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建築設計

藝術

西非與世隔絕的「壁畫村」 15世紀古老村莊 畫滿神秘圖騰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充滿特色的建築,而通常這些建築的特色都源於當地的某些傳統歷史文化。譬如日本的鳥居可以說是一種當地傳統信仰的象徵;歐洲哥德式建築的高聳削瘦以及彩繪玻璃也反映了那裡歷史的演變;甚至只看房子的著色,背後其實也涉及不同的習俗文化。在非洲大陸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有個名為布基納法索的內陸國家,裡面有一條神秘的古老村莊Tiébélé,其佔地僅有1.2公頃。這裡本是一處與世隔絕的區域,卻因為獨特的泥屋設計以及建築牆壁上充滿神奇符號的彩繪而被世人所知曉。

在西非布基納法索南部,有一處名叫Tiébélé神秘的古老村莊,村莊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而聞名。

據說,Tiébélé居住著西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Kassena人。他們自15世紀起就開始在這個地方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個獨特社區文化,男女有各自的分工、也有貴族與皇室的存在;而這些社區文化也反映在Tiébélé奇特的建築中。這裡的房屋被當地人稱為Sukhala,建造時完全採用當地的材料建造,譬如木材、泥土、稻草和牛糞。牆身的厚度約30厘米,且沒有窗戶,以此抵禦不同的氣候環境。至於看上去大小不一的房門,也並非隨意建造。反而透過房門便能看出裡面住居的人的身分尊卑,房門愈小代表其地位愈高,因為當地人認為這能為居住者提供更大的保護。

Tiébélé住著西非最古老民族之一的Kassena人,他們自15世紀起就開始在這個地方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個獨特社區文化。

房屋牆身的厚度約為30厘米,且沒有窗戶,以此抵禦不同的氣候環境。

代代相傳的神秘壁畫圖騰

按照當地的傳統,這些房屋會由男性於旱季(11月至來年3月)建造,隨後由女性在雨季到來前髹上防水塗料。後來慢慢演變成塗上不同的圖案和符號來表達社會習俗、信仰。所以才有了如今充滿藝術感的彩繪牆身。不過泥牆的塗畫其實相當複雜,首先要在房屋建成後,用白泥或粉筆為外牆畫上壁畫。壁畫上的圖案與含義經由母親代代相傳,例如星星和月亮符號代表希望、蜥蜴和烏龜圖案象徵生命,並會會帶來好運(據說如果房屋完工兩天後還沒有蜥蜴進入,房屋就必須拆毀重建)、不同的幾何圖形標誌則表示不同的日常用品,如圓形就是當地常見的葫蘆碗。

壁畫上的圖案與含義經由母親代代相傳,每一個圖案都有不同的信仰或願望。

蜥蜴圖案在當地象徵生命,並會會帶來好運。據說如果房屋完工兩天後還沒有蜥蜴進入,房屋就必須拆毀重建。
烏龜也是生命、好運的象徵;蛇則被認為是神聖的符號,用來避免厄運和疾病。

房主會根據自身所需或與鄰里溝通而畫上不同的符號。畫完壁畫後,便需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準備防水塗料與顏料。而不同的顏色對當地人來說也有著特定的含義:用紅土製作的紅色象徵勇氣、高嶺土生產的白色代表誠實與純潔、而石墨的黑色則是黑夜與看不見的世界。最後在塗上不同的顏色後,根據牆上的符號,用手或不同的工具,如石頭、羽毛等進行修飾處理。

房主會根據自身所需或與鄰里溝通而畫上不同的符號。
不同塗料的顏色對當地人來說也有著特定的含義。

然而,這些裝飾需要每三年修葺一次,隨著材料價格的上漲,這已成了當地人的經濟負擔。儘管如此,Tiébélé社區依然風雨不改,至今仍努力維持著這個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世人也因此有幸能看到,這座充滿藝術、與世隔絕的古老村莊。

Text:Vincent
Photo:Rita Willaert、Twitter @ ExoSapiens、BetoReitenbach

生活美學

讓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學習 日本森林中的兒童樂園

在香港,遍地高樓將這裡困得密不透風,以致一直以來也常常被稱為「石屎森林」。平日在這裡別說想要接觸真正的森林,就連想外出做些戶外活動,到處也都擠滿了人和車。這不僅讓大人們喘不過氣,對小朋友的成長也會造成影響。也因此,越來越多家長都會趁著假日,想方設法帶小朋友遠離市區,到郊外接觸大自然,做一些有益小孩身心發展的戶外活動。

