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來到年底,都是回顧過去一年,展望來年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事、有些地方,卻定格於此。就如位於深水埗欽州街,人稱「棚仔」的布販市場,在面對政府拆遷的步伐下,也只能剪斷這疋歷經44個春秋的布。

穿過馬路,來到欽州街與荔枝角道的交界處,不難發現有這麼一處地方,它被欄柵圍住四邊、頂上也被參天的榕樹所覆蓋,並且能走進去的入口只有那窄小的幾處。可當你踏進入口的那一刻,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眼前就像是一個絢爛的迷宮,而事物也如七、八十年代般;在堆積如山的斑斕的布疋中,每前進一步,愈有這種復古的感覺,甚至,你會忘記一門之隔的外面是趕路的人、飛馳的車、喧囂的城。



往事就如一疋布長
「由深水埗無布賣到有布賣,到全盛時期布行林立,再到現在布業沒落。」90歲,大東布業的創辦人東叔望著布料,回想起他六十幾年布業生涯。當年地鐵要興建深水埗站,所以才臨時將他們安置到「棚仔」。在汝州街擺檔二十年的東叔也「臨時」被安置到了這裡,然後一晃就又過了四十幾年。雖然嘴上抱怨著這個「臨時的棚仔」設計相當差,「又熱又漏水,夏天整整40度,人和布一起『焗蕃薯』。」但當提起拆遷時,東叔難免不捨,及後轉身走進了布堆中。

在大東布業的布堆中,整理出了一個小空間,這裡放著一張餐桌,狹小的空間裡貼滿了照片,想來這些就是東叔的「不捨」。「理工大學的學生來買布做時裝,得獎後更找我當模特兒,後來她的作品更在阿姆斯特丹獲得國際獎項。」他指著其中一張合照,笑說他那段成為模特兒的往事。就這樣,東叔輕描淡寫地說著照片上的往事。


無奈告別從事60多年的布業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離場在即,東叔無奈道。雖然政府將通州街臨時街市第一至第三座的空間安排給布販重置,但東叔嘆息面對布業的式微以及新場地的貴租,不少檔主和他一樣,都選擇了退場,而自己年事已高,也是時候退休了。

「只可惜眼前這些布,突然都要變成垃圾了。」看著眼前面對拆遷無處安置的布料,東叔臉上似乎閃過一絲傷感,只是剛好有客人前來挑布,東叔馬上熟練地為客人介紹起每一疋布,這把90歲的聲音,依舊洪亮。
Text: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