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區, 本地遊蹤

大坑西邨重建|步入歷史 香港唯一的私營廉租屋

位於九龍石硤尾的大坑西邨,為香港獨一無二的私人屋邨,自1965年落成至今已長達半世紀,邨內的設計與外形非常獨特,除了密集式方格構圖,密密麻麻的設計,視覺上已有一種廣闊開揚的感覺,也有罕見的騎樓設計,散發著獨特的吸引力。全邨共有八座樓,約人口數千人,但現時走到大坑西邨,會發現不少街坊已遷出,邨內設備殘破,屋邨店舖又多結業,偶爾會看到長者於公園休憩散步,但再過數月,這條老舊的廉租屋邨,終將難逃清拆重建命運。

當年的「紳士樓」

回顧半世紀前,大坑西邨曾是不少人的安樂窩,早於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燒燬了大坑西邨現址的「光民村」寮屋區。災後政府意識到住屋需求,大力興建房屋,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大坑西邨,以安置當年受影響的租戶,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1,600個單位,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其口號為「興強順利,康樂安泰」,故屋邨各座樓宇均以此命名。

大坑西新邨7座樓宇在1965年落成,而民泰樓就於後期1981年落成。單位面積由261至523平方呎,由於「平民屋宇」的六名董事,如李國章、李國寶等均是太平紳士,因此大坑西邨又稱「紳士樓」。隨著模範邨在1979年被政府收回管理,大坑西邨成了全港現存唯一私營的廉租屋邨。

空間寬闊「屋邨豪宅」

大坑西邨單位雖入伙多年,但當年設計已規劃獨立廁廚,且空間相對寬闊,樓宇間還留有休憩空間,是街坊們口中的「屋邨豪宅」。儘管如今牆壁油漆剝落,但仍能看到特色的通花磚牆,如磚紅、草綠等鮮豔配色設計。

走過幾十年,大坑西村見證了香港公屋社福制度的演變,歷史任務終於來個完結。

九龍塘和南山邨的「捷徑」

而地理上的便利,大坑西邨也是不少人從九龍塘和南山邨一帶走向石硤尾的「捷徑」,邨內有著一套自己的屋邨管理系統模式,如包圍在植物牆架之中的「保養部」,是負責邨內大小工程維修的部門,工人們駐守在辦公室內,閒時便在門外栽種起了一盆盆的植物。在大坑西邨的外圍,也都是照顧居民生活日常的眼鏡舖、百貨店、理髮舖、報社、茶樓等,商店也敵不過時代的洪流,隨著時住客減少,如今只剩數間商舖尚在營業。

大坑西邨落成逾半世紀,樓宇老化問題嚴重,一直存在不少問題牆身滲水、破爛及塌石屎,嚴重至鋼筋外露。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也未有維修屋邨,也沒有安裝升降機,住客需行樓梯上落,更有年邁的住客或無力每天往返七樓住處,所以甚少出門。

清拆重建問題 與居民拉鋸

政府討論多年,大坑西邨今年終宣布清拆重建的詳情,然而由於大坑西邨為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重建工作並非由政府主導,居民亦不能如同其他公共屋邨般,確保獲得另一公屋單位安置,故才在多年間衍生出不少有關重建、安置和遷回的拉鋸。

Text、Photo:Twin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