對這些家長來說,在日本有個設施可能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地方。在靜岡縣一個遠離市區,位於富士山附近的山林間,於年初修建了一座如雲朵般,名為「高嶺の森のこども園」(高山森林的兒童花園)的建築。顧名思義,這裡是一處供兒童玩樂的地方,是一所收容0至5歲兒童的托兒所。

日本靜岡縣,位於富士山附近的山林間,於年初修建了一座林中托兒所。

托兒所由日本建築師山下貴成所設計,座落於御殿場市近郊,一處滿是扁柏樹的山林間。穿梭在樹林間,陽光只能勉強地透過樹枝灑落在地上,形成一個個互相重疊的光圈。山下貴成也因此獲得靈感,決定在這裡設計一個漂浮在林間,與樹梢落影相似的地方。於是,他便將重疊的光圈放進建築的設計中,最終那看上去彷如雲朵的屋頂,其實便是樹林中一圈圈光影的模樣。

日本建築師山下貴成在林中的樹梢落影中找到設計靈感,決定設計一座漂浮在森林間的建築。

因應孩童需求 設計不同的房間

為了能讓0至5歲的兒童都能得到合適的學習體驗,每一圈「雲朵」下都有專為不同年齡兒童而設計的獨特房間,每個房間也因應兒童認知發展的需求,安排在托兒所的不同方位。譬如面向林區的房間氣氛會相對寧靜;又譬如供2至5歲孩童學習的空間就面向托兒所外廣闊的草坪,建築與草坪間亦沒有梯階的設計,為的就是讓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奔跑、隨心所欲地體驗不同的環境。

每一圈「雲朵」下都有專為不同年齡兒童而設計的獨特房間,因應兒童認知發展的需求。
供2至5歲孩童學習的空間面向托兒所外廣闊的草坪,建築與草坪間沒有梯階的設計,兒童可以自由地進出。

建築的中心則是一個連接著各個房間的寬敞大廳,而大廳除了能夠容納150人,舉辦聚會、遊戲或活動外,大廳旁還設有一個室內庭院,日光能從屋頂的開口處照入庭院,即使在室內也能欣賞自然的風景。

建築的中心是一個連接著各個房間的寬敞大廳,能夠容納150人舉辦不同活動。

當然,座落在林間的托兒所目的就是為了讓孩童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大自然。建築外的草坪上為此就設有不同的簡易遊玩設施,鼓勵孩童到室外玩耍。而再往外走則是一處林中花園和池塘,一路上有花草樹木、野鳥或小動物,讓孩童能盡情地探索各種新奇的事物。

建築外的草坪設有不同的簡易遊玩設施。
距離托兒所不遠處,是森林和池塘。

Photo:IG @ takashigeyamashitaoffice

18區, 生活美學

攝影師鏡頭下 香港的夢幻建築物!

近日《Barbie》真人版電影上映後,這股粉紅熱潮席捲全球!而在香港,我們也可在周遭的建築設計中,發現不少這款夢幻粉紅如Barbie Land的建築物,就如位於港島南區大潭水塘道的陽明山莊。

(圖片來源:Gary Ng)

每天過Barbie式生活

近香港攝影師Gary Ng 便拍攝了一系列作品,其中部份建築物,以獨特調色技巧變成夢幻粉紅色,其中一張以高處拍攝的豪宅,依山而建,被綠意盎然的郊野公園包圍著,自成一角尤如進入Barbie的世界。其實就是位於港島南區海灣,於1988年落成的陽明山莊,住宅設施如Barbie Land一樣,包括私人健體中心、室內及室外泳池、互動遊樂室、高級餐廳等,感覺如過著Barbie式的生活。

(圖片來源:Gary Ng)
(圖片來源:Gary Ng)

對大眾來說,豪宅或許相對比較遙遠,但在香港的不同地方,也有平民的夢幻天堂。

勵德邨 圓筒建築設計夢幻隧道

就是極具香港特性的圓柱狀公屋勵德邨,走進邨內,會看到自然光從屋頂散落在天井中,呈現一圈又一圈的環迴走廊 ,配上夢幻的外牆色,不論從下而上看上去,或者是從上往下看下去,又或者是在中間樓層觀摩,都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就如走進了夢幻隧道。

(圖片來源:Gary Ng)

勵德邨亦被喻為當時最優質的公屋,公屋的浴室配置浴缸已經很罕見的,而獨特處是單位坐擁維港海景,地段同位處於傳統明星名人豪宅區。

其他建築設計:
西班牙 La Muralla Roja 螺旋樓梯

《魷魚遊戲》迷宮真實地標

作為拍攝韓劇《魷魚遊戲》其中一幕迷宮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La Muralla Roja名稱有著「紅牆」寓意,是西班牙建築師Ricardo Bofill於1973年完成的建築項目之一,座落於西班牙Calpe卡爾佩崖邊的La Muralla Roja。區內所有建築都漆上粉紅、粉藍色,而這兒也有居民生活,公寓更劃分有 3種呎寸,包括60 平方米、80 平米、120 平方米,屋頂露台更可曬日光浴,區內有泳池、桑拿浴室等等,走進去像進入另一國度。

