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專訪

專訪, 藝文創意

《流水落花》:孩子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

常言道:「人生如過客。」即使是關係密切的父母和子女,也終有離別的一天。然而,他們的存在絕非毫無意義,皆因每位曾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也都可豐富我們的一生。

正在上映、由新晉導演賈勝楓執導的港產片《流水落花》,講述了早年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當上了寄養家庭的故事。戲中,孩子們就有如流水落花一樣,來去也匆匆,但二人卻通過與不同小孩相處的時光,漸漸學懂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更好的父母。

Sammi(鄭秀文)在電影中飾演天美姨姨一角,以近乎素顏的樣子演繹一名師奶仔。

從副刊記者走上導演之路

《流水落花》是導演賈勝楓拍攝的第一齣電影長片,上映至今,坊間的評價一致讚好。天后鄭秀文不收片酬接拍,本身已令電影增添了話題性,而她在片中更近乎是不施脂粉,以樸素的造型示人,加上與男主角陸駿光和孩子們的真摯互動,整個演出細膩動人,令觀眾無不感到一絲絲的溫暖。

初次拍長片,已取得不俗的迴響,原來導演賈勝楓絕非科班出身。本是名副刊記者的他,寫過旅遊專題、文化周刊封面故事,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但遇上傳媒轉型,自己也迫著要接觸短片拍攝,「記得一開始是以很簡單的形式去做,即一名攝影師加一位記者去拍攝,有時甚至我自己也會出鏡,在片中充當試食員。」漸漸地,他對拍片產生了興趣,更努力鑽研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拍好影片,「我會很用心寫劇本,並且思考不同的拍攝角度,自己兼任編劇和導演。」他後來更決心往外闖,與拍檔開設了製作公司,正式踏進光影世界。期間,他負責過電視節目、廣告,甚至是MV項目的拍攝,卻獨欠電影,「既然差不多所有類型的短片都拍過,我覺得最終也是要拍一部長片、一齣電影。」

導演賈勝楓過往的作品也曾探討過家庭關係,曾編導過鮮浪潮競賽短片《飛往父親的鳥》。

從女兒身上得到的啟發

下定決心之後,再來就是要有一份好劇本。賈勝楓跟太太育有一名8歲的女兒,坦言從女兒身上得到不少啟發,認為孩子們有一種奇妙的能力,能讓大人明白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小朋友是很厲害的,他們只需用簡單的語言或動作,就可以令我們明白人生大道理。」加上那時剛好有位朋友當上了寄養家庭,於是賈勝楓便想到以此為題材,並跟身為編劇的太太,一同撰寫一個有關父母跟子女之間,雙向關係的故事。而二人更是花了不少時間作資料搜集,深入了解寄養家庭的運作,才寫下了《流水落花》。

小菁(李昀蔚飾)是天美姨姨與彬叔叔的第二個寄養小孩,很愛吃餃子。
天美姨姨與彬叔叔在十三年間照顧過不同的小孩,其中患有兔唇的小花(吳祉嶠飾)甚得天美姨姨的愛惜。

為角色而設的演員

電影中的兩大主角,為鄭秀文和陸駿光。二人在電影中分別飾演早年喪子的夫婦——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原是為了生計當上寄養家庭,怎料在這段時間,孩子們卻給了他們許多不同的反思,也為他們填補了心靈上的缺失。

賈勝楓透露,在劇本還未完成時,已認定由二人出演男女主角。「我跟陸駿光合作過一部短片,認為他自身的『大細路』性格,及散發出來的親和力,都跟戲中的彬叔叔很相近;至於Sammi(鄭秀文)則能給我一種堅毅不屆的感覺,就像是天美姨姨一樣,即使天塌下來,她也能撐得起一片天。我認為其他演員沒能給我這種第一印象。」他表示,自己心目中已有一個既定的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形象,但劇本愈寫下來,就愈發現他們(鄭秀文和陸駿光)都很適合出演戲中的角色,「簡直像是為了角色而設一樣!」

