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建築

18區,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百年歷史建築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周五起暫別市民 未知何時重開!

常言道香港是個石屎森林,其實並不盡然。在這個彈丸之地,城市和郊外往往只有一步之遙。隱身於香港大學後山的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位置靠近西半山社區,同時與龍虎山郊野公園為鄰,中心展覽廳的白色平房更是屬一級歷史建築。然而,這幢歷史古蹟的中心建築和花園,將開放至明天(3月9日)為止,之後便會暫別市民,未知何時重開。而為了可讓更多市民於休館前到場參觀,中心於明天更會延長開放時間,大家謹記要把握最後機會!

百年歷史 英式平房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由三棟建築物組成,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想必是山林間優雅的白色平房,這棟歷史悠久的英式建築已有130年歷史,原為薄扶林濾水池附屬平房,是看守員和巡查員的宿舍,現在則為展覽廳。其特別之處在於平房整棟建築以石礎升高及於屋外設迴廊,以隔絕地上濕氣、遮蔭和降溫。平房和一旁的紅磚屋在2009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翌年,前者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類似的平房在其他前英國殖民地相當常見,但在香港卻非常罕見,幸好環境保護署及香港大學早於2008年共同創立了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讓大家都能夠前來感受歲月在龍虎山烙下的痕跡。

物種多樣 尋幽探秘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毗鄰全港最小的郊野公園——龍虎山郊野公園,縱使公園面積只有約47公頃 ,卻是過百種雀鳥及蝴蝶的棲息地,稀有候鳥斑脇田雞亦曾在此出沒。大家若在百年的古蹟間漫步,說不定還會遇上罕見的動物!

此外,中心亦會不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和環保工作坊,例如中心現正舉行的「一樹無聲」全新藝術 × 生態企劃展,便展出了由策展人「島仔藝術」與8位本地藝術家合作,從「塌樹」中擷取靈感而創作的藝術裝置,望能探討「塌樹」與人的關係。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開放日期:即日起至3月9日
時間:10:30 – 18:30(特別延長開放時間)
前往方法:
13號巴士:由中環大會堂至半山旭龢道總站 (5分鐘步行距離);
3號綠色小巴:由國際金融中心至半山旭龢道 (5分鐘步行距離);
港鐵:香港大學站A2出口(15分鐘步行距離)

Text:Zinny

整理:Onyx
Photo:網絡圖片

展覽, 藝文創意

城市規劃師Walter Koditek個人展覽 看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的香港摩登建築

在二戰後的數十年間,許多從中國移民或於海外學有所成的香港建築師,領會到如何以現代原則去處理房屋短缺、大規模建設及預算有限的問題。儘管經濟效益往往高於設計考量,但建築師們仍然以獨特且務實的方式,於設計反映出當下的氣候、社會價值觀、材料、技術和用途。

Walter Koditek, ‘Kowloon Flour Mills P217’,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Murray Building P263’,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現居香港的德國城市規劃師、作家及攝影師Walter Koditek,曾於各種規劃或設計諮詢公司任職,亦曾在柬埔寨和越南擔任城市規劃專家。於2014年移居香港後,他便以這座城市為顧問工作的基地,以相機記錄香港獨特的建築景觀,曾出版過攝影集《Battambang Heritage》,以及合著了《Architectural Guide Phnom Penh》,其後便專注於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遺產。

Walter Koditek, ‘Oi Man Estate P060’,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St. Ignatius Chapel. Wah Yan College P368’,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上環Blue Lotus Gallery將於本月舉行Walter Koditek的個人展覽,展出由Koditek拍攝,以《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為主題的相片。從作品中,大家可看到在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所帶來的不同設計,以及為對應本地需求和條件下所呈現的細節。例如每座建築外牆均採用了一致性的框架和組合,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而不同建築外牆的設計及排列,都反映出建築形式之間的潛在關係。Koditek的作品從視覺上記錄了我城的現代主義建築遺產,更喚醒了我們對於瀕臨消失或面臨重建的建築群應有的關注。

Walter Koditek, ‘Jardine House P169’,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True Light Girls’ College P342D’,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P372’,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Walter Koditek個人展覽
日期:2023年1月14日至2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8:00(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上環磅巷28號地下Blue Lotus Gallery

Text:Onyx
Photo:Walter Koditek、Blue Lotus Gallery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 當電影遇上建築