(圖片來源:Gary Ng)
(圖片來源:Gary Ng)
(圖片來源:Gary Ng)
(圖片來源:Gary Ng)

Text:Twinkie
Photo:Gary Ng、HKHS

設計

揉合自然、藝術、設計之美 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絕美海灣園區

對你來說,怎樣才稱得上是寫意的生活?是一覺睡到自然醒,坐起身來,放眼望去是寧靜的海灣或山林。是在寬敞簡約的客廳裡,沐浴著陽光與微風,享受一杯咖啡。還是出門穿過花團錦簇的庭園,幾步之遙就是充滿藝術氣息的美術館。大概,這些都是不少人所嚮往的日子。

在日本就有一個地方能讓你過上這種生活。它便是位於廣島,沿著瀨戶內海海岸線而建,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所設計的「下瀨藝術花園別墅」(SIMOSE ART GARDEN VILLA)。就在上個月,這個閒適的海灣秘境正式對外開放,這裡不僅有簡約設計的舒適住所,還有充滿藝術氣息的美術館,最重要的是在建築師的精心安排下,這裡的每一處都和絕美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一不小心,便會沉迷在這夢寐以求的環境中。

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設計的「下瀨藝術花園別墅」(SIMOSE ART GARDEN VILLA)於4月正式對外開放。

「森林別墅」區:

沒有牆壁的園林綠洲無牆屋(壁のない家)

顧名思義,「無牆屋」就是沒有牆壁的設計。「無牆屋」改良自坂茂自己於1997年所設計的輕井澤渡假屋,以玻璃趟門取代屋中的牆壁,讓人感覺就像是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和煦的陽光穿過玻璃牆灑入客廳、廚房;拉開趟門,就能感受到周圍輕柔的微風和葉叢的窸窣聲。

「無牆屋」改良自坂茂自己於1997年所設計的輕井澤渡假屋,以玻璃趟門取代牆壁。

再生紙筒圍出溫馨住所紙之家(紙の家)

在「無牆屋」的不遠處,是另一棟極具特色的建築「紙之家」。雖和玻璃牆的設計不同,但「紙之家」的牆壁也是非常新奇且環保。設計師將110根「再生紙管」排列成S型,勾畫出建築的主結構。光線透過紙管間的縫隙,照出夢幻的氣氛。此外,「紙之家」採用露天浴室設計,紙管圍出一片弧形的庭園,在沐浴時仰望星空時,也能感受著別緻的和式風情。

「紙之家」用110根「再生紙管」排列成S型,勾畫出建築的主結構。
光線透過紙管間的縫隙,照出夢幻的氣氛。
「紙之家」採用露天浴室設計,紙管圍出一片弧形的庭園。

簡約設計出各種舒適空間

在「森林別墅」區內,還有三棟精心設計的住處,都是利用簡約的設計風格,規劃出實用、舒適的空間。譬如利用兩面交叉的牆身支撐出三層樓高居所的十字壁之家(十字壁の家);或是以螺旋樓梯連接上下層,再配合開放式露台的雙屋頂之家(ダブルルーフの家);又或是將衣櫃、書櫃等大型家具融入建築,沒有特別設置樑柱而形成廣闊空間的家具之家(家具の家)。不管哪一種設計都讓人能夠在愜意居住的同時,觀賞開闊的風景。

十字壁之家利用兩面交叉的牆身支撐出三層樓高的居所,是別墅中唯一的三層建築。
有開放式露台的雙屋頂之家,可以盡情欣賞瀨戶內的風景。
家具之家將大型家具融入建築,而且沒有特別設置樑柱,形成廣闊的空間。

「水邊別墅」區的水上和風住宅

在「森林別墅」區的另一側,則是「水邊別墅」區。這裡有5棟相連、立於水面的和風住宅「Kielsteg之家」(キールステックの家)。5棟建築看上去似乎相同,不過內部卻都有各自不同的設計。特別在浴室方面,有西式觀景浴缸,有檜木浴池,也有十和田石浴室。相同的是,在面朝廣島灣的露台上,都能感受到瀨戶內海的海風和景色。

