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微縮模型

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辦微型藝術展 遊覽「迷你」校園

怎樣才能留住一個地方的記憶?有人說可以寫些文字,記錄當下的經歷與感受;有人說可以拿起相機,為那段故事拍些照片或影片。不過也有人決定動手,將曾見過的景色一一製成模型,細緻還原出事物的模樣。適逢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校慶,多位本土微型藝術家便以不同的模型作品,呈現中大的山水人文,同時也展示校園位處的沙田區的文化與社區特色。

經過多個月甚至長達一年多的資料搜集和製作,藝術家們製作的精緻微縮模型將於9月15日在沙田新城市廣場的「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中展出。屆時可看到多件與中大或沙田區相關的全新模型作品,以及40多件本土微型藝術家們過往的佳作。讓你透過模型了解中大人、沙田人的集體回憶的同時,也可欣賞藝術家們精雕細琢的微縮模型作品。

「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將於9月15日開始,與沙田新城市廣場展出眾多微縮模型傑作。

細緻還原中大著名地標

是次展覽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快樂微型藝術會協辦。會場除了陳列展出的作品外,還特意搭建了4.4米高的中大著名地標仲門以及七彩校慶燈箱等裝置。同時,在展覽開幕禮上,邀請了高錕教授夫人高黃美芸女士共同主持揭幕儀式;高黃美芸女士還親手將高錕教授的微型雕像放上《中大正門(四條柱)》的模型作品中。

開幕典禮上,高黃美芸女士親手將高錕教授的微型雕像放上《中大正門(四條柱)》的模型作品中。

高錕微型雕像與90年代校巴

《中大正門(四條柱)》由藝術家陳鴻輝、陳翠薇創作。模型中的地點位於大埔道入口的中大正門,正中央的四幢石柱也是中大的標誌之一。一旁也還原了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親筆題字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門石闕」;而站在隔壁微笑迎人的便就是中大前校長、諾貝爾獎得主高錕教授。作品中的另一重點就是那架90年代的懷舊校巴,製作者陳鴻輝介紹道,由於這款校巴早已停駛,因此在製作時並沒有實物可以參考,只能靠不同角度的舊照片以及自己的印象和知識,還原整架校巴的內外結構。

陳鴻輝、陳翠薇作品:中大正門(四條柱)

至於為何會想製作這架90年代的校巴,而不是如今校園中運行的款式,陳鴻輝解釋自己雖然不是中大人,不過這款巴士是他那個年代的記憶,無論是學生時期的學校旅行、或是長大後回公司乘搭的廠巴,都會坐上同款巴士。所以他希望作品可以帶市民了解或者重溫那些年的故事,而也確實,在模型完成後,那紅色的弧形車頭和大圓燈設計喚起了不少資深校友的回憶。

這款已經停駛的巴士,是陳鴻輝從小到大的回憶。
紅色的弧形車頭和大圓燈設計,喚起了不少資深校友的回憶。

「百萬大道」上的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

從中大正門進入校園,便是另一個著名地標「百萬大道」。位於大學本部中央的寬敞大道,是學生與校方時常舉辦活動的地方,故這次由張勁松團隊製作的《百萬大道》,除了還原廣場周邊的建築以及「仲門」雕塑,還重現了今年二月時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的情景。團隊在二月的校慶典禮結束後,便馬上動工,從當日的錄影中發掘各種細節;也與校方溝通,找來日程安排與資料。在短短幾個月便能還原出一眾嘉賓、校友及表演團隊聚首一堂的景象,就連入口的簽名板、裝飾的繽紛燈箱、以及舞台上螢幕所播放的內容,都與典禮上所見無異。

張勁松團隊作品:百萬大道

入口的簽名板、裝飾的繽紛燈箱等,都與典禮上所見無異。

「飯煲」下的畢業時刻

做完「百萬大道」的一邊,張勁松團隊也製作了另一邊的風景,也就是被中大學生暱稱為「飯煲」的中大科學館。這個外型像飯煲,外牆嵌著巨型中大校徽的地方,也是每屆畢業生拍照的必到之處。所以在作品《中大科學館(飯煲)》中,也理所當然般重現了學生畢業,手持鮮花與公仔,拋起四方帽的精彩一刻。

