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太空

展覽

中環重現「登月現場」! 紙板搭建NASA控制室 以黑色幽默思考背後真相

1969年7月,人類首次走下太空船,踏到月球的土地上。當時太空人杭思朗的經典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至今仍廣為流傳。而隨著美國月球探測「阿波羅計畫」的中止,人類就再沒有登陸過月球。也因此,在這半個世紀間,美國的登月計畫被不少陰謀論者視為騙局,儘管各種質疑都被科學理論一一推翻,但仍是有人認為美國偽造了人類登月。見此,美國藝術家Barminski就決定以黑色幽默的手法來呈現這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這個8月,他在中環JPS畫廊帶來「Moon Lands On Man」展覽,以擅長的紙板雕塑藝術設計出一間販賣宇宙主題系列模型的童真玩具店,販售著各種仿星球大戰、超人等的玩具模型。然而童真的背後,是Barminski搭建的實境阿波羅11號控制室、和幻想的陰謀論者心中的登陸月球拍攝現場。整個展覽如幻似真,目的就是要讓觀展者在真實與虛假間思考真相。

美國藝術家以紙板雕塑搭建想像中的登月現場。

在「Moon Lands On Man」展覽中,首先看到的會是一個充滿童真的玩具店,玩具店裡的玩具,是Barminski以紙板雕塑製作而成,其中有球星大戰系列,也有機動戰士高達、有超人等,這些都是人類對於太空的遐想而創作出來的作品;店內也有陳列不同的宇航服玩具與以假亂真的航天雜誌,充滿玩味。不僅如此,就連玩具店內用來陳列商品的貨架、閉路電視、懷舊電話,全都是以紙板製作。

展場第一站的玩具店,店中陳列各種充滿童趣的玩具。
店內的玩具都是Barminski以紙板雕塑製作而成。

探訪美國國防部禁區 揭開登月「秘密」

正當大家還沉浸在這充滿童真的玩具店時,可能還不知道玩具店職員專用通道後的「國家機密」。在職員專用通道盡頭,Barminski帶大家來到阿波羅11號的控制室。還無疑問,整個控制室一樣由紙板雕塑搭建,從室內的機器到滅火器、飲品、點燃的煙。控制室內的螢幕播放著登月的片段,牆上掛著Barminski的畫作畫著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和太空人米高哥連斯等人。

阿波羅11號的控制室內,播放著登月的片段,牆上掛著Barminski的畫作。
滅火器、閉路電視、電腦,眼見的事物均由紙板製成。

當你以為這就個地方就是所謂的國家機密時,殊不知推開控制室裡寫著「ON AIR」的門時,會看到一個更令人震驚的「真相」。門內是國防部禁區「51區」,而內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場登陸月球的拍攝。導演凳、扶梯、燈光、攝影機,你會一時間無法分辨這是月球上的拍攝現場還是陰謀論者口中的作假現場。

再深入展廳,來到國防部禁區「51區」。
可以看到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登陸月球的拍攝。

對此,藝術家Barminski是這樣解釋的。展覽中的紙板藝術品既真實又虛假,這取決於觀賞者的期望是甚麼。當你認為眼前的是「真實的星球大戰玩具」,那它就是假的;當你認為眼前的是件藝術品時,那它就是真的。Barminski想讓大家欣賞這些有趣的藝術創作的同時,也盡量去關注、思索社會上各種議題的脈絡與「真相」。

Barminski解釋,事物的真假取決於觀賞者的期望。

「Moon Lands On Man」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17日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廣場中庭2樓218-219號舖(JPS Gallery)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攝影

【2023銀河系攝影師大賽】 跟著攝影師的鏡頭探索世界各地的璀璨星空

一直以來,對於天際、對於浩瀚無垠的宇宙,都是我們心中充滿好奇、嚮往、為之著迷的地方。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探索星空的機會,譬如我們終於能看到那些從外太空帶回的相片和樣本;能夠發現銀河系外更遙遠的星河;又或者,我們也能透過相機自行捕捉到夜空中璀璨的星光。其中,拍攝銀河的奇妙體驗就成了全世界攝影師們最喜愛的主題之一,許多攝影師攀山涉水,只為找到一處秘境,拍下永生難忘的天河。旅遊攝影網站Capture the Atlas也就此開始舉辦銀河系攝影師大賽(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並在日前公佈了第六屆的年度最佳銀河系攝影作品。