電影和建築,兩者都被歸類為八大藝術。今年是MOViE MOViE 10周年,適逢香港建築師學會65周年紀念,兩者首次跨界合作,舉辦以建築為主題的「MOViE Movie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如電影《關於建築師的二·三事》,一眾來自建築、時尚、藝術和設計等界別的大師在後疫情時代進行隔空對話,探討氣候變化危機和城鄉重新分布帶來的挑戰;另一電影《新包浩斯教父傳奇》,則展現出二十世紀前衛藝術家新包浩斯教父摩荷里.納基(Moholy-Nagy)的傳奇生平,各位建築迷同樣不容錯過。

《關於建築師的二·三事》
場次:11月27日(日) 19:50

這部電影分為四幕,每一幕都由一段在不同城市進行的音樂演奏(米蘭、拉奎拉、漢堡、台中、邁阿密)展開,空間與音樂完美融合,表達建築其實不受拘束,在不同層面充滿無限流動可能性,以及建築訓練如何讓他們以不同眼光看待一切。片中更探究何謂未來建築,思索可持續發展如何建立以互惠、合作和共存為基礎的社會,逆轉建築與環境的衝突。這是一首送給建築的情詩,細說人類與自然及人造空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包浩斯教父傳奇》
場次:11月27日(日) 15:10

電影曾在多個國際影展首映,包括棕櫚泉國際電影節、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建築單元」開幕電影。摩荷里.納基(Moholy-Nagy)又名新包浩斯教父,從沒接受正規藝術教育的他,曾被聘為德國包浩斯藝術學院教授,因納粹逼害而移居美國後,創辦了另一間「新包浩斯」藝術學校,希望融合藝術、科學和設計,一生積極開拓「新媒介」邊界。他自身獨特的藝術概念及非常規教育,並出版影響深遠的藝術理論巨著,孕育出不少美術攝影師及數碼藝術家,亦啓發他的學生設計出以人為本、對後世有莫大影響的物品。這紀錄片作為一個面對現今世界的參考,除了帶給觀眾有關設計發展史和知識外,還有社會與文化脈絡的反思以至看待世界的高度。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

日期:即日起至12月3日

網站:https://bit.ly/2G8XMJJ

Text:Onyx
Photo:由電影公司提供

生活美學

如幻如影 純白無影教堂

以哥德式風格興建的純白教堂,四周被紫色的薰衣草花海重重包圍,這座充滿藝術感的建築物,所在地想必在歐洲吧!事實上,由上海大椽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設計的「無影教堂」,其實位處成都,而這座純白建築更有「消失的教堂」之稱。

建築師貝聿銘有句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最好的設計都離不開光影效果,可謂建築物的命脈。無影教堂突破了傳統,以光與影為設計概念。教堂主要用純白色的鋼架及正方形鋁管建成,並沒有經過任何焊縫,設計獨特之餘,鋁管更有抗震、防腐蝕等作用。由於無影教堂利用了不同的側面,讓光線折射並向上延伸,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光束」,因此無論是白天的日光,抑或夜晚的燈光,都可以穿透整座教堂,帶來夢幻唯美的景象。

PHOTO:Arch-Exist (http://www.arch-exist.com/)

藝文創意, 設計

告別東京銀座「中銀膠囊塔」

香港仔珍寶海鮮舫將於本月告別香港,令人惋惜。而在另一邊箱的日本,位於東京銀座的「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亦難逃被清拆的命運,於月前正式開始拆卸工程。

由140立方體組成的大樓

「中銀膠囊塔」建於1972年,是已故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設計的作品,也是他所提出的「代謝運動」建築理論中的代表性建築。膠囊塔由兩棟分別樓高13層及11層的大樓,共140個箱形膠囊組合而成,外形獨特,令人一見難忘。

每個箱形膠囊都是一間獨立的單人房間,面積約為10平方公尺。由於膠囊「窩居」原是專為東京的「打工仔」而設計的住所,因此房內雖配有置物櫃、電視音響、浴室、廁所等基本設備,惟獨欠廚房和洗衣機,故住客們都習慣了光顧外賣和附近的洗衣店。

日久失修 終須拆卸

不說不知,原來黑川在構思膠囊塔時,打算每隔25年便將膠囊拆卸、更換,但由於工程繁複、成本高昂,加上必須微求所有業主們的同意,故膠囊塔自建成50年來都從未被更換和翻新過,以致長年日久失修,建築結構亦出現問題,大樓因而須清拆重建。然而,雖有住戶曾發起過「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行動,而膠囊塔亦曾於2018年與無印良品合作,推出月租套房,但於今年三月,大樓最後的住戶遷出後,拆卸工程隨即於4月展開。大樓終難逃被拆除的命運,令人感慨。