陸駿光在電影中飾演的彬叔叔,一直希望與妻子再生一個小朋友,奈何天美姨姨一直未能走出喪子之痛,最後只能當寄養家長。

初次跟天后合作

作為新晉導演,首次拍攝長片便要跟資深的演員Sammi合作,賈勝楓坦言最初也曾感到緊張,亦擔心過她會把自己和其他大導演作比較,「但事實這只是自己的過度『幻想』,在拍攝時她反而給了我一種感覺,好像她特別信任我一樣。」他表示,自己在片場時也會在拍攝上給予Sammi一些建議,而她也對自己展現了充分的信任,令整個拍攝過程更為順利,「其實演員是拍攝時最能令我安心的一部分。我的壓力來源往往是來自於其他地方,如拍攝時間的不足,以及在片場出現的種種突發情況等等。」賈勝楓明白到,在拍攝現場,所有事情都要考慮得夠徹底,才能省下更多的時間,而他也從拍攝中了解到自己作為新導演的不足。

在電影中擔任男主角的陸駿光則表示,當知悉將會跟Sammi合作時,感到很不可思議,「應該一般觀眾也沒想像過陸駿光會跟Sammi在戲中當夫婦吧!」跟天后合作,陸駿光直言不敢鬆懈,更記得有一次試造型,導演突然叫他們倆拖手,「很緊張,突然要我拖住『女神』、天后隻手!」後來,他正正想到把這份緊張的心情,運用在演出之上,「在之前的人物筆記上,有寫下彬叔叔跟天美在角色上應該有一至兩年的年齡差,屬於姊弟戀。」於是,他便假設彬叔叔跟天美,是一名男生成功追求到「女神級」女生的關係,故在戲中常事事遷就對方。

陸駿光跟Sammi首次合作當夫婦,演出毫無違和感。

分離的不捨與無奈

戲中,天美姨姨跟彬叔叔共當了13年的寄養家庭,期間照顧過不同的小孩,但當二人每次跟孩子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之後,卻又終要分離。導演在電影中亦特地以停頓的全黑畫面,來分隔不同段落,營造出時光流逝的無情。

陸駿光表示,即使自己只是作為演員,跟每位小演員往往只有數天的相處時間,也能感受到分離的無奈。例如他跟文森(黃梓樂 飾)在戲中有很多的對手戲,但到了拍攝的第4天,當他聽到黃梓樂宣告這是他最後一天的拍攝時,自己竟也有種不捨跟無可奈何的感覺,「就好像是我投入了感情,而別人卻說走就走卜的無奈感。」

只相處短短數天的演員,已有如此強烈的感受,更何況是戲中的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呢?這也許便說明了為何彬叔叔只對第一位寄養小孩——文森特別上心,之後的他就有如驚弓之鳥,深怕付出過多的感情,最終卻會換來傷害一樣。不過,別離雖然教人感到痛苦,但夫婦二人在每段與寄養小孩的關係皆能有所得著,最終也豐富了各自的人生,而觀眾也能從中看到親情之延續。

陸駿光跟童星黃梓樂在戲中有許多對手戲。原來戲內的彬叔叔有把對已逝世兒子的部分情感,投射於文森之中。
戲內的文森是一名不愛講話的小孩子,但導演賈勝楓透露,真實的黃梓樂個性活潑,話很多,跟角色有著很大的反差,令他印象深刻。

謹記亡父寄語 一直堅持下去

常說:人生如戲。現實中,在《流水落花》中飾演彬叔叔的陸駿光,父親即使已離世,但對他的寄語,亦足以影響了他的一生。

陸駿光入行21年,這次是首次擔正當電影男主角。他坦言自己當演員的這段時間,也曾感到氣餒,「我想每位演員都有經歷過這種時候,尤其香港的行頭不大,機會不算多。自己當了20年演員,一起行過的夥伴、同行,都已經相繼離開了這一行。」

