮。丁丁表示,由收集至完全將種子曬乾的過程,視乎天氣狀況,有時也需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很考耐性。其後,二人會把繩子穿過已風乾的種子,再編織成手鈴或手搖棒。

先把收集到的種子浸泡在清水中;
再用布或絲瓜絡清洗殘留於外殻的果漿和泥土;
然後把種子反覆拿到太陽底下曬乾;
挑出有毒的果仁、淘空種子的內部,再抹上蜜蠟;
最後,把繩子穿過已風乾的種子,便可把種子編織成手鈴或手搖棒。

石粟樂器 音色像雀鳥鳴叫般清脆

現時,丁丁及雅錡主要會以黃花夾竹桃和石栗種子來製作一些吊飾、風鈴、手鈴和手搖棒。二人表示,兩款種子樂器的音色皆有很大的分別:「黃花夾竹桃(樂器)的音色近似流水 ,無論它是屬於偏高音、響亮,抑或是偏低沉的聲音,都會有種流水的質地;至於石栗(樂器)的音色則比較高音和清脆,就像是雀仔飛在天上(鳴叫)一樣。」不同的種子樂器,不單止可用於劇場表演、專業演奏上,她們透露,也曾有客人訂購了一個夾竹桃手搖棒,希望於早上以優美、自然的聲音來喚醒兒子!

(左一、三)石栗種子手搖棒;(左二、四)黃花夾竹桃種子手搖棒。
石栗種子手鈴。
(左、中)石栗種子手鈴;(右)黃花夾竹桃種子手鈴。
二人會以兩種不同的切割方法處理石栗種子,製作出的樂器音色也會略有不同。
隨風擺動種子風鈴,響聲脆亮悅耳。

盡量選用香港材料

每一件樂器,都是丁丁及雅錡的心血。除了撿拾種子之外,二人希望在製作時所用到的每一樣材料,都盡可能來自於香港,並讓客人知道其來源,故每一件種子手鈴或手搖棒,皆會附上一張出世紙,記錄各材料的來源地。就以手搖棒為例,樹枝和用以擦亮種子的蜜蠟,均是來自於朋友的出品:前者從二人朋友的花園中修剪得來;後者則是由本地養蜂人提供。成品亦沒有加入膠水或含有任何化學成分,希望他日樂器回歸大自然時,不會為環境帶來污染。

手搖棒的樹枝是從二人朋友的花園中修剪得來,需再削皮、磨砂,作人手處理。

藉創作引發大眾的好奇心

從事種子創作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丁丁及雅錡希望能藉著種子創作,引發大家的好奇心,從而接觸大自然。而二人在創作的過程中,亦學懂了對樹木時懷感恩的心,不單出街都會跟樹木打招呼,撿拾完種子後,也會跟樹木道謝:「看到它們能夠健康成長、長滿葉 ,即使遇上強風還未倒塌,我們已經很開心。希望它們能夠繼續茁壯成長,大家下季再見!」

從事種子創作後,二人對樹木時懷感恩的心,深感每顆種子都得來不易。

緣木種子
IG:interbeing_yuenmuk

Text:Onyx
Photo: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