張勁松團隊作品:中大科學館(飯煲)

場內其他新展品 展現傳統及社區特色

透過「微型中大」參觀了一回中大校園景色,再來便是走出校園,了解社區傳統文化與特色的時候。香港中文大學曾獲「任白慈善基金」捐贈珍貴藏品,並舉辦「九十風華帝女花——任白珍藏展」,旨在保育、傳承粵劇文化。而剛好,這次的展覽中就有兩件與粵劇有關的新作品,分別是藝術家何國添及李嘉蓮的作品《鳳冠承傳》及《查篤撐》。令人驚訝的是,兩人不僅是做鳳冠模型,更跟過粵劇服飾大師陳國源學藝做1:1的真鳳冠。

藝術家何國添為陳國源介紹作品。

而在何國添的《鳳冠承傳》作品中,並不止有微縮版的鳳冠,他更是還原了自己做鳳冠時的工作台,以及幾頂不同完成度的鳳冠,帶觀眾參觀整個鳳冠的製作過程。鐵線、布料、圓珠和晶石,阿添笑著一一介紹起這些製作鳳冠的材料,然後講解這門傳統手藝的知識與製作時的艱辛。而如果有留意阿添作品的都知道,他喜歡在作品中大玩虛實的錯覺以及佈置各種不同的「彩蛋」。這次的作品也是如此,最外圍的一層是真實的工作台與鳳冠蝴蝶,上面則是另一個工作台,接著又是一個更小的比例,非常有趣。細節彩蛋方面則有《帝女花》的百元紙幣、微縮粵劇舞台等,待人慢慢發掘。

何國添還原了自己做鳳冠時的工作台,帶觀眾參觀整個鳳冠的製作過程。

何國添大玩虛實錯覺,在工作台中搭建迷你工作台。

透過作品講述區內集體回憶

其餘的新作品,則是講述了沙田區內的一些集體回憶。譬如在70、80年代受中大迎新營學生歡迎的宵夜好去處——沙田雞粥。幾代人記憶中的「巷仔理髮」店、當年風靡至今的迴轉壽司店。還有那些年的學校班房,藝術家顏麗曣逐一還原出的班房佈置與活動,或許你我都曾經歷過;而對有些沙田學生來說,共同的記憶也許還包括課室窗外的那條城門河。

彭惠娟、潘麗華、陳翠薇作品:迴轉壽司——日研同學「蒲點」

顏麗曣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作反的班房

貼堂的畫作中,有一幅是藝術家的自畫像。

同場展出過往作品:

何國添作品:戲棚

陳鴻輝作品:舊戲院
蔡璧龍、何國添作品:灣仔「藍屋」
何國添作品:黃大仙祠風車檔
何國添、陳翠薇作品:尖沙咀鐘樓(潘麗瓊藏品)
陳鴻輝作品:回憶徙置區(左)、俊男茶樓(右)
潘麗瓊、張勁松及其團隊、樂言社教育基金:中大 60 閃耀維港(潘麗瓊藏品)

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

日期:9月15日至10月17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12:00—22:00;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22:00
地點:沙田新城市廣場一期L羅馬圓型獻技場

Photo:Vincent、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微縮模型藝術家花四年塑「珍寶海鮮舫」 藉微縮模型留住舊時美好時光

歌曲、文字、圖像。我們拼命想要捉住日常、捉住生活當下的一剎,奈何很多事、很多人總是難抵變遷。如2022年6月,一艘載滿近半世紀回憶的畫舫就這樣沉入海中;又如陪伴多代港人成長的他們,也同樣留在那一年。歌曲、文字、圖像。我們用盡方法想要捉住這些逝去。「想留住美好時光。」微縮模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阿添)就藉微縮模型,呈現出他們所找回的歷史片段。