大家或許會好奇,到底是甚麼原因能令他一直堅持至今。「我想,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際遇,也因為是爸爸臨離開前跟自己說的話,以及自己在這一行的所見所聞,令我不想放棄。」原來,陸駿光的父親在他還很年青時已經離開了,「他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跟我說人生苦短,希望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那時的陸駿光仍是位中學生,不太努力讀書,也沒有特定的人生目標,但卻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最後更成為了影響他的一生的話語。「猶記得爸爸走的那一天,我看到他彌留之際,眼前恍似正閃過人生中的各個畫面。這個情景深深絡印在我的腦海之中。」他之後常常想,到底自己想過怎麼樣的人生,又想自己的人生充斥著怎麼樣的畫面?於是無論是演戲也好,抑或是做人又好,他也想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

慶幸他的堅持,觀眾才可欣賞到他這次於《流水落花》中沉實自然的演出,令大家更容易代入到電影之中。

賈勝楓跟陸駿光合作過一部短片,認為他自身的「大細路」性格,及散發出來的親和力,都跟戲中的彬叔叔很相近。

《流水落花》至今獲得不俗口碑,導演賈勝楓跟陸駿光都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這部用心製作的溫馨小品。賈勝楓希望,大家可看得出他用心創作的地方,「也希望透過電影,告訴大家我對世界的理解。」

Text:Onyx
Photo:二彤、由電影公司提供
Venue:香港萬麗海景酒店

專訪, 藝文創意

92歲民間藝術家 用作品感謝花 花婆婆 :因為我鍾意花,所以每日都會畫!

色彩絢麗的花朵,令不少人為之著迷,但對於年屆92歲、曾在花店打工的民間藝術家花婆婆來說,花朵不只因其豔麗嬌美而惹她憐愛,沒有賣花的收入,她亦不能把家中的孩兒撫養成人。如今已兒孫滿堂的她,為了表達對花朵由衷的感謝,逐於十多年前開始在生活用品上繪畫各種各樣的花。鐵鑊、電蚊拍、收音機、雨傘、舊衣等,全都是她的畫布,至今已創作出逾3千件作品,花朵「開遍」了西貢的家。

與花結下的不解之緣

甫見到花婆婆的時候,她正全神貫注地為畫廊一旁的白牆繪上壁畫,不發一言,令人誤以為她難以接近。但愈發跟她聊天,卻愈會發現婆婆為人精靈可愛,當談起自己與花所結下的緣份時,更是顯得眉飛色舞。

「七、八歲的時候,家裡耕田,我負責看牛,還要趕牛上山。記得那時沿路長滿了大片野花,很漂亮,我很喜歡。」花婆婆憶述,她小時候遇見了花,花的美態便一直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中,可惜當時她只是個小孩,壓根沒想過長大後會賣花,更遑論是當藝術家。「三十歲時我開始於旺角花墟賣花,賣台灣、泰國花,別人都叫我『花婆』,年紀大了,就成了『花婆婆』。」賣花賺到的錢,養活了花婆婆一家,令本來已喜歡花的她,對花朵更是洋溢著感激之情。「八十歲時,子女早已長大成家,於是我開始執筆畫花。每日都會畫,希望多謝花。」她說。

無師自通 繪畫時不畫草稿

花婆婆一生從未學過畫畫,八十歲時才「轉職」成為藝術家。無師自通的她,憑著對各種花的熟悉和熱愛程度,創作出畫風獨一無二、色彩鮮豔奪目的花朵作品,更因而被譽為「港版草間彌生」。她表示,自己繪畫時不會畫草稿,執起筆就自自然然會有靈感,「那些畫(靈感)鍾意跟我就跟我,徒手想畫甚麼就畫甚麼。」由此可見,花婆婆的確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

畫畫十數年,不論是大的、小的、紅的、白的花,花婆婆都會畫,全因她「每種花都鍾意」。而她即使年過九旬,體力已大不如前,就連行路也要人攙扶,但她卻堅定地表示,每天起床、吃過飯後,自己都會堅持畫花,偶爾更會畫至三更半夜、通宵達旦,從不偷懶:「因為我鍾意花,所以每日都會畫!」