攝影師Gonzalo Santile《Cafayate star factory》/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阿根廷

本屆比賽從世界各地攝影師的3000多份參賽作品中評選出了25張佳作,而整個比賽更像是一次環球旅行。旅途帶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在沙漠、冰川、山脈、海灘上,一起仰望寬廣的星空。

攝影師Mitsuhiro Okabe:

《The Scenery I Want To See》

夢幻景色的名單中,日本自然可以佔一席位。而這次攝影師Mitsuhiro Okabe在山梨縣新倉山淺間公園拍下的富士山、忠靈塔與櫻花傳統絕景。那種歲月流淌過依然如初的謐靜畫面,襯上一樣如同在夜空緩緩流淌的星河,毫無疑問能入選年度佳作。

攝影師Mitsuhiro Okabe《The Scenery I Wanted to Se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日本

攝影師Mihail Minkov:

《The Eyes of the Universe》

攝影師Mihail Minkov將「希望看到冬季和夏季的銀河拱門同時出現」的想法透過360度時間混合全景圖展示出來。他在保加利亞拍下了10月到3月間的冬季星空,這時的天體主要與獵戶座有關。之後,他又在相同的地方拍下了3月至9月的夏季星空,這時的夜空是最明亮的,亦是銀河系的中心。最後Mihail Minkov將兩道銀河呈現於同一張相片中,看上去就彷如是宇宙的雙眼,而這也成為了作品的名字。

攝影師Mihail Minkov《The Eyes of the Univers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保加利亞

攝影師Jakob Sahner:

《The La Palma Astroexperience》

Jakob Sahner認為拉帕爾馬島、加那利群島是非常適合天文攝影的地方。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雲層上,能夠清楚地捕捉到空中的景象。腳下踏著卷雲,頭頂則是一片斑斕的星雲,絕對是一處世外桃源。不過想要享受此等美景,就必需要長途跋涉,並且需要對地形熟悉的領路人。特別是在夜間追尋星河的時候,更需要注意危險的地形。

攝影師Jakob Sahner《The La Palma Astroexperienc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

《The Bottle Tree Portal》

由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在也門探索時所拍下的照片。對他來說,奇特的不僅是那充滿魅力的夜空,還有也門這座神秘的索科特拉島上奇異的樹木。看著眼前扭曲怪異的樹,彷彿就像是來到一個遠古的時代。一望無際的原野、閃耀的群星下,渺小的人類看著這個數百萬年來神奇、原始的地方。

攝影師Benjamin Barakat《The Bottle Tree Portal》/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也門

攝影師Ivan Ferrero:

《Celestial Shield》

相片攝於西班牙阿維拉一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在這裡有座名為Castillo de Aunqueospese的神秘城堡,城堡的歷史和傳說至今仍然未知。攝影師趁著好天氣,走過崎嶇的路而來到這個地方,拍下了這座有著1360米的神秘城堡。剛好,銀河的軌跡就像是一頂防護罩,守護著這座城郊的古堡。

攝影師Ivan Ferrero《Celestial Shield》/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更多作品:

攝影師Tom Rae《Celestial Radianc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紐西蘭
攝影師Lorenzo Ranieri Tenti《South of Hom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非洲
攝影師Jose D. Riquelme《The Night of Huayhuash》/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秘魯
攝影師Uroš Fink《Shapes of Nature》/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斯洛文尼亞
攝影師Alexander Forst《The Night Train》/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瑞士
攝影師Larryn Rae《Winter’s Airglow》/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紐西蘭
攝影師Roksolyana Hilevych《The Cathedral Light Show》/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攝影師Steffi Lieberman《Night under the Baobab Trees》/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馬達加斯加
攝影師Luis Cajete《Milky Way over Cuenca’s Hoodoos》/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地點:西班牙

Photo:Capture the Atlas