微縮模型家蔡璧龍。
微縮模型家何國添。

首展模型 紀錄珍寶海鮮舫的燈火璀璨

龍柱上紅色的火、門口橙色的地氈、水泡、滅火筒。「這些都是上網找資料未必看得到的細節。」阿添指著眼前的模型逐一介紹起來,然而兩人能呈現出畫舫上種種細節,並不是憑想像、更不是潛入海底尋找一番;而是從2018年開始,兩人就計劃要用模型來紀錄這「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起初只是因為想要紀錄這個特別的地方,直到後來畫舫突然的沉沒加快了兩人製作的步伐。雖說如此,整個作品從策劃到成品,也足足用上了四年的時間。

兩人想呈現珍寶海鮮舫燈火璀璨的樣子。
張勁松團隊、何國添、蔡璧龍:珍寶海鮮舫

2018年的聖誕,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他們先是租了一艘艇,繞著珍寶海鮮舫走了幾圈,觀察紀錄畫舫四周的配置,然後再走進畫舫裡拍下船艙裡大大小小的細節。他們也拜託當地的前輩,找來海鮮舫的設計圖,藉此了解畫舫的結構。那個年代的設計圖還是手繪而成,兩人看著設計圖,聽起海鮮舫那些年的故事。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Ian和阿添親身踏上珍寶海鮮舫,將畫舫從外到裡、從古到今地了解一番。

之後就是漫長的製作過程。想要在微型的世界裡呈現出珍寶海鮮舫的全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還有就是要考慮微縮模型的限制。譬如畫舫兩邊「歡迎光臨」的霓虹招牌,若是要在模型兩旁加上這兩個合共八個字的霓虹招牌,比例上不好拿捏之餘,成品也不好看;而翻找歷史資料時,他們發現有一段時間,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也就如模型所呈現一般。Ian和阿添更在船中加入了港人的回憶片段,不知你有發現嗎?

船身裡外、上下的各種浮雕,就要耗費大量的心神一一雕刻出來。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各種細節都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製作。
某段時期的明信片上,畫舫兩旁的霓虹招牌曾分開成「歡迎」、「光臨」兩邊。

充滿彩蛋的作品 「遺忘的時光」

若你能在海鮮舫中找到當中的彩蛋,那麼在Ian和阿添的另一個首展作品「遺忘的時光」中,你將會發現更多的驚喜。

「遺忘的時光」的創作動力源於一段影片和一張相。那是一段紀錄1936年,某個地方人和事的片段。當時的歐式建築、林立的招牌、行人的衣著等,都讓Ian和阿添想要將其放入模型製作中:「你會覺得很神奇,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一個這樣的場景。」

一張紀錄1936年的照片和影片,令兩人決定用模型呈現那個遺忘的時光。
兩人的作品難分真假。

與平時紀錄現實的模型不同,「遺忘的時光」帶著一點想像空間,從那段紀錄1936年的影片開始,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也因此才能找到許多不同的驚喜。無論是電車、還是電車旁的刷鞋佬;車夫、水手、馬姐等,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眼中的遺忘時光此刻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是這個模型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還有滿滿的中西廣告招牌,都是兩人花費大量時間查找研究,最終才能呈現出這極具時代感的作品。

作品中有不少彩蛋,你能找出幾個?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用不同時空的回憶拼湊出了眼前的作品。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兩人花了大量時間搜集研究作品中的中西廣告招牌。
蔡璧龍、何國添:遺忘的時光-1930

想在作品中找到更多彩蛋和重溫舊香港的美好時光,可以在荃灣如心廣場的《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中親身體驗。由即日起至2月19日,荃灣如心廣場《小香港·大節日》將換上農曆年主題裝飾,並新增多件應節微縮模型作品,在傳統節慶中,找回傳統的香港。展覽中亦有許多微縮模型們的精心之作,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部分參展作品:

李嘉蓮:年宵花市1:12
顏麗曣:黃飛鴻舞獅賀新春1:12(潘麗瓊藏品)
何國添、陳翠薇:尖沙咀鐘樓1:60(潘麗瓊藏品)
陳鴻輝:鄉郊路上1:76
蔡璧龍、何國添:小豆丁大鬧全盒遊樂場1:20&1:1
彭惠娟、李來有:圍村盆菜宴1:12(潘麗瓊藏品)
李嘉蓮:老金海味店1:12(潘麗瓊藏品)

