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微縮模型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微縮模型藝術家花四年塑「珍寶海鮮舫」 藉微縮模型留住舊時美好時光

歌曲、文字、圖像。我們拼命想要捉住日常、捉住生活當下的一剎,奈何很多事、很多人總是難抵變遷。如2022年6月,一艘載滿近半世紀回憶的畫舫就這樣沉入海中;又如陪伴多代港人成長的他們,也同樣留在那一年。歌曲、文字、圖像。我們用盡方法想要捉住這些逝去。「想留住美好時光。」微縮模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阿添)就藉微縮模型,呈現出他們所找回的歷史片段。

微縮模型家蔡璧龍。
微縮模型家何國添。

首展模型 紀錄珍寶海鮮舫的燈火璀璨

龍柱上紅色的火、門口橙色的地氈、水泡、滅火筒。「這些都是上網找資料未必看得到的細節。」阿添指著眼前的模型逐一介紹起來,然而兩人能呈現出畫舫上種種細節,並不是憑想像、更不是潛入海底尋找一番;而是從2018年開始,兩人就計劃要用模型來紀錄這「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起初只是因為想要紀錄這個特別的地方,直到後來畫舫突然的沉沒加快了兩人製作的步伐。雖說如此,整個作品從策劃到成品,也足足用上了四年的時間。

兩人想呈現珍寶海鮮舫燈火璀璨的樣子。
張勁松團隊、何國添、蔡璧龍:珍寶海鮮舫

2018年的聖誕,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他們先是租了一艘艇,繞著珍寶海鮮舫走了幾圈,觀察紀錄畫舫四周的配置,然後再走進畫舫裡拍下船艙裡大大小小的細節。他們也拜託當地的前輩,找來海鮮舫的設計圖,藉此了解畫舫的結構。那個年代的設計圖還是手繪而成,兩人看著設計圖,聽起海鮮舫那些年的故事。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之後就是漫長的製作過程。想要在微型的世界裡呈現出珍寶海鮮舫的全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還有就是要考慮微縮模型的限制。譬如畫舫兩邊「歡迎光臨」的霓虹招牌,若是要在模型兩旁加上這兩個合共八個字的霓虹招牌,比例上不好拿捏之餘,成品也不好看;而翻找歷史資料時,他們發現有一段時間,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也就如模型所呈現一般。Ian和阿添更在船中加入了港人的回憶片段,不知你有發現嗎?

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某段時期的明信片上,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

充滿彩蛋的作品 「遺忘的時光」

若你能在海鮮舫中找到當中的彩蛋,那麼在Ian和阿添的另一個首展作品「遺忘的時光」中,你將會發現更多的驚喜。

「遺忘的時光」的創作動力源於一段影片和一張相。那是一段紀錄1936年,某個地方人和事的片段。當時的歐式建築、林立的招牌、行人的衣著等,都讓Ian和阿添想要將其放入模型製作中:「你會覺得很神奇,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一個這樣的場景。」

一張紀錄1936年的照片和影片,令兩人決定用模型呈現那個遺忘的時光。
兩人的作品難分真假。

與平時紀錄現實的模型不同,「遺忘的時光」帶著一點想像空間,從那段紀錄1936年的影片開始,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也因此才能找到許多不同的驚喜。無論是電車、還是電車旁的刷鞋佬;車夫、水手、馬姐等,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眼中的遺忘時光此刻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是這個模型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還有滿滿的中西廣告招牌,都是兩人花費大量時間查找研究,最終才能呈現出這極具時代感的作品。

作品中有不少彩蛋,你能找出幾個?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蔡璧龍、何國添:遺忘的時光-1930

想在作品中找到更多彩蛋和重溫舊香港的美好時光,可以在荃灣如心廣場的《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中親身體驗。由即日起至2月19日,荃灣如心廣場《小香港·大節日》將換上農曆年主題裝飾,並新增多件應節微縮模型作品,在傳統節慶中,找回傳統的香港。展覽中亦有許多微縮模型們的精心之作,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部分參展作品:

李嘉蓮:年宵花市1:12
顏麗曣:黃飛鴻舞獅賀新春1:12(潘麗瓊藏品)
何國添、陳翠薇:尖沙咀鐘樓1:60(潘麗瓊藏品)
陳鴻輝:鄉郊路上1:76
蔡璧龍、何國添:小豆丁大鬧全盒遊樂場1:20&1:1
彭惠娟、李來有:圍村盆菜宴1:12(潘麗瓊藏品)
李嘉蓮:老金海味店1:12(潘麗瓊藏品)

《小香港。大節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日期:即日至2月19日
地點:荃灣如心廣場一期1樓中庭

Text:Vincent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The Mini-Universe @ Facebook、Vincent

攝影, 藝文創意, 設計

日本微縮攝影師田中達也 年度最佳10張作品

看似平凡的生活畫面,加入一點點幽默感,就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觀點。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Tatsuya Tanaka)的作品,每次都帶給大家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新一年他與大家重溫2022年度最佳10張作品,這些充斥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在他的創意下,以不同有趣的方式出現,粟米粒可變成手製包包,電話的鬧鐘想像成機艙的窗口,朱古力也可以成為武器電鋸,掀起鍵盤中的按鍵變畫布,膠紙也可幻化為樂園的滑水道,令人會心微笑。在他的巧思下,生活中的事物也變身奇妙迷你世界!

2022年度最佳10張作品:

日本舉辦微型展2.0

1981年出生於熊本縣的田中達也先生(Tatsuya Tanaka),曾在設計公司擔任藝術指導,由於原本就對於攝影與蒐集微縮人偶模型有興趣,因緣際會下,開始不定期於Instagram 發布微縮模型攝影作品。沒想到這一系列照片廣受歡迎,田中達也後續辭去工作,正式成為「微型攝影師、創作者」。

田中達從初期直到現在的作品,在細節處理上細膩了許多,他認為只要視角改變,就可以發現有趣之處。而近期呈現作品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今年更舉行了在日本舉辦的微型展2.0上,通過日常物品、微小的模型和巨大的想像力,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些身邊普通的日常小物中所蘊含的創意想法,拾回童年時期的純真好奇。

MINIATURE LIFE展覽2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29日
地點:日本岩手縣盛岡市

展覽, 藝文創意

小人國裡歡度節慶 微型藝術聖誕節

明天就是平安夜,大家已經準備好不同的節目迎接聖誕了?是來一頓五星級的自助盛宴、是全家人團聚一起享受聖誕大餐、還是迫不及待地到大街上享受聖誕的氣息?有太多的節目想體驗卻又分身乏術時,就會想要叮噹的隨意門,下一刻便可前往另一場派對。

今個聖誕,荃灣如心廣場雖然沒找叮噹借來隨意門,不過卻借來了縮小電筒和時光機。幫大家找來了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不同方式的歡樂聖誕,存放在小盒子中供大家欣賞。由即日起至2023年2月19日,《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覽帶你暢遊小人國,體驗各式聖誕,迎接新年。

李來有:1:12 中環石板街(潘麗瓊藏品)

要烹飪一桌聖誕大餐需要投放多少精力和時間?火雞、龍蝦、聖誕蛋糕,你有沒有想過,眼前的大餐居然要「煮」上幾個月?眼前歡度聖誕的街上,居然有超級英雄亂入?湊近一看才發現,原來小人國都是來自香港不同微型藝術家的巧手,那餐桌、燈飾、大街小巷,原來全部都是以假亂真的模型。

李立寶、彭惠娟:1:12 五星級自助餐
蔡璧龍、何國添:1:24 蘭桂坊(潘麗瓊藏品)

展品雕刻細膩,每個細節都是心思、都是驚喜。單是一件作品就夠你欣賞、發掘半天。更何況這次展覽展出近60件展品,保證大家能在這趟充滿節日氣息的小人國時光之旅中,找回不同的記憶,感受不同的節慶,流連忘返。

潘麗華:1:12 聖誕大餐
李立寶、彭惠娟:1:12 五星級自助餐
區志銘:1:64 冬菇亭
蔡璧龍、何國添:1:24 蘭桂坊(潘麗瓊藏品)
蔡璧龍、何國添:聖誕中的聖誕
李嘉蓮:1:12 森林餐廳
黃曼萍:1:12 聖誕帽店
陳翠薇:1:12 路易絲·馬丁珠寶店
李來有:1:12 中環石板街(潘麗瓊藏品)