5棟相連的和風住宅「Kielsteg之家」建於水面。
雖然別墅外觀相似,但內裡的設計卻完全不同。

別墅面朝廣島灣,能感受到瀨戶內海的海風和景色。

以群島為靈感,設計漂浮水上的美術館

夾在兩個別墅區中間的,就是「SIMOSE ART MUSEUM下瀨美術館」。美術館採用鏡面外牆,映出周圍的美景與藍天;美術館內部則是有樹冠般的設計支撐起偌大的橢圓大廳。除此之外,美術館最有特色的,是8座漂浮在水上的藝廊,設計靈感源於瀨戶內群島。色彩斑斕的水上藝廊還可以依照展覽的需求變換佈局,旋轉移動。美術館如今館藏涵蓋日本雛人偶、新藝術玻璃工藝品、多位近代畫家畫作等近500件珍貴藝術品。熏陶在這充滿藝術的建築與展廳中,絕對是個寶貴的體驗。

「SIMOSE ART MUSEUM下瀨美術館」採用鏡面外牆設計。
內部以樹冠般的設計支撐起偌大的橢圓大廳。
美術館有8座漂浮在水上的藝廊,可以依照展覽的需求變換佈局,旋轉移動。
美術館館藏近500件珍貴藝術品。

Text:Vincent
Photo:Simose Art Garden Villa

設計

難分虛實的鏡像世界 阿根廷藝術家利用錯視營造驚險空間

常說眼見為實,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事物時都以眼前所見為主,不管是對事情的理解,或是對藝術品的欣賞。不過有些時候,我們的眼見卻會欺騙我們,感知於現實不相符的景象。世界著名的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ilihk,就擅長利用人視覺上的錯覺,以此創作出各種藝術裝置,讓參觀者體驗虛實交錯的神奇感覺,別再信奉「眼見為實」,從而改變對世界的認知和觀看周遭的視角。

Leandro Erlich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而獲獎無數,作品更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其中備受讚譽的Bâtiment系列新作The Building(2023)目前正於美國澤西市自由科學中心(Liberty Science Center)展出。

Leandro Erlich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而獲獎無數,作品更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
Leandro Erlich新作The Building(2023)正於美國Liberty Science Center展出。

作品原理是在地面築起紐約市常見的樓宇正面設計,有門窗、露台、店舖。然後再斜放一面巨型鏡子,以此反射出地面參觀者的各種動作,形成錯覺效果。在不同參觀者的「忽發奇想」下,便會出現倒立、懸掛、平躺,於牆面行走的神奇景觀。

Leandro Erlich在地面築起紐約市常見的樓宇正面設計,有門窗、露台、店舖。
裝置斜放一面巨型鏡子,以此反射出地面參觀者的各種動作。
不同參觀者的「忽發奇想」下,便會出現倒立、懸掛、平躺,於牆面行走的神奇景觀。

Photo:Liberty Science Center

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 - 其他

日本建築師揉合自然與人文 設計隱藏於山丘的地下圖書館

在喧囂的城市中,拿出一本書來閱讀似乎已經跟不上都市的腳步,更別說找個寧靜閒逸的空間來品味書中的字句,都是一件奢侈的想像。慶幸的是,在不少港人笑稱為「鄉下」的日本這個地方,總是能滿足我們的各種想像,而她也的確為被凡塵所擾的你我帶來了一處避世的綠洲。

由日本新銳建築師中村拓志所設計的圖書館,隱藏於翠綠山丘中。

在日本千葉縣木更津市,有一處結合農耕、藝術、旅遊住宿的農園Kurkku Fields,於2月16日對外開放了一處新設施,由日本新銳建築師中村拓志所設計,揉合自然與文化,隱藏於翠綠山丘中的地下圖書館。

日本千葉縣木更津市Kurkku Field中的地下圖書館。

圖書館的入口是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一處被繁盛的植物和土壤所覆蓋的避難山洞,如果不稍留意,還未必能發現這神秘的洞穴。洞內的設計也非常別緻,除了依照地面坡度而設計的書架和天花,就是隔絕內外的黑框落地玻璃。部分書架和牆身之間,還有隱藏的小房間,配上簡約的檯凳設計,一看就覺得舒適。而圖書館中央的天花也由書架延伸成一個圓形的天窗,讓陽光緩緩灑落在這個地方。

簡約的書架設計和隔絕內外的黑框落地玻璃。
圖書館中央的天花也由書架延伸成一個圓形的天窗,讓陽光緩緩灑落在這個地方。

圖書館內目前收藏了約3000本書,以自然、農業為主,當然也少不了詩歌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經濟與科學等藏書,滿足熱愛閱讀的你。在某個悠閒的午後,能夠坐在這裡靜下心來翻開一本書,無疑是那天最舒服的事。

部分書架和牆身之間,還有隱藏的小房間。
圖書館內目前收藏了約3000本書,以自然、農業為主。

圖片來源:Kurkku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