《小香港。大節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日期:即日至2月19日
地點:荃灣如心廣場一期1樓中庭

Text:Vincent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The Mini-Universe @ Facebook、Vincent

攝影, 藝文創意, 設計

日本微縮攝影師田中達也 年度最佳10張作品

看似平凡的生活畫面,加入一點點幽默感,就可以改變看世界的觀點。日本攝影師田中達也(Tatsuya Tanaka)的作品,每次都帶給大家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新一年他與大家重溫2022年度最佳10張作品,這些充斥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在他的創意下,以不同有趣的方式出現,粟米粒可變成手製包包,電話的鬧鐘想像成機艙的窗口,朱古力也可以成為武器電鋸,掀起鍵盤中的按鍵變畫布,膠紙也可幻化為樂園的滑水道,令人會心微笑。在他的巧思下,生活中的事物也變身奇妙迷你世界!

2022年度最佳10張作品:

日本舉辦微型展2.0

1981年出生於熊本縣的田中達也先生(Tatsuya Tanaka),曾在設計公司擔任藝術指導,由於原本就對於攝影與蒐集微縮人偶模型有興趣,因緣際會下,開始不定期於Instagram 發布微縮模型攝影作品。沒想到這一系列照片廣受歡迎,田中達也後續辭去工作,正式成為「微型攝影師、創作者」。

田中達從初期直到現在的作品,在細節處理上細膩了許多,他認為只要視角改變,就可以發現有趣之處。而近期呈現作品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今年更舉行了在日本舉辦的微型展2.0上,通過日常物品、微小的模型和巨大的想像力,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些身邊普通的日常小物中所蘊含的創意想法,拾回童年時期的純真好奇。

MINIATURE LIFE展覽2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29日
地點:日本岩手縣盛岡市

展覽, 藝文創意

小人國裡歡度節慶 微型藝術聖誕節

明天就是平安夜,大家已經準備好不同的節目迎接聖誕了?是來一頓五星級的自助盛宴、是全家人團聚一起享受聖誕大餐、還是迫不及待地到大街上享受聖誕的氣息?有太多的節目想體驗卻又分身乏術時,就會想要叮噹的隨意門,下一刻便可前往另一場派對。

今個聖誕,荃灣如心廣場雖然沒找叮噹借來隨意門,不過卻借來了縮小電筒和時光機。幫大家找來了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不同方式的歡樂聖誕,存放在小盒子中供大家欣賞。由即日起至2023年2月19日,《小香港。大節日》微型藝術展覽帶你暢遊小人國,體驗各式聖誕,迎接新年。

李來有:1:12 中環石板街(潘麗瓊藏品)

要烹飪一桌聖誕大餐需要投放多少精力和時間?火雞、龍蝦、聖誕蛋糕,你有沒有想過,眼前的大餐居然要「煮」上幾個月?眼前歡度聖誕的街上,居然有超級英雄亂入?湊近一看才發現,原來小人國都是來自香港不同微型藝術家的巧手,那餐桌、燈飾、大街小巷,原來全部都是以假亂真的模型。

李立寶、彭惠娟:1:12 五星級自助餐
蔡璧龍、何國添:1:24 蘭桂坊(潘麗瓊藏品)

展品雕刻細膩,每個細節都是心思、都是驚喜。單是一件作品就夠你欣賞、發掘半天。更何況這次展覽展出近60件展品,保證大家能在這趟充滿節日氣息的小人國時光之旅中,找回不同的記憶,感受不同的節慶,流連忘返。

潘麗華:1:12 聖誕大餐
李立寶、彭惠娟:1:12 五星級自助餐
區志銘:1:64 冬菇亭
蔡璧龍、何國添:1:24 蘭桂坊(潘麗瓊藏品)
蔡璧龍、何國添:聖誕中的聖誕
李嘉蓮:1:12 森林餐廳
黃曼萍:1:12 聖誕帽店
陳翠薇:1:12 路易絲·馬丁珠寶店
李來有:1:12 中環石板街(潘麗瓊藏品)