舊物變身藝術品

看花婆婆的創作,不僅限於平面或畫紙,她亦喜歡把花繪畫在不同的日常用品上。鐵鑊、電蚊拍、收音機、雨傘、舊衣等舊物,全都是她的畫布。她笑言:「因為我沒有錢買畫板,哈哈哈!那些鐵煲、物品都是舊的,不會再用,於是我把它們洗乾淨,再在上面畫畫;有些舊物則是隔籬屋給我的,他們知道我會用來畫畫,好有心。」添上了花婆婆繪畫的花朵,甚至是動物的圖案後,那些舊物都搖身一變成為了美麗的藝術品。

花婆婆作品的另一特點是以油漆作顏料,雖然較難乾透,但好處是油漆持久耐放,作品即使放置戶外也不會輕易掉色。她透露,畫了十多年,現時位於西貢的家裡已有逾3千件作品,分別堆疊於地上、屋外,形式了一片獨特的風景。

首次於畫廊展出 以招財貓、花和人為主題作畫

花婆婆鍾情於花,更因為畫花而漸漸為人所熟悉。她坦言,自己原本只是在家裡埋首畫花,沒料到愈畫愈多,作品最終都擺滿屋外,更被鄰居發現了她的創作。漸漸地,也開始有人找花婆婆辦展覽。而最近,花婆婆更是首次於上環的畫廊舉辦展覽,展期橫跨農曆新年,她逐以招財貓、花和人作為主題進行創作,作品都較以往的特別,吸引了不少人前來一賭花婆婆作品的風彩。

開畫展、辦展覽、作品備受喜愛,相信是不少藝術家夢寐以求的事。編者逐問花婆婆,有否覺得自己的畫作漂亮?她竟謙虛地說:「以前並不覺得,但今次展覽的作品都擺放得好靚,跟家裡全都疊起來的不一樣。」她續說,當每次展覽時,看到別人專程來欣賞自己的作品,都會感到非常高興,「加上孫仔孫女們都會出席展覽開幕,當然覺得開心!」

花婆婆「與花共舞」個人作品展
日期:即日起至2月12日
時間:12:00-19:00
地址:13a New Street Art Gallery 上環新街 13 號 A 地下、stain+ 上環太平山街2-4號A舖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O.T.

專訪,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90後竹細工工藝師 編織精細食器 望大眾感受竹藝文化

猶記得數個月前,扎根於西環77年的杜洪記山貨店宣告結業,令不少人概嘆本地竹藝日漸式徵。然而,對90後的丁科竣(Angus)來說,竹藝這一門工藝,很有深度,尤其是日本的竹細工竹器,較以往大家所認知的竹籃、竹籮,更為精細、優雅,於是吸引到他捨棄室內設計師的工作,轉職當上竹細工工藝師,並成立了品牌「二回」。

今年,是Angus從事竹細工工藝的第4年,他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能多接近大自然環境,尋找創作靈感。在這些年間,他親手編織了不同的竹細工食器,如咖啡濾杯、茶器、竹碟等等,作品有別於以往竹器給人的印象,也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希望作品可以配合當代的飲食文化,讓大家接觸到竹這種物料,體驗竹藝,並感受到材料的氣味。」他說。

Angus認為以竹藝編織的杯墊是竹細工最入門的作品,特點是可以在製作時加入很多不同的編織圖案。

從室內設計師到竹細工工藝師

2018年,從事室內設計師工作的Angus,於一次跟籐和竹家具有關的項目上,初次接觸到竹細工工藝。當時他把訂單交予中國內地的廠商負責,怎料,最終的成品實在是差強人意,「在不忿氣之下,自己開始花時間認識竹細工工藝,加深了解後,就萌生想自己嘗試製作的想法。」那時,坊間並沒有太多途徑去學習竹細工工藝,於是他以半自學形式,如查看相關書籍、親自拜訪日本師傅,或是跟台灣、中國的一些師傅進行交流,了解有關竹藝的製作方法和技巧,「理解製作的原理後,我就開始嘗試製作竹細工。當然,過程中也曾遇上不少失敗,但通常多試幾次,最後都會成功。」他續透露竹編的製作心得,「最重要是有耐性,慢慢地去感受這一種材料和工藝的變化。」