不過,雖然大樓清拆,但並不代表如此獨特的膠囊房間會就此消失,因部分膠囊房間會被保存下來,並移至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展出,以另一方式延續膠囊塔的生命。

TEXT:ONYX
PHOTO:FB@NakaginCapsuleTower

生活美學

【世界地標】從建築角度看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作為印度的地標,千里迢迢到訪一睹其貌的遊客不計其數,除了背後藏著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與皇后慕塔芝.瑪哈的愛情故事,還因為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叫世人嘆為觀止。

泰姬陵所用的建築材料是鑲嵌紅砂岩和大理石的石灰砂漿,無處不見精緻的珠寶鑲嵌,整座建築物融合了印度、伊斯蘭和波斯等建築風格,而且各處都見到對稱的結構,例如四面帶拱門的敞廳、四座「宣禮塔」等。值得一提,每座「宣禮塔」都輕微地向外傾,假如遇到地震只會向四方倒下,而不會影響主殿,細心的設計令近代建築學家讚嘆不已。

TEXT:Gillian
PHOTO:網絡圖片

生活美學

【世界地標】印度泰姬陵 因愛而生

位於印度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優雅美觀,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陵墓,多年來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其風采。你可知道這座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建築,背後藏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嗎?

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與皇后慕塔芝.瑪哈相當恩愛,二人婚後育有多名小孩,不過慕塔芝在分娩第14 個孩子時不幸難產去世,臨終時,她向沙賈汗提出幾個要求,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最美麗的陵墓。深情的沙賈汗因此傾盡一切,興建了泰姬陵,作為慕塔芝的長眠之所。

整座泰姬陵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陵前水池倒映著它的光影,純白色的大理石隨著日光改變色調。這座驚為天人的建築足足花了22年才建成,並耗費大量人力,包括二萬名工匠、雕刻家、畫家等。另外,泰姬陵在198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被稱為「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奇葩」、「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嘆的經典傑作之一」,足見其地位。

TEXT:Gillian
PHOTO:網絡圖片

生活美學

2024巴黎奧運LOGO
揭開瑪麗安娜的意義

東京奧運已於8月8日正式落幕,下屆奧運將於2024年在法國巴黎舉行,印有奧運Logo的旗幟亦已在巴黎鐵塔緩緩升起。作為藝術之都,巴黎在奧運Logo的設計上當然不落俗套,巧妙地結合了奧運聖火、金牌以及代表人物「瑪麗安娜」(Marianne)三種原素,成為有史以來首個以人臉為主題的奧運標誌。

瑪麗安娜與法國

早在2019年法國巴黎奧運籌委會公布2024年奧運Logo時,已掀起一陣熱話,究竟相隔100年再辦奧運的巴黎為何會選擇「瑪麗安娜」代表法國?對法國人來說,她到底有何深刻的意義?

法國奧委會曾表示,Logo的設計理念是為了向女性運動員致敬,同時亦強調了在1900年第二屆夏季奧運會時,首度開放予女性運動員參加的奧運主辦城市就是巴黎,傳達著「奧運會應是每個人都能參加的盛會」的含意。

「瑪麗安娜」在法國可說是隨處可見,不但在歐元硬幣、法國郵票等流通的物件上看到她的蹤影,矗立在巴黎共和國廣場上的銅像也正正是她。關於瑪麗安娜形象的起源,其實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過去二百多年來,她一直象徵著法國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其形象也將法國的歷史、價值觀及風情文化融合為一。

巴黎奧運Logo的設計融合了瑪麗安娜的形象,選用全新字體「Paris 2024」,彎曲的線條展現純樸一面,而傷殘奧運亦會沿用同一個設計,將奧運會的會徽合二為一。

三色國旗

法國的國旗在1794年2月15日被確定為以三色旗(Tricolore)作為標誌,從左至右依照藍、白、紅色垂直排列,而這三色旗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藍色:聖馬丁長袍的顔色

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

紅色:聖但尼軍旗的顔色

法國巴黎奧運籌委會期望2024年巴黎奧運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幫助國家走出陰霾,進一步提升巴黎的國際形象。

TEXT:Tiffany
PHOTO:paris2024.or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