《小香港。大節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展覽分兩期展
聖誕:即日至2023年1月16日
農曆新年:2023年1月16日至2月19日
地點:荃灣如心廣場一期1樓中庭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生活美學

自學製作迷你食玩
可愛賣相吸引網民

未試過又怎知道自己應付不來?就是抱着這種勇於嘗試的心態,才能夠尋求突破,不斷進步,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香港「00後」女生Kelly從小熱愛做手工,自從認識了袖珍模型(Miniature)後已躍躍欲試,親身體驗後更是沉迷,隨時花上大半天去完成一件微小的作品。

靠看YouTube自學

Kelly回想小時候對Miniature模型雖然毫無概念,但那時已覺得袖珍的東西特別有趣。她說:「記得有一次在超級市場見到一個用紙板造的迷你麵包,我看見後喜歡得不得了,甚至問家人可不可以把它帶回家。」但凡按比例縮小了的東西都讓Kelly愛不釋手,不過直至升上中學後,她才真真正正接觸到微縮模型。「初中時經常瀏覽外國YouTuber的微縮模型教學短片,每個步驟都會鉅細無遺地進行示範,看得著迷之餘亦獲益良多。」

這個烤肉場景包括了烤肉機、和牛、雞蛋飯、芝士碎、扇貝等食材,用色和造型同樣像真,乍看還以為是機器製造的食玩模型。

黏土變出微形世界

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後,自然想親身體驗一下。對初次接觸微縮模型的人來說,最關心的應該是要使用甚麼材料和工具去製作。微縮模型講求真實感,因此都希望保留實物的質感,因此玻璃、木屑、石塊、膠片、軟木都是較常用的材料。至於Kelly,靠網上教學自學的她,由一開始對所有微縮模型都感到著迷,到後來漸漸發現自己對製作迷你食物最感興趣,所以便一直專注在製作食物模型這個範疇上。「食物模型對質感、光暗位、透明度各方面都同樣講究,製作時要花心機留意不同的細節部分,每次完成賣相可愛的製成品都特別有成功感。」

為了令效果更逼真,Kelly主要使用樹脂黏土和液體黏土製作,她解釋:「樹脂黏土方便製成不同形狀,但必須加熱至100-110°C才會變硬成形。我通常會使用10隻顏色的黏土,當中有些是實色、有些則是半透明黏土,兩者加以運用就可以創作出不同的美食。而液體黏土則適合用來製作醬汁、湯汁、蛋糕裝飾等,為作品錦上添花。」除了黏土之外,牙刷、針、美工刀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幫助製作出模型的質感,令製成品的像真度更高。

由構思、溝色,到真正落手創作,平均每件模型需時約5至6小時完成,至於包含多種食物的情景微縮模型,則最少要花幾天時間製作。

目標成為另類Foodie

經過數年來的反複嘗試和練習,Kelly雖然也留意到自己的進步,但與世界各地的高手相比,她自問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她指出:「要其他人認出是甚麼食物並不困難,但要做到幾可亂真就相當高難度。尤其食物有很多細節位是很難用黏土做出來,例如蛋糕或麵包面層要做得真實,就要加上細小的氣孔,但由於氣孔有多個層次,所以很花時間製作。除此之外,表面平滑的物品如焗爐、電飯煲也很難做得逼真,因為輕輕一按黏土便會變得凹凸不平,很容易見到瑕疵。」面對重重挑戰,Kelly自言不怕失敗,做得不好便會重頭再來一次,直至滿意為止,那樣才會不斷進步。她更定下奮鬥目標:「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被人誤以為是Foodie,分享的作品都被當成是真實的食物,就好像用《多啦A夢》的縮小電筒將食物直接變小一樣,令人分不清真與假,就代表那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原本計劃與朋友一起去日本當作畢業旅行,卻因為疫情關係而取消行程。於是製作了這個和風定食模型,幻想去了一趟日本。

無論蒸籠、小籠包、木筷子都是自家製,是最花時間和心機完成的作品。

微型蒸籠是Kelly的得意之作,她參考了真正蒸籠的做法,將竹片的比例縮小再裝嵌而成,成品手工精細,吸引不少人跟她訂製。

TEXT:Ivy
PHOTO: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