《小香港。大節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展覽分兩期展
聖誕:即日至2023年1月16日
農曆新年:2023年1月16日至2月19日
地點:荃灣如心廣場一期1樓中庭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生活美學

自學製作迷你食玩
可愛賣相吸引網民

未試過又怎知道自己應付不來?就是抱着這種勇於嘗試的心態,才能夠尋求突破,不斷進步,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香港「00後」女生Kelly從小熱愛做手工,自從認識了袖珍模型(Miniature)後已躍躍欲試,親身體驗後更是沉迷,隨時花上大半天去完成一件微小的作品。

靠看YouTube自學

Kelly回想小時候對Miniature模型雖然毫無概念,但那時已覺得袖珍的東西特別有趣。她說:「記得有一次在超級市場見到一個用紙板造的迷你麵包,我看見後喜歡得不得了,甚至問家人可不可以把它帶回家。」但凡按比例縮小了的東西都讓Kelly愛不釋手,不過直至升上中學後,她才真真正正接觸到微縮模型。「初中時經常瀏覽外國YouTuber的微縮模型教學短片,每個步驟都會鉅細無遺地進行示範,看得著迷之餘亦獲益良多。」

這個烤肉場景包括了烤肉機、和牛、雞蛋飯、芝士碎、扇貝等食材,用色和造型同樣像真,乍看還以為是機器製造的食玩模型。

黏土變出微形世界

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後,自然想親身體驗一下。對初次接觸微縮模型的人來說,最關心的應該是要使用甚麼材料和工具去製作。微縮模型講求真實感,因此都希望保留實物的質感,因此玻璃、木屑、石塊、膠片、軟木都是較常用的材料。至於Kelly,靠網上教學自學的她,由一開始對所有微縮模型都感到著迷,到後來漸漸發現自己對製作迷你食物最感興趣,所以便一直專注在製作食物模型這個範疇上。「食物模型對質感、光暗位、透明度各方面都同樣講究,製作時要花心機留意不同的細節部分,每次完成賣相可愛的製成品都特別有成功感。」

為了令效果更逼真,Kelly主要使用樹脂黏土和液體黏土製作,她解釋:「樹脂黏土方便製成不同形狀,但必須加熱至100-110°C才會變硬成形。我通常會使用10隻顏色的黏土,當中有些是實色、有些則是半透明黏土,兩者加以運用就可以創作出不同的美食。而液體黏土則適合用來製作醬汁、湯汁、蛋糕裝飾等,為作品錦上添花。」除了黏土之外,牙刷、針、美工刀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幫助製作出模型的質感,令製成品的像真度更高。

由構思、溝色,到真正落手創作,平均每件模型需時約5至6小時完成,至於包含多種食物的情景微縮模型,則最少要花幾天時間製作。

目標成為另類Foodie

經過數年來的反複嘗試和練習,Kelly雖然也留意到自己的進步,但與世界各地的高手相比,她自問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她指出:「要其他人認出是甚麼食物並不困難,但要做到幾可亂真就相當高難度。尤其食物有很多細節位是很難用黏土做出來,例如蛋糕或麵包面層要做得真實,就要加上細小的氣孔,但由於氣孔有多個層次,所以很花時間製作。除此之外,表面平滑的物品如焗爐、電飯煲也很難做得逼真,因為輕輕一按黏土便會變得凹凸不平,很容易見到瑕疵。」面對重重挑戰,Kelly自言不怕失敗,做得不好便會重頭再來一次,直至滿意為止,那樣才會不斷進步。她更定下奮鬥目標:「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被人誤以為是Foodie,分享的作品都被當成是真實的食物,就好像用《多啦A夢》的縮小電筒將食物直接變小一樣,令人分不清真與假,就代表那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原本計劃與朋友一起去日本當作畢業旅行,卻因為疫情關係而取消行程。於是製作了這個和風定食模型,幻想去了一趟日本。

無論蒸籠、小籠包、木筷子都是自家製,是最花時間和心機完成的作品。

微型蒸籠是Kelly的得意之作,她參考了真正蒸籠的做法,將竹片的比例縮小再裝嵌而成,成品手工精細,吸引不少人跟她訂製。

TEXT:Ivy
PHOTO: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