Angus表示,竹篾在編織的過程至少需要做兩次重覆的動作,才可鞏固結構,於是便將品牌命名為「二回」。
世上大概有十多種竹適合竹細工使用,關乎其彈性、柔軟度、韌性,以及竹節的長度等等。而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現時Angus使用的材料會以毛竹和黑竹居多。

香港也有竹細工工藝

傳統的竹工藝大致可分為竹細工和竹粗工兩大類,前者是以切、削、剖的方式製成竹片、竹篾,再編織成較為細緻的製品;至於大家最常於香港接觸到的竹器,如蒸籠、扎作(紙扎)、獅頭等等,則屬於竹粗工,通常由竹子的圓稈與竹細枝製作而成。「其實香港傳統上也有竹細工(竹器),如各式籠器,以及於耕作時,或是讓嬰兒使用的竹籃子等等。食具方面,則有竹篩和竹籮。」Angus解釋,香港的竹藝曾經盛極一時,在塑膠產品普及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竹籮和藤椅,「一直至八十年代,香港轉型為金融中心,大多數竹器都轉由內地生產,這門工藝便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

反觀鄰近的中國、台灣和日本,當地對竹藝的保育,卻反而做得不錯。「因為他們很尊重這一門手藝,也關注文化保育,再加上因為自身的飲食文化關係,當地有一些竹製食器,是不能夠被其他物料所取代的。」他舉例,用以盛載冷麵的竹盤,就是當中的好例子。

竹篾需經修整及定寬,才可供編織之用。
 Angus透露,竹藝的編織方法約有30至50種,但他最常用的只有當中的5種。

竹編咖啡濾杯 將竹藝融入當代社會

Angus 明白到,舊時的竹器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故需要創作一些新的作品,才可以令更多人接觸到竹藝。有見及此,他在去年設計了一批食器,希望將工藝融入當代社會。

例如,近年手沖咖啡大受歡迎,連帶沖製咖啡的器具,亦受到啡迷追捧。Angus於是想到以竹來編織咖啡濾杯,「竹造的Coffee Dripper(咖啡濾杯),在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它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子清香。而隨著時間的變化,竹香就會慢慢揮發掉,只剩下淡淡的竹和咖啡香氣。」除此之外,他亦以黑竹創作了一批竹碟,備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適合盛載冷麵、天婦羅,甚至拿來備菜,「我以5條為一組的竹篾,織成了竹碟上的『風車編』圖案,特點是碟表面的洞會比較細小,可以減少食材從洞裡流走。」他解釋,每一種編織圖案的特性都會有所不同,而這正正就是竹編的有趣之處。

咖啡濾杯
由兩層的「輪口編」交疊而成,濾杯和底托可以分開,方便配合不同大小的杯具使用。
當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咖啡濾杯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香。
竹碟
黑竹本身擁有獨特的斑紋及顏色,故Angus以黑竹製成竹碟,為器具增添美感。
竹製茶器
底部以「人字紋編」織成,能讓水分慢慢流走。它可在茶壺使用,也可以直接放到玻璃杯泡茶。

遷入坪洲 尋找創作靈感

「竹藝的精神,即是藝術層面的發展,其實需要長時間的浸淫,這包括了一些對於生活上的體會,或是對一些美學、大自然的理解。」因此,Angus今年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尋找創作靈感。「這個地方(坪洲)環境很好,人也很友善。街坊們常會噓寒問暖,會關心你的生活過得好不好。」現時,他搬到坪洲已滿7個月,除了喜愛小島恬靜的環境,他也愛跟這裡的街坊們聊天,更笑言街坊們就是他的靈感泉源,「平時跟一些坪洲的鄰居相聚、閒聊,就自自然然會有靈感!」對Angus而言,坪洲這個地方給予了他不少能量、經歷和感受,故他也希望能在年底舉辦展覽,並藉由不同的竹細工工藝品,跟大家分享他於坪洲的生活和體驗。

Angus將工作室搬到坪洲,希望創作環境更加接近大海。
丁科竣(Angus)
竹細工工藝師,竹細工品牌「二回」創辦人

二回
IG:yiwooo.co

Text:Onyx
Photo: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